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解讀四:古人教你如何善待家人親人,古今有哪些變化

2020-12-24 高山碼字

大家好,我是@高山碼字,我們繼續研讀《朱子家訓》。

前面幾天發布了三篇解讀(文尾有連結),得到了一些網友的分享、收藏、轉發和推薦,在此感謝各位的厚愛和頭條君的大力推薦。

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如何善待家人親人的問題。詳細為大家講解古今有什麼變化,今人有什麼不當之處,以及我們該傳承什麼和摒棄什麼等等一系列問題。

希望喜歡的朋友加我關注,以便之後第一時間能夠看到我的作品。

原文及解析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釋義(一個家庭裡)全靠刻薄別人發家的,沒有長久享有的道理;違背人倫常規的,就會馬上面臨禍患而消亡。

兄弟叔侄之間,必須做到相互幫襯,富有的要資助貧窮的;長輩和晚輩,家裡人和外人,都要講究禮法和莊重的言辭。

聽信婦人的言語挑撥,而傷害了骨肉之情,怎麼配做一個大丈夫呢?只看重錢財,而薄待父母,不是作為兒子的本分。

嫁女兒,要為她選擇賢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貴重的聘禮;娶兒媳婦,須求賢淑的女子,不要計較嫁妝是否豐厚。

知識拓展什麼是倫常:簡而言之,即常規的人倫。什麼是人倫?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尊卑長幼關係,又稱五倫。

融洽的家庭關係

文中提到了哪些家人關係

認真閱讀了原文和釋義的朋友,應該看出了家訓中五倫關係並不齊全,具體說到了以下幾個關係:

兄弟叔侄關係夫妻關係父母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子女的關係為什麼沒有提到君臣和朋友關係?

道理很簡單,這是家訓,是為晚輩訂立的一個規範,君臣和朋友屬於社會規範的一個範疇。

儘管如此,文中還是通過「倫常乖舛,立見消亡」一筆帶過,也告誡子孫不能違背包括群臣和朋友關係的倫常。

古今對比

關於倫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倫常基本規範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忠君愛國、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弟和睦和朋友信義。

雖然現在不再提忠君愛國,但是仍然處處可見這種理念。

比如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在公司上班提到要熱愛公司,就連在工地做工,也需要熱愛勞動。

朋友信義方面如人無信不立,事無信不成,商無信不興等等。

兄弟叔侄在聚族而居的古代,兄弟之間需要兄謙弟恭,長幼之間需要「法屬辭嚴」,有著嚴格的禮法。

比如三字經裡就有明確的規範:「長者先,幼者後」、「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這是什麼意思?就連走路,要求長者走前面,幼小隻得走在後面,路上遇到長者,要趕緊作揖,長者沒有什麼話,就退到一邊恭恭敬敬地站立。

這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現代社會早就推翻了三座大山。在繁華的都市,人們都來自四面八方,兄弟數量較少,對於兄謙弟恭完全沒有多大的概念;而在廣袤的農村,還是存在著一些聚族而居的村落,雖然還是講究兄謙弟恭,但在新社會裡,早已祛除了不合時宜的理念。

現在的兄弟叔侄之間,是平等互助,互愛互敬,共同努力。

夫妻關係在古代,婦女是沒有社會地位的,只是丈夫的附庸。

這一點從「三從四德」中可以看得出來,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也能夠從家訓「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這個反問句中聽得出來,把聽從妻子的話作為一種羞恥,大有「說什麼千萬別信」的味道。

這也在現代社會中是不可思議的。

現在講究男女平等,婦女的社會地位早就與男子平等。

從現在社會中看,很多男同胞認為男女存在著不平等,不過並不是男尊女卑,而是婦女地位比男性高。

怎麼說?

很多男同胞吐槽,婦女有個三八婦女節,節日都是男士給她們送花,壓根沒聽說過她們給男士送花的,基本上都是男士負責掙錢,女士負責貌美如花。

父母與自己的關係不管是在古代還是今天,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不僅是法律範疇,還是道德範疇,古今都有著相近的規範。

古時不尊敬父母,不贍養父母,會被官府責罰,會被全社會唾棄,今天不孝敬父母,不贍養父母,就比古時候溫柔得多。

自己與子女的關係在三妻四妾的古代,將子女擺在妻妾之前,妻妾可以再娶,兒子永遠是家族的接班人,至於女兒嘛,總是一個外人,早晚一天是要嫁出去的。

但是家訓中並沒有說到重男輕女的問題,只是說嫁女和娶媳女的問題。

即嫁女要擇好女婿,不能索要厚重的聘禮,娶媳婦只求淑女,不要計較嫁妝。

現在的子女跟古代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古時子女與父母是「號泣隨 撻無怨」,即使被父母打了也無怨無悔。

