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巧用36計中第2計,避實就虛擒獲龐涓,一舉名揚天下

2020-12-22 穿著旗袍品歷史

導語: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名叫圍魏救趙,講述的是公元前353年發生在齊、魏兩國之間的一場精彩戰爭——桂陵之戰,這場戰爭中的齊國軍師孫臏以一招避實就虛的戰略手段,一舉擒獲魏國主將龐涓,也使該戰名揚天下。

01

公元前354年,趙國趁著魏國國喪之際,派兵攻打魏國的附屬小國衛國中山並將其據為己有。魏惠王大為惱火,於是派遣大將龐涓攻打趙國,龐涓胃口極大,放棄了中山這個彈丸之地,直接跑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兵臨城下,欲一舉拿下趙國,趙國陷入滅國危機。好在趙王趙成侯兩年前曾與齊威王、燕文公等人會盟,幾個國家之間近兩年也沒發生什麼利益衝突,所以關係還不錯,於是趙成侯急忙向齊國求救,並許諾只要齊國幫助趙國解圍,趙國脫困後就將衛國送給齊國。齊威王最初很猶豫,救或不救都各有弊,齊國大臣段幹朋提議不如學著秦國和楚國趁著魏國把兵力集中在趙國無暇顧及自身的時候去佔點便宜,魏國襄陵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也可從邯鄲引些火力過來,也算為趙國盡了情分。齊威王一想很有道理,還派了使臣去唆使宋國和衛國一起去分一杯羹。

齊威王劇照

就這樣,邯鄲被龐涓圍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趙成侯急得滿嘴是泡也不見那幾個盟國派救兵過來,簡直都要絕望了。而這時的齊威王才發現,即使自己這邊幫忙吸引了部分火力,趙國也沒辦法自己解困,這個盟國可以說真的不太行。但是嫌棄歸嫌棄,他也不能真的眼睜睜看著魏國佔領趙國壯大自己的實力,那對齊國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於是齊威王開始動真格的了,他不僅把大將田忌派了過去,還把和龐涓有仇的孫臏封為了此次出徵的軍師。

02

要說孫臏與龐涓的關係,各國之間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相傳二人同為隱士高人鬼谷子的徒弟,二人入世後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設計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後來孫臏裝瘋賣傻被救往齊國,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此次二人對上,孫臏如何能夠放過這個機會,天天坐在四面有圍簾的輜車裡一邊暗戳戳地扎小人,一邊摩拳擦掌,計劃著如何收拾龐涓,否則他的苦豈不是白受了。

孫臏劇照

田忌和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孫臏拉住想直接衝到邯鄲城門口和魏軍對上的田忌,並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計謀。孫臏以解繩之法打比方,提議不要和龐涓正面對上,龐涓此次攻打趙國幾乎算是傾巢出動,但是魏國有個軍事要塞叫平陵,如果佯裝去攻打這個地方,龐涓肯定要回來營救,那麼他也就沒有精力再去圍攻邯鄲了。

03

從田忌和人賽馬老是輸就能看出,這人腦子其實不怎麼聰明,孫臏說了一大堆他也沒聽懂幾句,但好在他識人善用,救了孫臏這麼個腦子非常聰明的門客,孫臏的計謀,聽不懂沒關係,他只要遵從就行了,於是就揮兵南下,衝向平陵。孫臏讓田忌派手下齊城、高唐帶領一部分軍隊去攻打易守難攻的平陵,他們則改攻大梁。攻打平陵的兩位將士和上萬士兵壯烈犧牲,但也成功吸引了龐涓的注意力,同時又聽到齊軍揮兵大梁,於是立馬帶兵長途跋涉前去營救。

龐涓劇照

再看齊軍這邊,攻打大梁的軍隊依然是個誘餌,暗中躲在一旁的孫臏和田忌一直在等待魏軍的到來,時刻埋伏著。田忌雖然十分心疼作為誘餌犧牲的幾萬將士們,但他知道孫臏不會做無用之功,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果然,圍攻邯鄲近一年又奔波多日的魏軍絲毫不知是陷阱,在前往大梁途經桂陵時遭到從後方包抄過來的齊軍的襲擊,魏軍潰不成軍,心知中計的龐涓機智應對,以自己被擒獲的代價保下了魏軍大部分主力,幾年後於襄陵之戰被救回。

孫臏在桂陵之戰中所用計謀,環環相扣,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真假假令人防不勝防,由此可見孫臏是何等的深謀遠慮,機智過人。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說的就是孫臏這等人物,他熟讀兵法,既有謀略,又能狠得下心腸,以上萬人為誘餌請君入甕,心性堅韌非同常人,也怪不得會遭到龐涓的忌憚和迫害了。

