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清官于成龍

2021-01-09 探秘八桂

于成龍(1617-1684年),字兆溟,山西永寧人,出生明朝末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45歲時,被朝廷選拔擔任廣西柳州羅城知縣。羅城,地處萬山叢中,偏僻荒涼,少數民族雜居,世代械鬥。于成龍至羅城縣時,得知當地百姓喜酒成風,糟蹋糧食,曾感嘆:「不知杯中之物為淚也」(于成龍《治羅自記並貽友人荊雪濤書》),於是勸民「廣積粟」,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釀酒 。當時羅城居民僅六家,縣衙草屋三間。他「插棘為門」,「累土為幾」。後諸僕死逃殆盡,成龍「萬裡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臥,床頭樹一槍以自防」。他殫精竭慮,肅清匪盜,數年,羅城大治。

羅城民眾憐憫于成龍獨身一人滯留南疆,晨夕環集問安,並嘆其度日過於清苦,間斂些微金錢跪進,以供其鹽米等生活費用。成龍微笑答謝:「我一人何須如許物,可持歸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民眾皆怏怏持去。羅城民眾得知于成龍家人自北方來探視,大喜,「奔譁庭中」,言於公家人來,「好將物安家去」,又饋贈金錢。成龍含笑答謝說:「此去吾家六千裡,單人攜貨,適為累耳。」揮手令去,民皆伏地飲泣,成龍亦為之感泣。

于成龍在任居官七年,建學宮,創養濟院,潔己愛民,「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

辭別羅城時,父老遮道呼號:「耶今去,吾儕無天矣!」竟追送數百裡,痛哭而返。離黃州赴福建時,「民遮送至九江,凡數萬人,哭聲與江潮相亂」。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于成龍在回顧羅城七載生涯時說:「日二食或一食,讀書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無復官長禮。夜以四錢沽酒一壺,無下酒物,快讀唐詩,痛哭流涕,並不知杯中為酒為淚也!」其苦可知,其情可想。因成龍治績斐然,康熙六年晉升為四川合州知府。到合州後,他首先免除官員的隨從之費,自己僅畜一羸馬,以家僕自隨。當時,官場積弊頗多,地方官員以土產饋贈上司幾乎成了風氣。一次,上司下帖,讓合州送魚。于成龍很不以為然,他說:「民脂膏竭矣,無憐而問者,顧乃欲漁吾魚,吾安所得魚乎?」他不但不送魚,反而呈文備陳合州百姓困苦之狀。上司自知理虧,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裁革了十餘件對合州不合理的攤派。當時該州治所僅有百多人,且差役十分繁重。到任後,革除宿弊,招民墾田,貨以牛種,不到一個月,州治戶口增至一千。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龍因政績顯著,升福建按察使。赴閩之前,于成龍命人買了許多蘿蔔。有人譏笑說:「賤物耳,何多為?」他卻非常坦然地回答:「我沿途供饌賴此矣。」到達福建時,因鄭成功案而株連獲罪數千人,皆為死罪。于成龍查明這些人都是無辜百姓,即陳報上司批准予以開釋。于成龍任按察使期間,秉公執法,判處公平,使不少冤獄得以平反。對有些良家子女沒為奴婢的,于成龍為其集資贖歸,並贈川資遣回家中。且于成龍廉潔自律,從不饋送,由此政聲雀起,為巡撫吳興祚薦為「廉能第一」,深受百姓歡迎。

康熙二十年,于成龍受命為兩江總督。成龍受命之日,即自直隸啟程,直赴江寧,與幼子租驢車一輛,各袖錢數十文,沿途自投小店,住宿不入公館,從未煩擾沿途府縣,悄無聲息地到達江寧任所。將抵江寧時,官吏畏其嚴明,出城遠迎,至黃昏時猶不見人影。正在驚疑打探之際,邏卒來報,新總督早已單車入府了。

于成龍到任後,斷然拒絕居住為他裝修一新的府第,拒受禮品,謝絕接風洗塵之宴會,江寧為之震動。

于成龍就任兩江總督,頒發《興利除弊條約》,在條約中他鄭重聲明:「本部院下車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一毫饋送。」

于成龍總督江南,雖身為封疆大吏,但喜接民眾,了解下情,絕少官僚習氣。他平時生活儉樸,每天只食用粗米、青菜,江南人呼為「於青菜」,遇災荒之年,「屑糠雜米為粥,舉家食之。」還以此招待客人,並說:「如法行之,可留餘米賑饑民也。」

成龍歷官20餘年,從不攜帶家眷。康熙二十三年,成龍病逝於任上。將軍、都院察看他的遺物,「見床頭敝笥中,惟綈袍一襲,靴帶二事,瓦甕中粗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于成龍去世後,「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康熙皇帝聞知于成龍臨終前的狀況,十分感慨,對群臣說:「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因諡成龍「清瑞」,以示褒獎。成龍去世當年冬,康熙帝南巡至江寧(南京),對大學士們說:「朕博採輿評,鹹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可以說,成龍的廉潔為清代第一人。廉名遂傳天下。《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秉剛正之性,苦節自勵,始終不渝,所至民懷其德。」

