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
作者:畢新丁
古代徽州婺源的這片土地,論地形地貌、自然氣候、山川河流等,並沒有十分顯耀之處。然而,北方三次戰亂的三次人口南遷,給這裡一度不納王租的土著三越人,帶來了農耕文明,又增添了儒家文化、書院文化、建築文化等等先進文化。久而久之,這裡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景象。
尤其是到了宋代,出了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朱子後,婺源從此在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讓婺源贏得了「書鄉」「禮儀之鄉」的美譽。
《毛澤東與張治中的談話》中曾說:朱夫子不僅是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學家和教育家(1958年第13期《新聞周刊》)。朱子思想影響了中國近800年,其思想特別是其理學思想,對婺源的影響更是巨大的!
朱子思想對婺源主要有哪些影響?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大家知道,朱子出生在福建尤溪縣,他一生中回過故鄉婺源兩次。朱子的兩次故鄉行,以及朱子的諸多著作,深刻影響著故鄉婺源的宗族、教育、徽商、家教等領域。
對宗族制度的影響
在中國漫長的皇帝世襲的封建制度下,宗族制度構成中國特有的家、國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形成了從上到下重血統、敬祖先,倡行「三綱五常」的社會意識。朱熹是董仲舒「三綱五常」思想的維護者,講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正是宗族制度「血緣關係、長幼尊卑」的家庭關係,進而以宗族為單位,規範了社會秩序,宗族制度因而成為封建專制的基礎。
祠堂的宗族制度,既讓族人得到有效管理,又使封建制度得以鞏固。這與朱熹的「難以力取而易於理性」的觀點一脈相承,頗有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基礎。目前所見文獻記載最早出現的祠堂,是婺源浯村建於元代的「知本堂」。歷史上,婺源是立祠最多的縣域,繁盛時全縣立祠2000多座,數量居古徽州六縣之首。
比如千煙之村遊山就多達23座之多,遊山除董氏宗祠嘉會堂外,還有著存堂、蔭槐堂、繼思堂、樹德堂、敘倫堂、聽彝堂、慶遠堂、種德堂、勤治堂、敘慶堂、敦彝堂、崇德堂、懷德堂、光烈堂、永思堂、保和堂、光裕堂、崇義堂、貞訓堂、貞和堂、雙節堂、志禮公祠等。據8年前筆者親自調查,目前完全或部分保存至今的婺源古祠堂還有68座,其中明代(1368-1644年)建築6座,清代(1644-1911年)建築62座。
進入國家重點文保單位的就有汪口俞氏宗祠、黃村經義堂、篁村餘慶堂、豸峰村成義堂、陽春村方氏宗祠、洪村光裕堂、西衝村敦倫堂、新源義慶堂等8座。而近10年裡,婺源又重建或新建了程氏、戴氏、蕭江、詹氏、汪氏等5座宗祠。
在朱子的文存中,流露出許多宗族與故鄉的情懷,因而朱子就十分重視修譜,他親自編纂了《新安朱氏族譜》中說:「三世不修譜,當以不孝論」。圍繞著宗譜的編修,形成了一整套中國特有的「譜牒文化」。
「然家之無譜,不猶國之無史乎?國無史,無以紀曆代,無以徵文獻;家無 譜,無以明世系,無以溯淵源。譜之時義大矣哉!(卞利:《明清至民國時期徽州族譜的纂修、刊印、避諱及其家國互動關係初探》)」婺源將修譜視為敬祖收宗、振興禮義之大事,世世修譜、代代相傳。且不說國內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民間收藏了大量婺源古代宗譜,就是「改開」後,婺源重修姓氏宗譜的數量也很多。婺源人認為,一家或一族,如果沒有族(家)譜,那將是不可想像的。據筆者親任主編或接觸過的就有程、董、汪、王、畢,詹、黃、吳、俞、方等十多個姓氏都在重修宗(家)譜。
受中紀委推崇的「家規、家訓」,就源自宗祠、記於宗譜,教導族人做人立德:經商要誠實守信,義利分明;為官要忠誠務實,廉潔奉公。
對教育的影響