相關焦點

  • 本是赤子之心相待,卻敗功名利祿之禍,龐涓為何此陷害孫臏
    在榮華富貴面對,有些情意自然就顯得微不足道,孫臏龐涓之間的同窗之情也是如此。孫臏出生在阿、鄄之間,是孫武后人,他早年在鬼谷子處拜師,學兵法謀略,想要在這亂世匡扶天下。當時和他師兄龐涓還相談甚歡,二人兮兮相惜,之後龐涓出師到了當時國力強盛的魏國為官,他師出名門又頗有才幹,自然得魏王賞識。
  • 孫臏最後一計,田忌捨棄不用之後,孫臏為何從此神秘失蹤
    根據史書記載,孫臏一生出過五計,其中最後一計就是上述這一計,其餘四計見下。1,魏將龐涓陷害孫臏,讓孫臏遭遇臏刑之苦,所以原本姓名孫伯靈,就慢慢被人稱為「孫臏」。為了逃出魏國,孫臏使出「裝瘋之計」,說服齊使逃到齊國,所謂「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
  • 孫臏和龐涓相愛相殺
    孫臏和龐涓是谷鬼子手下的兩大軍事天才,然而兩個人的相愛相殺的人生歷程讓人不禁唏噓。我們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來看一看他們究竟如何相愛相殺! 魏國慘劇 孫臏和龐涓學藝成功後,龐涓先下山來到了魏國,在魏國幫助魏王稱霸。魏國稱霸之後,孫臏來投靠龐涓。
  • 龐涓殘害師兄孫臏,挖其髕骨臉上刻字,而孫臏復仇方式有多狠毒?
    同門師兄弟,因為妒忌成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孫臏,本名不詳,之所以得此名,全是拜他的同門師弟龐涓所賜。在《東周列國志》中記載,龐涓和孫臏同時拜在奇人鬼谷子門下。但是龐涓心並不在求學上,學到了一些本領後,便下山企圖一展凌雲志。到了魏國憑藉著其學識,受到重用,當起了將軍。
  • 龐涓迫害孫臏剜其膝蓋骨,臉上刻刺青,看看孫臏是如何對其復仇的
    孫臏龐涓都師出鬼谷子,龐涓因嫉妒孫臏,在得勢後報復孫臏,在其臉上刺字並挖了其膝蓋骨,孫臏也成了廢人,那麼後來,孫臏又是怎樣回報龐涓的呢?對於孫臏受到的折磨,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他被剜去膝蓋骨,孫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臏"字,時刻銘記斷骨之仇;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孫臏被斷兩足,意思就是孫臏被砍去了雙腳。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剔去膝蓋骨、斷其雙足,孫臏是怎麼復仇的?
    可是他培養的弟子個個都是都是各國的棟梁之才,比如說蘇秦、張儀、李牧、商鞅、白起、孫臏、龐涓等等,不過鬼谷子縱有天徹地的智慧,卻也難掩人性中的險惡。 在鬼谷子的弟子中,孫臏和龐涓是感情比較好的,他們曾一起拜師於鬼谷子學習兵法韜略。龐涓在三年之後自覺已經出師了,於是便辭別了鬼谷子和孫臏下山求取功名去了。
  • 他是孫臏龐涓的老師,是傳說中的聖人,他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生平已不可考,只能大概說是春秋戰國時人,史書中對他的記載只是隻言片語,民間傳說中他被稱為「王禪老祖」、又傳說他叫王詡,關於他的神奇傳說眾說紛紜,卻又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鬼谷子出生在戰國中期,是隱居在天地間著書立說的高人,遊說學說和縱橫理論的創始人,因其高徒張儀和蘇秦的事跡而名揚天下的人;是被道家所尊崇的真人;是被五行學、算命學崇拜的鼻祖;是被兵家尊崇的謀略家;是歷代爭論最大的思想家。由於鬼谷子自認為是「天地之使」,「世無治時,深隱而待時」,所以鬼谷子是二千多年來最為神秘的人。
  • 孫臏被師弟龐涓砍了雙腿,施以黥刑後,到底是怎麼報復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孫臏對同門龐涓的報復,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殺人誅心。不光要從身體上消滅你,還要從意志上消滅你。而且在你死後,還要讓你遺臭萬年。孫臏和龐涓之間,早年其實關係相當不錯,是師兄弟的關係。
  • 龐涓對師弟說:來魏國快活吧,轉頭砍掉孫臏雙腳,結局大快人心
    文/思維啟示錄鬼谷子門下教出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兩位名叫孫臏、龐涓。其實孫臏的出身就比龐涓好,他是孫武的後世,而原名叫孫伯靈,「臏」之名來自於「臏刑」。在求學的時候,孫臏就比龐涓要優秀,但一直非常謙遜有禮,性格淳樸單純。
  • 春秋兩大鬼才鬥法:一個名揚天下,一個自殺而亡
    春秋兩大鬼才鬥法:一個名揚天下,一個自殺而亡隨著周王室的衰落,春秋戰國的亂世就此開始,一幫諸侯你打我,我打你,把周天子妥妥的的晾在了一邊。孫子作為兵家第一人,名氣最大,現在提起《孫子兵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孫臏作為孫子的後人,在歷史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不過現在大家提到孫臏,想到的都是他和龐涓同門相殘的故事。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徒弟,兩人本有同窗之誼,但是孫臏的才華讓龐涓十分嫉妒,於是設下毒計,讓孫臏成了殘廢,要說狠人,孫臏絕對算一個,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報仇雪恨的。
