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斯二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結束了合作關係

2021-01-20 顧繡聊小說

德國通史:法國,帝國與之爭霸歐洲大陸

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顧繡和大家聊聊西班牙,帝國與之結束了合作關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神聖羅馬帝國產生的重要後果之一,是使奧地利與西班牙脫離了政治聯繫。雖然幾經努力,但是在戰爭結束後的初期,皇帝沒有能夠恢復兩者之間以哈布斯堡家族為紐帶的合作關係。

1556年,卡爾五世,或稱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戴在弟弟費迪南德一世的頭上,並將西班牙王位讓予兒子腓利普二世,同時確定雙方不可互換繼承。由此而始,哈布斯堡王朝分別在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方的西班牙王國延續統治。作為同一王朝統治下的兩個政權,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王國從一開始就建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三十年戰爭期間,奧地利以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姿態參與戰爭,西班牙則以哈布斯堡同族和天主教同宗的身份支持奧地利。

雖然西班牙沒有直接進入奧地利陣營,但是它不僅提供了財物援助,而且派出了著名將領及裝備精良的兵士。兩者的緊密合作是天主教的法國站在新教一邊進入三十年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三十年戰爭以前,西班牙與法國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三十年戰爭期間以及以後,法國的勢力明顯上升而西班牙卻迅速衰落。在1635年開始的「法西戰爭」中,由於三十年戰爭的羈絆,奧地利或神聖羅馬帝國沒有能夠向西班牙提供有力的援助,因而使西班牙在外交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到1659年締結《庇里牛斯和約》結束「法西戰爭」的時候,法國已經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權勢最大的國家。根據這份《和約》,西班牙國王同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1638—1715,1643—1715年在位),使法國有權繼承西班牙的部分遺產,並同意將阿圖瓦、弗蘭德爾、亨寧郜、盧森堡和北卡塔洛尼亞割讓給法國。不僅如此,西班牙國王還正式表示放棄對阿爾薩斯的要求,承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法國佔領此地的規定。

西班牙對於法國的屈從標誌著與奧地利或神聖羅馬帝國的合作關係出現破裂,而這種破裂很快在西班牙的王位繼承人問題上顯示出來。三十年戰爭期間及戰後初期的西班牙國王是腓利普四世(1605—1665,1621-1665年在位)。這位國王結婚兩次,一次娶了法國波旁家族的公主,另一次與德國哈布斯堡家族聯姻。兩次婚姻先後生有13個子女,卻只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他死後仍然存活。其中,一個女兒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另一個女兒成為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皇后。兒子繼承了王位,即卡洛斯二世(1661-1700,1665-170年在位)。

然而,卡洛斯二世體弱多病,結了兩次婚都沒有生育,眼看著兩個姐夫要為他安排繼承人。他的兩個姐夫,即法國和奧地利的統治者,已經締結了秘密條約(1668年),準備在小舅子死後瓜分西班牙。他們商定,西班牙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還有米蘭,歸哈布斯堡皇帝;那不勒斯、西西里、尼德蘭和弗朗什-孔泰,由波旁國王佔有。為了避免被瓜分,羸弱的西班牙國王必須馬上為自己確立一位繼承人,並且必須爭取得到國際承認。他知道,他既不能選立哈布斯堡家族的人,也不敢靠近波旁家族,因為他無論選擇哪一家,另一家都會用武力進行爭奪。

所以,他確定巴伐利亞的選侯太子為自己的繼承人,這是一位出身於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後生。維特爾斯巴赫是古老的、能夠與哈布斯堡相提並論的家族。考慮到歐洲大陸的均勢,由這個家族繼承西班牙有可能獲得歐洲強權的支持。可惜的是,在卡洛斯二世去世以前,年幼的巴伐利亞選侯太子殤命天亡了。西班牙國王的安排落空了。當然,在法國的大陸霸權政策難免奧地利武力抵抗的形勢下,兩強相爭,即使選侯太子不死,卡洛斯的選擇也不可能實現。總之,卡洛斯二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已經完全結束了以哈布斯堡王朝家係為紐帶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法國,帝國與之爭霸歐洲大陸:德國與法國從一開始就處在領地爭奪的緊張關係之中,雙方的領土糾紛由來已久。如果說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帝國同時是後來的法蘭西王國和德意志王國的歷史基礎,那麼962年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再被當作法蘭西王國的歷史內容而僅僅是德意志王國的發展平臺。德意志王國基本上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那個時代的帝國與法國一樣,其疆域都是由所轄管的諸侯領地所構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的發展越來越明確地與法蘭西民族相一致,「法蘭西民族」的諸侯領地只可聚集不可分散,只可擴大不可縮小,而帝國的發展則越來越明顯地與歐洲的整體相關聯。

