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關於耶穌的各種傳說層出不窮,人們對他早年和受難之後的經歷作出了種種推測。傳說他去過埃及、印度、英國、日本和美洲。人們認為他在這些地方遊歷、學習甚至戀愛過。現代的流行文學中還聲稱耶穌擁有後代,這些後代成了歐洲皇室的祖先。
歐洲皇室是耶穌後裔的說法自然是讓皇室成員們十分興奮了。可想不到的是,遠離歐洲的印度竟也會流傳著耶穌曾來到印度並留下後代的故事。日本佛教真言宗也來湊熱鬧,說耶穌受難後來到日本,還在日本娶妻生子。還有耶穌去英國、美洲的種種傳說。不過並不是所有傳言都是真的,除非耶穌可以分身和瞬間移動。
耶穌遊學印度等地的傳說
由於耶穌早年大約12-30歲之間沒有明確記錄,這也給了人們巨大的想像空間。在印度傳說耶穌受難後來到印度,還成了一位佛教導師。這個說法最早是俄國旅行家尼古拉斯·諾託維奇提出來的。1887年,他去了拉達克的赫米斯寺院,看到了一份特別的手稿。手稿裡記錄著耶穌不為人知的生活經歷。手稿中的耶穌叫作伊薩,他在印度、尼泊爾和喜馬拉雅山地區跟隨瑜伽師修行。

諾託維奇認為手稿就是耶穌復活以後寫的,而且是真實的。手稿是公元3世紀的東西,他看到的手稿是原始稿的藏語翻譯版本,原始稿存放在拉薩。不過諾託維奇的這番說法招來了很多人的反對,這樣一爭論反而把這個說法傳開了。梵文學者麥克斯·米勒認為諾託維奇可能根本沒去過赫米斯寺院,故事全是他一手捏造,或者是有僧人在拿他尋開心,編故事矇騙他。後來有人去探訪赫米斯寺院,寺裡的喇嘛完全否認諾託維奇來過,也不承認有他說的手稿。1922年,印度學者阿貝南達親自拜訪赫米斯,並獲得了喇嘛們的信任,看到了傳說中的手稿。後續又有探險家證實了這種說法,看來諾託維奇沒有說謊。
諾託維奇認為是印度商人把關於耶穌的手稿帶到了赫米斯,但是諾託維奇沒有認定耶穌來過赫米斯,而是說記錄著伊薩事跡的手稿被人從印度帶到尼泊爾,又從尼泊爾帶到西藏。可隨著去赫米斯探訪的人越來越多,不知怎麼就傳出了耶穌曾在此修行的說法。手稿上的內容可能記錄的是往來商人間流傳的故事,而且還不一定就是他們在印度或西藏親眼所見的事。

道聽途說的故事不足為信,而且諾託維奇的說法還有很多奇怪之處。他說伊薩是個聖人,在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廣為人知,事實上除了研究過手稿的喇嘛,沒有多少人知道伊薩的事跡。關於手稿梵文原本的傳說也很站不住腳。藏文大概公元7世紀才創造出來,怎麼會有產生於3世紀的翻譯手稿呢?實際上9世紀以前的藏文文獻都很稀少,存放在赫米斯的手稿實在是大大的可疑。
耶穌的墳墓是個誤會
有意思的是,諾託維奇在克什米爾山谷中的太陽城斯利那加待了六天,還去了先知尤茲·阿薩夫的墓,傳說這個尤茲·阿薩夫就是耶穌。這個墓被稱為羅扎巴爾聖祠,如果真是耶穌墳墓,那便是耶穌在印度生活的絕好證明。
不過諾託維奇沒有把這個地方記錄下來,因為他完全不相信這個傳說。在墓的上方還有著清晰的足印,帶著釘子的痕跡,就像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形成的那樣。不過這所謂的聖跡在印度很常見,不少神的足印都帶著釘子的印記。
最關鍵的是,尤茲·阿薩夫的發音代表的不是耶穌,而是約瑟夫。這不是真的名字,而是神職人員的代稱。甚至有東方學者稱約瑟夫是一個菩薩的名字,而很多聖人都被尊稱為菩薩,墳墓裡的人很難確定是誰。

都是為了傳教
傳說中的伊薩曾抨擊婆羅門教,這正是佛教的觀點。當地佛教徒似乎是想證明耶穌這位西方聖人曾深受佛法影響,甚至受過佛陀的教導。傳說佛陀選擇伊薩作為佛法的傳播者,而且伊薩對於佛法的理解頗有建樹。這些傳說的目的恐怕都是為了拔高佛教的地位,並把基督教當作佛教在西方的一個支流。
從另一方面說,手稿也可能是基督徒偽造的。他們想利用佛教在當地的影響來增強耶穌基督的地位。手稿裡的內容很重視婦女,因為印度婦女的地位很低,因此能吸引婦女們信奉伊薩。手稿中伊薩的形象簡直就是下層人民的代表,這對於首陀羅種姓和賤民階層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實際上現今這些人也是基督教傳教的主要目標人群。
對於普通人來說,關於耶穌的這些傳聞,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故事中的耶穌是一個神話人物,一個文化象徵,而不是一個週遊世界的實實在在的人。傳奇故事之所以是傳奇,是因為它們雖然有著離奇的情節,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對於這些傳奇,我們不妨聽一聽,就當成生活的一種調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