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BBC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在拍賣理論方面的研究卓著,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兩位史丹福大學的博弈論專家協助發展了許多新的拍賣模式。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表示,他們的研究成果「讓全世界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博弈論是一種用數學來探討決策、衝突和社會情況的策略。
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彼得·弗雷德裡克松(Peter Fredriksson)說:「兩位獲獎者以理論為基礎,後來將理論成果應用於實際,活產生了全球效應。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
威爾遜教授提出了一種拍賣理論,即拍賣前拍賣品的價值是不確定的,但最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例如,無線電頻率的價值,或某一特定地區礦產的體積。他還提出了一個理論,解釋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在估計拍賣品最高實際價值後,往往給出低於該價值的出價:他們擔心所謂的「贏家詛咒」——為贏得拍賣而出價過高。
米爾格羅姆教授提出了一個理論,該理論不僅考慮對所有競標者有著相同價值的物品拍賣,還考慮了對於競標者有著不同價值的物品拍賣。他論證,競標人在投標過程中如果對彼此的估價有更多的了解,那麼賣方應該獲得更高的收益。我們大多數人不會購買藝術品或牲畜。我們也不會在拍賣會上買新鮮的魚或水果和蔬菜。我們中更多的人可能會偶爾通過拍賣的方式購買或出售一些價值不高的家具或裝飾品,或許還有更多的人會使用在線拍賣。
但瑞典央行頒獎委員會表示,拍賣在各個層面上影響著我們所有人。
至少在一些國家,批發電力市場、電信無線電頻率、排放配額等都是通過競標來分配的。對於私人賣家來說,理想的競標是競爭出最高的價格。對於公共部門機構來說,獲得收入固然重要,但也可以有其他的考量,例如,設法將無線電頻率以對整個社會最有利的方式分配。
競標往往因不確定性而複雜化——你能從油田中得到多少收益,或者行動電話服務用戶數量是多少。兩位獲獎者還有其他專家探討了這些問題,目的是為了讓競標結果讓各方滿意。
然而,該獎項遭到一家慈善機構的批評,稱經濟學與全球問題脫節,比如新冠疫情的影響。
致力於推動經濟學廣泛應用的慈善機構「反思經濟學」(Rethinking Economics)表示,諾貝爾經濟學獎被授予了「兩個來自北半球研究拍賣理論的白人」,真讓人「失望」。
「反思經濟學」組織的聯合主任卡特裡奧納 沃特森說:「經濟學與現實脫節令人沮喪。諾貝爾獎作為經濟領域的獎項標杆,需要反應出國際社會問題,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緊迫的問題,如氣候危機、流行病或結構性種族不平等——否則,它的重要性也會慢慢減弱。」
之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保羅 克魯格曼(Paul Krugman)和米爾頓 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去年得主是消除貧困而奮鬥的夫婦阿比吉特 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斯特 迪弗洛(Esther Duflo)。
沃特森表示,今年該獎項「又像以前一樣在商言商」。
該獎項值1000萬瑞典克朗(合88.7萬英鎊),卻不是最初五項諾貝爾獎之一,而是由瑞典央行設立,於1969年首次頒獎。而諾貝爾獎是受實業家、炸藥發明家阿爾弗雷德 諾貝爾(Alfred Nobel)在1895年的遺囑所託而建立的。
#拍賣#, #諾貝爾獎#, #質疑#
作者:Reese
責編:aut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