「德意志民族」只是皇位的可能繼任者,「民族」一直懸浮在帝國的表面,是帝國的名義而不是帝國的領地前提。15世紀中期基本完成了民族國家統一、實現了中央集權以後,法蘭西王國加速了其向東推進邊界線的過程在宗教改革運動期間,法國藉助宗教衝突的形勢,支持德國新教諸侯反抗皇帝的鎮壓。1552年,法國與皇帝籤訂《坎伯特條約》的名份,接管梅茨、圖爾和凡爾登三個主教區,即所謂「三教區」,在三地實行軍事、財政和司法權利。當地民眾之所以同意由法國接管,主要因為他們懷有對抗天主教皇帝與諸侯的目的。

然而,法國人的目的卻並不是「代理」,他們的目的是直接佔有,所以並沒有準備什麼時候放棄「代理」。三十年戰爭期間,利用戰場上的勝利,法國佔領了帝國迄今所有的大部分阿爾薩斯(1639年)、松德郜(1646年)和「同盟十城」。在籤署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談判過程中,法國代表不僅促使帝國承認這些地區的所有權利永久性地歸予法國國王,而且關注《和約》文本對「三教區」的稱謂和表述,以便日後在「三教區」的名義下擴大佔領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法國果然以梅茨、圖爾和凡爾登主教區為主要線索,推行「重並政策」,擴大佔領區,試圖將其東部界線推進到萊茵河邊。

