在黃龍鎮羊坪村胡家衝,村民們正在山坡上採摘臍橙。組圖/盧七星
夫夷江在黃龍鎮拐了幾道大彎,在這些口袋般的彎道裡種滿了臍橙樹。
雨後的橙園裡,臍橙愈冷愈豔。
羊坪村官塘的村民們正坐著三輪車去採摘臍橙。
在黃龍鎮羊坪村胡家衝,臍橙「出山」時,要去村裡的加工廠進行標準化分揀和包裝。
在羊坪村崀源果業工廠裡,經過一系列標準化處理的臍橙正在裝車。
在黃龍鎮羊坪村(官塘),村民們將橙子放入當地天心巖中貯存。
在黃龍鎮裡竹村,我們遇見了難得一見的白鷳。
每年11月下旬,黃龍鎮的臍橙園裡,橙子由黃漸變成橙紅色,豐盈了單調的自然界。這枚在嚴寒中越挫越勇,越冷越豔的臍橙,打破冬日蕭索,給橙農們帶去希望的信號。人們識色而動,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臍橙採摘季。橙農們家家戶戶補籮筐,檢修獨輪車、三輪車,提著桶子、扛著梯子、裝上筐子上山摘橙。 大雪節氣來臨時,我們甘願循著漫山遍野的橙色做個「好色之徒」,去探訪這些長在「臍橙小鎮」裡的臍橙。為何萬物都在蟄伏,唯有這治癒系的臍橙迸發出無限生命力? 用300多天「陪」出來的臍橙 很少有水果像臍橙一樣,歷經春夏秋冬四季,在每年進入隆冬時節登場。這也意味著,收穫一顆橙子,橙農們需要花上300多天時間「陪護」。 在離黃龍鎮十分鐘車程的羊坪村,放眼望去都是臍橙林。伍姓聚居的胡家衝,房屋呈帶狀分布,房屋之外皆是橙林。伍建華及其兄弟們是臍橙種植大戶,他們的橙林在低矮的山崗密布,每年可收穫幾十萬斤臍橙。在離臍橙開園採摘半個月前,這個「陪」了橙子一輩子的漢子突然辭世,讓原本沉浸於「豐收在望」的鄉鄰們措手不及。他家臍橙開園採摘那天,親戚們趕來幫忙,他們從橙林裡找了一樹最好的橙子,挑出結成串的大橙子交給他女兒,讓她放在神龕前供奉父親。「為臍橙累了一輩子,開園最好的橙子要先給他。」摘橙子的親戚們說道。 種臍橙,除了靠天賞飯,就要捨得下本「陪伴」。伍建華生前是小村莊公認最用心種橙子的人,除開每年冬天最冷的那一個多月,他幾乎都在橙園裡打轉。尤其每年12月上旬前,他每天的日子像打仗。為了避免橙子凍壞,趁大雪還未降落、白頭霜還未成型,他和妻子兩人要將橙林裡的橙子摘回家。每年8萬多斤橙子,用筐子裝至少有600多擔,他需要挑出橙林再碼上三輪車運回家卸進倉庫。橙子下樹進倉後,在伍建華的橙林「作息表」裡,這時需要完成一次果樹的大整形,他把那些因摘橙毀掉的枝幹和長得多餘的樹枝剪掉,及時砍掉那些種得過密的橙子樹。完成這些工序,他和妻子需要耗上半個月時間。忙完這一茬,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他才遠離橙林,稍作休息。但這段時間,倉庫的臍橙若還未出售,為了減少水分流失,他又得忙活起來,為幾十萬個橙子套上保鮮袋。 橙子林的打理耗時費力,並沒有特別的經驗可循,伍建華靠著逐年摸索,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家橙子生長的路子。每年2月下旬,橙林施春肥的時段,為了讓橙子樹更好地吸收養分復原,他提前抽坑,在大雨即將落下時將有機肥放入坑裡掩埋。這樣一來,雨水浸溼土壤,樹根能更好地吸收肥料。進入春季後,是他圍著橙林打轉的日子。3月末4月初,橙花綻放,需要摘除多餘的橙花,集中供養分。