朱子故裡婺源有「書鄉」之美譽,自南宋末至元、明、清,婺源出了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和官吏,這得力於婺源大辦教育。而大辦教育又得力於朱子興學育人思想的影響,最顯著的標誌是書院林立。恰恰,朱子大辦書院全國皆知,比如他64歲任湖南安撫這個「一省之長」時,就抓住教育不放,改建了嶽麓書院。又如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在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講學或辯論等等重大事件,都對婺源教育界、廣大百姓與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婺源縣誌》介紹了境內300多座書院、書屋、私塾、義塾、山房、精舍、齋軒等教育場所,無一例外都設有朱熹像。由此可見,朱夫子的教育思想對婺源本地的影響是巨大的,全社會都尊重文化教育,常在鄉村中見到「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等教化對聯。所以,「生朱子鄉、讀朱子書、服朱子教、行朱子禮、踐朱子履」這5句教誨,在婺源是真真切切地存在。
婺源有據可查最早以書院之名辦學的,當屬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婺源知州汪元圭在縣城創辦的「晦菴書院」。史上,婺源的晦菴書院(紫陽書院)、心遠書院、明經書院、福山書院、湖山書院、閬山書院、萬山書院、崇報書院、蔣公書院、虹東書院、霞源書院、開文書院、教忠書院、石丘書院、桂巖書院、龍川書院、湖山書院,是學子們深造的學府,朱熹還為婺源縣學(書院)捐過書、寫過「記」。紫陽書院於民國二十年(1931)停辦,本世紀又在熹園重建,至今已越元、明、清、民國、共和國五個朝代,長達733年,為全國書院歷史最長者之一。
婺源更多的是規模小、財力薄的私塾、義學。別小看了這些私塾、義學,它們踐行的也是朱子的教育思想,而且實實在在地解決了山鄉僻壤和貧困子弟讀書艱難,有效地避免了人才的埋沒。所以才有後來徽州知府考察婺源後,發出「婺源茅屋書聲朗,放下扁擔考一場」的由衷感嘆;才有婺源鄉賢1908年編印的《婺源鄉土志》第七十二課「雖十家村落,亦有諷誦之聲」的自豪;才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同胞三進士,兄弟兩翰林」的鼎盛;才有172部著作入選《四庫全書》,7位名人入選《辭海》;才有當代兩位從婺源中學考出去,先後當選「十九大」代表、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及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熹,既是理學大師,善詩詞文章,其書法也自創一格,人稱「朱體」,他與陸遊並列為南宋的兩大書法家。觀婺源縣博物館朱熹的書法拓片,字字超凡脫俗,運筆如神。婺源俗語云:「書似人體,字如外衣」。歷史上,曾出現了朱熹弟子滕慄、大明大字第一人詹希元、王羲之書體絕品俞可進、清乾隆年間的狂士查汝、儒生詹奎等等頂級書法家。婺源書法,後繼有人,今天,生活在婺源的國家書法協會會員就有5名。而婺源縣城的校外輔導班,書法培訓也是最熱門的。
對徽商的影響
婺源的徽商把朱熹作為信仰神靈。徽商對朱熹的信仰,是徽州信仰中人的神化之典型例子。散布於全國各地的徽商會館中,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把朱熹供奉為神靈加以頂禮膜拜。這是「賈而好儒」的一個側面反映。
作為南宋大儒朱熹的故裡,婺源有其他地方不可比的儒學傳統。婺源徽商廣建書院,崇儒重道,形成了「儒風獨茂」的地方風情。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他們或「先賈后儒」,或「先儒後賈」,或亦賈亦儒,在賈與儒之間「迭相為用」,因此以儒道經商就成為徽商精神的精髓。婺源徽商把朱子作為行商的神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朱熹的外祖父祝確是徽州府治歙縣有名的富商。他經營的商店、客棧佔徽州府治歙縣的一半,祝確有「祝半州」之譽,他的生意大,產值高,利潤厚。一方面大家想成為祝確式大富豪;另一方面祝確的成功,必然有其行商做人上的一套,何況祝確的後人還出了個外孫朱熹,被大家認同為聖人。這些都是大家想效仿,並想實現的人生理想的終極目標。
