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啥是電視機?」1958年接到造電視機的任務後,天津無線電廠的工人都傻眼了。當時,別說造電視,很多人連電視什麼樣兒都沒見過。
那一年,不滿20歲的原天津無線電廠總經理米思賢剛剛進廠。當時研製小組唯一有的就是一臺蘇聯「紅寶石」牌電視的樣機。
「拆開樣機,拆出了上千個零件,想造電視,先要把這些元器件全都造出來。」
拆卸研究後,研製小組發現國外電視機設計巧妙,但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當時,我國電子工業配套水平與國外尚有較大的差距,許多電視機用元器件還沒有生產。」
1958年初,研製小組根據當時的國情,制定了「採用國產電子管器件,一個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控制旋鈕設在前方」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這中間,檢驗設備是個坎兒。」米思賢說,當時既沒有電視專用儀器,又沒有廣播電視信號用以檢驗電視機的實際接收質量。
後經過大家潛心鑽研,許多關鍵技術問題得以解決,如大電流磁偏轉、超高壓產生和絕緣、電磁幹擾隔離和屏蔽,以及電視圖像和伴音質量的高保真等。
研製組負責的電路設計、結構設計、儀器設計,經與有關試驗人員、老師傅一起,夜以繼日地奮戰了兩個月,終於勝利完成了分塊試驗工作。第一臺試驗電視樣機在1958年3月初裝配出來了。
樣機雖然裝配出來了,但是大家心情仍很緊張,擔心這第一臺電視機的實際接收效果,擔心能不能一次試驗成功。
3月17日晚,我國電視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的時刻到了。
在天津廠試驗大廳一共擺著兩臺電視機,一臺是蘇聯電視機,一臺是他們的電視樣機,成功或失敗,一經對比,便見分曉。
他們懷著十分緊張而激動的心情,凝神屏氣地注視著他們心血和汗水灌注的結晶—我國第一臺試驗電視機。
晚上7時整,在他們的電視屏幕上準時出現了廣播員清晰的圖像和洪亮的聲音,圖像和聲音的質量與蘇聯電視機完全相像。此情此景,大家無比興奮,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隨後,電視上播送動畫片,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在場觀看的同志樂不可支。最後播放電影片,大家感到如同在電影院一樣愉快地欣賞影片。當晚電視節目播送完畢後,在場的領導和參加研製的同志互相握手致意,祝賀我國第一臺電視機試製成功。
長期徹夜不眠地進行攻關的技術人員和老工人,都從這一激動場面感受到了極大的欣慰,看到了半年多來付出的辛勤勞動換取的優異成果。大家都為自己能在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視機的創業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而自豪。
第一臺電視樣機試驗成功後,工廠立即組織全廠有關的研製和生產部門,乘勝前進,提出要在「五一」勞動節前生產10臺電視機向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獻禮。
為此,廠領導向全廠職工發出了動員令,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在「五一」前夕趕製出15臺電視機。這些電視機的前臉兒邊框都噴塗了高貴喜慶的金黃色,前臉兒下方貼有「獻給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的字牌。
4月30日上午,天津廠黨委書記張珍和廠長吳新、副總工程師施復言及研製組的黃仕機、馮佩如等,攜帶著10臺電視機來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及黨中央獻禮。
當時由譚震林副總理代表毛主席和黨中央接待了他們。當他們念完賀詞,把電視機獻上後,譚震林代表毛主席和黨中央感謝天津廠工人階級發奮圖強,自力更生,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電視機,為國爭了光,並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為發展我國電視機工業繼續努力。
為了鼓勵研製出我國第一臺電視機的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國家特以首都「北京」的名字命名該廠生產的電視機,這就是「北京牌」電視機的來歷。
這樣,在天津誕生的「北京牌」電視機填補了我國電視工業的空白,揭開了我國電視工業的發展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