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拿龐涓當親人,龐涓卻傷他最深,熟人之間的傷害突顯人性陰暗

2020-12-19 平哥談史論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熟人圈子,這些熟人包括親人、親戚、同學、同事等。

當我們人生陷入低谷時,家人和親戚將是我們堅實的後盾;當我們心有解不開的鬱結時,同學或朋友是我們傾訴的知音;當我們工作遇到困難時,同事有時候會伸出援助之手。

每天,我們都和這些熟人打交道,他們已構成了我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然而,一個殘忍的事實是,對我們傷害最深的,往往不是陌生人,而是熟人。

這又是為何呢,原來這都是人性在作怪,當人性在欲望的驅使下,人就會變得殘忍,變得瘋狂。

古今人性都是相通的,在二千多年以前的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臏就是一起典型的熟人互害的故事。

同門師兄

孫臏與龐涓同時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二人作為同門師兄,關係親密,還結為兄弟,情同手足,每天形影不離,無話不說。

孫臏天資聰穎,師傅一點就透,而龐涓卻略輸一籌。每次師傅對兩個徒弟進行考核,孫臏總是勝過龐涓。

有一次,師傅給二人出了一道題說:「現在,我們三個人在這間屋子裡,誰能讓我走出這間屋子,誰就贏了。」

龐涓搶著回答說:「我在屋子裡燒一把火,把師傅燻出去。」

孫臏笑呵呵地走到屋外對師傅說:「雖然我不能讓師傅走出屋子,但我能讓您從門外走進來。」

於是,師傅走了出來。孫臏說道:「看吧,您現在不是從屋子裡走出來了嗎?」

毫無疑問,這場比賽,師傅判孫臏贏了。

自那以後,師傅更加偏愛孫臏,將更多的獨門秘籍傳授給他。孫臏也常常幫助龐涓,龐涓在學問上每有不懂之處,孫臏都耐心為他講解。

可是,孫臏的好意並沒有得到龐涓的感激,龐涓反而覺得師傅偏心,對二人厚此薄彼,從此,他的內心慢慢滋生了嫉妒之心。

後來,魏王廣招天下英才,龐涓想要早點建功立業,便決定下山,輔佐魏王平定天下。師傅批准了龐涓的請求,還讓孫臏送師弟一程。

送君千裡,終須一別,分別的時候到了,龐涓灑下熱淚,動情地對孫臏說:「你我兄弟有八拜之交,情同手足,若我得到魏王重用,將來一定接您過去,一起建功立業,豈不美哉。」

孫臏也滿含熱淚,堅定地點了點頭,他為有這樣一位重情義的師弟,感到由衷的欣慰。

自從龐涓離開後,孫臏繼續跟隨師傅鑽研兵法,學藝又有很大進步。師傅十分喜歡孫臏,便將秘不示人的《孫子兵法》傳授於他。

龐涓引薦

這樣過了幾年,有一天,山上來了幾位魏國使者,說是奉魏王之命,前來迎接孫臏,請他為魏國效命。

師傅見孫臏已學有所成,同意了魏王的請求,命孫臏隨使者下山。

其實,這一切都是龐涓安排的,自從他下山來到魏國後,果然得到了魏王的重用,被任命為軍隊的統率,執掌魏國的兵權。

龐涓想到孫臏的才華遠在自己之上,他遲早有一天將要下山,與其讓孫臏為他國效命,不如早點把他招到魏國,控制起來,將來在戰場上少一個可怕的對手。

孫臏來到魏國後,當然首先拜見自己的同門師弟。二人多年不見,格外親切,他們把酒言歡,暢談當年的同窗之誼,好不快活。

隨後,龐涓將孫臏引薦給了魏王,賓主一番交談後,魏王十分欣賞孫臏的才華,當即決定要封孫臏為軍隊的副統帥。