清乾隆至民國時期,由婺源木商江揚言創建於杭州候潮門外的徽商木業公所等場所、會館,都設朱熹神像,並定期舉行祭祀。他們在《徽商公所徵信錄》中還明確規定:「每年九月十五日乃先賢朱子生辰,公所當辦香燭貢獻,虔誠禮拜。每年十月朔日,公所內舉行盂蘭會,以賑孤魂。每年六月朔日為算帳之期,眾商鹹集,各宜於朱子神前焚香禮拜,然後查核眾帳,評論是非,公所備席款待。」
徽商會館有春秋兩祭,即每年3月15日朱熹忌日為春祭,9月15日朱子生日為秋祭,此外還有魁星之祭等祭祀。每年春秋二祭,會館要邀請極具權威的仕宦和官員來主祭。儘管這樣耗費大量錢財,但是他們樂此不疲。因為一方面通過對朱子地位的宣揚能夠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能加強他們與官府的親密程度,期盼商貿活動能長期得到關照和便利。
把經商當作一門學問來做的婺源商人,在經商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使得他們大多具有明智的頭腦和開闊的眼界。他們把儒學文化中一些明理、修身的理念帶進經營活動中,追求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取利,這種君子之風在當時商界得到普遍的認可,從而使他們的經營獲得極大的成功。
婺源商人由於受儒家朱熹學派的影響,形成了地緣和血緣關係。婺源人外出經商,時常是同族或同地人,三五成群結伴而行,彼此有個照應。因而,徽商有一句俗語:「無徽不成鎮」,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下半句:「無婺不成幫」。因為婺源商人更是一個以血緣、地緣、人緣為紐帶,進而建立起廣泛而有效經商網絡的商幫。比如民國時期,秋口鄭鑑源在上海做茶葉生意時,他用人從CEO、CFO到CTO,再到藍領,除了翻譯外,都儘量用婺源老鄉。因為血緣關係,他們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向心力,易於結成牢固的團體。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又不斷吸收同族同地的人參股,逐漸形成了行業宗族化和地緣化的特點。如此,鄭鑑源將茶葉生意做到了全國老大,被公認為茶葉大王。婺源徽商就是這樣依靠會館、商會、老鄉,以眾幫眾,相互扶植,很少內耗,從而減少了經商困難、增加了成功的把握。這就是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人和」因素。
對建築的影響
婺源是丘陵山區,峰迴水轉,層巒疊嶂,交通險阻,河谷地帶枕山面水,日照充足,方便開墾耕種。這種地理形態,既是古代躲避戰亂的首選之區,又為古人提供了優良的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
走進婺源一個個古村落,只見青石板道曲折蜿蜒,整齊有致,高牆古巷有序而列。這顯然是有組織地作過村落的規劃,並由宗族組織監督實施,才形成了今天古村的風貌。
朱子對建築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祠堂規制的影響 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祠堂」之名開始出現。但是,此時「祠堂」與住宅還未分開。
元末休寧人趙汸在婺源浯村《知本堂記》中,第一次記載了朱熹《家禮》中規制比較完備的祠堂。
二是對書院形制的影響 元代婺源知縣汪元圭,以自己對朱子的膜拜,憑自己及身邊人的想像力,在文廟邊上設計創建了以「文公」命名的書院,此書院又先後易名「晦庵」「紫陽」。因為書院這3個名稱都與朱熹有關,所以,此後600多年間,婺源的諸多書院,都以文公書院為藍本進行修建或完善。
三是對相鄰建築的影響 婺源鄉村的相鄰建築,都留有滴水巷、十字巷口牆角做成圓形等等,使朱子的謙讓之心凝固在了建築文化中。
四是對公共建築的影響 當代婺源人出於對朱子的崇拜,將幾座橋梁、一條街道,幾所中、小學,冠以朱子的字、號命名。如紫陽中學、朱子中學,朱子步行街、朱子大橋、文公大橋等等。地因人重,就連朱熹「紫陽先生」的別名「紫陽」,也用作婺源縣治之名。
