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恆星出現時間改寫,在135億年前已出現,人類都錯了

2020-12-10 奇點先驅

筆者:三體-小遙

對人類文明而言,宇宙的誕生一直是一個巨大的謎團。萬事萬物的發展從這裡開始,結局也已經註定,而好奇心和探索欲始終驅使著我們前去尋找答案。

根據奇點大爆炸的相關理論,宇宙的誕生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過程。科學家們曾經推測,最早的恆星出現時,整個宇宙都是一片混亂,直到數億年後才有了完整的系統和體系,這也為人類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曾藉助於太空望遠鏡進行觀測,最終通過相關數據分析,在宇宙誕生5.5億年左右才出現了第一批恆星,並且它們的壽命很短,上面沒有任何金屬存在。

在隨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再次推翻了這一假設。因為根據2018年的觀測數據,已知最古老的恆星可能出現在135億年前,它的質量很小,且金屬含量極低,所以科學家們將其歸為第一批恆星。

這樣一來,宇宙最早孕育恆星的時間又被提前了數億年。然而也有一部分科學家們認為,這顆恆星仍然不屬於第一批,因為它畢竟還有一小部分金屬存在,嚴格意義上並不符合第一批恆星的標準。

科學家認為,太陽屬於第三批恆星,而此次發現的古老恆星屬於第二批,真正的第一批恆星仍然沒有被發現,值得人類深入進行研究。

嚴格意義上的「第三星族星」仍然屬於不含有任何金屬物質的恆星,它們奠定了如今宇宙的基礎。而有觀點認為,很有可能在大爆炸發生之前就已經有恆星出現了,它們的體積遠比人類想像的還要小,加上壽命短暫,所以我們還無法找到它們的蹤跡。

科學家們之所以執著於尋找第一代恆星,關鍵還是試圖還原早期宇宙的歷史。這是解開宇宙誕生之謎的關鍵,同樣是研究包括太陽在內的第三代恆星以及生命誕生的重要因素。

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我們或許能夠藉助於更加先進的太空望遠鏡找到新的線索。這種跨越億萬年的尋找,同樣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