但是現在卻完全不同了,現在父母哪還敢打子女?只會子女在父母面前肆無忌憚。

愛心

今人有什麼不當之處

兄弟為利益而反目現在很多兄弟,父母健康的時候,都和和氣氣,而一旦父母老了,需要贍養了,於是就把父母原來幫襯多寡擺出來互相推諉。

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還有為了父母遺產大打出手者常聽旁人提起。

在利益面前,很多親兄弟,堂兄弟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者大有人在。

夫妻關係並不牢靠在自由戀愛的年代,在分居兩地的大環境中,在聲色喧擾的世界裡,很多夫妻關係並不牢靠。

一方出軌者有之,雙方出軌者亦有之。

離婚,是新社會的一個新名詞。

這些,在古代是不可想像的。

不孝敬父母者有之有活埋高齡母親的案例,也有不贍養父母而積極瓜分遺產的案例。

這樣的例子常見於媒體。

太溺愛自己的孩子太溺愛自己的孩子,其結果肯定是父母自己受傷。

有網傳打父母的,也有罵父母的。

這些都是平時自己惹的禍,種下了苦酒,最終自己品嘗。

倫常引申替老闆打工的心理忠君愛國之倫常,可以引申到我們現在的工作當中。

現在很多人工作,不管是鐵飯碗,還是在公司或工廠上班,都有一個錯誤的認知,那就是替老闆打工,既然存在著這個心理,工作起來當然打折扣。

實際上,不管在哪裡上班,應該樹立替自己打工的理念才是正確的。

你想一想,假如不認真工作,鐵飯碗丟了,工廠關門了,公司倒閉了。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

2.朋友之間不講信義

現在很多朋友用錢而反目,借錢不還,朋友都做不成的例子很多。

健康生活

該傳承什麼和摒棄什麼

家訓中關於善待自己的親人,如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尊老愛幼等一些優良傳統,我認為是很值得繼承的,同時也是我們現在的主流價值觀。

再比如現在很多人關注的嫁女和娶媳婦需要很多彩禮的問題,家訓中的「毋索重聘」和「毋計厚奩」也是很值得這個社會學習的。

該摒棄什麼?對照家訓中的內容,在善待家人方面我們應該這樣做:

把「多分潤寡」放在這個社會裡,我認為不妥,只會打擊先致富的人的積極性,同時對一些懶惰者來說是一個懶惰的藉口;把「法屬辭嚴」放在當今平等自由之社會,也是很不妥的,長輩和晚輩之間需要互相尊重;夫妻之間應該相互尊重,女人也是半邊天,不論是對丈夫,還是妻子,在家裡的地位是平等的;對待子女教育需要科學的方式方法,既不溺愛,也不能過於嚴厲,畢竟我們的生命有限,還得依靠子女傳承。寫在後面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希望看到這裡的你也能夠正確地善待自己的家人和親人。

明天,我們繼續解讀《朱子家訓》,歡迎到時不吝指教!

我是七零尾的@高山碼字,平時喜歡讀書和寫作。

喜歡我的朋友請加關注吧,我會及時為您碼出更好的文字。

你們有什麼想說的,請在下面留言討論吧。

您的點讚、推薦、收藏和轉發也很重要哦!

系列連結:

