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2020-12-14 光明日報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在整個歐洲,其領土面積僅次於沙皇俄國,除了包含當今德國之外,還包括如下10個現代歐洲國家全部的或者部分的領土:奧地利、比利時、捷克、丹麥、法國、義大利、盧森堡、尼德蘭、波蘭和瑞士。

在中世紀的歐洲,所有人被劃分為「祈禱者」(即教士)、「徵戰者」(貴族)和「勞作者」(農民和市民)。宗教改革運動爆發後,教士這個等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信奉新教的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之中,教士不再是一個享有特權和特殊社會地位的等級,更多的是一份職業,其成員主要來自市民階層,受邦君和城市市政當局的掌控;而在信奉羅馬天主教的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之中,教士(尤其是修道院院長以上頭銜的高級教士)仍然由貴族來擔任,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特權。在教會領地國家中,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長是領地國家統治者,他們依靠領地國家等級議會(其中包括教士團成員、領地貴族或者領地城市)的協助,進行社會治理。在世俗領地國家中,教士大都是協助領地國家統治者進行社會治理的人。

近代早期德意志貴族的情況則比較複雜。根據「誰是其封君」的原則,德意志的貴族可以被劃分為帝國貴族和領地貴族。帝國貴族是皇帝的封臣,包括諸侯(世俗諸侯和教會諸侯)、帝國伯爵、帝國騎士和帝國高級教士。在近代早期德意志社會治理體系中,帝國貴族作為領地國家統治者,對整個領地國家進行治理。

領地貴族數量眾多,是帝國貴族的封臣,他們只是在領地國家層面享有特權,具有領地等級的身份,是領地國家等級議會最為重要的參與者。中世紀時期,他們大都居住在鄉村,除了對自己的封君(即帝國貴族)負有一定的「附庸服從」義務之外,還是自己領地上的主人,享有統治自己屬民的權力,很少受到管轄和制約,大都依靠軍事服役、軍事僱傭、經營自營地以及各種特權所帶來的收入生活。隨著中世紀晚期以來德意志領地國家在國家構建方面取得進展,領地貴族的特權(尤其是他們的稅收豁免權、領地司法管轄權)越來越多地受到挑戰,許多領地貴族離開鄉村,到皇帝或領地國家統治者的宮廷或軍隊中任職,以此獲得收入。他們也因此受到不同部門規章制度的約束,逐漸地被朝臣化、宮廷化、官僚化、職業化。他們中的一些人成為領地國家統治者在各地的代表,是領地國家統治者進行立法工作、開展社會治理重要的談判對象,也是協助領地國家統治者進行社會治理的人。

到1800年,有將近1/4的德意志人居住在德國大小不一、類型不同的城市之中。近代早期德意志的城市可以分為帝國城市和領地城市兩種。帝國城市是皇帝的封臣,具有和其他帝國等級成員相似的法律地位,享有較高的自治權,許多帝國城市還擁有自己周邊的鄉村地區,實際上是城市共和國。領地城市一般是領地國家統治者的封臣,是領地國家等級議會的參與者。對近代早期德意志的城市而言,市政當局往往通過城市政府、行會、城市公社等組織,對市民和城市客居者進行社會治理。雖然市民擁有選舉市政官員、城市議會議員、參與市政管理的權利,但市政管理大權往往會落入市民上層人士(即那些名門望族、城市公社代表、行會代表等)的手中。

