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有的人就問了,鬼谷子不是算命挺準的嘛,沒聽說他是什麼著名的老師啊。其實,這也是鬼谷子最失敗的地方。
大傢伙兒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象大家所熟知的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等等。在當時,鬼谷子是與這些名家齊名的顯赫人物,是縱橫家的鼻祖,是著名的道家、思想家、謀略家、兵家、陰陽家、法家、名家,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都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又有七十二賢人。但讓人說說這七十二賢都有誰,一般人所熟知的也就子路、子貢、顏回了,再說別的名字許多人就不知道是幹嘛地的了。而前面那三位在當時名氣都不大,為謀個一官半職到處亂跑,沒什麼作為。他們哥仨之所以出名,還要拜後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賜。
鬼谷子的學生就不同了。他教出的許多學生許多是當時大國國君的座上賓,肱骨之臣,出將入相,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
那位說了,說得這麼熱鬧,他的學生都有誰?那可太多了。象我們所熟知的孫臏、龐涓、蘇秦、張儀、商鞅等。這些人物不僅在當時顯赫一時,他們的名字和事跡也沒有隨時間流逝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是經常被人提起,可謂名傳千古。
有名是有名,但鬼谷子這四個學生的人性方面都有點兒「汙」,為後來推崇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的歷代所不容,作為老師的鬼谷子的學問被稱為「智慧禁果」,書籍在許多朝代被禁毀,嚴禁讀書人習學。
孫臏、龐涓、蘇秦、張儀歷史形象不佳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人在德這方面都有虧。
鬼谷子的這四個學生,好像兩對兒冤家。為了名利,師兄弟不僅互不提攜,還兄弟鬩牆,互相拆臺,相互抹黑,甚至互相殘殺。
龐涓自知智謀不如孫臏,為了不危及到自己的地位,龐涓陷害前來投靠的孫臏,使其落下終身殘疾。為了復仇,孫臏則用計謀射死了龐涓。
蘇秦自知才智不及張儀,當張儀來投時,蘇秦採取避而不見的方式,把張儀涼了好多天;好不容易見面了,還以「坐之堂下,賜僕妾之食。」的方式羞辱張儀,最後把張儀趕走。在燕國受到重用時,與國王的母親私通。破壞當時公認的遊戲規則,陰謀顛覆齊國政權,被齊王五馬分屍。蘇秦死後,「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
作為回報,張儀不僅到處汙名化蘇秦的合縱,用連橫的手段拆蘇秦的臺,更是在蘇秦死後,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張,到處抹黑蘇秦。其人品卑劣可見一斑。當時的人評價張儀「儀貧無行」,很是中肯。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和鬼谷子的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考評方式有關。
一次,鬼谷子給孫臏、龐涓留了一個作業。給兩人幾個小錢兒,讓他們兩個一天之內,買到充滿一間屋子的東西。先完成者有重賞。
老實的龐涓只好買來工具到山裡砍柴,廢了老勁也沒完場作業。
聰明的孫臏到集市上買了一隻蠟燭,晚上點亮,瞬間充滿整個屋子。
這種以利益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首先壞了學生的心性,為了達到或維護利益不擇手段又是壞了心術。他們後來的表現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兒。
韓愈在《師說》裡有一句千古名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人非常注重傳道,用正確的思想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修身重於治學,力求學生把聰明才智向正確的方向發揮。
在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把傳道的職責和權力交給了老師。老師成了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第一責任人。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古代尊師蔚然成風,尊師重教成為社會的共識。
歷史發展到今天,在國家大力提高教師待遇的同時,社會上一股不良風氣讓人擔憂。各位到自媒體的評論區可以看看,只要提到老師,基本沒有唱讚歌的,因個體原因抹黑整個教師群體的帖子比比皆是。教師在傳統觀念中的良好形象蕩然無存。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勢必削弱教師在學生中的權威,讓學生很難服氣教師的管理,殺師。
最讓人擔心的,是現在教師的傳道職能日益被剝奪。媒體、學生家長、社會越來越變得像教師品德上的導師。在一些社會輿論,把老師描述成了不僅不是傳道者,反而成了「叛道者」,極大損毀了教師在社會上和學生中的形象。
就像任何不負責任的言行都會像雙刃劍一樣,當砍向別人時,把握不好,它的回彈,就可能傷到自己。學生家長在學生面前詆毀老師,讓學生是非難辨,不尊重老師,沒有感恩之心是亂了學生的心性,不服從老師的管理而幾乎沒有代價,壞了學生的心術。這些年,傷害自己的親人和同學的事件呈上升趨勢,不能不說是這種輿論環境造就的惡果,社會、家長是要承擔很大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