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卡洛斯的墜落》是畢卡索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繪的巨幅牆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
會議樓最負盛名的藝術品在二號會議室SALLE)的外牆上,是畢卡索(PaboPicasso,1881-1973)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繪的巨幅牆畫《伊卡洛斯的墜落》( The Fall ofcarus),畫幅總面積近90平方米,以40塊畫板拼接而成。畫面沿襲了1956年畢卡索的「裸體浴者」系列畫風,大海、沙灘和抽象的裸體男女,唯獨中央繪了一個頭朝下墜落的骨架形象。
對此,畢卡索本人並沒有做過多解釋。壁畫於1958年完成後並沒有特定的名字,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喬治·撒勒在端詳這件作品時突發靈感,說:「這墜下的形象,不正是希臘神話裡由於過分接近太陽而導致蠟翼融化墜入大海的伊卡洛斯嗎?」自此,這幅作品便有了官方的名字——《伊卡洛斯的墜落》作者畢卡索聽後不置可否,只是酷酷地說:「那些只是符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我以為自己只是畫了幾個洗海浴的人,僅此而已。」
穿過常舉辦臨時藝術展覽的通道,到Y形主樓一層,可以欣賞瑞士抽象派畫家、雕塑大師賈科梅蒂( 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的作品《行走的男人1》( Walking Man1),這是一個步履匆匆的青銅抽象人形,雖然表面粗糙不堪,卻傳神地表現了一位穿越時光、穿越生死、穿越桎梏、穿越空間的行者形象。每一次穿越都仿佛抽絲剝繭,帶走了過往與曾經,人變得越發消瘦了。作品沒有明顯的臉部特徵,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或許他自己也不知道。
他只能鼓足勇氣一刻也不停地走,於行走中思考,於思考中探尋下一步的方向。2010年2月,這件立體主義抽象青銅雕塑作品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以6500萬英鎊成交(約1.04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6億多元),一舉打破畢卡索作品所創下的成交紀錄,成為史上拍出的最貴藝術品。
在主樓地下,除了各成員國捐贈的最代表該國文化的藝術珍品,您還可以欣賞到一條由掛毯組成的藝術長廊。其中法國當代掛毯藝術締造者讓·琉撒( Jean Lurcat,1892-1966)的《天體運行》( La tour du soleil)最奪人眼球。讓·琉撒曾說:「太陽即生命,一件裝飾藝術品、一面牆、一塊掛毯,抑或一件珠寶,若是上面不加上點日月星辰,便總覺得沒有內容似的。
還有七樓的攝影史上不可動搖的大師布拉塞( Brassai,1899-1984)的作品《蘆葦》( Les roseau);置於接待處旁的公元2世紀的羅馬花式鑲嵌畫《狩獵者黛安娜》( DianeChasseresse);從院中透過長廊的玻璃能看到由西班牙陶藝巨匠胡安·米羅( Joan Miro,1893-1983)用585塊瓷磚組成的日月陶土牆;在Y形主樓前的廣場裡,英國現代主義藝術領軍人物亨利·摩爾( Henry Spencer Moore,1898-1986)的巨型雕塑作品《依戀》( RecliningFure)描繪了人與地球相扶相依的關係;動態雕塑的發明者—美國藝術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的《螺旋平衡體》( Spiral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標誌性雕塑、萬國旗杆前直徑15米的巨型鋁絲地球《世界》( The Worl),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裡充滿了驚喜。
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樓裡,常能聽到國際僱員用七八種語言交流。在徜徉於藝術世界的同時,與工作在這裡的人聊聊,聽聽他們的故事,同樣會讓您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