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2020-12-14 菌武視界

公元843年,查理曼去世之後僅僅29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就被他的三個孫子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所瓜分,而分裂的三個法蘭克王國隨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法蘭西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早期的德意志帝國疆界,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而被夾雜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形成一個確切的政治實體,並且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不斷被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所侵吞。

然而相比於內部穩定統一的法蘭西王國來說,外表貌似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隱患重重:公元14世紀開始,法蘭西王國和不列顛群島的英格蘭王國都形成了君主議會制的國家政治體系,但是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卻陷入了長期的分裂割據之中,伴隨著地方諸侯的權力膨脹,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邦國制的確立更是標誌著帝國的四分五裂,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步伐;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邦國制的確立也為後來德意志國家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也為德國近代聯邦制的政治體制提供了理論支持。

中世紀前期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系

和英法地區的國家政治體系有所不同的是,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系更加偏向於日耳曼人的蠻族傳統,這和德意志的核心統治區域——日耳曼尼亞的被徵服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法蘭克王國形成時期,德意志地區的東西部地區發展差異很大:西部地區受到法蘭克文化的影響較深,已經形成了早期的歐洲莊園制與封建採邑制,在當時也是德意志地區的發達區域;但是德意志的東部地區直到查理曼大帝即位之後才被徵服,因此這裡的日耳曼民族保留了很多原始氏族群落,他們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東部地區的傳統貴族,也成為了潛在的分裂隱患。

查理曼大帝去世之後,查理曼帝國隨即一分為三,三個法蘭克王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進行了漫長的內戰,削弱了所有國家的軍事實力;於此同時,來自北部的維京人、來自南部的阿拉伯人都企圖徵服歐洲大陸,他們的入侵嚴重威脅著歐洲大陸國家的基礎統治,而東法蘭克王國也不例外。

公元10世紀初,日耳曼尼亞的核心統治區正在遭受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猛烈入侵。面對外族入侵,當時德意志地區五個最強大的公國共同聯合起來擊退了馬扎爾人的軍隊入侵,並且在公元911年共同推舉來自法蘭克尼亞公爵的康拉德為新一任德意志國王。從此之後,德意志帝國逐漸取代了東法蘭克王國的名稱,並且在中世紀中期逐漸崛起。

在德意志帝國早期,帝國主要由五大公國構成,它們分別是巴伐利亞公國、法蘭克尼亞(奧斯特拉西亞)公國、薩克森公國、阿勒曼尼亞公國以及後來重新回歸德意志帝國的洛林公國,它們在帝國內部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力,因此早期的德意志皇帝不得不挖空心思來平衡五大公國的力量,以免帝國陷入分裂,比如說著名的奧託一世在位時,其餘四個公國的公爵們都在王室之中擔任重要職務,因此對於國家事務的決定,地區公爵們有著相當大的話語權。

故而德意志地區的封建採邑制度有著先天的不足:國王和地區領主之間並不是上下級的領導關係。由於「王選制」的影響,國王往往從地區公爵之中誕生,因此日耳曼人傳統的貴族權力並沒有隨著國王的出現而受到壓制,反而因為外族入侵的因素獲得了與國王權力平起平坐的地位。正是由於德意志國王權力的孱弱,所以在中世紀前期,地區公爵依靠武裝力量反抗國王的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威脅到了德意志皇帝的統治地位。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奧託一世決定藉助羅馬主教的力量,實施「君權神授」,並且使用自己強大的威懾力幹涉羅馬教皇的繼承人,從而扶持對自己有利的教會勢力。因此直到1155年腓特烈一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之時,德意志帝國與羅馬教會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一方面,德意志的皇帝們迫切需要羅馬教會的加冕儀式來宣揚自己帝位的神聖地位,而另一方面,德意志皇帝對羅馬教皇的土地和財富賞賜也使得羅馬教皇的權力一度擴大,甚至在義大利中部形成了「教皇國」。

隨著教皇世俗權力欲望的膨脹,德意志皇帝與羅馬教皇之間爆發了長達數個世紀的激烈衝突。為了獲得教皇的支持,德意志皇帝不得不斡旋於教皇與德意志大貴族之間,無形之中削弱了自己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為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確立

13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與國內的德意志諸侯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腓特烈二世決心藉助羅馬教皇的力量重塑威嚴,但是在接受教皇慷慨的幫助之後,腓特烈二世卻對羅馬教皇提出的政治要求不予履行,導致了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衝突再次升級。

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之中,腓特烈二世不得不長期留在義大利半島,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實際統治權長期空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245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公然宣布廢除腓特烈二世的皇位,這就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俗貴族們直接在次年重新選舉了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導致出現了「二帝並立」的現象。

