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花橋,又名建安橋,位於紹興市越城區塔山街道望花社區鮑家橋河沿,即市區解放南路742號前,橋東西走向,橫跨府河,為單孔梁式石平橋。橋全長12.45米,寬2.75米,孔高2.10米,孔跨徑3.60米。
望花橋東西兩橋臺用條石縱橫錯縫疊砌,上置兩條伸頭冒石擱梁。伸頭冒石上置五拼石樑為橋面,橋面長4.45米,橋面淨寬2.15米,兩側石樑上置欄板。橋東、西兩端設石臺階,因路面抬高,橋東9級,長4.10米,橋西8級,長3.90米,臺階兩端不設垂帶。
在望花橋南北兩邊的石樑上置實體石欄,這石欄很特別,它長出橋面至第二級臺階處,長達5.94米,高0.58米,上厚0.21米,下厚0.25米,石欄兩端刻有花紋,這種石欄在紹興石橋中極為少見。
望花橋南側的石橋梁外側中間深框內刻「建安橋」三個大字,旁刻小字「大明天啟二年」,另一側的落款已無法辨認。深框右側刻「山陰縣念七都信士王囗喜舍」,石樑上面的石欄板外側刻「會稽縣上望花坊信士錢大章喜舍」。北側石欄板和石樑上均刻「望花橋」三字,其他刻字已模糊不清。可見望花橋是當時的幾位慈善人士出資所共建。一橋兩名,也很有意思。
據宋嘉泰《會稽志》載:「望花橋,在府學前,其旁地名『上原』,多以藝花為業,橋蓋以此得名。」康熙《會稽縣誌》也載:「宋時其地多藝花為業。」清《乾隆紹興府志》引《俞卿紹興府志》云:「藝花為業,蓋宋時然也,今按放翁集中有『君不見會稽城南賣花翁,以花為糧如蜜蜂』之句,此其證也。」
望花橋始建於明代天啟二年,即公元1622年,此橋至今近四百年歷史。當年紹興此地尚有許多耕地荒坡,種植許多植物花卉,每當花季來臨,此處香飄迷人,許多人以養花賣花為業,形成一個花市,很是熱鬧,成群的蜜蜂也前來釆蜜,因此人們把此橋叫望花橋。
望花橋應是明代石橋,因長年經風雨侵蝕,石質略有風化。石橋設計簡潔,結構堅固,有確切紀年,保存較好,是一座傳統的水鄉石橋。2019年2月望花橋被紹興市越城區文化廣電旅遊局公布為紹興市文物保護點,橋邊豎有石碑。
望花社區成立於2001年,由原望南、望西、望北三個居委會和部分塔山村組成。解放初隸屬塔山村,原是糧食、疏菜地,上世紀80年代後期始開發望花西區和望花東區。
作者(陳樹堯)簡介:中國古橋研究與保護委員會秘書處秘書,紹興市古橋學會理事,紹興市古城民俗文化攝影協會組長,紹興市鄉土文化研究會成員,紹興市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成員,紹興市關工委科普團成員。2018年著《紹興橋鄉》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