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望》
杜甫 〔唐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2、《示兒》
陸遊 〔宋代〕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遊愛國詩中的一首名篇。陸遊一生致力於抗金鬥爭,一直希望能收復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著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3、《雪》
羅隱 〔唐代〕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詩人無意進行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這首詩以《雪》為題,但其立意不在吟詠雪景,而是借題發揮,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怒和不滿,流露出詩人對廣大貧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4、《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唐代〕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詩是寄贈好友的,所以從敘別開頭。以花裡逢別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憶的意味,頷聯寫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煩惱苦悶,頸聯具體寫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為他有志而無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辭官歸隱;尾聯則是說他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覺得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這樣進退兩難的矛盾苦悶處境下,詩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這首詩的思想境界較高,在封建時代確有較高的典型性和較強的現實性。事實上也正如此,詩人能夠寫出這樣真實、典型、動人的詩句,正由於他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和較深的生活體驗。
5、《詠煤炭》
于謙 〔明代〕
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這首詠物詩,是作者以煤炭自喻,託物明志,表現其為國為民的抱負。於寫物中結合著詠懷。
全詩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為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為國為民效力。
6、《題梁任父同年》
黃遵憲 〔清代〕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國家的每一寸土地我們都把它當成一寸黃金般去珍惜,如今被列強瓜分,誰才能擔當起救國於危難的重任?
我便如杜鵑一樣呼喚祖國東山再起,要學習精衛填海的精神,不把東海填平誓不罷休。
誦讀此詩,覺字字含情,句句蘊淚,作者那一腔憂國報國之情,躍然紙上。其殷殷之心,皇天可鑑。
7、《出塞》
王昌齡 〔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8、《碧瓦》
範成大 〔宋代〕
碧瓦樓頭繡幙遮,赤欄橋外綠溪斜。
無風楊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滿地花。
這是一首通篇寫景的七絕。乍看起來,是一首絕妙的春日即景小詩,詩人這裡描繪的是一幅墜綠殘紅、飛絮飄雪、落花流水之景,以此暗喻南宋小朝廷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意境與辛詞相似,但筆調卻更為悽婉。
詩人看到秀美的田園風光和赤攔橋內侯門如海的貴族庭院,一派溫馨承平的氣象。他想到朝廷傾覆,山河飄搖,南宋王朝只落得在一隅半壁的殘山剩水中苟且偷安。詩人深感沉重的痛楚和不盡的感慨,於是寫下這首詩表達自己憂國意識。
9、《憫農二首》
李紳 〔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的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詩的後兩句是說,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土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人間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這就把矛頭直指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製度。
第二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淺顯易懂,但卻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藉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議論,來揭示生活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細緻寫烈日下農民田中鋤禾緊緊圍繞人人必需的「盤中餐」。而且,詩的前後聯繫很緊,順理成章。沒有前面兩句的描述,後面兩句議論就顯得空泛,沒有根基,沒有力量。反之,沒有後面的議論,前面的描述也就還停留在表面,意義也就沒有這樣深刻了。
這兩首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兩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10、《病起書懷》
陸遊 〔宋代〕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裡客江幹。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這首詩陸遊五十二歲寫的,這是他被免官後病了二十多天,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病癒之後仍為國擔憂,為了表現要效法諸葛亮北伐,統一中國的決心,挑燈夜讀《出師表》,揮筆潑墨,寫下此詩。
此詩貫穿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中華子民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揭示了百姓與國家的血肉關係。
「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一傳世警句,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寫照,也是歷代愛國志士愛國之心的真實寫照,這也是它能歷盡滄桑,歷久常新的原因所在。詩人想到自己一生屢遭挫折,壯志難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著深深的慨嘆和感傷;但他在詩中說一個人蓋棺方能論定,表明詩人對前途仍然充滿著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