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2020-12-16 南書房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

羅馬帝國的衰落與內部動亂

事實上,當時的羅馬人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的國家已經分裂,因為這已經不是羅馬帝國第一次東西分治。早在200多年前,161年,羅馬歷史上就開始了第一次兩個皇帝共同統治,此後,由於羅馬帝國迅速衰落,內部危機源源不斷。在三世紀中期,羅馬帝國發生內亂,此後半個世紀,皇帝成為了宮廷禁衛軍的傀儡,在不到50年間禁衛軍們先後廢黜了24個皇帝。

羅馬帝國各地擁有實權的總督,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互相角逐,而羅馬帝國的中央政權早就已經崩潰,皇帝不斷的更換,全國到處有不斷的奴隸起義和軍隊叛亂,儘管這樣,羅馬人還是成功地抵禦了幾次日爾曼人和哥特人的入侵。

「四龍治水」制度形成

284年,禁衛軍將領戴克里先造反稱帝,黃袍加身,通過幾年的努力,他結束了羅馬帝國內部的動蕩。293年,戴克里先實施四帝共治制,即四個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帝國東西兩部分,各自任命一名正皇帝和副帝,正皇帝稱之為奧古斯都,副皇帝的則稱之為凱撒。

不過,四帝共治並非把羅馬帝國分裂成四個獨立國家,而是把帝國分成了四個大軍區,分別由四位皇帝承擔軍區內的防衛任務。四個分別統治的區域是,西部奧古斯都:義大利本部、伊比利亞半島和西北非的馬格里布,西部凱撒:高盧和不列顛,東部奧古斯都: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東部凱撒:巴爾幹半島。

眾所周知,唐朝的節度使制保證了大唐帝國邊疆的安寧,並向外開疆拓土,也導致了地方擁兵自重,最終形成藩鎮割據。那麼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為什麼要將軍權分散到地方呢?原因只有一個:歐洲支離破碎的地理。

所謂的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環地中海帝國,除了義大利本土外,羅馬帝國統治的重心是地中海沿岸城市。而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導致了軍隊作戰時的疲於奔命。例如敘利亞人叛亂,羅馬帝國的軍隊可以從義大利乘船經過地中海登陸亞細亞沿岸,而對於入侵南德意志的日耳曼人,儘管它離北義大利近在咫尺,然而大軍如何跨越阿爾卑斯山,卻是一個難題。

此時的羅馬帝國由於內有奴隸造反,外有蠻族部落入侵。因此,戴克里先將帝國分為四個軍區,四個分別負責皇帝各自的防區。這樣一來,大大地提高了作戰效率,可是,奴隸叛亂和蠻族人入侵卻並沒有減少,而帝國龐大的軍隊反而加重了羅馬帝國的經濟負擔,各種苛捐雜稅之下,加入造反隊伍的人越來越多。

分分合合到永久分裂

四個皇帝共同治理國家,並不會比一個皇帝治理的好,反而埋下了四位皇帝內戰的禍根。經過多年的內戰後,323年,君士坦丁一世成為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時便疲於奔命,於是他又採用了戴克里先的辦法,將帝國分為四個大行政區,他和他的三個兒子分別統治帝國的一部分。

當然,這個辦法又將重蹈覆轍,君士坦丁大帝去世不久,他的三個兒子馬上就按捺不住,羅馬帝國再次爆發了內戰,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一羅馬。他的堂弟尤莉安造反稱帝,尤莉安死後,約維安上臺,並和他的弟弟瓦倫斯再次實行東西分治,這兩人去世後,他們的繼位者之間又爆發了內戰,394年狄奧多西一世在內戰中獲得勝利,再次成為了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可惜的是,這是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統一,一年後狄奧多西一世去世,根據他的遺囑,羅馬帝國由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治。誰也沒想到這將是羅馬帝國永久的東西分裂。

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可以提出一個設想,為什麼羅馬帝國是東西分裂?而不是南北分裂?以地中海為界,北部是歐洲部分,南部是北非和西亞。例如,由於地理因素,中國歷史上多次南方與北方劃江而治。事實上,除去地理上的支離破碎,羅馬帝國東西分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的對抗。

由於古代交通非常不發達,歐洲各區域間由於地理因素形成了封閉的、具有不同自然和人文特性的民族和文化。早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徵時期,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軍隊將希臘文化帶到小亞細亞和敘利亞還有埃及,而羅馬人徵服歐洲的過程中,也將拉丁文化帶到,西班牙高盧等地。羅馬人徵服了希臘,然而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並沒有水乳交融形成一個新的主流文化。在帝國的東方各個民族、各個地區之間的人相互交流,主要靠希臘語,而在西歐,拉丁語則是主流。