這是龐涓最擔心的事情,若孫臏一旦掌握實權,將會對自己形成巨大威脅。

於是,龐涓趁機對魏王說:「臣與孫臏師出同門,情同手足。臣視孫臏為兄長,怎能讓他屈居副職?不如暫封他為客卿,待他建功立業之後,直接封為軍師。」

其實,客卿只是一個虛職,半為賓客,半為臣子,並不掌握實權。龐涓之所以這麼說,實際上是一種權宜之計。

魏王覺得龐涓言之有理,並同意了他的請求,封孫臏為客卿。

自從孫臏當上客卿後,魏王也越來越欣賞他的才幹,開始就一些軍國大事找他商量。

這一現象令龐涓十分緊張,他知道孫臏的能力遠在自己之上,長此以往,孫臏遲早要取代自己在魏國的地位。於是龐涓心生一計,打算除掉龐涓。

設計陷害

有一天,有一位操山東口音的使者來找孫臏,自稱是齊國人,受孫臏家人的委託前來送信,信中說,家人十分想念孫臏,希望他回家看看。

孫臏看到信後,感動得熱淚盈眶,但他現在還不能回去,因為此時魏國和齊國正在交戰。於是孫臏回了一封信,說自己現在是魏國的臣子,目前不能離開,要等到自己在魏國建功立業,齊、魏兩國和好之後再回去相聚。

哪知,這個送信的使者根本不是從齊國來的,而是龐涓安排的一個山東口音的手下冒充的,目的是騙取孫臏的回信。

龐涓得到孫臏的書信後,模仿他的筆跡將信的內容改了一下,變成:「侍魏乃是不得已,礙於情面。將來一定回國,為齊王效力。」

龐涓將這封信馬上交給魏王,誣告孫臏暗通齊使,通敵賣國。魏王聞之大怒,將要下令將孫臏投入大牢,等候問斬。

龐涓趁機對魏王說:「我與孫臏是同門師兄,還是讓我再勸勸他吧,他若留下,那最好。如果他一意孤行,背叛大王,到時候把他交給我處置,您看怎樣?」

魏王見龐涓一再請求,便答應了。

龐涓當晚就來到孫臏的府上,對他說:「聽說兄長收到了家書?」

孫臏嘆了口氣,說:「是啊,可是我現在為魏國效命,不能回齊國。」

龐涓當即說:「你明天給魏王打一個請假條,讓他批你兩個月的假期,我再從旁勸說,說不定魏王心軟就答應了呢?」

孫臏想想也行,就按龐涓的話去辦。

孫臏第二天一早上朝,奇怪的是沒有見到龐涓,但他也顧不了那麼多了,一個人去見魏王,剛開口說請假的事,魏王便勃然大怒,下令武士將孫臏投入大牢。

孫臏被押到元帥府,便碰到了將要上朝的孫臏,孫臏大吃一驚地說道:「我剛剛耽擱了一會工夫,你怎麼被抓起來了?」

押解他的官兵解釋說:「孫臏私通齊使,裡通外國,請軍師問罪。」

龐涓故作驚慌地說道:「師兄莫急,且讓我去找大王求情,為你申冤。」說完便匆匆朝王宮奔去。

很顯然,魏王決定將孫臏的生死權交給龐涓來處理。

過了不久,龐涓回來了,他流著眼淚,十分惋惜地對孫臏說:「大王十分震怒,我苦苦為你求情,嘴巴都快說破了,大王才勉強答應,免你死罪,但活罪難饒。

對於龐涓背後陷害自己,孫臏一無所知,他還在為師弟冒著這麼大的風險為自己說情而萬分感謝呢。

於是,龐涓命人剔去了孫臏的膝蓋,並在他臉上刺上「裡通外國」四個字。

幡然醒悟

有人可能要問,明明龐涓欲置孫臏於死地,他又為何向魏王求情,留了孫臏一命?原來,孫臏對龐涓還有利用價值,他想讓孫臏將《孫子兵法》傳授於他。

受了刖刑的孫臏在龐涓的細心照料下,身體慢慢康復,但他成了一個殘疾人。為了報答龐涓對自己的恩情,孫臏決定將《孫子兵法》傳授於他。

憑著記憶,孫臏夜以繼日地開始寫《孫子兵法》十三篇及其註解,累了困了,他也毫不在意,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報恩。孫臏每寫完一篇,就讓一個小童子拿去交給龐涓。