5年之後,始終沒有得到教皇原諒的腓特烈二世在義大利半島慘然離世,他的去世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在接下來的30年之中,神聖羅馬帝國一度出現兩位國王統治帝國的現象,而周圍的英格蘭、法蘭西等王國也覬覦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土地,暗中對國王候選人進行操縱,以達到本國的野心與目的,這一時期也被稱之為「大空位時期」。

不過「大空位時期」的混亂對神聖羅馬帝國來說也並非一無所獲,在此期間,德意志國內的7位選帝侯陸續崛起,他們分別是三位聖職選帝侯:科隆、美茵茨、特裡爾的地區大主教以及4位世俗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與波希米亞國王,他們形成了德意志境內主要的邦國體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選帝侯們往往都不肯推選實力強勁的國王,只希望國王成為自己手中的傀儡,以此來維繫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1273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帝侯推舉為皇帝,從而開始了哈布斯堡家族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選帝侯們推選魯道夫一世的初衷是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傀儡皇帝,但是出乎選帝侯們意料的是,他是一位頗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即位之初,他就通過戰爭將整個奧地利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從而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擁有了比當時的德意志諸侯們大得多的直轄土地。然而哈布斯堡家族對皇位的把持卻遭到了德意志地方諸侯的抵制,因為他們的出現影響了諸侯的既得利益,結果導致魯道夫一世去世後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權。

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公元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所頒布的《金璽詔書》才徹底確立了皇帝與諸位選帝侯的關係,結束了並且明確了邦國的獨立地位。為了獲得選帝侯們對皇位的支持,查理四世不得不以法律條約的形式規定選帝侯的主要特權:在諸侯的邦國內,選帝侯與國王的地位相同,擁有邦國境內的最高司法權與統治權;選帝侯可以自由收取鹽業、礦山的稅收,並且無需向國王請示。

由此可見,《金璽詔書》的頒布嚴重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進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並且承認了德意志邦國制的獨立地位,使得七位選帝侯在自己的領土之上獲得了絕對的自治權和政治的獨立性,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與德意志邦國制的形成。

中世紀的德意志邦國制對近代德意志聯邦國家的深刻影響

儘管德意志邦國制的形成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統一的步伐,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邦國制仍然是近代德意志國家邁向現代法制國家的重要進程。筆者認為,西歐傳統的採邑制十分強調個人依附,封主通過土地將受封者的自由和財產束縛在土地上,因此對於封主來說,土地往往承載著各種附加權力。

但是德意志的邦國制建立之後,原先附著在土地上的封主司法權被邦國的法律強行剝奪了,這就導致所有邦國內的人民,無論是封主還是封臣都要嚴格遵守邦國內的地方法律。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再是通過人身關係進行裁決,而是通過明文法律予以審判,從這種意義上來講,邦國制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客觀上宣告了德意志封建領主貴族對被依附者人身權利剝削的終結。

從另一方面來說,德意志的選帝侯在自己的邦國之中有著等同與國王一樣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可以說是德意志國家主權形成的最早表現,也是近現代國家組織的雛形。從定義上來說,現代國家擁有三個最主要的特徵:其一,土地是唯一合法的統治區域;其二,擁有固定居民或者團體在該土地上生活;其三,對內國家擁有統治居民的暴力壟斷權力,對外則具有相對的獨立地位。

而伴隨著《金璽詔書》的頒布,我們可以發現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邦國已經基本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依然在名義上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邦國的合法性依然需要帝國皇帝的法律保障。隨著中世紀晚期德意志邦國獨立特徵的確立,它們越來越像是一個個獨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主權國家,並且德意志邦國制的獨立地位一直延續到19世紀70年代。

