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蘇聯確實有能力佔領整個歐洲,之所以不佔領歐洲,是因為這樣一來必然會與美英開戰,而面對美英,蘇聯認為自己勝算不足。
對於美國來說,沒有與蘇聯開戰,一方面是美國認為與蘇聯開戰勝算不大,尤其是陸軍方面,蘇聯優勢明顯。另一方面對於美國內部來說,在打敗了德國和日本等軸心國後,美國人認為和平已經來到了,人們也不願意繼續打仗了,總統無法發動國家進行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當然,除非蘇聯率先向美國發動進攻,那麼情況就會和珍珠港時期差不多,美國人會重新團結一起一致對戰蘇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先看下當時的形勢:
▲二戰後蘇聯與美英等國在歐洲的勢力範圍
各方主力
先看蘇聯的一方,當時蘇聯雖然佔領了整個東歐,但東歐的東德、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的軍事實力在二戰中基本被摧毀,而且這些國家在戰前是蘇聯的敵對國家,蘇聯剛佔領這些國家不久,根基不穩,一旦開戰這些國家很可能不但不會成為蘇聯的戰爭助力,反而會成為蘇聯潛在的威脅,所以指望這些國家幫上忙是不現實的。唯一能幫上忙的或許只有南斯拉夫,但南斯拉夫畢竟實力有限,在面對美英這樣的列強國家的時候很難堅定地站到蘇聯的一方,南斯拉夫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選擇中立,坐山觀虎鬥。
而美國一方來說,能馬上幫上忙的無疑是英國,雖然英國的實力在二戰中受損,但也沒有大傷元氣,還是有力量進行一場大戰的。其他國家當中,德國被打殘,義大利是法西斯國家,也是牆頭草兩邊倒的國家,軍隊戰鬥力奇差無比,要幫忙他們都指望不上。只有法國雖然在二戰前期就戰敗,但整個二戰期間至少人員損失不大,死亡了大約30萬人,如果與蘇聯開戰,法國在一開始的時候會處在後方,並且如果美英能加強對法國的援助,那麼法國在戴高樂的帶領下很可能會被迅速動員起來,再加上法國本身也是列強國家,很可能會在戰爭中成為主力國家。
所以如果真的打起來的話,基本應該是蘇聯對戰美英兩國,此外法國也很可能成為一個參戰的主力國家。
當時的軍事實力
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擁有大約1200萬軍隊,其中陸軍為830萬人,劃分為89個師,其中61個師駐紮在歐洲,21個師駐紮在亞洲,7個師在地中海和北非,英軍則擁有總兵力452萬人,兩國合計兵力為1652萬人左右。美軍擁有12800輛坦克自行火炮,英國擁有5400輛坦克自行火炮,合計18400輛。美國擁有67700架第一線作戰飛機,英國擁有8400架第一線作戰飛機,合計76100架。
而蘇聯方面則擁有1136.2萬人的兵力,擁有坦克自行火炮15700輛,一線作戰飛機22600架。
此外,美國的海軍擁有上百艘航空母艦,各類戰艦共有2000餘艘,對蘇聯有著絕對碾壓的實力。
所以從當時的軍事實力上來說,美英聯軍無論從兵力上還是從坦克、火炮、飛機等重型裝備上來說,對蘇聯都有著碾壓性的實力,同時蘇聯的海軍也完全不是美英的對手。當然,如果開戰後,法國被動員起來的話,美英法的實力顯然會大大蓋過蘇聯了。
戰爭潛力
一旦開戰,雙方的武器裝備、軍火以及人員上的損耗將會非常大,剛開始時候所擁有的軍事力量會很快消耗完,這個時候就看誰的戰爭潛力更大了,戰爭潛力大的一方,將會在戰爭中越來越佔優,而潛力小的一方,則會越來越弱,戰爭潛力將會是決定雙方勝負的關鍵。
從人口情況來說,美英法等國在二戰中死亡人數分別為40萬人、40萬人和30萬人,在二戰中死亡人數並不多。而蘇聯則在二戰中付出了865萬人死亡的慘痛代價,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精壯年男性,可以說二戰下來,蘇聯的人口結構直接斷層。
就1946年的情況來說,即便不算上法國,只算上美英兩國,其人口總數為1.9億左右,蘇聯為1.67億,美英可以說無論在人口總數還是人口結構上來說,都明顯優於蘇聯,在戰爭中能夠動員的參戰人數明顯會強於蘇聯。
從工業情況來說,在整個二戰期間,世界各國的工業都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打擊,唯獨美國由於其本土遠離戰場,美國的工業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在戰爭中得到了更為迅速的發展。二戰初期,美國的工業佔了全世界的一半,蘇聯僅為百分之十幾,與英國差不多。
