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1-01-13 央廣網

文/朱虹

婺源,是我下鄉調研去過較多的地方,對於婺源,我是百看不厭,每次調研都有新的收穫、新的驚喜。「中國最美鄉村」的迷人氣質是日新月異的,她的青山綠水、粉牆黛瓦,小橋流水、雕梁畫棟總是與時代同步,散發著迷人的芳香。

婺源

今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全世界研究朱子理學的專家學者、朱子後裔都格外關注。作為朱子故裡,婺源發揚「主人翁」精神,傾力弘揚朱子文化,這既是書鄉婺源的行動自覺,也是朱子故裡的文化自信。金秋時節,我再次來到婺源,參加婺源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聆聽朱子的聲音、探尋朱子的足跡,對一代大儒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如果說,青山環繞、綠水蕩漾,梯田花海、漫山紅葉是「美麗鄉村」無可替代的「顏值」;那麼,「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則是融入「夢裡老家」血液裡的「基因」,是婺源厚重底蘊、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

婺源是朱子故裡,其祖先世居徽州婺源(今屬江西),朱熹先生多次強調他是婺源人。朱子理學崇儒重道,是婺源人恪守不變的傳統。數百年來,朱子理學思想在婺源世代相傳,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化景觀,湧現出了諸多理學名家,奠定了婺源豐厚的人文色彩。自宋至清,全縣考取進士552人,仕宦文人學士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進入《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書鄉婺源文星璀璨、輝耀中華。

「歷數唐堯千載下,如公僅有兩三人。」南宋淳熙五年(1269年),宋度宗詔賜婺源為「文公闕裡」,和「孔子闕裡」並列,由此婺源被譽為「江南曲阜」,確立了北有孔子、南有朱子,泰山和武夷山雙峰並列的格局。這是書鄉婺源的至高榮耀,是婺源獨一無二的文化品牌。9月21日晚,在以硯臺為舞臺、青山為背景、月亮為點綴的夢裡老家露天劇場,一場《闕裡金秋》大型演出閃亮登場。鄉賢篇、鄉風篇、鄉樂篇等精彩表演,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將朱子與婺源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全球首家朱子學資料庫上線、《朱熹書法全集》面世、徽劇大戲《朱子還鄉》發布……一道道豐富的「文化大餐」無不展現出婺源人對復興闕裡榮光的孜孜追求。

這個金秋,對於婺源而言,不單是農業的豐收,更是文化的豐產,城鄉處處再次掀起了「朱子熱」:不用說家家曬朱子家訓、處處辦朱子講堂、人人吟朱子詩詞;也不用說朱子中學揭牌、朱子文化講座……單是走一趟「朱子研學之路」,就讓人夢回千年,不知今夕何夕。

相對於觀看演出,享受「視覺盛宴」,我更願追隨朱子的腳步,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感受「心靈體驗」。

婺源的朱子遺蹟,主要以老縣城為中心,文公廟、虹井、廉泉、熹園、朱子一世祖墓、文公山等文化景觀,為婺源千年古城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賣點」。虹井位於朱家故宅,雖然青石井沿被打水繩索摩擦得「體無完膚」,但是朱熹先生父親朱松題寫的井銘「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依舊保存完好。朱子曾兩次回婺源,他走過的文公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美景。

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春,朱熹先生第一次回婺源,一到婺源就尋訪祭祀祖墓。當看到一世祖茶院公的墳墓破舊不堪時,朱熹先生心疼不已,並修葺了祖墓。在表弟程洵的陪同下,朱熹先生漫遊到婺源縣城東門舊城牆腳下,見泉水清冽,甘醇可口,遂揮筆在池邊題寫了「廉泉」二字。其時,已中進士兩年即將步入仕途的朱熹,以「廉泉讓水」的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清廉謹慎的心志。第一次返鄉,朱熹先生還在同鄉好友施伯州的陪同下,遊覽了婺源北部的靈巖洞。當逛到瓊芝洞時,朱熹先生詩性大發,在石壁上銘刻下迷戀故土的胸臆。時至今日,雖然部分內容已毀,但「吳徽朱熹」依然清晰可見。

闊別故鄉26年後,朱熹先生於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再次回婺源省親掃墓。第二次回婺源,朱熹先生踏上九老芙蓉尖(後稱文公山)掃墓,在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娘墓地周圍,依八卦方位種植了24棵杉樹,寓「二十四孝」之意。朱熹受婺源縣令張漢邀請為縣學師生講學,為縣學藏書閣題寫《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還將自己所著的書籍贈送縣學。期間,朱熹先生與同鄉交往甚歡,並為同鄉題贈不少匾額、詩句,留下了千古佳話。

