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由中國期貨業協會、深圳市期貨業協會主辦,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16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風險管理與期貨公司轉型發展」 論壇於2020年12月19日下午在上海舉行,並同步線上直播。論壇圍繞期貨公司轉型、期貨品種工具、商業模式、期現聯動、三農服務以及場外業務等方面展開,為大家闡述期貨行業如何通過創新和協同內外部資源,積極轉型發展,切實提升期貨經營機構水平,將服務實體經濟落到實處。
論壇由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玉衛主持。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王穎女士為分論壇致辭,她提到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市場劇烈波動,風險顯著放大。在此背景下,我國期貨市場整體表現穩中有進,各項指標均有大幅增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的業務不斷創新,迅速發展,期貨服務實體經濟功能進一步顯現。雖然受去年「中拓」事件影響,今年商品類標的成交量、持倉量均有所下降,但場外衍生品日漸成為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工具。疫情期間,風險管理子公司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大膽創新,協助企業管理價格波動風險,在服務「三農」、助力「脫貧攻堅」方面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場外衍生品在豐富大類資產配置、提升財富管理效能方面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銀行、券商、私募等金融機構紛紛利用場外市場進行產品設計以及資產配置,風險管理子公司的交易能力越來越得到市場認可。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期貨經營機構必然需要從傳統經紀商向集風險管理、資產管理、投資諮詢等功能於一體的衍生品綜合服務商轉型。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王穎女士致辭)
(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玉衛先生主持會議)
隨後的主題演講環節,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文勝先生為大家進行了「期貨經營機構綜合風險管理業務服務的打造」的主題分享。他指出,今年隨著企業風險管理需求的增加,期貨經營機構服務開始變得多元化,整個期貨市場規模和客戶資產規模都快速增長。他從六個方面闡述了期貨經營機構如何進一步發揮風險管理職能為產業客戶服務。對標當前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需求,期貨市場的發展潛力仍然巨大。今年期貨市場擴容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產業鏈價格的波動需要流動性良好的期貨市場提供定價和風險對衝服務。當前無論是交易所的場內還是場外市場都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中國期貨市場也在逐漸走向國際化;投資者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投資者更加專業;得利於這些變化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越來越得到社會認可。
他提到,期貨經營機構開始轉型至今,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服務體系來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服務。期貨經營機構多元化的業務體系,以經紀業務為主業,疊加諮詢業務、財富管理業務、場外期權、遠期互換、期現業務、國際業務。期貨經營機構從以往的輔助角色轉變成當前「因對象制宜」,形成了為實體企業綜合風險管理服務的能力。以兩個延長、三個管理、一個融合、一個創新為核心,通過風險管理業務構建實體企業的護城河。讓期貨經營機構成為期貨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研究諮詢機構,充分發揮期貨經營機構在風險管理業務中的作用。在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的同時,從市場結構和自身風險兩方面進行風險要素分析,認真做好風險防範工作。從前、中、後臺,結合公司各個層面,打造適應風險管理服務的期貨經營機構組織架構。
(新湖期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文勝先生作主題演講)
接著,浦發銀行金融機構部總經理劉長江先生以「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實體經濟——銀行大宗商品風險管理服務」為主題進行了演講。浦發銀行堅持建設數字生態銀行的理念,通過加載金融科技、量化交易等方式豐富交易策略和提升市場交易能力,不斷加大加深市場參與力度,通過做市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拓展市場的深度與廣度,為提升國內貴金屬市場的影響力,建設多層次要素市場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近年來,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明顯增大,產業客戶針對大宗商品價格的管理也向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浦發銀行來以「浦銀避險」品牌為先導、依託金融科技為各類大宗商品產業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避險、保值、增值服務。