1941年-1945年,美國生產了29.6 萬架飛機、10.23萬輛坦克及自行火炮、238.23萬輛各類車輛和37.2萬門火炮。而同時期的蘇聯則生產了15.8萬架飛機、10.84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0.5萬輛各類汽車和83.4萬門火炮。就軍工生產情況來說,美國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如果再加上英國和法國,那麼顯然美英法在戰爭中的軍工產量會明顯強於蘇聯。
從經濟狀況來說,美國在1945年的GDP就佔了全世界的56%,並且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黃金,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遠遠超過了蘇聯。因此從經濟情況來說,蘇聯明顯處於劣勢。
以上綜合人口、工業和經濟情況來說,一旦開戰,美英等國的戰爭潛力明顯強於蘇聯。
戰爭形勢推演
從當時的戰略形勢來說,蘇聯唯一的勝機就在於陸戰,當時蘇聯擁有全世界最為強大的陸軍,並且在四年殘酷的蘇德戰爭中培養出了一大批作戰素質高超、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同時蘇聯當時還擁有如朱可夫、崔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一大批優秀的將領,以及大批指揮能力和實戰經驗都非常優質的基層指揮員,部隊的作戰士氣也非常地高昂。從戰術來說,當時的蘇聯陸軍已經充分吸收並消化了德國人的閃電戰,如果開戰的話,蘇聯陸軍將毫無疑問會使用德軍的閃電戰術。
▲一旦開戰,蘇軍戰神朱可夫將會成為蘇軍的旗幟
而美英等盟軍方面來說,雖然他們的陸軍相對於蘇聯處於一定的劣勢,但是美英的空軍力量非常強大,能完全碾壓蘇聯空軍,因此在開戰的時候,即便一開始陸軍處於劣勢,但由於有空軍的優勢,蘇聯的閃電戰效果不會很理想。
同時在指揮官層面上,盟軍的艾森豪、蒙哥馬利、巴頓等人雖然也是百戰名將,但總體素質相對於蘇聯來說還有一定的差距。畢竟蘇聯陸軍經歷的血戰要遠多於美英陸軍,戰爭經驗明顯強於美英盟軍。
▲對於戰敗,古德裡安表示不服,很可能會與朱可夫大戰一場
好在當時德軍中的一些非常優秀的指揮官如曼施坦因、古德裡安等人都投降了美英,美英也很可能在戰爭期間會啟動這些人作為他們的高級軍事顧問,這些人也很可能會在戰爭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此外還不排除美軍可能會重新將德軍組織起來對抗蘇軍。
總的來說,戰前由於蘇聯陸軍方面佔有優勢,蘇聯很可能會在歐洲陸地戰場首先發動攻勢,這個時候美英也很可能會丟失中歐地區,但是到了後期在美英空軍的掩護下,蘇聯的攻勢會被逐漸削弱,雙方將會逐漸進入對峙態勢。而蘇聯和美英之間爭奪的焦點將會是法國。
一方面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在當時還能發揮一定的作用,美英可以以此守住德法邊境,同時調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法國北部,防禦蘇聯從荷蘭、比利時等方向發動的攻勢。同時如果能將法國組織和動員起來的話,作為列強國家之一的法國在戰爭中也很可能會發揮出重要作用,美英法等國只要守住了法國,那麼接下來隨著蘇聯站在潛力不足的弱點逐漸暴露,越到後期,形勢就會越對美英法等國有利。同時德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等國明顯是不服蘇聯的(二戰前與蘇聯都是敵對狀態),也不排除他們在後方反水的可能。同時,美國當時還有原子彈這個大殺器,蘇聯直到1949年才研製出原子彈,在1946年到1949年間,在蘇聯研製出原子彈之前,美軍很可能會使用原子彈攻擊蘇聯,如此一來,蘇聯就是再多的軍隊也白搭。
▲戰前,三巨頭已經瓜分了世界範圍,對於彼此來說都是非常好的結果
綜合以上來說,如果蘇聯與美英等國開戰,大概率最終會輸掉戰爭。因此在當時的蘇聯來說,他們極力避免與美英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他們對自身的情況以及美英的實力是有著清醒的了解的,與對方通過商議,獲得東歐地區作為勢力範圍其實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即避免了開戰戰敗的後果,同時也獲得了大量的好處。至於還要去攻佔西歐,則明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