  • 作為鬼谷子的得意門生,孫臏龐涓都是人傑,為何沒有一個善終?
    據說,鬼谷子收徒弟極為嚴格,現在留給後人知道的只有四個,分別是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四個人。這四個人幾乎都憑藉自己的能力改變了戰國歷史走向。這兩對師兄弟,孫臏和龐涓是一個時期的人,蘇秦和張儀差不多一個時期,前者是學的兵法,後者學的是奇謀,比起在戰場上捉對廝殺的孫臏、龐涓,後者的影響力更大,他們當時能夠憑藉一張嘴,攪動戰國局勢,使得當時的王公貴族都俯首聽命。先說龐涓和孫臏。
  • 孫臏拿龐涓當親人,龐涓卻傷他最深,熟人之間的傷害突顯人性陰暗
    每天,我們都和這些熟人打交道,他們已構成了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一個殘忍的事實是,對我們傷害最深的,往往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這又是為何呢,原來這都是人性在作怪,當人性在欲望的驅使下,人就會變得殘忍,變得瘋狂。
  •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窗好友,師承鬼谷子門下,為何工作後水火不容
    只不過他學會了融會貫通地去用這些兵法。這麼看來,鬼谷子只是打通了孫臏的任督二脈,真正的知識沒傳授多少給他,比如說政治上的思想。孫臏是個純粹的軍事家,他不懂怎麼去搞政治。因此他天真地認為,鬼谷子一門都是好兄弟,就算畢業了以後,還能像過去一樣均分利益。
  • 山東出土竹簡,揭開孫臏狠毒的真面目,難怪會被龐涓挖掉膝蓋骨
    眼看齊國的軍隊越來越近,魏惠王急忙向龐涓發出的求救信,命令他不顧一切回師大梁,保衛衛國都城。  果然如孫臏猜想的那樣,由於退軍太過於匆忙,龐涓陷入孫臏的陷阱當中。不僅龐娟被殺,魏國的精銳軍隊也損失不少。
  • 解析馬陵之戰:魏齊決戰爭霸主,孫臏新計報血仇
    孫臏畫像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由齊國西境廩丘進入魏國領土後,第一天做10萬人飯灶,第二天做5萬人飯灶,第三天只做3萬人飯灶。齊軍退至馬陵後,孫臏計算時間,算出龐涓會在日暮時分追至馬陵,把主力隱蔽於預定伏擊地帶兩側,並在伏擊地域的前方用戰車、大盾、藜等構成野戰壁壘以截斷魏軍進路;又派萬名精銳弩兵隱蔽於道路兩側森林中,並將道旁的大樹砍白寫上「龐涓死於樹下」,並要求一旦樹旁舉火就發起攻擊。不出孫臏所料,龐涓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設伏地域,見到道旁大叔有字,就舉火查看,齊軍萬弩瞬間齊發,魏軍大亂。
  • 「36計導讀」1:套娃?36計的成名之路
    那麼36計從出道到頂流,又經歷過怎樣的故事呢?仔細研究,你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36計的成名之路居然用了36計,這就是傳說中的老套娃嗎?所以,36計的成功也是營銷的勝利的嗎?就讓我們一起看看36計的成名之路吧。
  • 山東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孫臏真實面目,難怪會被龐涓刺字挖膝蓋骨
    原來,這是一座漢墓,墓主人是當時劉勝的親叔叔梁孝王的墓,最重要的是當時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簡,約有5000片竹簡。且大部分是兵書,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兩本兵書。而這就解開了纏繞上千年的謎題,就是證明了《史記》以及其他正史上所記載的東西都是真的。孫武與孫臏就是不同的兩個人,且孫臏很有可能是孫武的後代。
  • 鬼谷子八字箴言「遇羊而榮,遇馬而瘁」,預見了龐涓的一生
    譬如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便是劉備打下江山功不可沒的一大謀臣,而他在《三國演義》中的神算形象在小說的誇張渲染下近乎妖魔化,並不真實。可在戰國時期,確有一位堪稱有「通天之智」謀略家,極具神秘色彩,被譽為千古奇人。此人便是鬼谷子。他的曠世奇才人不能及,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佔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 雲夢山孫臏八陣圖
    孫臏系中國佔代著名華事家孫武子的後代,長F治軍布陣,曾任齊國軍師。其主要戰績是在齊魏桂陵戰役中,運用「批亢搗虛」和「攻其必教」的戰略方針,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圈魏救趙」計,後撰著《孫腐兵法120篇,成為古今兵家的必讀書。
  • 孫臏5計平魏後,為何離奇失蹤?與齊國的將相之爭有關
    在齊國的戰略部署之中,田忌的謀士孫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先後為田忌籌劃了5條計謀平定魏國,但是在5條計謀出完之後,孫臏本人卻在中國歷史上離奇消失了,那麼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謀略家,孫臏的結局到底如何呢?這就要首先從馬陵之戰結束後的事情說起了。孫臏使用4計打敗龐涓之後,成為了齊國的知名人物,此時的齊國也開始變法,謀求奮發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