古代,這種對先賢崇拜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如文公山、文公嶺等。明末,明末篁嶺藉進士曹鳴遠在村裡挖建水井時,效仿朱熹將出城路邊的水井題字「廉泉」,他亦將一口出村路邊的水井命名為「廉井」。
此外,朱熹十分推崇風水的作用(風水實則是一門環境科學)。他認為:風水的靈魂是地氣,地氣充實,則風水佳的理論,被婺源人奉為圭臬。例如朱子這一理論對古稱「理源」即「理學淵源」的理坑村人居環境的形成與發展,有著直接影響,對改善村落中的家宅,祠堂、書院及街巷等公共建築中起了很大作用。
對家教禮儀的影響
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地理一·風俗》中曰:「婺源乃文公桑梓之鄉,素習詩禮,不尚浮華。」作為權威的「府志」說這話是有充分依據的。
一是關於家庭 婺源在十餘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積澱了太多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南宋以來700多年受朱熹理學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強烈的家庭秩序觀念。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長兄為父,長嫂為母」;婺源人特別重親情,如「爹娘愛長子,朝嫚愛長孫」、「乾柴不如生竹,後爹不如親叔」;親和疏的標準是血緣,有諺語云:「兒要親生,田要深耕」、「前夫一點子,心頭念到死」。
二是關於鄰裡 在宗族鄰裡之間,婺源人也以「禮」相處,「禮」中融「理」與「和」。婺源人信奉「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講究禮讓「作退一步想」、「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便宜多自吃虧來」、「和善人家子必賢」(婺源村落楹聯)。
婺源人對田、地、老婆看得最重。若鄉人相爭打架,勸架的長輩都要責問:是爭田爭地還是爭老婆?如果都不是,就消消氣嘛……村人在處理日常事務時,總是「禮為先」、「法為度」,大行輯讓之風,因此,矛盾很少激化。比如分家、買賣、典當、租賃、轉讓等等,均由當事人及中(證)人協議立契約為據以便世代遵守。當發生民事糾紛時,即使在宗族村落之間的民事糾紛,婺源人往往是由雙方德高望重的族長、鄉約、文會談判協商解決,而很少採取械鬥等暴力方式,或到官府上訪。因為一旦「上訪」,宗族內的負面就會曝光,所以宗族會儘量遏制族人「上訪」。所以古代婺源很少「上訪」。
清末民初婺源才子江峰青,為回頭嶺亭寫了兩副很有名的對聯:「莫打官司,三個旁人當知縣/各勤稼穡,百般生意不如田」。「因甚的急忙忙,這等步亂心慌;畢竟負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寧可情容理讓,請回宅上講調和。」這些無聲的教化,對當時社會的「維穩」是很有作用的。
結 語
對於多數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無暇去讀懂朱子理學的典章,他們關心的是朱子理學的實用性。這是婺源人的「人生指南」,是大家生活中恪守不怠的重要思想。千百年來,因為朱子思想對婺源廣大鄉村產生的深刻影響,從而構建了婺源穩定和諧的社會生態。
本文是2020年11月18日作者在 「 首屆 江西鄉村文化座談交流會 」 上的演講
經 一葉徽州 轉載自 千年婺源
作者簡介:畢新丁,婺源土著,退休老頭一枚。主要研究方向:老徽州婺源地域文史。中國民協會員、江西省作協會員、江西省文聯「名家講堂」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出版《鄉俗遺風》《婺源虹關》等專著7部。《婺源的宗族、經濟與民俗》(香港中文大學課題)《重編婺源鄉土志》《婺源茶人傳》《婺源古道》等4部著作主編。
關注我們 @一葉徽州
一山一村一世界 · 一花一葉一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