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名叫圍魏救趙,講述的是公元前353年發生在齊、魏兩國之間的一場精彩戰爭——桂陵之戰,這場戰爭中的齊國軍師孫臏以一招避實就虛的戰略手段,一舉擒獲魏國主將龐涓,也使該戰名揚天下。
01
公元前354年,趙國趁著魏國國喪之際,派兵攻打魏國的附屬小國衛國中山並將其據為己有。魏惠王大為惱火,於是派遣大將龐涓攻打趙國,龐涓胃口極大,放棄了中山這個彈丸之地,直接跑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兵臨城下,欲一舉拿下趙國,趙國陷入滅國危機。好在趙王趙成侯兩年前曾與齊威王、燕文公等人會盟,幾個國家之間近兩年也沒發生什麼利益衝突,所以關係還不錯,於是趙成侯急忙向齊國求救,並許諾只要齊國幫助趙國解圍,趙國脫困後就將衛國送給齊國。齊威王最初很猶豫,救或不救都各有弊,齊國大臣段幹朋提議不如學著秦國和楚國趁著魏國把兵力集中在趙國無暇顧及自身的時候去佔點便宜,魏國襄陵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也可從邯鄲引些火力過來,也算為趙國盡了情分。齊威王一想很有道理,還派了使臣去唆使宋國和衛國一起去分一杯羹。
就這樣,邯鄲被龐涓圍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眼看就要撐不下去了,趙成侯急得滿嘴是泡也不見那幾個盟國派救兵過來,簡直都要絕望了。而這時的齊威王才發現,即使自己這邊幫忙吸引了部分火力,趙國也沒辦法自己解困,這個盟國可以說真的不太行。但是嫌棄歸嫌棄,他也不能真的眼睜睜看著魏國佔領趙國壯大自己的實力,那對齊國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於是齊威王開始動真格的了,他不僅把大將田忌派了過去,還把和龐涓有仇的孫臏封為了此次出徵的軍師。
02
要說孫臏與龐涓的關係,各國之間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相傳二人同為隱士高人鬼谷子的徒弟,二人入世後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設計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後來孫臏裝瘋賣傻被救往齊國,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此次二人對上,孫臏如何能夠放過這個機會,天天坐在四面有圍簾的輜車裡一邊暗戳戳地扎小人,一邊摩拳擦掌,計劃著如何收拾龐涓,否則他的苦豈不是白受了。
田忌和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孫臏拉住想直接衝到邯鄲城門口和魏軍對上的田忌,並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計謀。孫臏以解繩之法打比方,提議不要和龐涓正面對上,龐涓此次攻打趙國幾乎算是傾巢出動,但是魏國有個軍事要塞叫平陵,如果佯裝去攻打這個地方,龐涓肯定要回來營救,那麼他也就沒有精力再去圍攻邯鄲了。
03
從田忌和人賽馬老是輸就能看出,這人腦子其實不怎麼聰明,孫臏說了一大堆他也沒聽懂幾句,但好在他識人善用,救了孫臏這麼個腦子非常聰明的門客,孫臏的計謀,聽不懂沒關係,他只要遵從就行了,於是就揮兵南下,衝向平陵。孫臏讓田忌派手下齊城、高唐帶領一部分軍隊去攻打易守難攻的平陵,他們則改攻大梁。攻打平陵的兩位將士和上萬士兵壯烈犧牲,但也成功吸引了龐涓的注意力,同時又聽到齊軍揮兵大梁,於是立馬帶兵長途跋涉前去營救。
再看齊軍這邊,攻打大梁的軍隊依然是個誘餌,暗中躲在一旁的孫臏和田忌一直在等待魏軍的到來,時刻埋伏著。田忌雖然十分心疼作為誘餌犧牲的幾萬將士們,但他知道孫臏不會做無用之功,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果然,圍攻邯鄲近一年又奔波多日的魏軍絲毫不知是陷阱,在前往大梁途經桂陵時遭到從後方包抄過來的齊軍的襲擊,魏軍潰不成軍,心知中計的龐涓機智應對,以自己被擒獲的代價保下了魏軍大部分主力,幾年後於襄陵之戰被救回。
孫臏在桂陵之戰中所用計謀,環環相扣,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真真假假令人防不勝防,由此可見孫臏是何等的深謀遠慮,機智過人。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說的就是孫臏這等人物,他熟讀兵法,既有謀略,又能狠得下心腸,以上萬人為誘餌請君入甕,心性堅韌非同常人,也怪不得會遭到龐涓的忌憚和迫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