木公原創

相關焦點

  • 他44歲入仕途,一生清廉,被康熙皇帝贊為「清官第一」
    大清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王朝中許多的官員都是滿清貴族,很少有漢族人,而寒門子弟更是少之又少。而于成龍作為以漢人,被史上譽為清朝第一清官,收到百姓們的愛戴。于成龍,清初重臣,江西人。于成龍在崇禎十二年參加科舉考試,而于成龍發現有考生賄賂考官,徇私舞弊,于成龍大鬧考場,在試卷上痛罵考官考生。結果並沒有中榜,只是落得一個副榜貢生,于成龍參加完會試就家鄉照顧家人了。滿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非滿人不得參加科舉制度,於是于成龍在太原的太學學習滿語四年去參加鄉試,然而于成龍再次落榜,此時的于成龍快四十歲了。
  • 廉吏于成龍:被康熙稱為「清官第一」,去世時南京人民為之巷哭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歷史劇《于成龍》獲得了廣泛好評,大有成為經典古裝劇的潛力,劇中主人公于成龍愛民如子、心繫百姓,又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儼然是新時代清官能吏的代表。其實,很多年前,《成龍一代清官》、《成龍清官》等作品就已經出版。
  • 被康熙評價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最高官職相當於現今什麼職務
    清朝歷史上有兩位名為「于成龍」的官員,同處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深得康熙皇帝讚賞和百姓愛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漢軍鑲紅旗,官至「兵部尚書、河道總督」的于成龍;一位是來自山西,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龍。
  • 歷史那些事,于成龍隻身平息動亂,康熙表彰其是「今世清官第一」
    康熙十八年夏,于成龍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被舉「卓異」後升任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光柞還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從此,于成龍得到清廷的賞識和破格錄用。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簡」于成龍為徽輔直隸巡撫,翌年春,又召見于成龍於紫禁城,當面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並「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康熙十九年,于成龍升任直隸巡撫。官場中有句老話:京官難當。
  • 滿清第一清官于成龍少見的勵志詩《署中晚菊》,感慨出自廣西羅城
    西風搖落今重九,正是凌霜得意時,「清官第一」于成龍硬憾羅城《署中晚菊》桃李芳菲有盡期,菊花愛晚獨遲遲。西風搖落今重九,正是凌霜傲雪時。這是于成龍剛從關帝廟搬回到縣衙的時候,正值深秋,收拾庭院,看到署衙園中花圃裡的菊花傲霜怒放,想到來到羅城以來的遭遇,遂有感而發,寫就的一首詠菊詩。這首詩表明了他的決心。更是他為官一生的準繩和寫照!于成龍,是一個包公式的人物。
  • 他是清朝第一清官,做過封疆大吏,遺產卻只是一件衣服和幾罐醃豆
    他是清朝第一清官,做過封疆大吏,遺產卻只是一件衣服和幾罐醃豆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朝代更迭無數,但有朝廷就有官員,但有官員就不可避免有貪官也有清官。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的貪官和清官都有不少,清官例如諸葛亮、魏徵、範仲淹、司馬光還有于謙(不是於大爺);貪官例如蔡京、賈似道、劉瑾等。
  • 《清官傳奇故事·于成龍》——為民除害
    于成龍聽罷,神色嚴峻地站立片刻,然後背著雙手在屋子裡踱了幾步,突然站停下來,怒氣衝衝地說:「真是豈有此理!自本官到任以來,羅城還從未發生過人命案子。這幾年羅城百姓好不容易過上了安康太平的日子,這種局面來之不易啊,決不能讓那些無恥之徒屢次犯律,視我大清國法為兒戲!」他停頓一下,繼續說道,「陳典史,你且放下手上的其他案子,儘快全力查實此案!」
  • 歷史上的于成龍和電視劇裡有何差別?你以為他只是清官那就錯了
    提起清代的「包青天」,很多人都能想到于成龍。由於清朝政壇複雜而黑暗,能夠在裡面獨善其身確實不是一件易事。所以達標的本屬鳳毛麟角,裡邊知名度最高的當屬于成龍。隨著《于成龍》這部電視劇的播出,很多人知道了他清廉為官的事跡。相對於他的清廉,于成龍還兼有膽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
  • 清官于成龍:死後兩百多年墓地被村民盜掘,每戶分到5斤棉花5個碗7顆...
    于成龍的消息傳到康熙帝耳中,康熙帝悲痛萬分,感慨道:「當官的像于成龍這樣的,天下能有幾個啊?」康熙帝追授于成龍太子太保,並且還破例為于成龍親自撰寫碑文,表彰于成龍這清正廉潔的一生。後來,康熙帝時常想起于成龍,又兩次為于成龍撰寫祭文,還專門撥款興修于成龍的墓地,並親自題寫了「高行清粹」的匾額。