「行萬裡路閱婺裡山水,讀千年書沐朱子遺風。」這次,我有幸在婺源慕名拜謁文公廟、參觀虹井、遊覽廉泉、品味熹園,到朱子祖墓緬懷,踏上文公山瞻仰……足之所至,情之所生。踏上「朱子研學之路」,與一代大儒親密接觸,一種文化自豪之感油然而生。聆聽朱子文化,「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朱子的學術體系「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特別是,他合刊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稱為《四書章句集注》。元代以後,《四書章句集注》成為科舉考試教科書,確立了朱子在中國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即將邁入21世紀時,全世界很多人總結過去1000年裡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代表人物,提到了五個人,其中就有朱熹。朱熹之於婺源,為徽州古邑名人文化、理學文化、廉政文化、書院文化、文章節義文化等寫下了無與倫比的一筆,為後人弘揚生態文明、引領研學旅遊等方面開創了一片天地。

20世紀80年代後期,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提出「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武夷山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朱熹從十幾歲起就居住在武夷山下。在蔡尚思看來,泰山與武夷山就是中國古文化的兩大高峰和主要標誌;在中國文化史和教育學上影響最大的,前推孔子,後推朱子。如果說,整個中國文化史上有兩個集大成的人物,那麼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朱子。

婺源,因朱子而驕傲;江西,因朱子而自豪。令人欣慰的是,婺源人並沒有因朱子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而是奮發進取,努力保護綠水青山,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將朱子故鄉打造成為海外遊子的夢裡老家,中國最美鄉村。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基礎。離開了文化,「中國最美鄉村」就失去了支撐;有了朱子文化,「中國最美鄉村」更加生動傳神,為「江西風景獨好」點睛。我們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就要在重溫朱子其人其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傳承弘揚朱子文化,將朱子「存天理、道問學、尊經典、貴持敬、重官道、明家訓」等優秀思想發揚光大。

進入新時代,為更好滿足群眾對朱子文化的需求,就要搭建好一批載體,讓人們去感受「生活化」的朱子,讓朱子文化可看可讀、可親可敬,讓朱子文化浸潤人心、陶冶情操。當前,婺源緊鑼密鼓開展朱子文化品牌建設系列活動:實施朱子文化「六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進景區、進企業)工程;啟動朱子家訓、朱子祭祀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把朱子經典詩詞譜寫成適合各階層特別是兒童傳唱的歌曲;推進徽劇大戲《朱子還鄉》排演工作;鼓勵創作以朱子文化為背景,以朱子事跡為題材的文學、電視、電影作品等,進一步擦亮「朱子故裡」「文公闕裡」品牌。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聆聽朱子、銘記朱子、感恩朱子,婺源實施了「一街、一園、一景、一院、一所、一刊」等朱子文化傳播工程,城鄉隨處可見朱子雕像,以朱子命名的學校、道路、橋梁等,處處盡吹朱子文化新風。在朱子故裡,一口古井、一處殘垣、一座石橋都有一個故事、一段傳說、一頁文章,朱子文化就像空氣一樣融入百姓生活,它與徽文化和諧共生、融為一體,不奇崛、不突兀,潤物無聲、謙遜低調。

在發展全域旅遊過程中,朱子文化大有文章可做。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與旅遊相生共興、相輔相成。中外許多地方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旅遊與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遊產品就越精粹,旅遊吸引力就越強,旅遊經濟就越發達。依託「朱子故裡」「文公闕裡」品牌,婺源可以做好「朱子文化+旅遊」文章。以舉辦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為契機,通過「提煉一句主題口號、打造一臺演藝節目、出版一套文化叢書、推出一條文化線路」等,塑造朱子文化旅遊品牌,將極具吸引力、感染力的朱子文化特質展現出來,做好「媒體的嘴、名人的筆、網絡的傳播、百姓的口碑」等宣傳推介文章,使之在消費群體中形成「第一印象」,進而成為遊客出行的「第一選擇」。

當下,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斷增長,文化日益成為支配旅遊活動的精神支柱和旅遊經濟的重要引領。以文化為內容、以旅遊為平臺的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婺源走好「朱子文化+旅遊」之路,定能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文旅融合成功經驗,為建設「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貢獻更大力量。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行走婺源,但見「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但聞「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僕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的《朱子家訓》朗朗誦讀聲,讓我們解讀到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婺源方案」。