到了5、6月,樹上結出指頭大的果子,為了控制好橙子的數量和品質,他又要「斷舍離」,在上千棵樹上分兩次摘除次果;持續到7月後,橙子樹上的夏梢瘋長,這時不僅要消除這些吸橙子養分的夏梢,還要再次修剪多餘樹枝,讓小橙子成長無憂;進入8、9月,又是秋梢發起攻勢時,又要進行新一輪的剪梢。一年過半,這期間還要進行至少四次病蟲害的防護,若是碰上旱澇,又是忙不完的繁雜瑣事。今年夏季就遇上乾旱,伍建華幾乎每天都抽取橙園旁水庫裡的水抗旱,他家房前屋後的橙林因抗旱及時,又加之他趁抗旱的空隙摘除次果,今年的橙林都是均勻的大果。橙林一片橙紅,煞是喜人。 過了10月,按理說橙子已經進入穩定期,只等著它長大變紅,可他依然閒不住,他開始滿山找尋樹杈來支撐那些因結橙子過重垂地的樹枝。直到去世前,他仍在幫橙子樹減負。12月初橙子開園採摘時,當家人走進橙園,看著滿園齊整的樹杈和那些掛滿果實的橙子樹,用測糖儀一測,屏顯上彈出13.5%、14%的字樣時,所有人的眼眶都溼潤了。 和伍建華一樣,小鎮裡的橙農們都要用自己的方式打理橙園,300多天的「陪伴」,直到橙子下樹,倉庫裡橙黃一片時,一年的辛苦才得到慰藉。 橙子開園前的準備好比備年貨 每年立冬過後,小鎮等來數次降溫,染紅了漫山遍野的橙子。到大雪節氣來臨時,臍橙由黃變成橙紅,小鎮迎來一年最大的盛事——臍橙採摘。摘橙是體力活,需要動用一家人乃至整個族人的力量方可完成。 在黃龍鎮種橙子的各個村落裡,每年這時候隆重如過年,人們殺豬、磨豆腐,備好摘橙時的酒菜,等候臍橙開園。我們循著橙色探訪小鎮的臍橙時,碰到村民殺豬,聞訊而來的鄉鄰,有的起了大早裝豬血,有的大老遠跑過去排隊買豬肉。而先到達的鄉鄰早已預定完所有豬肉,後來的只能打道回府。村民見分肉不成,討些做豬血丸子的豬血離去。在同一個院子裡,早早裝了豬血的村民已經架起柴灶燒水,他們用剛剛曬好的八月黃豆磨豆腐。等到豆腐成型,瀝乾水分,拌和上豬血和新剝的橙皮,就能做成當地的地道美食——豬血丸子。「摘橙子要持續半個月,為了節省買菜時間,也為了有好菜招待摘橙的親朋,必須提前準備。」磨豆腐的陳老伯笑道。 和小鎮的其他村落一樣,在羊坪村伍家人聚居的胡家衝,人們開園摘橙前也準備了不少美食。伍建清家提前一星期買好豬肉,一部分做成吹風肉,一部分做成粉蒸肉。在準備摘橙的前兩天,他家殺雞宰鴨放進冰箱儲存。而他的二哥家,除了準備這些食物,買了四條大魚風乾,在摘橙的前一天,特意趕製出一鍋石膏豆腐,還炸了不少油豆腐。他二嫂介紹,開園摘橙後,為了搶好天氣,只要不下雨,從早到晚都在橙園,十幾個人的一日三餐都得提前安排。到了真正摘橙時,所有人上山忙活,只留下家中老人來主理飯菜。 在伍家人開園摘橙的當天,親戚、鄉鄰們紛紛趕來幫忙,二十多人走進橙園,將黃色、白色的塑料筐擺滿橙林時,那熱鬧比過年更盛。而大夥收工回家吃飯時,熱騰騰的火鍋上桌,人們圍桌而坐,推杯換盞之際,聊起久違的家常。這時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摘橙前的準備跟過年一般隆重。 最老的橙子樹40歲,有兩層樓房高 都說橙樹越老,橙味越濃,橙子越甜。在羊坪村西北角的胡家衝,留存著一片40多年的橙林。這片橙林四面環山,長在中間的低洼地,像睡在被保護「襁褓」中。 伍家人是這片橙林的「守護者」,見證了它們的栽培發展史。當地上了年紀的老人介紹,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新寧縣外貿局引進華盛頓臍橙後,緊接著由新寧縣農業局培育出適合新寧生長的本地品種——崀豐臍橙,當地人稱其為7904。