有一天,那位童子問孫臏:「先生為何要這麼辛苦啊?」

孫臏說:「早一天寫完,龐軍師就可以早一天學有所成啊。」

童子說:「您知道嗎,您要是早一天寫完,就會早一天沒命了。」

於是,童子將龐涓的陰謀告訴了孫臏,原來,龐涓打算在收到全部的手稿後,將孫臏活活餓死。

孫臏一聽,大吃一驚,故意口吐白沫,開始裝瘋賣傻。他睜大眼睛大聲呼號:「你們為什麼要害我。」

說完,推翻了桌椅板凳,抓住什麼扔什麼,還將剛剛書寫完的《孫子兵法》手稿扔到了火爐裡。

龐涓聞訊趕來,看到孫臏到處亂爬,有時睡在街上,有時躺在馬棚裡,有時跑進豬圈,不管白天黑夜,不停地笑,不停地罵。

龐涓認為孫臏真的瘋了,從此對他的看管也鬆了下來。

有一天,一位齊國使臣來到了魏國,他聽說了孫臏的事跡,感到很蹊蹺,便偷偷前往拜訪孫臏,發現他是在裝瘋,而且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才,便設法將孫臏帶回了齊國。

孫臏來到齊國後,得到了齊威王與齊國大將田忌的重用。

後來,孫臏幫助齊國一次次打敗魏國,著名的戰役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還創造了兩個典故:圍魏救趙和孫臏減灶。在馬陵之戰中,龐涓絕望自殺,孫臏終於一雪前恥。

最後的話

這是一則來自《史記·孫子列傳》中的故事。有人說這是古代的故事,對我們沒有借鑑意義。但在我看來,雖然時間變了,環境變了,但隱藏在人內心的人性卻一直沒有變,古今人性是相通的。

孫臏原本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與龐涓是師兄弟,也是八拜之交,這種關係已經是很親密了,堪稱很熟的人。然而僅僅因為孫臏的本事比龐涓強,龐涓的內心便開始容不下自己的師兄,必欲除之而後快。

是什麼導致龐涓滋生出如此陰暗的人性呢?那就人性中的自私、嫉妒和殘忍。最初,那是一種隱藏在龐涓心中的自私,慢慢演變成嫉妒,嫉妒又發酵成殘忍。當殘忍佔據龐涓的內心時,他就成了一個可怕的人。

而孫臏毫無原則的善良,使他在殘忍的龐涓面前虛弱得像一隻綿羊,任其宰割。所幸的是,孫臏那隻小綿羊甦醒了,他變成了一隻強大的老虎,最終將龐涓那匹兇殘的狼打敗。

這給我們很多啟示。首先熟人之間也要有社交距離,適當的社交距離能讓彼此有朦朧美、神秘感,從而讓人性之光歷久彌新。而過分的親密,則無疑將自己的缺點暴露於對方的審視之下,那將是一場社交災難。

其次,不設防的善良其實也是一場災難。善良意味著我們毫無保留的付出,放下戒心,無限信任對方。然而,很多時候,你的真心、你的善良並不一定會換來對方真誠的回報,反而將自己的虛弱展露無遺。當人性之惡降臨時,你將是一隻待宰的羔羊。

因此,這也是為何熟人之間的傷害會更加痛徹心扉,因為對方知道你哪裡虛弱,他一定會朝你最痛的地方捅,直讓你痛不欲生。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將自己封閉起來,從而恐懼熟人,恐懼社交。我們提倡的是一種有距離的、健康的社交,洞悉人性,合理保護自己,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資料:《史記·孫子列傳》

