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末日之歌
來源:讀者
與三觀相合的人交往,讓自己舒服。
說起現在人們最常用的「社交工具」,微信一定榜上有名。
而微信朋友圈則像一個公開的展示牆,記錄著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很多人也熱衷於在上面分享開心的經歷、吐槽讓自己不爽的事。
朋友圈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每個人的人生態度。
但很多人不知道,有時候,自己隨手轉出的那些粗糙雜亂、充滿戾氣的內容,已經讓很多人產生了「眼不見為淨」的衝動。
這時候,他們就會打開「不看他朋友圈」的開關。
也許,當你興致勃勃地發了一條朋友圈,等待別人點讚留言時,卻不知道,你發的朋友圈,別人可能根本看不見。
01
不要時常抱怨,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前段時間,我屏蔽了一個微信好友的朋友圈。
她原本是我學生時期關係很好的朋友,但在畢業之後就斷了聯繫。
後來,我在一次聚會上恰好又遇到她,便開心地和她交換了微信號。
剛加上彼此的時候,我們都很興奮,幾乎每天都會聊上一會兒。
但慢慢地,我發現她在敘舊之餘,越來越愛和我抱怨她的生活。
開始,我還會感同身受,並且耐心地去安慰她,但時間久了,我便發現,她對我的安慰和建議絲毫不理睬,只是自顧自地抱怨、吐槽。
不僅是微信聊天,她的朋友圈更是負能量聚集地,一丁點小事都要發段文字抱怨:
「工作不順心,同事一點也不好相處,老闆也來刁難我......」「老公好懶,回家那麼早也不做飯,我當初瞎了眼才會嫁給他......」「運氣太差了,沒趕上公交車,路上又下雨,上班遲到了,又要被扣工資......」
有時候偶然刷到她的朋友圈,都會覺得自己也被她身上的負能量感染,世界都變得灰暗了。
思慮再三,我還是決定屏蔽了她的朋友圈,並和她儘量減少往來。
作家李尚龍說過:
「負能量是在鞭笞別人的不好,責罵社會的不公;
正能量是在講完後告訴你,即使再苦,我依舊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一些。」
情緒會傳染,而人和植物一樣,都需要「光合作用」。
大家都喜歡接近陽光、正能量的人,沒有人想要靠近一個渾身負能量的人。
關於這一點,其實也是有合理的科學解釋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大衛·霍金斯醫生,在醫治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後發現,人都是有自己的「磁場」和「能量」的。
當一個人被痛苦、怨恨、沮喪所包裹,這個人的磁場能量就會很低。這樣的人不僅抵抗力低,容易生病,還會影響身邊人的磁場。
而一個樂觀、平和的人,磁場能量就會很高。
這樣的人不僅自己身體健康,他的磁場還會帶動身邊的人、事、物,讓一切都變得和諧、美好。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選擇屏蔽和遠離攜帶負能量的人,並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和對生活的保護。
02
愛炫耀的人,交不到真朋友。平日裡,很多人閒暇時間的習慣就是刷刷朋友圈,看看大家最近的生活狀態。
而我也發現,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那麼幾個喜歡炫耀的人。
去了網紅聖地旅行,一定要在朋友圈打卡,連續發十多條圖片和視頻刷屏;
去健身房運動,一定要在朋友圈裡發上好幾張帶著濃妝秀身材的精修圖;
去了趟圖書館,一定要在朋友圈裡發幾張捧著書本的自拍圖,再配上幾段歲月靜好的文案......
並不是說,在朋友圈裡記錄自己生活點滴的行為不好,而是有些人,總愛在朋友圈裡拼命刷存在感,刻意地想要顯示自己的幸福和優越。
但這種刻意的優越,不會讓周圍人感到羨慕,反倒顯得這個人不太真誠,引來了大家的屏蔽和反感。
前段時間,「上海名媛群」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隨之,一個新的名詞「乞丐型名媛」出現了。
提起「名媛」一詞,我們想到的從來都是「智慧」「優雅」「高貴」,卻不知為何會和「乞丐」聯繫在了一起。
原來,是有人說,自己的朋友花高價進入了一個「名媛群」,本來想接受薰陶、分享人脈,以此提高自己,沒想到,看到的卻是富貴背後的假象:
6個人拼雙人套餐,每人攤85元,去享受高級酒店的下午茶;
拉40個人,每人出125元,就能享受5000一晚的頂級酒店......
這樣拼單,只是為了能拍出幾張假裝自己在享受的照片,發在朋友圈裡,營造自己是「名媛」的假象。
亦舒曾說過:
「真正有氣質的女人,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她不告訴人她讀過什麼書,去過什麼地方,有多少件衣服,買過什麼珠寶,因為她沒有自卑感。」
的確,真正的名媛,豈是整日炫耀自己穿什麼名牌衣服,吃什麼高價食物這麼膚淺的?
說到底,這種虛假的炫耀,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富貴和人脈。
當謊言被拆穿的時候,她們獲得的,只是世人的嘲弄和可憐。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朋友圈裡,你的炫耀,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在乎。有時間炫耀,還不如早點去努力,讓自己真正活成朋友圈裡的狀態!」
泰戈爾說:「當我們謙卑低調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偉大的時候。」
而一個人,也只有懂得低調、謙卑、不炫耀,不去花心思取悅別人,把有限的時間留給自己的時候,才能走得更遠。
03
不要隨便抬槓,打擾別人的幸福。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好不容易攢了個假期,出去旅個遊,發了張照片在朋友圈。
結果馬上有人跳出來在下面點評說:「你怎麼這麼不會選地方,那裡我早就去過了,一點也不好玩......」
去喜歡的餐廳吃飯,想犒勞一下自己,發了條狀態在朋友圈。
結果又有人跳出來點評:「這家的飯一點也不好吃,還不如我前幾天去的那家餐廳......」
紀念日,老公給你做了一桌愛心晚餐,你開心地發了朋友圈。
結果又有人來搗亂:「結婚紀念日就這麼簡單啊?也太草率了吧,我老公在紀念日那天可是送了我一條寶石項鍊呢......」
這種朋友圈「槓精」,總是有能力,用一句話破壞掉你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好心情。
其實,和現實生活中一樣,網絡上也有一套社交禮儀。
一個高情商的人,在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時候,會注意到不給別人帶來不快和麻煩;
在瀏覽別人朋友圈的時候,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語,就算不贊同,也不會去隨意指點,或是惡言相向。
這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不論是在微信裡的「朋友圈」,還是現實中的朋友圈,一個人的品質都會從一言一行中暴露出來。
記得一位朋友曾和我提過關於他家中一個有趣的家規:
「逢年過節,不評判少年人的成績、不詢問青年人的工作、不置喙成年人的婚姻。」
他們一大家子的人,也因這條家規,氛圍一直都是和和氣氣的。
善良的人,不會去打擾別人的幸福,因為他們懂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幸福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一份不願被打擾的隱私。
而那些總是對你出言不善的人,也不需要和他們多做糾纏,既然他們不懂得尊重,那麼把他們留在朋友圈也是徒增煩擾,不如乾脆屏蔽掉。
如今,因為微信的存在,每個人都多了很多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
在龐大的交際圈中,想要受歡迎,其實只需時刻記得「舒服」二字。
與三觀相合的人交往,讓自己舒服;同時也要注意禮節,讓別人舒服。
不開心時,不當負能量發射器;
不了解時,不隨便打擾別人的幸福;
不論何時,都不要故意炫耀、秀優越感;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顆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