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大雄寶殿集四朝精髓為一體,
遼代的遺址,金代的建築。
明代的塑像,清代的壁畫。
始建於遼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
於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與寺內《金碑》吻合
並保留了遼代風格。
大殿建在高4米青磚臺基上,
月臺敞朗,寬33米,深19米,
與石級、勾欄構成「凸」字平面。
(衛星掃描時會出現輕微的扭曲形變,不能100%代表實物的狀態)
殿身面闊九間,進深五間,
單簷廡殿頂,
面積1559平方米,
是我國古代宗教單體建築中最大者,
雖經歷近千年仍穩健、堅固,
古樸而莊嚴,雄偉而壯麗。
殿前只開三道板門,
都為營造法式中壺門的樣式,
形制古樸別致。
當心間上有兩塊匾額,
一為明宣德二年的【大雄寶殿】,
一為明萬曆四年的【調御丈夫】。
殿頂舉折平緩,出簷3.6米,
筒板布瓦覆蓋,黃綠色琉璃剪邊。
殿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甚大,
高達4.5米,
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
北吻系金代原物,
歷時八百餘年,光澤依舊。
南吻系清代補制,
亦是我國古建築最大的琉璃吻獸。
點擊上圖回看華嚴寺鴟吻介紹
鬥碩大,形制古樸,
外簷鬥五鋪作,
雙抄重計心造。
補間分施45度、60度斜。
梁架原為徹上露明造,
明宣德至景泰年間(1426-1454年)增補平,
清代施以彩畫。
華嚴寺近千年的大雄寶殿是怎樣增加的室內空間呢?
殿內平面柱網配置,
大膽採用減柱法。
比常規的九間十柱減少內槽金柱十二根,
使殿內佛座配列與禮佛活動都增加了空間面積,
建築更趨適用。
中國建築,到了宋遼之際,減少部分內柱以增加建築室內空間,這種方法稱為減柱法,又叫減柱造。
殿內佛壇上塑五方佛,
兩側塑二十諸天,
均系古代造像藝術佳作。
點擊上圖回看五方佛的故事
殿內四周滿繪21幅巨型壁畫,
為清光緒十六年作品。
由大同鐘樓西街興隆魁董畫鋪信心弟子
畫工董安等人共同繪製。
畫面高達6.4米,面積875.2平方米。
畫面共繪有五千多人物,
線條圓渾有力,豪放灑脫、
色彩豔麗,保存完好。
點擊上圖查看更多大雄寶殿壁畫
殿內一座仿明代大同城乾樓製作的木構模型,
高2.5米,
是研究大同城明代古樓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當第一縷晨光照耀在大雄寶殿,
給大家帶來別樣的觸動與感悟!
有些由我雙眼所見證的
你們未曾見過,我也未曾提到
不同的人
每每逛華嚴寺、逛大雄寶殿
都是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領悟
有喜歡壁畫的、有喜歡造像的
有喜歡建築的、有喜歡佛學的
這我已無法向你們訴說,
還要你們親自來華嚴寺悉心研究吧。
來源:大同華嚴寺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