這片種植園就是那時的試驗田。最難得的是,橙子園現在分產到戶,雖然每戶最多也只有幾十棵樹,但橙林仍舊完好地保留下來。如今,這片橙林裡的橙子樹已經長到兩層樓房高。今年,政府組織了一次集中整修,將這些橙子樹整形,大部分橙子樹做了「降低」處理。 這片橙林產出的臍橙個大、皮薄,口感酸甜,又因它所處的生長環境在背風處,橙子表皮光滑有光澤,甚少有風吹的花紋。它與後來大面積擴種的紐荷爾、福本、奈荷林娜等品種相比,雖然較晚成熟,剛下樹時口感略酸,但是香脆卻毫不遜色,且非常耐貯存。它可以在普通倉庫裡以常溫保存到來年4月,並且隨著貯存時間延長,果糖凝聚後,甜味越發明顯。這種橙子在春節前後酸甜比沉澱得最好,口感最佳。正因為它這種先酸後甜,厚積薄發的脾性,徵服了當地橙農,直到現在,這片橙林仍被伍家人視為當地臍橙的「發祥地」。 每年臍橙採摘,分到這片臍橙樹的20多戶人家像約好了一樣走進橙林。到了橙林路口,大家散開,各自找到地界鑽進自家橙林。有人望著高樹嘆氣,但看到臍橙一串串掛滿樹枝時,又笑著打趣。伍建清和兄弟家是這片橙林裡的大戶,每人分到的60多棵橙子樹連在一起,他們每年都是一起採摘。這裡的每棵老橙子樹都需要4人通力合作才能摘到橙子。在橙林裡,4人分工明確,一人架梯子爬到樹尖的樹杈上,將桶子吊在半空採摘,一人上梯子在中部樹幹處採摘爬樹時夠不到的橙子,其餘兩人,一人負責在梯子上接摘下來的橙子,一人扶梯子負責三人安全。饒是如此,仍有一些長在高枝上的橙子夠不著。這時,又得拿出自製的長柄武器採摘,這樣一天下來,也只能摘完一半的橙子樹。 在這片老橙林裡,每家每戶至少需要待上三四天才能摘完這些老樹橙。當一筐筐光澤度俱佳的橙子碼上三輪車運回家時,人們拋開上樹下樹的疲憊,迎著刺骨的霜風歸家,別提有多歡喜。而這時,會唱山歌的蔣美珍將種臍橙的艱辛唱進歌詞,「十月裡摘臍橙囉,臍橙好吃樹難栽……」她一起調,橙園裡立馬傳來附和的歌聲。 和「橙二代」一樣大的橙子樹
今年結了800斤橙子在伍家人擴張的橙林版圖裡,除了那片40多年的老橙林,還有後來開墾的新橙林。這些橙林跟村裡很多「橙二代」的年齡一樣大,它們陸續替代了曾經的油茶林、杉木林,甚至還有耕地、稻田。我們在伍建華家的橙林裡,找到一片跟他兒子同齡的橙子樹,已經30年了。這片橙林裡結果最多的一棵,今年結出800多斤臍橙。 30年,在橙子樹身上,發生了什麼故事? 在伍家人的帶領下,我們進入這片橙林。橙林在海拔400米左右的山坡上。這片30年的橙子樹是當時鎮裡提倡種植臍橙,幾經輾轉買回來的晚熟品種。種這片橙子樹時,伍建華夫婦的第三個孩子剛出生不久,那時這片橙林還是他家剛分到的山,種了松樹和杉木。他妻子何小梅帶著襁褓中的孩子一鋤頭一鋤頭將土地開墾出來,種上這片橙子樹。何小梅當時一意孤行,種上這片橙子樹後,鄉鄰們也跟著挖土種橙子樹。這樣,她家屋後那片森林慢慢變成橙子林。「這片橙林掛果時,黃龍大橋還沒開建,我們是用籮筐挑橙子過河去鎮上賣的。」鎮上離村子有十裡路,當時何小梅和弟媳每天只能用籮筐挑兩擔橙子去賣,20多年前的橙子收購價極為便宜,她們負重來回一天也不過幾十塊錢。 這片橙林有100多棵樹,如今每年穩產一兩萬斤橙子。走進這片橙林時,幾乎每棵樹都有3米多高,樹與樹之間的株距很寬,樹冠散開像一把巨大的遮陽傘。那棵結了800多斤臍橙的橙子樹也是這片橙林裡樹木長勢最好的,它鬱鬱蔥蔥,枝幹修剪得當,像個巨大的蘑菇。開園摘橙那天,何小梅特意採摘這棵樹上的橙子,他們四人分四個方向同時上樹,摘下至少六擔橙子。