相關焦點

  • 孫臏和龐涓相愛相殺
    孫臏和龐涓是谷鬼子手下的兩大軍事天才,然而兩個人的相愛相殺的人生歷程讓人不禁唏噓。我們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來看一看他們究竟如何相愛相殺! 魏國慘劇 孫臏和龐涓學藝成功後,龐涓先下山來到了魏國,在魏國幫助魏王稱霸。魏國稱霸之後,孫臏來投靠龐涓。
  • 龐涓殘害師兄孫臏,挖其髕骨臉上刻字,而孫臏復仇方式有多狠毒?
    除了孔孟,老莊這樣的思想家,政治家外,最令人稱奇的就是那一大批軍事家,就比如孫武,被譽為東方兵學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的兵聖,其所著的《孫子兵法》堪稱兵學聖典,對於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很深的影響,在後世的戰爭中也多次運用其中的道理。而今天咱們談一談他的後人孫臏,一個不差於祖先孫武的軍事家。
  • 龐涓在孫臏臉上刺字、剔去膝蓋骨、斷其雙足,孫臏是怎麼復仇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名叫王詡,即我們所熟知的鬼谷子,他被後世譽為「謀聖」,他深諳兵法,精通韜略,卻常入山靜修不問世事。可是他培養的弟子個個都是都是各國的棟梁之才,比如說蘇秦、張儀、李牧、商鞅、白起、孫臏、龐涓等等,不過鬼谷子縱有天徹地的智慧,卻也難掩人性中的險惡。
  • 孫臏被師弟龐涓砍了雙腿,施以黥刑後,到底是怎麼報復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孫臏對同門龐涓的報復,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殺人誅心。不光要從身體上消滅你,還要從意志上消滅你。而且在你死後,還要讓你遺臭萬年。孫臏和龐涓之間,早年其實關係相當不錯,是師兄弟的關係。
  • 山東出土竹簡,揭開孫臏狠毒的真面目,難怪會被龐涓挖掉膝蓋骨
    眼看齊國的軍隊越來越近,魏惠王急忙向龐涓發出的求救信,命令他不顧一切回師大梁,保衛衛國都城。  果然如孫臏猜想的那樣,由於退軍太過於匆忙,龐涓陷入孫臏的陷阱當中。不僅龐娟被殺,魏國的精銳軍隊也損失不少。
  • 龐涓迫害孫臏剜其膝蓋骨,臉上刻刺青,看看孫臏是如何對其復仇的
    劇照他的後代孫臏在軍事上也很有造詣,說道孫臏自然得說說龐涓,因為這兩人恩怨甚深。孫臏龐涓都師出鬼谷子,龐涓因嫉妒孫臏,在得勢後報復孫臏,在其臉上刺字並挖了其膝蓋骨,孫臏也成了廢人,那麼後來,孫臏又是怎樣回報龐涓的呢?對於孫臏受到的折磨,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認為他被剜去膝蓋骨,孫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臏"字,時刻銘記斷骨之仇;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孫臏被斷兩足,意思就是孫臏被砍去了雙腳。
  • 本是赤子之心相待,卻敗功名利祿之禍,龐涓為何此陷害孫臏
    在榮華富貴面對,有些情意自然就顯得微不足道,孫臏龐涓之間的同窗之情也是如此。孫臏出生在阿、鄄之間,是孫武后人,他早年在鬼谷子處拜師,學兵法謀略,想要在這亂世匡扶天下。當時和他師兄龐涓還相談甚歡,二人兮兮相惜,之後龐涓出師到了當時國力強盛的魏國為官,他師出名門又頗有才幹,自然得魏王賞識。
  • 孫臏巧用36計中第2計,避實就虛擒獲龐涓,一舉名揚天下
    導語:三十六計中的第二計名叫圍魏救趙,講述的是公元前353年發生在齊、魏兩國之間的一場精彩戰爭——桂陵之戰,這場戰爭中的齊國軍師孫臏以一招避實就虛的戰略手段,一舉擒獲魏國主將龐涓,也使該戰名揚天下。但是嫌棄歸嫌棄,他也不能真的眼睜睜看著魏國佔領趙國壯大自己的實力,那對齊國來說絕對不是好事,於是齊威王開始動真格的了,他不僅把大將田忌派了過去,還把和龐涓有仇的孫臏封為了此次出徵的軍師。