「美麗鄉村繡新景,夢裡老家織藍圖。」新時代,勤勞智慧的婺源人民以2967平方公裡的土地為紙,以傳承千年的朱子文化為筆,定能書寫朱子故裡錦繡華章,繪就文公闕裡美麗畫卷。

相關焦點

  • 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有哪些?
    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作者:畢新丁古代徽州婺源的這片土地,論地形地貌、自然氣候、山川河流等,並沒有十分顯耀之處。然而,北方三次戰亂的三次人口南遷,給這裡一度不納王租的土著三越人,帶來了農耕文明,又增添了儒家文化、書院文化、建築文化等等先進文化。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景象。
  • ...助推文創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促進文化實物從展櫃走向貨櫃
    VR旅遊體驗、線上博物館、趣味交互、創意手辦……由文化和旅遊部、四川省文旅廳主辦的全國文化和旅遊創意產品開發推進活動暨四川省首屆文創大會7日在成都開幕,促進文化實物從展櫃走向貨櫃,更好「飛入尋常百姓家」。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詮釋的是什麼意思?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出自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在這首詩裡,作者通過對黃昏時分的烏衣巷景色的描寫,撫今追昔,抒發了滄桑的感慨。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代表作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西塞山懷古》等。
  • 「小柯開講」線上線下齊發力 讓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小柯開講」線上線下齊發力 讓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12月8日下午,「小柯開講」講師團講師、紹興第二醫院醫共體漓渚分院院長方舟走進漓渚鎮政府,為基層幹部帶來一堂
  • 朱子與藍冠噪鶥的情緣(圖)
    翻開歷史的頁碼,透過婺源生態環境,我似乎觸摸到了一股溫潤的文化潛流,那就是朱子理學思想。沒錯,婺源是朱子故裡,婺源生態文明離不開朱子理學思想的浸潤和啟迪。如果說,「釋菜禮」「開筆禮」「朱子家訓」「朱子講堂」等崇文重禮之舉,是婺源百姓傳承千年的「文化基因」。那麼,朱子倡導的「萬物一體」「中和之道」等生態倫理思想,則是婺源人民延續千載的「生態基因」。
  • 「燕可語」即食燕窩借力直播文化「飛」尋常百姓家
    隨著自媒體的火爆和「抖音」、「快手」的熱播,讓東阿縣正臻阿膠系列產品有限公司的「燕可語」即食燕窩產品「飛」入了尋常百姓家。產品銷售火爆的同時,正臻公司獨特的保健養生文化也在各大直播平臺深入人心,頗具中醫文化與市場哲理的宣傳口號「正己正人正市場,臻源臻流臻質量」被廣大粉絲所牢記,並形成了一道飽含正能量的風景線,開創了直播文化、企業文化與自媒體粉絲文化融合傳播的先河,給後來的市場宣傳與廣告創意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 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原來是這裡
    南京秦淮河旁有個著名的烏衣巷,舊時的烏衣巷是上流名士與貴族們聚集的地方,也是詩人頻繁創作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劉禹錫那首《烏衣巷》,詩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所指的就是這裡。其實王導和謝安並不是同一代人,但卻同樣受著當時人們的推崇。
  • 金華:讓徐謂禮文書故事飛入尋常百姓家
    日前,在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工作交流會上,武義縣政協副主席、武義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董三軍透露。一直以來,這件出土於武義的國寶備受關注。今年5月15日,「徐謂禮文書·南宋官制百科全書」特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幕。這是完整版徐謂禮文書首次走出金華,亮相浙江,有文物愛好者專門從北京趕來一睹為快。
  • 海南:春風村雨"種文化" "飛"入尋常百姓家
    期間,共開展了近百場文化惠民活動。 據了解,此次活動旨在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活動整合優質資源,打破傳統文化下鄉模式,不單依靠「送文化」行動,更是發揚「種文化」精神,通過「演」、「展」、「學」、「講」、「閱」、「品」等文化形式創新,有效提高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使用效能,為群眾營造出溫暖、喜悅的文化生活幸福氛圍。
  • 科探助力科普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2020年科普直通車、防疫...