這些橙子橙香濃鬱,酸甜可口,一直保持香、脆、甜的品質。她大概數了一下,一共有1700多個臍橙,且這些臍橙沒有一個小果。近幾年,她也特意留意了這棵樹,不管大小年,它都能結出五百斤以上的橙子,若是按照兩年前的統價計算,這棵樹每年可創收近2000元,30年可累計創收7萬多元。 這片橙樹是何小梅最用心打理的一片,因為跟兒子同齡又是親手栽種,她像照料孩子一樣上心。剛種臍橙那幾年,她種橙子沒經驗,橙樹間株距太窄,導致樹與樹間枝條重疊,結出的橙子個頭小,又因為枝條間的碰撞,橙子表面留下傷疤。總結經驗後,每年摘橙,她都會對這些橙樹進行一次「斷舍離」:去掉多餘的枝幹,甚至移開已經成型的大樹,讓每一棵樹都有足夠的伸展空間。在何小梅看來,這片橙林和其他橙林相比,更像她自己的種橙試驗田,她用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在培育臍橙樹。 用恆溫恆溼的天然巖洞貯存臍橙 如果說橙子下樹需要速戰速決,那麼臍橙貯存就是一場「持久戰」。它通常需要從橙子下樹時一直貯存到來年的清明節前後。 在黃龍鎮臍橙發展的40多年裡,橙農們一直在摸索貯存臍橙的最佳方式。既要鎖住水分,又要保留口感,還能保存4個月以上。他們從最初將臍橙放進房間草堆,到家家戶戶自建倉庫,再到存進工廠的倉儲間,甚少有人另闢蹊徑。但在羊坪村胡家衝隔壁的官塘,有村民利用天然的巖洞貯存臍橙。 正是臍橙採摘季,記者在羊坪村書記何善華的帶領下來到官塘天心巖,正碰上有村民挑臍橙進洞。天心巖處在地勢較低的石頭縫中,被大大小小的巨石包圍,它的洞口朝向天空微微斜仰,就像一顆被包裹的心臟。或許「天心」的得名也正因為這地勢所致。在村民們的記憶裡,以前的天心巖被密林覆蓋,很難找到洞口,現在那片密林被村民開墾出來種上臍橙樹,到處都很空曠。村民還自建了一條石頭馬路通往洞口,巖洞的位置基本上一覽無遺。 大雪節氣,天心巖周圍的火棘肆意綻放,洞口周邊的草木結了一層薄冰。跟著挑臍橙的幾位村民走進洞口,這條極少有人走的道路兩邊被人頭高的茅草覆蓋,他們邊走邊用刀砍去攔路的草木。等他們收拾妥當後,一扇鐵門出現在眼前,這扇生鏽的鐵門還有落鎖的痕跡。「這就是洞口,這扇鐵門是三年前裝上去的,也是貯存臍橙用的。」村民伍先柏介紹,天心巖的洞口本來只能容一兩人同時通過,它未被人使用前,還只是人們獵奇的探險地,如今洞口做了處理,擴寬了不少,人或者小三輪都可以順利進入。 遇到開三輪車裝臍橙貯存的村民伍玉東,他也是受別人的啟發才想起將臍橙放入天心巖。推開鐵門進入洞中,借著洞外的光線繼續深入,這是個壯觀的天然溶洞,經歷漫長時間的流水侵蝕,已經發展出很多層,且每層都有不同景致。抬頭看向洞頂,就像一條張著大嘴巴的巨龍,那塊被用來放臍橙的地面就像巨龍的舌頭,在「舌頭」兩邊還有很多一兩米高的寬敞小洞,就像以前儲藏紅薯的地窖。這裡溫度比外面稍高,地面乾爽,人們發現了它恆溫恆溼的特點,並加以利用。 這種復古的存儲方式讓人眼前一亮,這個隱秘洞穴貯存的臍橙就像當年地窖裡儲藏食物,能封存住臍橙最鮮甜的滋味。若是洞穴裡的臍橙留存到第二年春天,一定要再一次上山進洞,嘗嘗它獨特的味道。 橙子「出山」,堪比「選美比賽」 每年臍橙成熟時,胡家衝的一片片橙林裡,臍橙掛滿枝頭,等候「出山」。然而「出山」並不容易,等待它們卻是層層嚴酷的「考核」,堪比「選美比賽」。只有過五關斬六將後的臍橙,才有資格順利遠行。 