  • 孫臏和龐涓,本是同窗好友,師承鬼谷子門下,為何工作後水火不容
    最大的問題就是孫臏畢業以後,居然沒志氣地去投靠龐涓,這事情就搞大發了。上學的時候沒有利益糾紛,可畢業了以後,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飯。就這麼大一口鍋,你來了,他自然吃的就少了,這是龐涓不想看到的。一、孫臏若真是天縱奇才,就不該投靠龐涓。這道理孫臏似乎並不明白,他在鬼谷子那兒我看也沒學什麼本事。
  • 作為鬼谷子的得意門生,孫臏龐涓都是人傑,為何沒有一個善終?
    這兩對師兄弟,孫臏和龐涓是一個時期的人,蘇秦和張儀差不多一個時期,前者是學的兵法,後者學的是奇謀,比起在戰場上捉對廝殺的孫臏、龐涓,後者的影響力更大,他們當時能夠憑藉一張嘴,攪動戰國局勢,使得當時的王公貴族都俯首聽命。先說龐涓和孫臏。
  • 龐涓對師弟說:來魏國快活吧,轉頭砍掉孫臏雙腳,結局大快人心
    文/思維啟示錄鬼谷子門下教出了不少得意門生,其中兩位名叫孫臏、龐涓。其實孫臏的出身就比龐涓好,他是孫武的後世,而原名叫孫伯靈,「臏」之名來自於「臏刑」。在求學的時候,孫臏就比龐涓要優秀,但一直非常謙遜有禮,性格淳樸單純。
  • 他是孫臏龐涓的老師,是傳說中的聖人,他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生平已不可考,只能大概說是春秋戰國時人,史書中對他的記載只是隻言片語,民間傳說中他被稱為「王禪老祖」、又傳說他叫王詡,關於他的神奇傳說眾說紛紜,卻又都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後世縱橫家學者曾根據他的言論編成《鬼谷子》一書,然而真實性有待商榷,可能是集結了一批學者智慧的著作,只是假託其名。鬼谷子出生在戰國中期,是隱居在天地間著書立說的高人,遊說學說和縱橫理論的創始人,因其高徒張儀和蘇秦的事跡而名揚天下的人;是被道家所尊崇的真人;是被五行學、算命學崇拜的鼻祖;是被兵家尊崇的謀略家;是歷代爭論最大的思想家。
  • 山東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孫臏真實面目,難怪會被龐涓刺字挖膝蓋骨
    原來,這是一座漢墓,墓主人是當時劉勝的親叔叔梁孝王的墓,最重要的是當時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竹簡,約有5000片竹簡。且大部分是兵書,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兩本兵書。而這就解開了纏繞上千年的謎題,就是證明了《史記》以及其他正史上所記載的東西都是真的。孫武與孫臏就是不同的兩個人,且孫臏很有可能是孫武的後代。
  • 鬼谷子八字箴言「遇羊而榮,遇馬而瘁」,預見了龐涓的一生
    譬如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便是劉備打下江山功不可沒的一大謀臣,而他在《三國演義》中的神算形象在小說的誇張渲染下近乎妖魔化,並不真實。可在戰國時期,確有一位堪稱有「通天之智」謀略家,極具神秘色彩,被譽為千古奇人。此人便是鬼谷子。他的曠世奇才人不能及,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佔卜的尊他為祖師爺,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
  • 兩大鬼才生死博弈:龐涓計害孫臏,受盡屈辱之後,他如何瘋狂報復