    近年來,寧波科學探索中心以「廣覆蓋、重實效」為目標,自主創作科普劇、科普實驗表演,助力科普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後,寧波科學探索中心仍將奮鬥在科普一線,把科普活動輸出至社會基層,服務廣大群眾,為我市科普氛圍的營造、科學知識的普及添磚加瓦。
  • 三翼鳥「智慧中國家」飛入尋常百姓家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曾預測,到2035年國內潛力新中產家庭數量將從4億攀升至8億,他們最核心的訴求是什麼,無疑是「擁有一個溫暖的家。」應運而起的海爾智家三翼鳥、華為智慧家、小米智能家居等等品牌,都贏得了發展紅利。
  • 莎士比亞的」中國合伙人「:如何讓音樂劇「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歐美戲劇的發源之地,音樂劇早已成為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而這一新興的文化類型在中國僅僅初露晨光。如何利用現代的商業管理讓這一傳統的藝術門類重煥新生、從陽春白雪飛入尋常百姓家?在文化產業的風口中,音樂劇能否抓住中國新興消費者的心?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七幕人生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及CEO楊嘉敏。
  • 青島市大數據局:破除信息壁壘 便民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青島市大數據局:破除信息壁壘 便民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0-12-20 0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傳統文化與時尚融合!90後女孩將非遺文化產品化,讓其「飛入尋常...
    (央視財經《創業英雄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是人們關注的話題。但追逐藝術美學夢想、推動粵港澳三地文化同創共融的理想就像一顆種子,一直在她心中埋藏著。2017年,在一次廣州畫展上,郭美欣認識了廣州國家畫院優秀青苗畫家梁思婷,兩人思路一拍即合,成為創業搭檔,開始思考如何把藝術文化進行市場化推廣。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記國家一級書法師羅善福
    有一次,他為一村莊大祠堂寫春聯,站幾個小時不停歇,整整寫了六十多副,族長堅持要付1000元作為酬勞,他卻婉言謝絕……百姓心中有桿秤,隨著影響越來越大,請他寫字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一幅幅龍飛鳳舞的書法和對聯,像一隻只翩飛的燕子,飛入鄉村農家的門簷、廳堂,讓千家萬戶的農民,不用去買印刷的千篇一律的對聯,而貼上他書寫的新鮮生動、接地氣的對聯,正是「雅俗共賞是春聯,飛入尋常百姓家!」羅善福,字仁樵,1965年9月出生於江西吉安泰和贛江邊一個小村莊。
  • 《烏衣巷》:堂前燕飛入百姓家,劉夢得命犯真桃花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中晚唐詩壇湧現出大量懷古名篇,不僅因為文學發展仍處於高峰,也有部分原因是盛唐的繁華不再,興衰更迭肉眼可見,這樣的落差深切地觸動了詩人。然而歷史的輪迴似有定數,永恆從未真實地存在過。往昔多少安富尊榮,最終都要落得荒草離離、夕陽斜照;一切的痕跡,也都會被時間洗刷淨盡。
  • 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
    中新社記者 鍾欣 攝 中新網漢中2月11日電 題:(新春走基層)野生朱䴉唯一種源地:舊時瀕危鳥 飛入百姓家中新網記者 李姝徵11日,冬日的漢江河清冷寂寥,數隻頭頸鮮紅,背羽雪白,翅下泛著粉色光彩的奇異大鳥從江面掠過。「這就是朱䴉。」村民隨手一指,不在意地說。朱䴉,世界瀕危物種,曾被認為在中國已滅絕。
  • 「百鳥朝鳳」熊家班: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今疫期演出行業水漲船高,一個演出項目的中標書涉及的演出單位有很多家,大家「報團取暖」,為的就是分一杯羹。正是因為節目親民接地氣,熊家班名氣漸大,表演的舞臺也越來越高,大涼山深處「三下鄉」等各種文藝惠民活動,奧運會成都站、成都世警會、西博會、武侯祠大廟會等大場面,都能見到熊家班的身影。然而,演員們最喜歡的,還是走進校園,把非遺表演帶給學校的小朋友。
  •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再掀詩詞熱 "詩"入尋常百姓家
    而「傳統文化性」是將經典詩詞與傳統文化打包,在詩詞之美的底色上,綻放更多、更燦爛的傳統文化光芒,體現出「詩入你我生活中,詩在千門萬戶中」。   觀眾感嘆「雙字超級飛花令」難度大   在此前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裡,「飛花令」一向是觀眾參與感很強的內容。
  • 讓高雅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佔據網絡和影視相當大的空間,這些所謂的文化藝術出發點就是一切向錢看,受經濟利益驅使,存在著數據造假、製造噱頭、瘋狂熱炒,不按套路出牌,想方設法,製造流量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