據小編所知,「重並政策」是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政府制定的武裝擴張政策。在這種政策的統治之下,在三十年戰爭結束以後,在17世紀後期,法國連續發動了四次「重並戰爭」,因而使「戰爭成為這一時期德國與法國關係史的主要內容。這四次小編就不和大家詳細說明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1806年8月6日,弗朗茨二世放棄封號,神聖羅馬帝國終結
    神聖羅馬帝國雙頭鷹國旗神聖羅馬帝國早期由擁有實權的皇帝來統治,和其它正常國家無異;到了中世紀時,演變成「僅承認神聖羅馬皇帝為最高權威,皇帝需要七大選帝侯選舉」的邦聯,皇帝對國內諸侯沒有直接權力神聖羅馬帝國皇冠1792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登基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此時,德意志城邦割據的情況嚴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早已失去實權。
  • 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係?
    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從那時候一直延續到1806年,近千年的歷史,更加使得德國到處都是「羅馬」的影子。其實,這個時候,已經和羅馬沒有多大的關係了。日耳曼人要將自己的建立的國家戴上「羅馬」的帽子,這樣,才覺得自己是「合法」的,由此也可見「羅馬帝國」老而不死、死而不亡的影響力了。當然,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我們來說,這種行為是很容易理解的。
  • ​世界史之中世紀3: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
    後法蘭克王國分裂為東、中、西三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後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一時期成為西歐強國。1.,法蘭克王國西羅馬帝國雖然於476年瓦解,其皇帝被西哥特人廢黜。然而羅馬人在巴黎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486年。那一年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法蘭克人的某部首領克洛維徹底打敗了羅馬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而被夾雜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形成一個確切的政治實體,並且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不斷被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所侵吞。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確立13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與國內的德意志諸侯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腓特烈二世決心藉助羅馬教皇的力量重塑威嚴,但是在接受教皇慷慨的幫助之後,腓特烈二世卻對羅馬教皇提出的政治要求不予履行,導致了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衝突再次升級。
  • 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引言1548年,查理五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制定了《國事詔書》,由帝國議會以及聯省議會頒布。該詔書將尼德蘭地區組成一 個「大勃艮第圈」,正式命名為「尼德蘭十七聯省」。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神聖羅馬帝國,是鬆散的邦聯,由大約1000個德意志邦國構成
    自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制定憲法以來,每位新皇帝均由7位選帝侯選出。帝國鬆散的邦聯中有一個大法官法院負責外交事務以及與德意志諸侯協商。不過只有當面臨來自東南部的土耳其人的威脅時,這些德意志諸侯才能達成一致,建立起相對團結的外交政策。神聖羅馬帝國其他機構也反映出中歐政治的複雜性。
  •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太陽王」霸業就此止步
    1700年11月,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去世,沒有子嗣。當時有繼承權的人既有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大公(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也有法國波旁家族的安茹公爵。路易十四自然是希望同宗的安茹公爵能夠繼位,使西班牙成為自己的本家人。因此在卡洛斯二世去世前就積極活動,通過各種手段最終使卡洛斯立下遺囑讓安茹公爵繼位。
  • 查理曼稱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塑
    早在1964年李祖訓先生出版《神聖羅馬帝國》之時,便對此有所說明。他說:「在史學界中,對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年代有公元800年和公元962年兩說。」李祖訓先生本人採取了後一種說法,「神聖羅馬帝國從公元962年開始建立」。①其實,在民國時期,就以962年說最為流行,偶有800年說者。
  • 羅馬帝國、東羅馬(拜佔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有什麼關係?
    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最強大的大帝國之一,也是如今歐洲文明的正源所在。不過除了羅馬帝國之外,歐洲歷史上還出現過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那麼這三個「羅馬」有什麼關係呢?羅馬帝國在建立後發生了多次分裂和內戰,越來越難以維持統一。
  • 世界歷史生命力最強的朝代,六次亡國仍浴火重生,至今統治西班牙
    路易十四自稱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乃至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最出色的君主之一,在位期間把波旁王朝發展到極盛,法國成為歐洲霸主,這也是法國在封建王朝統治的極盛時期。公元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臨死前指定有血緣關係的腓力五世繼承王位,這個腓力五世是路易十四的孫子。但是同為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神聖羅馬,強烈反對腓力五世繼西班牙王位,雙方爆發戰爭,結果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打敗神聖羅馬,成功為孫子穩坐西班牙王位。在隨後的歷史,波旁王朝前前後後六次亡國。
  • 哈布斯堡王朝最後的吶喊,統治奧地利253年,傳承10位君主
    歷史上的奧地利先後是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公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等多個國家的領土,先後有多個朝代統治過這些國家,換言之這些朝代也統治過奧地利,其中最後一個統治奧地利的朝代就是大名鼎鼎的哈布斯堡王朝。
  • 加泰隆尼亞地區是皇室的血統,就成為西班牙皇帝
    巴西爾二世統治初期主要就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加泰隆尼亞王位繼承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獲勝後從洛佩特吉鎮撤離,卡洛斯二世從菲利普港進入巴西爾二世統治時期。卡洛斯二世一上任,對西班牙傳統貴族盡收羅曼徵服時期的寶貴財富,將加泰隆尼亞王位繼承戰爭留下的資產清算。基本再度恢復西班牙王國的統治。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就這樣,從公國中推選國王的方式逐漸在東法蘭克王國內部形成了慣例,形成了新的王位繼承制度,完全結束了加洛林家族的統治,東法蘭克王國的歷史到這個時候事實上已經結束了。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對外,六次出兵義大利;對內,腓特烈一世試圖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公國等地方勢力,通過把大的公國領地分割成多塊,削弱地方力量,強化王權。比如,1156年,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裂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國。
  • 西班牙前國王:曾結束獨裁統治人人愛戴,如今卻醜聞纏身流亡海外
    據外媒8月4日報導,西班牙前國王胡安·卡洛斯在8月3日宣布離開西班牙後,已從葡萄牙轉機前往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計劃將在該國停留幾周,再尋找新的落腳點。作為一代傳奇君主,卡洛斯自小顛沛流離,熬過被攝政王控制「監禁」的前半生,他帶領西班牙從獨裁統治走向民主國家,憑一己之力改寫了西班牙的國運。
  • 日不落帝國的興衰:西班牙的建立和發展,及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演變
    11世紀初,在桑喬三世的統治下,納瓦爾王國吞併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地,領土擴張至法國南部,由此進入全盛時期。桑喬三世死後,王國又分裂成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三部分。其中納瓦爾的王位在13世紀改由法國貴族繼承,並限縮在庇里牛斯山脈北部,逐漸與西班牙歷史失去聯繫。納瓦爾小王國後來有一位國王成功奪取了法國的權力,正是創立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要知道,羅馬帝國人口最多的時期也只有不到5000萬,可見基督教的影響力有多大,發展有多麼的迅猛,甚至連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的妻子也信奉基督教,成了基督教徒。 迅猛的發展速度和強大的影響力使基督教逐漸在羅馬帝國盛行起來,也在不斷地改變羅馬帝國統治階層對這個宗教的觀念與看法。
  • 羅馬帝國和帝國時代的鬥爭不是羅馬帝國和保加利亞的鬥爭
    可以參考我在如何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保加利亞國王比維拉的軍事實力?-鬥魚梅八八的回答中的回答。按照《文藝復興時期的摩爾人》「穆裡尼奧·梅裡的書《歷史的事實》《歷史的事實》中記載了一個關於摩爾人和穆斯林和尤利烏斯二世合作謀殺摩爾人的故事。當時,摩爾人認為,由穆斯林和尤利烏斯二世實施謀殺會將摩爾人驅逐至伊斯坦堡,並將其作為諾斯王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