每年臍橙下樹是篩選橙子的第一關:個頭較小,長相不美觀,或者採摘時受傷的臍橙一般都會由橙農自己粗略分揀出來,過了第一關的橙子才有資格進入倉庫。所以,每年摘橙時,人們會反覆提及「剪兩剪刀」,第一剪刀多剪一些枝條,第二剪刀落到臍橙果蒂,一定要快準狠將其剪平,這樣橙子之間碰到就不會誤傷。當橙子入倉儲藏時,緊接著進入第二道關卡,這時代辦老闆上門收購,他們挨家挨戶打開倉庫門選擇符合他心中標準的臍橙,這道外貌關講究眼緣,若是相互對眼,他們就會談價格。這樣的收購大多都是以較低廉的價格將大小橙子統一買走。碰到價格漲勢較好的年份,臍橙金貴,外表有花紋的也會帶走。若像今年,臍橙一上市就價格走低,又加之戶戶豐產,收購老闆會提出各種篩選條件。如果雙方達成一致,臍橙闖進第三關,進入人工分揀環節。我們在胡家衝碰到不少賣紐荷爾帶葉果的村民,代收老闆帶著選橙子的隊伍上門,要求從果徑65的橙子選起,果徑低於65的、有花紋的、顏色不夠黃的、果形不周正的等都屬於不合標準的橙子。經過這麼一遍人工分揀,代收老闆將挑出的橙子過秤運走。過完了較嚴苛的人工分揀關,臍橙就會被運送到附近的洗果打蠟廠,用機器進行更標準化的分揀。這道工序完成,還要進行最後的人工抽檢,通過看表皮、測糖度、用分級板分級等方式再進行一次篩選。只有歷經這麼多道工序後,村莊裡的臍橙才能運出去。 經過40餘年的臍橙摸索,在這個只有兩三百人的村落裡,除了發展出一片片全新的臍橙林,還和鎮上的其他地方一樣,成立了合作社抱團取暖。伍建清及兄弟攜大片橙林加入一山之隔的愛祥種養合作社,另外幾個臍橙種植大戶加入本組的宏祥合作社。橙農們意識到,村裡的橙林雖然面積不小,品質優良,但相對於離鎮上更近的村落,仍然有種養在深閨的感覺。為了走出去,村民伍先龍、伍先軍等率領大家族在小村莊裡組建了一次性筐子廠,還成立了能標準化處理臍橙的崀源果業,實現了臍橙「出山」一條龍服務。在這個加工廠裡,每一顆即將出山的臍橙都會留下3D影像,並自動分揀出重量、尺寸、形狀、果皮外觀等符合標準的臍橙。 在大雪節氣那天,我們在崀源果業的工廠裡看到大掛車拖來的臍橙進行機器分揀。臍橙在傳送帶上做著勻速運動,它們因不同重量、大小、糖度等被送往不同的筐欄中。在傳送帶不遠處,抽檢人員拿著分級板和糖度測量儀來回抽檢,直到臍橙達標後送往包裝車間。等候在包裝車間裡的工作人員拿出標籤和玻璃紙,小心翼翼地擺果裝筐,直到她們完成所有的工序,將橙子再次送上大掛車,橙子的「選美比賽」才算完成。這些脫穎而出的臍橙,載著村民們的希望運往世界各地。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通訊員蔣廉東 遊玩攻略 來新寧黃龍除了臍橙還有山水風情 來新寧旅行,要經過黃龍鎮,但大部分人都直奔崀山,忽略了跟崀山一衣帶水的黃龍。 黃龍鎮,一個以臍橙聞名的小鎮,也是被臍橙名氣「耽擱」的風情小鎮。來這裡,除了品臍橙外,還有夫夷江沿岸的山水風光、舜皇山森林公園的野趣,更具挑戰的還有原生態的溶洞景觀。若這些山水、洞穴仍體驗不夠,這裡還有美味的豆製品、鮮甜的荸薺。 舜皇山像宮崎駿動漫裡「龍貓的家」 大雪節氣一來,黃龍鎮就被漫山遍野的橙色暈染。但除了冬日裡的這抹絕色外,它還有穿越迷霧般的「仙境」——舜皇山。 從鎮上經觀瀑盤旋而上,到了跟永州東安縣交界的紫花坪,沿途黃龍鎮的範圍裡,移步異景。一路上山,經過未開發的跳石、肖家嶺梯田。每年冬季,山腳村落下雨,山腰及山頂的村落就開始下雪或出現霧凇。大雪節氣上山,冷暖氣流在山腰相遇,霧氣朦朧,穿過這陣濃霧到達裡竹村,又見一個清明的世界。