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史:法國,帝國與之爭霸歐洲大陸
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顧繡和大家聊聊西班牙,帝國與之結束了合作關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神聖羅馬帝國產生的重要後果之一,是使奧地利與西班牙脫離了政治聯繫。雖然幾經努力,但是在戰爭結束後的初期,皇帝沒有能夠恢復兩者之間以哈布斯堡家族為紐帶的合作關係。
1556年,卡爾五世,或稱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戴在弟弟費迪南德一世的頭上,並將西班牙王位讓予兒子腓利普二世,同時確定雙方不可互換繼承。由此而始,哈布斯堡王朝分別在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方的西班牙王國延續統治。作為同一王朝統治下的兩個政權,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王國從一開始就建有密切的合作關係。三十年戰爭期間,奧地利以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者的姿態參與戰爭,西班牙則以哈布斯堡同族和天主教同宗的身份支持奧地利。
雖然西班牙沒有直接進入奧地利陣營,但是它不僅提供了財物援助,而且派出了著名將領及裝備精良的兵士。兩者的緊密合作是天主教的法國站在新教一邊進入三十年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三十年戰爭以前,西班牙與法國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三十年戰爭期間以及以後,法國的勢力明顯上升而西班牙卻迅速衰落。在1635年開始的「法西戰爭」中,由於三十年戰爭的羈絆,奧地利或神聖羅馬帝國沒有能夠向西班牙提供有力的援助,因而使西班牙在外交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
到1659年締結《庇里牛斯和約》結束「法西戰爭」的時候,法國已經取代西班牙成為歐洲權勢最大的國家。根據這份《和約》,西班牙國王同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1638—1715,1643—1715年在位),使法國有權繼承西班牙的部分遺產,並同意將阿圖瓦、弗蘭德爾、亨寧郜、盧森堡和北卡塔洛尼亞割讓給法國。不僅如此,西班牙國王還正式表示放棄對阿爾薩斯的要求,承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法國佔領此地的規定。
西班牙對於法國的屈從標誌著與奧地利或神聖羅馬帝國的合作關係出現破裂,而這種破裂很快在西班牙的王位繼承人問題上顯示出來。三十年戰爭期間及戰後初期的西班牙國王是腓利普四世(1605—1665,1621-1665年在位)。這位國王結婚兩次,一次娶了法國波旁家族的公主,另一次與德國哈布斯堡家族聯姻。兩次婚姻先後生有13個子女,卻只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在他死後仍然存活。其中,一個女兒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另一個女兒成為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皇后。兒子繼承了王位,即卡洛斯二世(1661-1700,1665-170年在位)。
然而,卡洛斯二世體弱多病,結了兩次婚都沒有生育,眼看著兩個姐夫要為他安排繼承人。他的兩個姐夫,即法國和奧地利的統治者,已經締結了秘密條約(1668年),準備在小舅子死後瓜分西班牙。他們商定,西班牙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還有米蘭,歸哈布斯堡皇帝;那不勒斯、西西里、尼德蘭和弗朗什-孔泰,由波旁國王佔有。為了避免被瓜分,羸弱的西班牙國王必須馬上為自己確立一位繼承人,並且必須爭取得到國際承認。他知道,他既不能選立哈布斯堡家族的人,也不敢靠近波旁家族,因為他無論選擇哪一家,另一家都會用武力進行爭奪。
所以,他確定巴伐利亞的選侯太子為自己的繼承人,這是一位出身於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後生。維特爾斯巴赫是古老的、能夠與哈布斯堡相提並論的家族。考慮到歐洲大陸的均勢,由這個家族繼承西班牙有可能獲得歐洲強權的支持。可惜的是,在卡洛斯二世去世以前,年幼的巴伐利亞選侯太子殤命天亡了。西班牙國王的安排落空了。當然,在法國的大陸霸權政策難免奧地利武力抵抗的形勢下,兩強相爭,即使選侯太子不死,卡洛斯的選擇也不可能實現。總之,卡洛斯二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已經完全結束了以哈布斯堡王朝家係為紐帶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法國,帝國與之爭霸歐洲大陸:德國與法國從一開始就處在領地爭奪的緊張關係之中,雙方的領土糾紛由來已久。如果說公元800年建立的查理曼帝國同時是後來的法蘭西王國和德意志王國的歷史基礎,那麼962年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再被當作法蘭西王國的歷史內容而僅僅是德意志王國的發展平臺。德意志王國基本上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那個時代的帝國與法國一樣,其疆域都是由所轄管的諸侯領地所構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的發展越來越明確地與法蘭西民族相一致,「法蘭西民族」的諸侯領地只可聚集不可分散,只可擴大不可縮小,而帝國的發展則越來越明顯地與歐洲的整體相關聯。
「德意志民族」只是皇位的可能繼任者,「民族」一直懸浮在帝國的表面,是帝國的名義而不是帝國的領地前提。15世紀中期基本完成了民族國家統一、實現了中央集權以後,法蘭西王國加速了其向東推進邊界線的過程在宗教改革運動期間,法國藉助宗教衝突的形勢,支持德國新教諸侯反抗皇帝的鎮壓。1552年,法國與皇帝籤訂《坎伯特條約》的名份,接管梅茨、圖爾和凡爾登三個主教區,即所謂「三教區」,在三地實行軍事、財政和司法權利。當地民眾之所以同意由法國接管,主要因為他們懷有對抗天主教皇帝與諸侯的目的。
然而,法國人的目的卻並不是「代理」,他們的目的是直接佔有,所以並沒有準備什麼時候放棄「代理」。三十年戰爭期間,利用戰場上的勝利,法國佔領了帝國迄今所有的大部分阿爾薩斯(1639年)、松德郜(1646年)和「同盟十城」。在籤署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談判過程中,法國代表不僅促使帝國承認這些地區的所有權利永久性地歸予法國國王,而且關注《和約》文本對「三教區」的稱謂和表述,以便日後在「三教區」的名義下擴大佔領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法國果然以梅茨、圖爾和凡爾登主教區為主要線索,推行「重並政策」,擴大佔領區,試圖將其東部界線推進到萊茵河邊。
據小編所知,「重並政策」是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政府制定的武裝擴張政策。在這種政策的統治之下,在三十年戰爭結束以後,在17世紀後期,法國連續發動了四次「重並戰爭」,因而使「戰爭成為這一時期德國與法國關係史的主要內容。這四次小編就不和大家詳細說明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觀看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