劉總介紹到,今年面對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浦發銀行通過線上金融服務等手段,為產業客戶提供大宗商品風險管理方案規避了市場大幅震蕩帶來的市場風險,助力大宗商品行業的復工復產。未來,商業銀行大宗商品風險管理服務將繼續從融資向融智,努力打造「期貨與現貨互動、場內與場外互通、線上與線下互動、境內與境外互動」的服務實體經濟新格局,從產品到策略全方位地服務大宗商品行業。
(浦發銀行金融機構部總經理劉長江先生作主題分享)
隨後,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軍紅先生就「充分發揮大宗商品指數應用,提升大宗商品中國定價中心地位」進行了介紹。他指出,當前我國大宗商品消費量大,對外依存度高,定價權是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核心,定價權的缺失使得我國等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進口外匯成本,甚至遭遇破產危機、陷入短期經濟困境等情況。雖然當前歐美的交易中心和諮詢機構仍為國際主流,但國內期貨交易中心及國內資訊公司正在迎頭趕上。構建全球定價中心需要龐大的經濟體量及產業支撐、完善的場內外監管體系、成熟且國際化的衍生品市場以及發達的現貨市場。他認為,提升我國話語權,需要政府及監管機構、金融機構、資訊機構及產業客戶四方一起努力,始終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為目標,各自發揮好自身優勢和作用,在不同的領域共同努力。
(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軍紅先生作主題演講)
緊接著,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農險市場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烈先生以「『保險+期貨』創新,服務三農發展,助力精準扶貧」為主題進行了分享。他提出「保險+期貨」的創新模式使得保險公司承保大宗農產業的價格風險成為可能,價格風險是從成本保險過渡到收入保險的必經階段。他從保險公司的角度向大家講解了太平洋保險在「保險+期貨」創新領域的實踐工作,綜合運用保險和期貨兩種金融工具化解大宗農產業價格波動,維護農民種養利益,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未來希望在交易所項目試點、探索模式的基礎上,各方主體可以各司其職,由點及面,穩步擴大相關試點,將「保險+期貨」的模式發展為未來保障市場風險的主要模式。
(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農險市場發展部總經理助理李烈先生作分享)
最後,銀河期貨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楊青先生介紹了「風險管理子公司在場外業務的創新探索」。他認為,風險管理子公司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存在的一定缺陷和不足。他分別從實體企業風險管理、服務三農以及服務金融機構三個方面介紹了場外業務的應用及創新。從實體企業風險管理的業務創新來看,在推進採取累購場外期權的同時,對於使用主力合約結算滿足不了現貨市場的實際需求,嘗試使用非主力合約定價。對於類似棉花加工行業這種:貨物標準性較好、產業有資金回籠速度要求的行業,通過場外衍生品+倉單質押融資+第三方現貨流通管控的方式,為龍頭企業提供貨物保值增值。從服務三農的運用來看,從「價格險」到「收入險」、「基差收購」、「訂單農業」等等模式,「保險+期貨」業務逐漸成為期貨公司及風險管理子公司提升產品設計能力、錘鍊綜合服務能力的重要手段。從金融機構應用場外業務的角度來看,利用鯊魚鰭、區間累計等奇異期權來對衝自身的結構化存款和理財產品風險,可顯著降低自身的交易風險和基差風險。
銀河期貨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青先生作主題演講
最後的圓桌交流環節,由上海新湖瑞豐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清先生主持,邀請了上海期貨交易所大宗服務部總監鮑建平先生、申萬宏源證券有限公司金融創新總部董事副總經理吳建華先生、上海紡織原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皚先生、東證潤和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夏長遠先生以及上海海通資源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許同林先生五位嘉賓進行分享。大家分別就「上期所大宗服務平臺的創新業務及未來發展規劃」、「證券公司場外創新業務的布局及發展中心」、「企業經營過程中有效的風險管理理念及如何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為企業降本增效,為企業健康經營保駕護航」「券商系分/子公司如何利用現貨的大渠道、期現結合深入產業,實現期貨公司轉型升級」及「如何實現子公司與金融平臺的協調及助力合作來推進期貨公司的轉型升級」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圓桌交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