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 限
核心提示
位於本溪市南芬區的大冰溝國家地質森林公園被譽為「最精美的地質教科書」,2017年,這裡發現連片的抗聯密營。1934年到1936年4月,王殿甲領導的抗日遊擊隊在這裡戰鬥、生活了2年多時間。他們疾惡如仇、驍勇善戰,採取遊擊戰術打擊日本侵略者,為保家衛國作出犧牲,書寫了一部悲壯的抗日傳奇。
大王溝:王殿甲建起抗日大本營
王殿甲抗聯遊擊隊密營遺址,位於本溪市南芬區的大冰溝國家地質森林公園景區大王溝風景區內,從1934年王殿甲在這裡組建和發展「山林隊」開始,到1936年4月被楊靖宇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獨立營為止,他們在大冰溝戰鬥、生活了2年多時間。這支70多人的隊伍,在鐵山腳下、細河岸邊一帶開展遊擊戰爭,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7月30日,記者一行在大冰溝國家地質森林公園董事長徐金明和本溪地域文化研究會文史研究員張全國的帶領下,進入景區。沿山路前行,沿途棧道蜿蜒,溪水潺潺,風景如畫,經過10多分鐘的攀行,一行人來到大王溝密營遺址前。
據張全國介紹,王殿甲領導的抗日隊伍之所以選擇大王溝作根據地,是因為這裡山勢險峻,易守難攻,且十分隱秘,外人很難發現,被稱為最安全的密營。因為王殿甲姓王,所以當地百姓將這裡稱為「大王溝」,當地流傳著很多關於王殿甲和東北抗日聯軍痛擊日寇的故事。
這處抗聯遺址是在2017年8月,在大冰溝景區建設施工過程中發現的。當時考古人員在大王溝口北100米處,發現一處燒塌的房屋痕跡,佔地50平方米。在溝口南150米處又發現了兩處用火遺蹟,並出土了大缸、水罐殘片和鐵器殘片。在大王溝一個呈三角形的平坦地方,還發現了6處紅燒土和黑炭層,佔地面積為120平方米。考古人員認為,在這個隱蔽、背風、平展且靠近山泉的地方,只有土木屋被燒塌後,才會留下用火的痕跡。另外,位於大王溝深處的七疊泉上行500米處,發現了一處完整的房屋遺址,也是建在背風的山坳裡,佔地面積130平方米。此外,考古人員在對面金蟾嶺下又發現了陶罐殘片,在老窩棚溝發現用火遺蹟兩處,在大冰溝景區大門口以及寶峰橋邊發現3處用火痕跡,出土紅黑陶器殘片若干塊。
在大王溝發現的疑似東北抗聯遺址遺蹟,引起南芬區和本溪市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8年8月30日,經本溪市博物館文物專家梁志龍等人實地勘察,並結合近代相關文獻確認,這些遺址遺蹟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這與史料記載的王殿甲部從1934年起潛伏密林組建「山林隊」,到1936年4月被楊靖宇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獨立營的時間完全吻合,從而認定此處為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獨立營密營遺址的一部分。
專家分析,因為大王溝比較隱蔽,這裡適合抗日隊伍居住、休整,所以他們在這裡建起連片的大面積密營,成為抗日隊伍的大本營。周邊沒有發現戰鬥痕跡,日偽軍也沒有到過這裡,可能是抗聯隊伍在撤出時,放火燒掉了密營。
目前,調研工作還在進行中。
大冰溝密林:「南俠山林隊」誕生
據當地的黨史資料記載,王殿甲是一位傳奇式的抗日英雄。他的家鄉在遼陽東山亮甲屯,出身貧苦,沒有文化,以木匠為職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本溪大地狼煙四起,抗日烽火風起雲湧。此時的王殿甲與同鄉木匠李海山一起在本溪思山嶺保佑寺維修廟宇,靠拉大鋸練出了一身好力氣,他能用兩臂夾起兩扇磨盤行走百餘步,扛100公斤重的麻袋不用別人搭肩,健步如飛。一次,王殿甲和李海山趁著休息回到老家亮甲屯,恰逢兩個日本鬼子糟蹋李海山的小女兒。兩人一怒之下,用斧子劈死了日本鬼子。為報仇,李海山和王殿甲拉起幾十個人的隊伍專門打鬼子,並給這支抗日義勇軍取名為「海裡蹦」。他們領導的這支隊伍在遼陽安平、寒嶺,本溪橋頭、大黃柏峪一帶開展遊擊戰。
1934年6月,李海山率領「海裡蹦」的部分隊員襲擊了安奉鐵路,之後到大黃柏峪一個叫幹河子的自然屯老百姓家中宿營,不料,被日本密探偵悉,報告了橋頭街派出所所長小木。日本鬼子從連山關守備四大隊調兵150多人,攜「小鋼炮」和機關槍,連夜包圍了大黃柏峪的幹河子屯。在猛烈的槍戰中,「海裡蹦」隊員全部戰死。噩耗傳到大冰溝最高峰的烽火臺密營時,王殿甲和一夥隊員正在此養傷。他們手中共有兩支馬槍,幾十發子彈。王殿甲對隊員們說:「散夥回家是死路一條!大哥常說,為救中國殺倭寇,男兒何嘗怕斷頭。願意跟我幹給大哥報仇的留下,願意走的我決不強留。」
一支抗日山林隊從此在大冰溝誕生,取名「南俠山林隊」。「南俠山林隊」依託大冰溝烽火臺密營,發展壯大到70多人,成為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他們穿林海跨雪原,來無影,去無蹤,到處襲擊日本侵略軍,攪得日軍幾無寧日,驚呼:「本溪全境,幾無淨土!」
雲頂溼地:西徵前召開最後會議