相關焦點

  •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錢金飛: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作者:錢金飛,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世界史之中世紀3: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
    查理曼帝國至少在理論上奠定了後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礎,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為止。教宗利奧三世認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3,法蘭克王國分裂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德意志的黑暗期,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那麼弱
    西法蘭克後來成了法國,中法蘭克後來成了義大利,而東法蘭克則是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所以為啥說德法是世仇,這是從法蘭克王國分家時就埋下的禍根,而歸根到底就是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法蘭克正統...為啥繼承了日耳曼尼亞地區以及羅馬正統的神聖羅馬帝國那麼差?別看地盤大,但在整個中世紀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它都屬於特別沒存在感的虛胖類型。這我就覺得神羅是被「帝國」這兩個字套死的,為啥只有它被叫做「神聖羅馬帝國」,而英國、法國、義大利之類的地方當時只能被稱之為王國?
  • 羅馬帝國遷都,加速了帝國的分裂,卻成就了工商業文明的誕生
    當時對羅馬帝國威脅比較大的主要是北方的一些日耳曼部落,以及地處北歐的維京人部落,所以自從羅馬帝國完成統一後,凱撒大帝便開始主動徵討日耳曼部落的領地,也就是後來的德意志。但到了羅馬帝國晚期卻因為遷都導致了西部防線空虛,同時羅馬帝國也要花費更多兵力來部署防禦斯拉夫人的入侵,最終羅馬帝國陷入兩線作戰,最終也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這個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從1871年德意志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出現後才開始的,包括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以及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他屬於國家政治理念。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對外,六次出兵義大利;對內,腓特烈一世試圖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公國等地方勢力,通過把大的公國領地分割成多塊,削弱地方力量,強化王權。比如,1156年,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裂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國。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放棄封號,神聖羅馬帝國終結
    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中歐和西歐地區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德意志王國為核心,包括德國和奧地利的周邊地區(捷克、瑞士、波蘭的西半部)。962年,德意志國王奧託一世在羅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 神聖羅馬帝國,是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德意志邦國構成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自治或半自治的德意志邦國構成。這些諸侯國大如強大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小如漢堡、呂貝克和北部其他自由城市,甚至還有不超過幾平方公裡、由主教控制的更小領地。對一個旅行者而言,若沒有頻繁出現的、為每個國家提供稅收的通行收費站,他幾乎無法判斷國與國的交界在何處。例如,德意志西南部的施瓦本地區,散布著68塊世俗領地、40塊教會領地,此外還有32個自由城市。地理因素使德意志諸國的政治生活變得更為複雜。少數領土較大的國家包含一些不接壤的領土。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他們也挑起戰爭和擴張,不斷擴大版圖,成為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在公元二-三世紀,他們的版圖到達了以當時的科技水平人力可以到達的範圍——南到整個地中海,北到萊茵河、多瑙河,西到英格蘭島、東到今日之西亞。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鼎盛之後,羅馬帝國也開始走向衰落和分裂。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對於17世紀的劃分,史學界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它已經進入歐洲或西方文明的近代時期,也有一些人認為17世紀處於歐洲中世紀末期,更有一種說法是處於後中世紀時期,但不論怎麼劃分,都無法改變歐洲各國的基本社會和國家情況。
  • 希特勒想恢復威廉二世和神聖羅馬時代,所以納粹時代稱為第三帝國
    統一的羅馬帝國解體後,分為東、西羅馬,其中日耳曼人由西羅馬帝國統治。德國人推翻了西羅馬帝國的統治,歐洲開始進入中世紀,但德國人並沒有從中受益。相反,法蘭克人在德意志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法蘭克人和日耳曼人同屬日耳曼支系,後期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法蘭克、西法蘭克和中法蘭克國王。
  • 波蘭歷史沿革:崛起于波茲南、翼騎兵所向披靡、近代數次亡國
    公元10世紀,是歐洲近現代國家噴湧誕生的時代,這其中就包括了位於中東歐平原的重要國家——波蘭。波蘭人是西斯拉夫族群的一支,其先祖曾在匈人帝國崩潰以後西遷至易北河-奧得河-維斯瓦河一帶,後建立波蘭王國,並且一度發展成為影響範圍涵蓋整個中東歐地區的霸主。進入近代以後,波蘭國力衰退,並於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的行動中王國。
  • 羅馬帝國之後的歐洲輝煌帝國和他的創建者
    最終成為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奠基人,同時也成為中世紀歐洲封建社會初期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查理大帝。作為與凱撒、亞歷山大齊名的歐洲古代君主,查理大帝出色地完成了時代所賦予的歷史使命,把宗教和立法活動結合成治國方略,把歐洲的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相融合,奠定了西歐中世紀文化的基礎。
  • 縱橫中世紀1 什麼是中世紀,即羅馬,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混戰的時代
    因此,由於羅馬帝國在歐洲歷史上至高無上的的地位,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都以爭當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人為旗號,大肆互相徵伐擴張,都渴望自己能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甚至是一統整個歐洲。但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各國誰也都沒能擁有絕對實力去徵服整個歐洲,反而卻是越打越分裂了,因此,歐洲的中世紀是混亂得,甚至堪稱是歐洲文明的黑暗時代。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歐洲這個僅僅只有1000多平方公裡的大洲,卻有著和自己體量及其不符的國家數量,多達44個國家和地區。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