相關焦點

  • 宇宙剛出現時,空間內什麼都沒有,第一代星球是如何出現的?
    現代研究認為,大約138億年之前,一顆炙熱無比的奇點爆炸,在這個瞬間,宇宙也出現了。從宇宙誕生至今,宇宙一直都在不斷膨脹,宇宙中也不斷有舊的天體老去、新的天體出現,那麼,你知道宇宙中最初的天體是什麼嗎?
  • 100多億年之前,銀河系迎來一場恆星爆發期,核球也由此出現
    演化至今,它都有哪些變化?來自宇宙早期的銀河系宇宙中的一切,都來源於一場奇點大爆炸,畢竟如果沒有宇宙大爆炸,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也就都不會出現。當宇宙剛剛誕生的時候,宇宙中什麼都沒有,後來,一些星際氣體、塵埃等融合,讓宇宙中誕生了第一代恆星,這個時候,星系也隨之出現。
  • 銀河系最厚的地方,核球厚度達10000光年,100億年前已出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前段時間,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在通過對數百萬顆恆星進行調查分析後,最終確認位於銀河系中心位置的核球,大約出現於100億年之前,這項研究也發表在最新一期的
  • 科學家發現宇宙古老恆星 第一代恆星重現宇宙奇蹟
    第一代恆星一定非常壯觀。它們比今天點亮天空的大多數恆星都要亮得多、熱得多、質量也大得多。M13 天文學家估計球狀星團M13中20%的恆星是星族II恆星大爆炸發生後大約一億年,經歷了一段相對黑暗的時期,在無數暗物質暈的引力作用下,第一代恆星出現了。
  • 如果有另一顆恆星,出現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有另一顆恆星,出現後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在1609年,義大利的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伽利略,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1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望遠鏡,這個望遠鏡的發明過程也有一些滑稽,首先發現把鏡片在打磨過之後可以做成透鏡,小孩子們在把玩透鏡的過程當中發現兩個透鏡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看到更為遙遠的距離,根據這一原理,伽利略就發明了第1個天文望遠鏡。
  • 真的存在比宇宙更古老的恆星嗎?
    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問世之後,人類對於宇宙的年齡就有了一個相對確切的認知,如果從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開始計算,我們所在的宇宙已有138億歲了(這個值的浮動為±0.2億年)。縱觀宇宙中的恆星數量,可謂是多不勝數,單單我們銀河系就有接近4000億顆恆星。
  • 天文學家建議在月球上安裝一臺超大望遠鏡,用來研究第一代恆星
    一個天文學家團隊正在重提一個想法,即十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想在月球上建立一個天文臺。該天文臺的設施被稱為「超大型望遠鏡」,其性能將輕鬆勝過同類望遠鏡中的所有其他望遠鏡,並且可以發現理論上預測過但從未見過的天體。安裝在月球表面的大型液鏡望遠鏡可以執行其他望遠鏡無法完成的任務:尋找宇宙中第一代星系的跡象。
  • 科學家發現一顆恆星,比宇宙還大22億歲
    不過,前段時間,來自歐洲的天文學家在多年的研究後,發現了一顆非常奇怪的恆星。我們知道,此前科學家們經過測算,最終判定宇宙的年齡大約在138億年左右。此外,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前,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如今宇宙中的一切天體,它們的年齡都不應該比宇宙年齡還要大。可是,意外卻發生了,歐洲航天局竟然在宇宙中發現了一顆比宇宙年齡大了22億歲的恆星,這是怎麼回事呢?
  • 為什麼宇宙中總有新的恆星出現?一口氣讀懂恆星的一生
    太陽是一顆典型的黃矮星(光譜為G2V),大部分黃矮星的壽命在100億年左右,我們的太陽已經燃燒了45.7億年,可以說目前的太陽正值壯年,也就是說我們還可以享受50億年的陽光,為什麼太陽可以持續燃燒這麼久,在未來我們可以阻止太陽的「熄滅」嗎?
  • 來自134億年前,它藏著宇宙早期的秘密
    來自134億年前的「嬰兒星系」在2016年3月的時候,天文學家們通過哈勃望遠鏡,成功發現了一個距離地球東亞偶爾有134億年的「嬰兒星系」,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當我們看到它的時候,它還是非常年輕的狀態,當然如今它可能早已經消失於宇宙之中,只不過它的光抵達地球需要漫長的時間。
  • 10分鐘,帶你了解宇宙的138億年
    0 秒 宇宙大爆炸宇宙,在過去有限的時間之前,是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太初狀態這個奇點,在某一刻爆炸膨脹2.95億年 第一顆恆星誕生氣體雲和塵埃在引力的作用下,開始聚集,形成恆星8.4億年 最早的星系開始出現恆星開始組成巨大的星系,在宇宙裡自由地漂流18億年 星系相遇在漫無邊際的宇宙中
  • 第一代恆星的誕生,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早
    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觀測站的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比預想的要早。對最早的星系的探索仍然是現代天文學中的一個重大挑戰。我們不知道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是何時或如何形成的。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望遠鏡的深層成像觀測來解決。 哈勃望遠鏡使天文學家能夠觀察到宇宙大爆炸後5億年內的景象。由歐洲航天局的Rachana Bhatawdekar領導的研究小組,一直在研究宇宙早期的第一代恆星。這些恆星被稱為第三星族恆星,是由大爆炸產生的原始物質形成的,包括氫、氦和鋰元素。
  • 宇宙中的第一束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天文學家是這樣回答的
    這就是宇宙中的第一束光出現的時刻,在大爆炸之後的24萬-30萬年間,這段時間被稱為重組時代。這是光子第一次可消停下來幾秒鐘,作為電子附著在原子上的時刻。正是在這個時間點,宇宙從完全不可見,變為可見。這也是天文學家能看得到的最早的光,來,跟我一起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
  • 八個大事件決定地球上出現人類?
    至於上帝又從哪裡來,人類是不管的,人類的大腦也無法管。 主流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138.2億年前,一個無限小,密度無限大,能量無限強的點突然發生了爆炸。
  • 宇宙中的恆星也存在代目之分,太陽至少排行第三代了
    世間萬物,始於虛無,終於虛無,人如此,地球如此,恆星如此,就連宇宙也是如此。宇宙誕生在138億年前,混沌之初,氫元素幾乎佔據宇宙物質總量的92%,氦元素也差不多佔了8%,只剩不到1%的物質為鋰元素。第一代恆星幾乎由氫、氦元素聚合而成初代恆星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數千萬年內,由於早期宇宙不存在碳和重元素,因此初代恆星成為了最古老的亮物質。
  • 遠古星系中的塵埃,和現有宇宙理論相悖,它不該存在卻還是出現了
    我們都知道,現代研究認為,宇宙來自於一場奇點大爆炸,這場爆炸大約發生在138億年之前,當大爆炸發生後,雖然時間和空間都出現了,但是宇宙中的物質元素卻是非常稀缺的,一直到第一代恆星出現後,才不斷通過化學反應拋射出多種物質元素,讓宇宙漸漸被「填滿」。
  • 人類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地球真的是「實驗室」嗎?
    其實費米並不是毫無預兆的拋出這個悖論,在午餐會上,費米和他的同事們就前幾日被傳得沸沸揚揚的UFO目擊事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很多同事都認為,地球極有可能已經被外星人發現了,UFO頻繁出現在地球上,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證據。於是,費米才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外星人究竟在哪裡呢?是的,外星人究竟在哪裡呢?
  • 宇宙中出現的第一種顏色是什麼?這不再是一個難題!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文前你猜猜看第一種顏色是什麼?宇宙沐浴在光的海洋中,從年輕恆星的藍白色閃爍到氫氣雲的深紅色輝光。但在所有這些中,有一種顏色出現在所有其他顏色之前,那就是宇宙的第一種顏色。宇宙始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在它最早的時候,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集和炎熱。人們經常把大爆炸想像成從黑暗中出現的一道燦爛閃光,但這並不是一個準確的畫面。宇宙大爆炸並沒有爆炸到空虛的空間,大爆炸是一個充滿能量不斷擴展的空間。起初,溫度太高,光都不存在,在光子出現之前,宇宙必須冷卻幾分之一秒。
  • 未來的某一天,宇宙中的氫被消耗太多,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
    太陽每時每刻都在釋放著大量的熱量,在太陽的內部,每一秒都有400萬噸的質量轉化為能量,以光線和熱量的方式被釋放了出來。宇宙中恆星內部都在進行著聚變反應促使氫聚變為氦,隨著時間的推移,宇宙中的氫元素可能會越來越少,當氫元素的消耗到一定程度後,還會有新的恆星出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