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作為淄博的傳統藝術,已經在這片大地上傳承超過千年,如今已經成為淄博市一張重要的名片。文化的傳承最終還是應該落腳在教育。作為首批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淄博理工學校於2017年正式建立陶藝分校,開設陶瓷藝術設計專業,為陶瓷藝術創作和陶藝的發展培養輸送專業人才。
雖然一切從「零」開始,但對於該校的專業課教師來說,這個「零」又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他們中的很多人就是陶藝專業畢業的,有深厚的美術功底,藝術各門類之間的共通性給予他們極大的信心。加之學校周邊有崑崙瓷器、泰山瓷業等知名陶瓷企業,劉永強、王一君等大師工作室,閻先公藝術博物館、崑崙陶瓷博物館等也同在園區內,有濃厚的陶瓷設計、研發、生產氛圍。在落成的3年時間內,學校積極同周邊企業、大師工作室合作。陶藝分校就這樣在承載著無數的希冀與期待中啟程了,迎接他們的是一段又一段坎坷卻充滿陽光的旅程。
陶藝教學不同於其他專業,需要與傳統接軌,同時也要與時俱進。陶藝分校創新教學模式,在實踐中摸索前行。
把課堂搬入企業。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企業技師與專業教師共同授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學校先後組織師生到泰山瓷業、劉永強大師工作室、李秋峰大師工作室進行企業見習與社會實踐,在提高學生技藝技能的同時,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增強他們對陶藝專業的認同感。2017級陶藝班的學生梁淮予說:「只有將自己置身於現代化的流水線中,才能感受到自己在學校中的所學有用武之地,發現自己的不足。見習的經歷使我獲益良多。」
將大師請進課堂。學校先後聘請中國工藝美術行業藝術大師劉永強、山東理工大學研究生導師方益鳴教授、山東陶瓷藝術大師曲冰、淄博工藝美術行業大師徐明等行業專家到校授課。在授課的同時,專家、教授們還積極結對專任專業教師,本著「傳、幫、帶」的理念,不斷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教學效果獲得顯著提升。朱光貞是陶藝分校彩繪專業的授課教師。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名師,她依然虛心向客座教授請教技藝。「每次跟業內大師們的接觸,我都十分珍惜。每次交流和學習之後,我在課堂上總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傳遞給我的學生們。」朱光貞興致勃勃地說。
學校還建立了大師工作室,邀請行業內大師到校授課、收徒,旨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際傳承。拜師、收徒作為陶瓷行業的老傳統一直流傳至今。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又是行業內尊師重道的體現。從2017年至今,劉永強分別將該專業的11名優秀學子收為徒弟,行業大師和學校的合作實現了雙贏。
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換來了教學成果的顯著提升,師生的進步也在各級技能競賽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在被問及師生進步的另一個秘訣時,陶藝分校負責人張博群說道:「我們要求師生們能『以賽代練』,在比賽中找不足,在競技中求進步。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更有針對性,師生們的進步才會更加明顯。」
學校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和比賽,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在3年的時間內,該校教師先後獲得國家級獎項7人次,省級陶藝大賽金獎12人次;在省級教學能力大賽及創業大賽中,該校教師先後獲得一等獎6人次。在2019年中國技能大賽中,該校教師田祿勳和馬小涵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中國財貿輕紡菸草工會授予「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教師楊鵬飛被評為「全國輕工技術能手」,車金祥等4名學生分別獲得全國職業院校組二等獎、三等獎。
在各級競賽的舞臺上,陶藝分校的學子們都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在山東省第四屆陶瓷行業技能大賽中,該校有3名學生獲得一等獎;在第四十四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設計創新大賽中,1名學生獲得銀獎;在山東省「黃炎培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中,有4名學生獲得一等獎;在2019年淄博市第十屆職業(技工)院校技能大賽中,有3名學生獲得一等獎,3名學生獲得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