據《中國共產黨本溪史》記載,1936年4月19日,楊靖宇率教導一團在本溪八裡甸子村召開了抗日軍隊首領會議,會上楊靖宇宣布將「南俠」部隊的番號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師獨立營」改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獨立營」,營長王殿甲、副營長馮文邦、教導員兼政治處主任袁喜仁、參謀長兼軍事教官孫寶國。會議結束後,王殿甲率領獨立營官兵參加了楊靖宇指揮的伏擊偽東邊道「剿匪」司令邵本良所部的戰鬥,取得勝利。
抗聯西徵前的最後一次會議就是在大冰溝雲頂溼地密營召開的。雲頂溼地最高處海拔1185米,而雲頂下的高山溼地處海拔約1100米。張全國說,雲頂溼地的山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之山高林密溝深,既可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又可以放眼觀察周圍情況,居高可以瞭望到臨近敵佔區的安奉線,所以抗聯一軍一師獨立營在這裡建立密營根據地長達2年多的時間,直到王殿甲作為西徵主力西徵時才撤出大冰溝。
張全國介紹,在西徵最後一次會議前,一師師長程斌來視察過大冰溝雲頂,認為這裡是最安全、最有迴旋餘地的會議部署地。
1936年6月28日,在大冰溝的雲頂溼地密營,由抗聯一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巖主持召開了西徵最後一次會議,一師連以上幹部參加會議,會議主要從戰術層面就人員的安排、西徵紀律作出了具體要求。會上,宋鐵巖宣布王殿甲率領的獨立營為抗聯主力部隊,官兵被編入第一師第三團,王殿甲被任命為第三團副團長,並授命為西徵主力前鋒。
會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第一師400餘人,從本溪縣蒲石河村出發,開始了抗日聯軍首次西徵。三團為前鋒,西進到草河口鎮,軍部一個偵察員叛變,把部隊領進了有日軍六挺機關槍同時封鎖住的胡同口,王殿甲所在的三團傷亡慘重。他們一路後撤,沿途遭到日偽軍圍追堵截,在彈盡糧絕的境地下,終因寡不敵眾,王殿甲英勇犧牲。
本溪市文旅局文物科研究人員洛傳義介紹,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這些抗聯密營遺址,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2018年11月12日,本溪市南芬區政府核定並公布大冰溝抗聯密營遺址為南芬區革命遺址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1月,大冰溝抗聯密營遺址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6月,大冰溝抗聯密營遺址成功申報為本溪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本文圖片由張全國、本報記者吳限聯合拍攝)
說 抗聯
KANGLIAN
抗聯一軍 的戰術原則
抗聯一軍的戰術原則始終堅持「四快」「四不打」。「四快」即快集中、快分散、快打、快走。「四不打」即地形不利不打,不擊中敵人要害、不能繳獲武器不打,對當地人民損害大不打,付出代價過大不打。抗聯一軍以遠途奔襲、半路埋伏、化裝奇襲等遊擊戰術,頻繁出擊,主動進攻,與日偽軍多次發生激戰,打得日偽軍防不勝防。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痛殲偽軍邵本良部、小佛爺溝戰鬥。
1936年4月,偽滿洲國陸軍少將兼第六旅第七團團長邵本良糾集偽軍約千人,對第一軍軍部跟蹤追擊。一軍牽著邵本良部在興京、桓仁、本溪、寬甸等地兜圈子。為了迷惑敵人,楊靖宇命令部隊將手頭的破衣服、鞋襪等扔在路上,以造成逃跑的假象,邵本良中計。這時第一軍軍部與一師部隊會合,兵力已超過邵本良部一倍。4月30日,第一軍利用狹隘的山路,布成口袋陣,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邵本良率殘部狼狽逃跑。戰鬥持續4個多小時,擊斃偽軍100餘人、繳獲步槍100餘支、手槍20多支、迫擊炮1門、無線電收發報機1臺。
1937年10月31日,楊靖宇指揮軍部直屬教導團和第一師第三團向四平街守敵發起進攻。抗聯戰士兵分三路佯攻四平街,迫使守敵向駐守雙山子的日軍守備隊求援。戰鬥打響後,敵人果然中計。雙山子日軍守備隊大隊長水出佐吉率領30多名日偽軍乘3輛汽車前往增援。當敵人進入埋伏陣地後,楊靖宇一聲令下,抗聯指戰員向敵人猛烈射擊。戰鬥中,水出佐吉被刺死,敵人大部分被殲滅。四平街守敵得知雙山子日軍遭到襲擊後,又急忙派小隊長陸島元三支援,結果被第一軍截擊,陸島元三等多人斃命。此次戰鬥斃傷日軍30多人、偽軍10多人、燒毀汽車2輛、繳獲步槍30餘支及許多軍需物資。
這兩次勝利是抗聯運用「四打」「四不打」戰術原則的典型戰例。抗聯一軍自成立起就始終堅持在日偽統治比較嚴密的南滿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戰爭。他們的英勇抗戰不僅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還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成為日偽統治的「心腹之患」,極大地鼓舞了遼寧人民的抗日鬥志。
(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部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