當兩種主流文化之間的差異,上升到被徵服的民族對徵服者的政治抵抗的時候,羅馬帝國內東西之間的裂痕就更難以彌合。可以這麼說,義大利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希臘也是羅馬帝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然而並不寬的亞德裡亞海,阻攔了羅馬和希臘這兩個都擅長航海的民族文化融合。

無效的彌合措施

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意圖就是加強對東方的控制,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他也直接為羅馬帝國的東方確立了一個政治中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政治共同體一旦形成,羅馬帝國實質上的東西分裂也就不可避免了。

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錫尼,頒布了「米蘭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而狄奧多西一世更是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反對之前信仰的羅馬多神教,還有希臘人的希臘多神教,企圖通過基督教來達到統一帝國東西方之間文化差異的目的。不過這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文化之間的差異有時是不可彌補的,在幾百年後,基督教也在東西教會大分裂中分成了羅馬正教會和希臘正教會,即天主教和東正教。

英雄敗給了地理

事實上,經過多次的分分合合,也許羅馬人已經意識到,地理上的分裂還有拉丁和希臘文化的對抗已經使得羅馬帝國東西方之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政治共同體,因此,與其再次統一,不如東西分治。分裂後不到100年,西羅馬帝國便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大大小小的日耳曼人王國中,也沒有能夠能統一西羅馬帝國原有疆域的,即便是查理曼大帝,也沒能跨過英吉利海峽徵服不列顛,也沒能越過庇里牛斯山脈,驅逐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阿拉伯人。