  • 此人被稱為天下第一清官,赴任時沒有路費,瞎子說:你帶上我吧
    史書上記載的清官不少,但相比於貪官的龐大群體,清官的人數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正因為清官不易,所以每一個清官都值得大書特書,每一個清官都值得被讚頌。古代官員若是清廉,離任時百姓為其送行,鄉紳們會捧上一隻裝滿清水的白瓷碗,象徵著品行高潔、為官清廉。
  • 電視劇《于成龍》怎麼樣?怎麼評價?
    《于成龍》是2017年播出的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電視劇以史實為依託,以于成龍的為官經歷為主線,講述被康熙帝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龍一心為民,剛正不阿的一系列故事,由成泰燊、王雅捷、巫剛、修慶等人主演,在中央一套播出。
  • 雖為兩江總督,但審判赫裡,于成龍還真沒有這個資格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歷史劇《于成龍》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于成龍在兩江總督府衙門公開審理江寧將軍赫裡。赫裡作為皇親國戚、八旗高級貴族,他犯下了殺人以及橫行鄉裡的諸多罪名,但是他個人不接受兩江總督于成龍的審判,而江蘇巡撫等大員也極力反對于成龍對赫裡進行量刑。
  • 清朝于成龍到底清廉到什麼程度
    康熙時候的大臣于成龍是有名的清官,他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半鴨知縣」,一個是「於青菜」。 跟心愛的兒子久別重逢,于成龍當然非常高興,但是他並沒給兒子準備點好吃的,每頓飯照舊還是青菜豆腐。 兒子要離開武昌回家的時候,于成龍窮得拿不出幾個大子兒,更別提給兒子準備路上的吃穿用度了;正趕上府衙的廚房醃了一隻鴨子,于成龍便把鴨子切了一半,叫兒子帶著路上吃。
  • 清朝有兩位于成龍,一個出身平民,一個出身八旗,哪個受百姓愛戴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最近隨著同名電視劇的熱播,一代清官于成龍形象又開始躍在了螢屏上,其實在民間的故事傳說中,清官的形象一般有包公、海公、施公、當然還有劉羅鍋劉公,不過還有一個於公這個受皇帝表彰的第一清官。
  • 臺詐騙犯被要求看電視劇「大清總督于成龍」
    據臺灣《自由時報》11日報導,有趣的是,「上級」與毛姓嫌犯,要求要看電視劇「大清總督于成龍」與電影「長城」模仿捲舌腔調口音,避免被大陸民眾認出「臺語」。諷刺的是,于成龍是清朝時代打擊盜匪奸徒而享譽民間的廉吏。
  • 于成龍廉政文化山西熱 取其精華「古為今用」
    小說《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傳》熱賣 突出現實意義  記者6日走訪了太原幾家大型書店,歷史小說《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傳》擺放於其主要位置,在該書的宣傳頁上寫著「官商交往須有道、從政必讀于成龍」,吸引了不少讀者的在此駐足。
  • 中紀委網站展播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
    中紀委網站展播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5月21日,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稱,該網視頻欄目將展播十九集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以期帶給廣大黨員幹部和網友們思考和啟迪。「一生奔波你坦誠不渝,經歷了多少悽風苦雨。
  • 上中紀委網站看電視劇,14年前的《一代廉吏于成龍》要火了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劇照。       繼去年古代廉政文化專題之後,中央紀委網站再推古代廉吏于成龍的故事,以期帶給黨員和網友思考和啟迪。       這件事傳出後,同僚們都說于成龍「小氣」,可是于成龍卻說:「現在官場上奢侈腐化成風,如大官都小氣點,那才是好事呢!」       1684年,年近七十歲的于成龍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他去世之後,江南百姓悲痛萬分,好多人家中都掛了他的畫像,深情地悼念這位清廉的好官。
  • 于成龍的三次卓異
    (資料圖片)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永加開年大劇《于成龍》,為人們全方位展示了被清代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勤政為民、廉潔從政的生動畫面,觀後人們無不表示震撼和欽佩。其中,電視劇多次給出于成龍老家康熙親賜的三塊「卓異」牌匾的畫面,無異於是對于成龍最大的褒揚。
  • 清代官員郭琇的「蛻變」-郭琇,湯斌,鐵面,餘國柱,清官,御史,清廉...
    在封建社會,即便是賄賂公行、貪墨遍地,也會出現似鳳毛麟角般的清官,為世人所讚譽,史家則不惜筆墨留存於卷帙。清朝康熙年間的郭琇便是一個顯例。  郭琇(1638—1715),字瑞甫,號華野,山東即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