    後來他先在魏國嶄露頭角,獲得了魏惠王的重用,但他心裡依然非常忌憚孫臏的才能,害怕他之後超越自己的地位。於是他決定直接把孫臏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進行監控,避免後顧之憂!但是把孫臏騙來之後,孫臏依然能在龐涓的打壓之下,展現出非凡的才能!
  • 孫臏《戰國》:一份愛情一份親情,三角關係把人性暴露得淋漓盡致
    人一生最重要的三類情:友情、親情、愛情,當失去最重要的情感時,會達到想像不到的崩潰境地。鬼谷子一生有多個徒弟,今天要講訴的一個是孫臏,另外一個則是魏國大將軍龐涓,此時的孫臏還在郊遊與世界,巧遇狗子(這個名字太別致了),一起拾箭換糧,哪只魏軍認出孫臏,希望他能幫助魏國打敗齊軍,孫臏的計策為:由於齊軍把魏軍殘餘圍於山坡之上,而第二天午時算到會有天狗食日現象,這時候魏軍趁天黑之時滑下山坡,混進齊營中突襲,待齊軍混亂後可趁勢突圍。
  • 竟能讓孫臏成功躲過了一劫
    鬼谷子其實已經提前預想到孫臏和龐涓之間會有一段糾葛,所以鬼谷子就先行讓龐涓便下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業,然後將孫臏留在自己身邊,想著讓他們前後的事業步伐不一致可以減輕他們未來可能碰撞出來的摩擦,鬼谷子也想著讓同門師兄弟相互不對付的狀況能儘可能地避免,畢竟兩個人都是自己的徒弟,卻讓鬼谷子萬萬沒想到的是歷史還是照舊往著他幻想過的壞處走。
  • 戰國將軍孫臏,被人設計雙腿殘廢,後親手殺死仇人
    將軍孫臏,也是戰國時代非常傑出的軍事家,他前半生遭到自己最信賴的師兄龐涓的打擊陷害,自己的雙腿都被搞得殘廢了。但他想方設法逃了出去,然後通過田忌一步步地為自己復仇。他的一生,堪稱傳奇。鬼谷子可謂是戰國時代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傳聞中鬼谷子軍事、政治、謀略等無一不精,而且鬼谷子能力極其強大,傳聞鬼谷一怒而諸侯皆懼。鬼谷子的其他學生,蘇秦、張儀,只學到了鬼谷子的一項本領就聞名於諸侯,可想而知鬼谷子有多厲害。孫臏就是跟著這樣一位奇人學習。同時期跟隨鬼谷子學習的是龐涓,而龐涓很早就下山了,孫臏則又跟隨鬼谷子學習了很長時間。
  • 歷史上最失敗的著名老師——鬼谷子
    看到標題,有的人就問了,鬼谷子不是算命挺準的嘛,沒聽說他是什麼著名的老師啊。其實,這也是鬼谷子最失敗的地方。大傢伙兒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象大家所熟知的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等等。他教出的許多學生許多是當時大國國君的座上賓,肱骨之臣,出將入相,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那位說了,說得這麼熱鬧,他的學生都有誰?那可太多了。象我們所熟知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等。這些人物不僅在當時顯赫一時,他們的名字和事跡也沒有隨時間流逝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經常被人提起,可謂名傳千古。
  • 初中作文素材:孫臏簡介
    當時楚國有位學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藝高強,隱居鬼谷山中收徒傳藝,世人尊稱鬼谷先生,孫臏於是學藝於鬼谷先生。與孫臏一起學藝的還有龐涓、蘇秦、張儀,被後人稱為鬼谷四友。   因才遭妒   龐涓是其同學,孫臏勤奮好學,為人忠厚,與師兄弟們相處和善。而龐涓卻心胸狹窄,驕傲自大,嫉賢妒能。龐涓比孫臏先下山,做了魏惠王的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