在近代早期的德意志,農民人數最多,生活在不同領地國家中領地貴族的領地之上,受地方領主管轄,但由於鄉村公社的緣故,因而享有較多的自治權。中世紀晚期的農業危機造成了德意志鄉村地區的政治真空,為鄉村公社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鄉村公社組織一般包括公社大會、公社政府和公社法庭。公社大會每年召開一次,由鄉村公社中的成年男性參加,在召開公社大會之前,一般需要獲得領主的允許,或者至少需要通知領主,領主一般也會派遣自己的代表來參加公社大會。公社大會可以任命公社官員,審議公社帳目,處理公社的經濟、社會和法律方面的重大事項。公社政府由公社長和6~12名長老組成,公社政府官員由公社成員選舉產生。許多鄉村公社還可以就鄉村事務頒布「公社法」。一般的鄉村事務,公社官員就可以處理,重大事情則需要由公社大會來處理。隨著1524—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被鎮壓,領地貴族與領地國家加強對鄉村地區的控制,尤其是近代早期德意志領地國家構建強化,德意志鄉村公社的自治遭到較大限制。儘管如此,德意志的鄉村公社還是具有管理鄉村事務,分配鄉村公共土地,保養和維護公社建築物、鄉村道路和橋梁,維持鄉村地區法律和秩序的權力。

隨著時間推移,鄉村公社和城市公社的領導權逐漸落到了一批「精英人士」手中。這些「精英人士」往往在鄉村公社和城市公社中擔任某種職位,較為富有,也具有較高聲望;城市中的小貴族和農村中的鄉紳也是「精英人士」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精英人士」還在國家政府中任職,協助國家徵收稅收和募集軍隊,國家也通過這些「精英人士」對鄉村和城市社會進行間接治理。

總之,在近代早期,整個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由數百個領土面積大小不一、國家構建程度有所差異的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組成。在每個領地國家之中,又有著諸多自治程度不一的貴族領地和領地城市;在貴族領地上,包含著許多享有較高自治權的農村公社。這種結構決定了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治理具有多層次性、自治性和間接性特徵。國家通過領地貴族、各種自治性團體(如城市公社和農村公社)、城市和鄉村中的「精英人士」來對廣大民眾進行間接地社會治理。領地國家統治者一方面通過各種法律條令,對領地國家民眾的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生活進行規範(即「社會訓誡」);另一方面,普通民眾也通過不同的自治機構和自治團體代表,在不斷地「抵制和調適」這種「訓誡」,逐漸接納國家的統一規範,從而融合成為一個統一的社會整體。

