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金南星
夏天的風,吹得路邊攤涼涼爽爽好舒服,約上三五個朋友,來幾扎啤酒,再來一桌烤串,豈不快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浙大四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醫師、主任助理常傑博士的門診裡,因為燒烤啤酒來看病的年輕小夥不在少數。
27歲的小王是一名快遞員,下班之餘最喜歡約上朋友喝啤酒擼串。「先烤牛肉、羊肉串各50串,雞腸60串,雞心10個,生蠔5打,最後再來一打啤酒,」每隔一兩天,夜宵店裡總能找到他的身影,這些都是他的日常菜單。
還記得那天晚上11點多,他和朋友照常吃夜宵、喝酒擼串,結果回家後半夜被「疼醒」,右腳大腳趾突然像刀割一樣疼痛,仔細一看這大腳趾是又紅又腫,不能走路也不能觸碰。小王馬上從家裡翻出一片止疼藥,疼痛稍好轉,但到了白天還是腫痛得厲害。
其實,這已經不是小王第一次發作了,3個月前右腳大腳趾就疼過,再之前也有過兩次,每次他都是買點止痛藥對付過去。可這次,止疼藥也不那麼管用了,小王趕緊叫朋友幫忙送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就診,接診的是風溼免疫科常傑醫師。
看到小王又紅又腫的大腳趾,再結合前一天夜裡發作前剛喝酒擼串的情況,常傑判斷小王這是痛風急性發作了,立即給小王開了一針「屁股針」對症消腫止痛,在消腫止痛針的作用下,小王的腳趾腫痛逐漸消了下去。隨後血檢發現,小王的血尿酸指標達680umol/L,正常人血尿酸一般在208-428umol/L,小王高出這麼多,這下痛風確定無疑了!
「痛風宣教比用藥更重要」
常博士診間變身「小課堂」
常傑耐心地向小王做起了宣教工作,常博士的科普小課堂就這樣在診間開始了。長達十分鐘的時間裡,細緻的講解痛風的危害、痛風的治療、飲食禁忌。讓我們一起跟著小王的視角,來學習一番。
·痛風的成因
痛風急性發作的時候,通常出現在腳的拇趾、腳趾頭上或者腳上紅腫疼痛,隨著次數越來越頻繁,疼痛的程度越來越兇猛。長期的尿酸高還會導致腎功能受損,晚期甚至發展到尿毒症。因此,痛風急性發作應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治療。
痛風真正的幕後推手是高尿酸血症,這是因為我們攝入過多含高嘌呤、高尿酸的食物,機體清除尿酸的速度減慢,導致血清尿酸水平過高,多餘的尿酸在關節沉積、結晶,繼而引起關節發炎疾病。
「常年夜宵外加喝酒擼串的習慣,就是最容易導致尿酸蓄積的』元兇』之一,尤其是海鮮、內臟等高嘌呤食物容易導致尿酸蓄積。」聽完常博士的一番「抽絲剝繭」的分析,小王這才發現幡然醒悟,這毛病就是自己「造」出來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痛風的飲食建議
常傑給小王開了降尿酸藥物,要求他每天服用,同時養成低嘌呤飲食習慣,戒酒、少吃海鮮、內臟、少吃 「四條腿的動物」(又稱「紅肉」,常見有豬肉、羊肉、牛肉等),少喝飲料、多飲白開水,多吃新鮮蔬果,定期來醫院複查肝腎功能和尿酸水平。
聽到常醫生一連串的詳細醫囑,還有寫在就診單上的細緻說明,小王說自己突然有點小小感動,「感覺醫生特別關心我」。
離開診室前,小王尷尬地告訴常醫師,其實他早就知道自己有這個毛病。但他沒有認識到病情的嚴重性,自己管不住嘴,另外又沒聽清楚藥怎麼吃、什麼時候吃,更不知道病情的嚴重性,因此他既往的痛風發作就吃點止痛藥,不痛了就停藥,所以痛風發作得越來越頻繁。
常醫師告訴小王,血尿酸最理想的控制目標示300umol/L左右,治療的第一步是,通過長期服藥把它維持在這個水平。之後,關節裡面蓄積的尿酸結晶就會逐漸溶化,並隨代謝循環清除出身體,等尿酸結晶溶化清除乾淨了,痛風就不怎麼會發作了,到時候再把降尿酸藥逐漸減停,靠飲食控制就行。
聽了常醫師的解釋,小王終於下定決心,好好管理自己。之後,每個月來醫院複診,1個月後,血尿酸從680下降到400多,兩個月後下降到300左右,頭一個月痛風還有一次發作,之後就再也沒有發作過。到半年左右,在常醫師囑咐下停了降尿酸藥,通過飲食控制,之後1年內也沒再發作過。
「把說不清楚的醫學原理,用大白話說清楚,告訴患者。讓患者能夠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遵醫囑。」 常博士說。
在浙大四院風溼免疫科門診,痛風患者大部分都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管理。對痛風患者來說,治療不是難點,更難的是患者的充分重視和良好習慣的堅持,這需要醫患之間長期的信任和共同努力。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