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菊花原產於中國中部地區,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早期菊花是野生植物,但經過數千年的人工栽培,已成為名貴花卉,並繁育出了高達三千多個品種。而菊花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中國許多文人墨客,都以菊花為題,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並廣泛流傳。而花卉是與世界各國最好的交流渠道之一,在菊花傳入日本後,也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審美觀,因日本人民的文化和其獨特的審美,透露出了一種與中國大相逕庭的感官。
一、日本審美觀的「物哀」在各種因素中逐步產生
提起對花卉的審美,不得不先提起審美意識的形成。審美意識的形成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上古時代的日本民族,對現實事物有著淳樸的親近感。在他們的觀念中,身邊的任何事物都極具真實的感性美。這種審美觀,為之後形成理論化的美學觀埋下了基礎。
日本的自然環境十分優美,在疆域十分有限的島國上,能發現雪山、海灘等各種自然美景,但日本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日本因處在三大板塊之間,經常受到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而日本又受到過許多人為的戰爭襲擊。正是由於這種關係,從古代起,日本人就對自然抱有恐懼感,這種恐懼,又孕育了日本民族意識深處中的自卑心理和「哀」的審美觀念,並融入到日本文化中。
在佛教傳入前,日本還沒形成理論的美學觀。在6世紀中葉,佛教通過中國傳入日本,很快便滲透到日本的審美中,逐漸形成了理論的審美觀。佛教中的許多概念在日本廣泛傳播,對日本民眾的影響十分巨大。而日本又經常被霧靄籠罩,給人以一種朦朧的感官,與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虛幻感等相呼應,強化了日本人的審美意識中的「哀」,使得日本人的審美意識與「哀」無法割捨。因此,隨著日本文化的演進,日本民族的審美文化中的真實的感性也逐漸被崇尚「物哀」的審美觀所替代。
但在日本,這種審美觀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長期的演化中逐漸轉變的。在日本早期的文學中,「哀」只是一種感嘆,並不是真正的「悲哀」。直至平安時代,《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對「哀」的含義加以擴展,這種審美觀才轉變為「物哀」。在這時,日本審美觀中的「物哀」正式形成。
而花的花期很相對短暫,在很短的數日內,花由盛開轉向凋零。因為日本民族有著「物哀」審美觀,對於花,便會出現一種憐惜的哀愁情緒。但菊花集中體現了日本民族對大自然「物哀」的審美思維,使得菊花與日本文化的聯繫越來越密切。
二、菊花的傳入日本,日本國民對菊花表現出狂熱的喜愛
日本的菊花源於中國,傳入日本的時間大約是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此時對應著中國的盛唐時期。當菊花傳入日本後,日本對菊花的喜愛比中國更強烈,甚至達到了尊崇的地步。隋唐時期,日本有遣隋使、遣唐使前來中國學習文字與文化,因而日本的菊文化和中國十分相似。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仿效中國重陽節賞菊的風俗,將農曆九月初九定為「菊節」。
日本對菊花的喜愛不僅僅在設立了「菊節」,在當時日本的許多文人墨客都以菊為題,創作了詩歌、俳句等作品。日本人因喜愛菊花,在衣服、家具,甚至武士的鎧甲上都飾有菊花。但日本對菊花的喜愛不僅表現在這些外在的展現。在日本的神話故事裡,菊花被描述成長壽的靈藥,可見日本對菊花的痴迷。
菊花傳入日本後,在很短時間便完成了「本土化」,並逐漸發展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風俗。在日本中世之後,菊花盆栽成為和式園藝的核心。在日本,人們除了賞菊,還盛行「競菊」。而現代日本除夕夜的傳統節目「紅白歌會」,便是起源於這項活動。
日本對菊花的喜愛,到江戶時期又繼續向前推進。此時的園藝文化的亮點是「菊偶人」,即在用竹篾等編成的人形框架上插滿菊花,表現出各類歷史人物。時至今日,每年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日本武生等地便會展開「菊偶人」的展祭活動,吸引成千上萬人觀賞。由此可見,菊花在日本人中的地位十分高,而經過幾千年的時光,依舊讓日本人十分喜愛菊花。
菊花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甚高,還因為日本人認為菊花隱藏著哀愁情緒,而這種哀愁,正是日本民俗的審美核心的內涵。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人雖依舊喜歡菊花,但偏愛白色的菊花。在日本人的審美觀中,白色的菊花有一種即將幻滅的獨特美感。從這一側面,表露出日本審美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是與民族文化、歷史環境相輔相成的。