可以說,歐洲各處的海峽和山脈,完美地阻擋了歐洲的統一。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團隊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歷史上的中國分裂後能重新統一,而羅馬帝國卻不能?
    主要是文化和地理兩方面因素。文化的統一要從文字、信仰和民族等多方面說起。書同文中國自秦始皇帝掃六合天下歸一之後,廢分封推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的統一,這是一個統一民族形成的必要條件。
  • 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392年,基督教被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3年後為了能夠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控制併集中力量抵抗來自北方蠻族的入侵,羅馬帝國分成了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個孿生國家。伴隨著國家分裂的同時以羅馬為中心的西部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部教會也是漸行漸遠。
  • 拜佔庭帝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為何竟被徹底希臘化?
    作為羅馬的最後遺存,拜佔庭帝國頑強地在巴爾幹半島之上存在了上千年之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卻不再像當年的那個羅馬拉丁式的國度,反而越發像一個希臘式的國家。拜佔庭,這個傳承著羅馬帝國衣缽的國度,為何會走向徹底的希臘化呢?
  • 羅馬尼亞,和羅馬帝國到底有什麼關係?
    身份上的平等更加增進了達契亞人與羅馬人的交往,通婚越來越多。經過數代人的融合,形成了一個講拉丁語、夾雜一些達契亞詞彙的達契亞—羅馬人,他們在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上更接近羅馬人,仍然保留著達契亞的古老傳統。
  • 今天的義大利與古羅馬帝國,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繼承關係
    後來,歐洲各國都搶著說自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比如說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當然這種繼承關係是建立在西歐國家主觀認為西羅馬帝國才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的前提下的;拜佔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奧斯曼土耳其和沙俄爭相做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當然這種觀點也是建立在東歐國家主觀認為東羅馬帝國才是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前提下的。後世普遍認為它們都稱不上羅馬帝國繼承者,甚至說神羅是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 拜佔庭是羅馬帝國的尾聲、斯拉夫人的背景,還是奧斯曼帝國的序幕
    拜佔庭帝國之名,源於德國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的著作《歷代拜佔庭歷史學家手稿》,「拜佔庭」的稱呼是為了與古代的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相區別。拜佔庭,本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的一座移民城市,名字叫做拜佔蒂翁,拉丁名字便是拜佔庭。
  • 羅馬帝國滅亡後,變成了現在哪些國家?數量驚人,整整43個!
    在世界歷史上,羅馬帝國創下的輝煌文化,一直讓人讚嘆不已。在國土面積上,羅馬帝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王國之一。那麼,羅馬帝國為啥會滅亡?都涵蓋了現今的哪些國家?羅馬帝國的歷史分成兩個階段。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實行永久分治。 476年,羅馬僱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遂告滅亡。而東羅馬直至1453年,才宣告解體。那麼,如此強大的羅馬帝國為什麼會滅亡呢?
  • 羅馬帝國曾那麼強大,義大利統一全國後為何不用「羅馬」為國名
    羅馬帝國 中國的大漢帝國和羅馬都有一個相似之處:一旦國力達到了鼎盛,其很可能就盛極而衰了。西漢帝國在漢宣帝劉病已駕崩後盛極而衰,東漢帝國在漢和帝劉肇駕崩後盛極而衰。而羅馬帝國也在公元364年瓦倫蒂尼安王朝建立後逐步走向衰落。公元395年,東西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帝國以羅馬帝國正統自居,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其首都羅馬城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殘存的東羅馬帝國有哪些歷史貢獻?
    昔日將地中海圍成內湖的羅馬帝國在39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蠻族滅亡,東羅馬帝國繼續苟延殘喘,然而人們卻賦予它很高的歷史地位。《全球通史》認為「回顧歷史,拜佔廷(即東羅馬帝國)顯然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 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輝煌帝國和他的創建者
    引言公元742年加洛林王朝一位國王以武力建立起龐大疆域的查理曼帝國,以文治將歐洲文明從地中海希臘引至歐洲大陸。最終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同時也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初期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查理大帝。
  • 羅馬帝國遷都,加速了帝國的分裂,卻成就了工商業文明的誕生
    對於羅馬帝國分裂,大部分學者依舊認為是人為分裂為了東西羅馬,其實原因還有很多,不光是繼承人選擇,更多的還是地緣性安全問題。同時在商業貿易方面君士坦丁堡也有非凡的意義,當時絲綢之路早已成為歐洲貿易的主要通道,而小亞細亞則是這條通道上的必經之路,所以扼守絲綢之路的要道也是羅馬帝國處於戰爭時期的一個經濟保障。 二、君士坦丁堡是軍事和商業的雙堡壘君士坦丁堡建立的目的不僅有軍事上的作用,還有商業上的作用。
  • 千年拜佔庭:古典與現代、希臘與拉丁在這裡交織
    最終,這一由對偶像崇拜的爭辯所引起,並由800年教皇加冕查理曼大帝為西羅馬帝國皇帝而加劇的與羅馬的不和,在867年達到了頂峰,形成了一場正式但又暫時的教會分裂。因此,從形式上而言,保護基督教精神傳統不受地中海地區唯物主義誘惑的第一次鬥爭以失敗而告終。所幸的是,拜佔庭藝術和歐洲繪畫的萌芽被保存了下來。此外,毀壞聖像運動淨化並喚醒了希臘人的智慧。
  • 狄奧多西皇帝為何要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雖然戴克里先皇帝推行四帝共治制度,為羅馬帝國的分治開創了先河。然而戴克里先皇帝的四帝共治,只是名義上的分治。作為威望最高的皇帝,戴克里先仍然掌控著整個羅馬帝國。所以羅馬帝國在其任內並未分裂,而戴克里先四帝共治的缺陷在於,必須有一個威望絕佳的皇帝,統領其他三位皇帝才能運行這套制度。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公元843年,查理曼去世之後僅僅29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就被他的三個孫子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所瓜分,而分裂的三個法蘭克王國隨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法蘭西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早期的德意志帝國疆界,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
  • 已經滅亡的東羅馬帝國,到底屬於今天哪個國家的歷史?
    關於東羅馬帝國有個問題,後世一直爭論不休,就是東羅馬帝國到底屬於今天哪個國家的歷史? 東羅馬帝國屬於什麼國家的歷史,有以下三種說法: 第一是義大利歷史。 東羅馬帝國是公元395年由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兩個國家之一,另一個是西羅馬帝國。
  • 深度解析:為什麼古埃及語只被阿拉伯同化,卻沒被希臘羅馬同化
    第五個是羅馬大名鼎鼎的羅馬帝國於公元前30年滅亡託勒密王朝,成為埃及的新主人,一直維持到公元395年帝國分裂。不過羅馬軍事雖強,文化上的影響力卻一直不如希臘,加之統治者和波斯一樣只看重埃及的經濟價值,因此對埃及文明的影響也很小。這時埃及官方語言是拉丁語,社會通行希臘語和埃及語。
  • 高盧帝國與帕米拉帝國:從羅馬帝國短暫分裂出來的政權
    大家知道羅馬帝國在4世紀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於5世紀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5世紀滅亡。其實羅馬帝國在東西分裂之前,曾經分裂為三個帝國,那麼羅馬帝國是如何三分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3世紀危機
  •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中央集權制和城邦制的較量
    比如中國歷史上的唐宋王朝,西方古代史上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等,這些國家的誕生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但是,在歐亞大陸的兩端,幾乎同時出現過兩個帝國,這兩個統一的帝國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明,佔據著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這兩個帝國就是東方的秦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這兩個帝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建設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