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五,老樂閒聊話今古,今天跟大家聊聊五代殘唐的故事,以這個時代為背景的小說中,最受關注的角色,當然是與項羽、李元霸等或真實或傳說的頂級鬥神齊名的李存孝。然而,由於這個時代過於繁雜,李存孝在書中所佔的比重有限,比如掀起故事開端的,還是舉起唐末反唐大旗的黃巢。其實大家對黃巢的印象不算陌生,中學的歷史教材少不了這段相關內容,而在最近這十多年中,又因為一部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更讓很多人對這首《不第後賦菊》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隨著時間的流失,距離我們一千多年的黃巢,究竟是個什麼樣子,真實形象如何,如今已經很難下定論了。
然而在傳統演義小說中,黃巢「三個鼻孔」的特點,則成為了故事中的一個重要線索,按照老藝人的說法,因為唐僖宗看到黃巢長相奇特,立刻將他的武狀元奪走,這才逼黃巢留下反詩,而後跟隨王仙芝起義。這些內容雖然都是小說家言,但也大致與歷史相符,雖然黃巢的本事不至於當狀元,更沒有證據證明黃巢參加過武科舉,然而無論是小說,還是史實,說黃巢因為科舉考試失意,沒能在唐朝的仕途中安身立命,最終在民間才有了起義反唐的機會,總是沒錯的。只不過小說對一些細節作出了更多的誇張,甚至美化加工,比如黃巢斬法明誓師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按照民間傳說,黃巢在起義一年後,部隊出現了動蕩,按照古人的習慣,為了穩定軍心,總是要殺人祭天的,這才殺了法明。這種行徑當然很野蠻,所以在五代殘唐小說整理成書以後,作為正面人物,被唐僖宗逼反的黃巢,他斬殺法明長老的故事,也必須要有非常戲劇化的處理。
故事還是要從黃巢提完反詩後說起,由於王仙芝看到了黃巢這首反詩,再加上之前也聽說黃巢沒能當上武狀元的「委屈」,立刻認可了這位文武全才,連夜將他帶到了長安城外的藏梅寺,以免被大唐朝廷抓住問罪。可是,等他們到達藏梅寺,想要借住一夜的時候,意外發生了。寺中的僧人法明一看黃巢的樣子,立刻下跪求饒,黃巢非常不理解法明的舉動,因為二人素不相識,法明為什麼怕自己怕到這個程度?法明這才跟黃巢解釋,說自己有一天做夢,夢到鬼怪告訴他,說有一個長著三個鼻孔的天縱奇才要起兵反唐了,此人名叫黃巢,一旦起兵,勢必造成巨大的流血犧牲,而且他第一個殺的人,就是法明長老。法明一聽這話,雖然擔驚受怕,但也將信將疑。可是,等黃巢出現在他面前時,他徹底信了夢中的警告,原因很簡單,黃巢三個鼻孔,這種人,全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了吧?
等法明將自己夢到的一切告訴黃巢後,黃巢倒覺得這是無稽之談,一方面在於自己不認識法明,與這個僧人往日無冤近日無讎,為什麼要殺他呢?另一方面是,殺不殺誰,黃巢自己才能決定,只要他管住自己的手,管住手裡的武器,不對法明行兇,怎麼可能殺掉他?於是,黃巢倒是很無所謂地告訴法明長老,放心吧,我以前又不認識你,不會殺你的,也沒有任何道理幹這種事兒。但法明卻依舊害怕,他安頓好黃巢和王仙芝之後,立刻給自己想一些保命的辦法,在他這半宿折騰的時候,黃巢和王仙芝也沒有休息。因為黃巢畢竟家境殷實,即使不走仕途,也是可以安逸後半生的,所以王仙芝只能用勸他,其中最有力的一句話就是,你黃巢已經提下反詩,就算後半輩子想過安生日子,恐怕也難了!
被王仙芝這麼一勸,再加上黃巢自己也因為被奪走武狀元一事滿腔怒火,最終他下定決心,跟王仙芝起義,但這麼重大的事兒,總不是靠一腔熱血就能決定的。其實,無論古今,當人在重大選擇面前時,總需要一些心理暗示,最簡單最常見的例子就是,一個男孩兒要追女孩兒之前,擔心怕被拒絕,便會揪一朵花的花瓣,揪一瓣說能成,再揪一瓣說不成,剩下最後那一瓣時,如果代表著能成,這個男孩就會有巨大的勇氣去求愛了,對吧?其實這就是一種心理暗示,給自己信心而已。因此,黃巢在決定是否起義之前,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是,用手中的利劍砍向一棵古樹,如果砍斷樹幹,就意味著他有信心反唐,如果砍不斷樹幹,那他就回家聽天由命了。結果,這一劍下去,不僅樹幹斷了,法明長老也被他斬殺。原來,法明為了避免被黃巢殺死,主動選擇躲到了這棵古樹的樹洞中,但這反而歪打正著,讓他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這就是法明僧人夢見黃巢要殺他,黃巢告訴他,我不認識你,不用擔心,但最終卻意外殺死法明的故事大概。然而,這種說法就像老樂一開始提到的一樣,只能是小說家的一種美化而已。當然,黃巢究竟有沒有斬殺法明,用來祭天誓師,史書上是不可能查到的,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無論黃巢為了什麼反唐,他的為人究竟如何,他起兵的結果,必然是戰亂造成了無數的家破人亡。而近一步說,不管是五代殘唐,還是三國隋唐,任何一部歷史演義小說,任何一套袍帶書,講的核心內容都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故事,而戰爭的殘酷,遠遠不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簡單有趣。換句話說,只有生活安穩幸福的人,才能在這些歷史演繹小說中得到樂趣,從這個角度上看,這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歷史演義小說,能夠蓬勃發展,不正是得益於小說的作者,講述者,以及受眾們相對幸福的生活嗎?因此,這些與史實相距甚遠的小說,本身就有著獨特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