(作者:錢金飛,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相關焦點

  • 錢金飛: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作者:錢金飛,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公元843年,查理曼去世之後僅僅29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就被他的三個孫子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所瓜分,而分裂的三個法蘭克王國隨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法蘭西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早期的德意志帝國疆界,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世界史之中世紀3: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
    後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中、西三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一時期成為西歐強國。1.,法蘭克王國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的某部首領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 古城威爾堡的皇家歷史 公元962年,教宗加冕奧託一世為「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王國改稱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
  • 德意志的黑暗期,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那麼弱
    西法蘭克後來成了法國,中法蘭克後來成了義大利,而東法蘭克則是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所以為啥說德法是世仇,這是從法蘭克王國分家時就埋下的禍根,而歸根到底就是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法蘭克正統...但隨著時間演變,西法蘭克逐漸演化成了法蘭西,而東法蘭克由於地處日耳曼尼亞地區,他們逐漸開始普及一種稱之為diutisc的通用語言,隨後diutisc就演變成了Deutsch,也就是德意志人。
  • 神聖羅馬帝國,是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德意志邦國構成
    神聖羅馬帝國是一個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自治或半自治的德意志邦國構成。這些諸侯國大如強大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小如漢堡、呂貝克和北部其他自由城市,甚至還有不超過幾平方公裡、由主教控制的更小領地。自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制定憲法以來,每位新皇帝均由7位選帝侯選出。帝國鬆散的邦聯中有一個大法官法院負責外交事務以及與德意志諸侯協商。不過只有當面臨來自東南部的土耳其人的威脅時,這些德意志諸侯才能達成一致,建立起相對團結的外交政策。神聖羅馬帝國其他機構也反映出中歐政治的複雜性。
  • 德意志民族:從「普魯士精神」到「華沙之跪」
    公元936年,奧託一世(Otto)登上國王寶座,962年教皇給他加冕,從此開啟了「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但正如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亦不羅馬、更非帝國。此話怎講?這裡有幾個關鍵詞:選帝侯、皇帝、教皇、騎士。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④  奧託一世稱帝之後,皇帝主要來自德意志地區,與此前皇帝出自加洛林家族不盡相同。從與德意志民族的關係來看,962年的稱帝事件似乎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但是962年的奧託稱帝不僅與德意志民族相關,而且與加洛林家族的聯繫也非常密切,奧託本人有意識地繼承查理曼於800年建立的加洛林帝國。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這個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從1871年德意志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出現後才開始的,包括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以及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他屬於國家政治理念。另外,奧託一世還進軍義大利南部,挑戰拜佔庭帝國,雖然沒有成功,但獲得了拜佔庭對他的地位的承認,從此成為了歐洲大陸最有實權的國王,以德意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了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而到了1155年,腓特烈一世把德意志民族羅馬帝國直接改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 卡洛斯二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結束了合作關係
    德國通史:法國,帝國與之爭霸歐洲大陸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顧繡和大家聊聊西班牙,帝國與之結束了合作關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神聖羅馬帝國產生的重要後果之一,是使奧地利與西班牙脫離了政治聯繫。1556年,卡爾五世,或稱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戴在弟弟費迪南德一世的頭上,並將西班牙王位讓予兒子腓利普二世,同時確定雙方不可互換繼承。由此而始,哈布斯堡王朝分別在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方的西班牙王國延續統治。作為同一王朝統治下的兩個政權,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王國從一開始就建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 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放棄封號,神聖羅馬帝國終結
    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中歐和西歐地區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版圖以德意志王國為核心,包括德國和奧地利的周邊地區(捷克、瑞士、波蘭的西半部)。962年,德意志國王奧託一世在羅馬由教宗若望十二世加冕稱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與皇帝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引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 神聖羅馬帝國女皇;嫁給帥而無能的情郎,與傾慕者打了一輩子的仗
    700多年間,哈布斯堡家族在霍夫堡宮內統治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老城中心位置這些皇家居室和大廳讓人驚嘆於這個多瑙河畔帝國裡,最顯赫的家族曾經擁有的奢華。現今眾多的博物館和收藏也展現了皇室對藝術品的鑑賞力。
  • 德意志人和和日耳曼人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德意志人德國的主體民族,是德意志統一前後形成的一個民族概念。他們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是古代日耳曼族中的一些部落經過長期融合形成的。從公元3世紀開始,日耳曼部落大舉南下,約在公元5世紀末,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後來分裂,而分裂出來的東法蘭克王國確立了今天德國領土的雛形,後來東法蘭克王國演變為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在中期開始走向封建割據,到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德意志人的意識形成。
  • 歷史上羅馬人民的國王是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沒有加冕卻被歸入...
    清音閣歷史用幽默的語言帶你了解廣義西歐國家歷史,歡迎關注和留評 前幾篇說了幾個名正言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今天來說說不那么正統的一位,也是「羅馬人民的國王」。
  • 普魯士本非德意志民族,為何卻能統一德國?
    相對於古羅馬帝國,日耳曼人初始的文明發展水平較低。但通過數百年的融合和學習,日耳曼人逐漸歸皈了基督教,並建立一套適合自身的軍事採邑制度,取代了古羅馬的行省制。可好景不長,公元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成東、中、西三個部分,其中的東法蘭克王國便是德意志民族的前身。經過三百年的努力,東法蘭克王國得到羅馬基督教廷的認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在名義上繼承了西羅馬帝國的餘暉。
  • 奧地利和德國都說德語,也是同一個民族,為何不是統一的國家?
    日耳曼人並不是一個民族的概念,而是民族的混合體,其中包括了很多的民族部落,還有法蘭克人,不過從整體上來看,如今奧地利人以及德國人他們的語言都是德語,而且歷史上也都屬於同一民族,那為何二者不是統一的國家呢?這一切還要從一千多年以前,神聖羅馬帝國時代說起。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篇你狗子不講武器,而是和大家聊一下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之所以今天寫這個,是因為我之前老說德二帝國,德三帝國,也就是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而有小夥伴老會問到我那麼作為德一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怎麼來的,所以...這篇和大家捋捋它到底算哪根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