菊花在日本不僅僅作為觀賞和裝飾,還被日本皇家作為自己裝飾的專用家紋,到12世紀時,又將菊花上升為國徽圖案。也正是日本皇室一直使用菊花圖案做標誌,因此日本皇室被稱呼為「菊花皇室」,但這卻不妨礙日本皇室喜愛菊花的熱情。這種對菊花的熱情,是從內而外,發自內心的喜愛。
而菊花的標誌,即使至現代,在日本的生活中也十分常見。如日本護照封面、皇室徽章等,都在使用菊花作為標誌。但在古代日本,菊花圖案是皇室專有,百姓無法使用。而隨著日本皇權的衰落,菊花圖案在民間得以使用。許多店鋪的商標,亦或是門面的裝潢等,都使用菊花圖案。日本這種從天皇到平民都喜愛菊花的狀況,展現出了菊花與日本人性格與文化的契合。這種契合是從內向外流露,也在隱匿中流露日本民族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內涵。
而日本又是極其善於學習其他國家,並以此來改造自己的國家。他們在吸取中國傳統的花文化是有所選擇的,選擇了當時與本國審美觀等相符的部分,並通過吸收,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花文化。這種學習的能力和精神是值得學習的,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對發展都十分有利。
三、菊花在日本文化中極具象徵,體現日本國民精神
但日本在古代時,菊花所作為的標誌有一段時間是帶上了政治色彩的,與當時日本民眾對菊花的審美背道而馳。在幕府時代末期,日本人把菊花捧上了神聖的位置,甚至把它作為政治和軍事的重要標誌。這種做法,無疑是與初衷相違背,這也導致了後期日本軍國主義將菊紋作為標誌。
在戊辰戰爭中,日本朝廷向軍隊頒賜菊花章錦旗。而他們在戰爭取得勝利後,都感謝菊花的助攻,他們將菊花圖案看成帶來好運的事物。這種愚昧的觀念十分荒唐。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錦旗的圖案是無法改變戰爭的走向。但當時的日本人相信它的力量,一方面表現出了他們對菊花的狂熱,另一方面也表現了日本人對朝廷的忠誠。不過這種愚昧的觀念也為之後日本非理性的崇拜天皇,因此而發動一系列戰爭埋下了基礎。
而在一本研究日本的名著《菊與刀》中,也能找出日本和菊花很多相關的聯繫。「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和象徵,「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徵,這兩者一直伴隨著日本文化。日本人一方面賞菊、品菊,另一方面又進行殘酷的屠殺和自殺。菊與刀表現出了日本的兩面性,而這二者組成的國家是充滿矛盾的。同時,菊與刀也象徵了日本人矛盾性格的雙面性:崇尚沉靜柔美的藝術,同時崇拜武力;既禮貌謙卑,又嫉妒傲慢。這兩方面的矛盾,一直伴隨著日本人,即使是現代,在許多日本人身上及他們的文化中也能找到其中的蹤跡。而「菊與刀」也基本上可以看作日本文化的兩個象徵符號,這兩個符號伴隨著日本文化,一直延續至今,無法分割。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日本是天皇制國家,日本人民的精神領袖是天皇。縱觀日本歷史,天皇有時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有時天皇則變成一個國家的象徵,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沒有統治權。而對於日本人來說,和諧安定的社會都得益於天皇所賜,因此他們對天皇有著絕對忠誠,也因此日本人會有自殺或「玉碎」的說法。通過這個角度,不難看出菊與刀的關係也就是天皇對武士的統治,武士對天皇的忠誠,也是日本國民性的體現。而這種國民性,使得日本人十分團結,但卻有一種不自主的消極性。
「菊」與「刀」充分展現了日本的文化與日本人的信仰,但也從另一方面表現出日本人「忠君愛國」的性格。這種性格有落後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愛國對於一個國民至關重要,沒有愛國精神,國家的團結也無從保證。只有真正的愛國,才能將國家推向繁榮、富強。
總結
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同其國家複雜的地理、政治、經濟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的形成也是日本歷史和文化長期沉澱的結果。而通過找尋菊花與日本文化關係的時候,我們能窺視出部分日本文化的內涵,也能理解日本人內心的矛盾。這種內心的矛盾,在日本歷史的長河中揮之不去。而筆者也希望日本民族能正視歷史,吸取教訓,將「刀」永鎖庫中,讓「菊」架起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橋梁。
參考文獻
《類聚國史》
《歲時部》
《菊與刀》
《藝術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