在這裡,古老的銀杏、紅豆杉在冷風冷雨的催促下,紛紛掉下葉子和果實,隔遠看,恍若一幅天然水彩畫。 從裡竹村村部到紫花坪,又是一片難得的寶藏地。這裡幽谷密布,小溪流隨處可見,那些山山之間的圓形巨石橫亙在小溪周圍,再配上霧氣,像極了宮崎駿動漫裡「龍貓的家」。繼續往高海拔走,運氣夠好,一路都能跟小動物們偶遇。掛著鈴鐺的黑山羊群,在大馬路上悠閒踱步的紅腹錦雞,還有極少見的白鷳家族,天色漸晚時,還能看到果子狸從馬路上一溜煙衝進另一片叢林。 紫花坪因滿山的紫杜鵑而得名,這個季節前去,沿途反季節的杜鵑開出一樹樹紫花,好不熱鬧。 乘小輪渡遊一趟夫夷江國家溼地公園 來黃龍鎮,遊山玩水是「標配」。感受完舜皇山的野趣橫生後下山,尋小輪渡體驗一番夫夷江國家溼地公園也是不錯的選擇。作為新寧縣的「母親河」,夫夷江兩岸的好景致順流而下。在黃龍鎮境內,從天花壩到沉水,這一河段的江景值得反覆遊玩。 從黃龍中學對面的小路到江邊,進入柳山,這裡立了夫夷江國家級溼地公園的石碑。柳山古木參天,這些古木環抱中還有一座彭公祠。如果碰上當地的民俗活動,還能看一場本土傳統大戲。繼續沿江而下,進入石床,這裡保留著古老的渡口,以前的小渡船變成如今的小輪渡。從這裡上船,順流而下,一路可見江水掩映著兩岸的紅崖絕壁,沿江的村落像躺在水邊的天然石床上。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大樹投影到碧波中蕩漾開去。 若這時迎風站在船頭,還能看到各種水鳥在江面上戲耍。有時是逗你玩的小鸊鷉;有時是吃魚的水鳥;有時是野鴨子。船行至沉水,到了夫夷江拐的大彎裡,江面寬闊,旁邊的石山遠看就像一頭羊。這裡有著遠近聞名的伍公祠,這裡香火旺盛,很多人慕名前來。這也是水運時代新寧縣域內重要的大碼頭,傳說以前行船的人都會在這兒上岸燒一炷香,這樣船就能順利穿過險灘到達邵陽。 嘗一口荸薺的鮮 大雪節氣後便是荸薺上市時,每年這時候,黃龍鎮街頭兩個超市前有人擺攤賣本地荸薺。這些荸薺都是剛從水田裡挖出來,沾滿了淤泥。不要小瞧了這些其貌不揚的東西,它可是冬日裡最清火的吃食。荸薺價格實惠,一大蛇皮袋也只有幾十塊錢,買回家後可生吃,還可學魯迅先生的吃法:將馬蹄掛在屋簷間風乾,等它外皮皺巴巴時再來吃,別有一番風味。荸薺還可以跟冰糖一起熬煮,荸薺糖水甘甜清洌,入口後整個胸腔都清亮亮的。 體驗豆製品的美味 吃在黃龍鎮,除了家常血鴨,最值得推薦的是豆製品。 隆冬時節,八月黃、十月黃入倉,用這兩種豆子磨成豆腐,豆香濃鬱,韌勁十足。豆腐一般用石膏或醋水點漿做成幹豆腐或鹽豆腐,可炒菜,還可以直接當零食吃。它是在外工作的小鎮青年外出歸來最喜歡攜帶的故鄉風物。 在黃龍鎮,人們對豆製品的熱愛並不止拘泥於炒菜,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推著玻璃櫥窗賣豆腐串的小攤,豆腐串油炸後放入滷湯中煮沸,撒上芝麻、辣椒醬和蔥花一起點綴,一串麻辣鮮香的豆腐串出爐,它最適合冷天裡邊走邊吃。小鎮街頭超市門口還有專門推小車賣黴豆腐的。賣黴豆腐的老闆很「任性」,並不會每天都在,他的黴豆腐跟其他地方的有別,豆腐表面乾爽,拌和著辣椒粉和仔姜,一揭開壇蓋,隔老遠就能聞到香味。 除此之外,用豆腐和豬血做成的豬血丸子也是本土家常美食,不妨多嘗嘗。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