《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

《朱子家訓》解讀二:古人對家內事務的要求,今人從中學到了什麼

《朱子家訓》解讀三:古人教你如何對待身外之物,有哪些現實意義

相關焦點

  • 《朱子家訓》解讀五:為人處世的十句格言,今天有哪些借鑑的意義
    大家好,我是@高山碼字,我們繼續研讀《朱子家訓》。前面幾天發布了四篇解讀(文尾有連結),得到了一些網友的分享、收藏、轉發和推薦,在此感謝各位的厚愛和頭條君的大力推薦。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告誡後人如何為人處世的十個方面。
  • 《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
    為什麼要解讀一本流傳了三百多年的家訓呢?因為這篇家訓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優秀特點,從現在社會的一些現狀來看,很多優秀內容正在慢慢地遺失。所以,今天我們先來解讀一下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又該繼承哪些優良傳統,該摒棄什麼?
  • 《朱子家訓》解讀二:古人對家內事務的要求,今人從中學到了什麼
    昨天整理出了古人對生活習慣方面的要求,定時發布了《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以後,有一定數量的分享、收藏和轉發,你的分享、收藏和轉發會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在此先感謝各位網友的厚愛。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古人對家內事務有什麼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
  • 治家經典《朱子家訓》導讀
    你經常食堂餐館的牆壁上看到這樣一幅標語:「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句名言便出自著名的治家經典《朱子家訓》。你不要以為這個影響巨大、內容豐富的治家格言的作者朱子就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其實他是清代學者朱用純(字致一,自號伯廬)。
  • 僅《朱子家訓》634字,就把人情世故講透了
    《朱子家訓》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是一部道德啟蒙讀物,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修身之道,對中國傳統文化如尊師重道、勤儉持家、鄰裡和睦等寫了很多,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一粥一飯,當思處不易;半絲半縷,恆料難求。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要勤儉持家,要有勤儉持家的優秀傳統。器和潔淨,瓦勝金玉;飲食越精細,菜園蔬菜越美味。餐具素淨,雖為泥制,勝似金玉;飲食經濟,精心製作,雖是菜園子,卻也勝似山珍海味。三姨太,真正的性別和盜竊的媒人;侍女美妾,不是閨中之福。
  • 認真讀完《朱子家訓》再發表觀點也不遲
    文革時期又規定「破四舊」,「立四新」。破四舊是指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各地衝擊寺廟,毀壞佛像,石碑,焚燒藏書,文物字畫;我國的很多著名歷史建築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在那之後傳承數千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分崩離析。比如:「仁,義,禮,智,信」,又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朱子家訓》。之前有一位朋友問我他孩子的啟蒙教育學什麼,我建議讓孩子學學《弟子規》和《朱子家訓》。
  • 「立言」才以留存:《顏氏家訓》何以受統治者青睞稱「古今家訓」?
    《顏氏家訓》自成書以來,廣受統治者青睞稱其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南宋朱熹的《小學》和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均以此為範本。而它之所以有如此影響力,絕不單單只因為書中的立身之法,更多的是其對時局的評判和社會生活的再現。
  • 蒙學讀物訓誡類,《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全文賞析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4字[1],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裡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 《朱子家訓》為啥經久不衰?短短兩句傳世名句,寫滿人情世故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選一本教育孩子的啟蒙書,你會選擇什麼呢?那其實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也是傳統兒童啟蒙作品之一的《朱子家訓》,說是兒童啟蒙,其實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治家格言》,是儒家「修身」「齊家」的處世集大成者,這個朱子並不是我們通常會第一個聯想到的朱熹,而是明末清初的理學家朱柏廬,那理清了這些,就讓我們來看看這裡面的兩句話。一句是「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
  • 家訓丨私塾教學法052 每個讀書人都要讀一讀《朱子讀書法》
    今天我們讀《家塾教學法》第52節,歡迎你留言交流。 朱子曰:讀書有疑者,須看到無疑;無疑者,須看得有疑。有疑者看到無疑,其益猶淺;無疑者看有疑,其學方進。橫渠云:「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此之謂也。 這是朱熹的讀書法中的一種。
  • 黃自元楷書寫《朱子家訓》,把歐陽詢學成這樣,實屬難得
    比如下面這個黃自元楷書寫的《朱子家訓》,無論是用筆還是結體方式,都明顯帶有一些歐陽詢的筆意,把歐陽詢學成這樣,實屬難得。特別是在筆畫的精到程度上,沒有過硬的功力,很難寫出,有些人可能會問,黃自元雖然學歐陽詢,為什麼他的用筆那麼方硬呢?為什麼也有點不那麼像歐陽詢呢?
  • 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有哪些?
    尤其是到了宋代,出了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朱子後,婺源從此在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讓婺源贏得了「書鄉」「禮儀之鄉」的美譽。《毛澤東與張治中的談話》中曾說:朱夫子不僅是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學家和教育家(1958年第13期《新聞周刊》)。朱子思想影響了中國近800年,其思想特別是其理學思想,對婺源的影響更是巨大的!朱子思想對婺源主要有哪些影響?
  • 家訓,如何做一個好人!
    今天,我們講一講如何在家訓中造就一個「好人」,希望大家在感受傳統家規家訓的深厚底蘊和文化魅力的同時,能啟迪更多的思考。 要有良好的素質,正所謂行的端,坐的正,不貪圖小便宜,不心口不一,不背後傷害他人。一個正直的人,就要說真話,做實事,有正義感。 4.修身養性,端正心態,心胸寬廣。不與人斤斤計較,不太計較人生得失。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持有一顆寬容的心,多理解他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才會獲得真正的友誼。
  • 朱子如何能判斷「滄海桑田」
    在省圖書館國學分館舉辦的山東省尼山書院朱子學公開課上,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樂愛國在解讀朱子思想時,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與涵養工夫進行了詳細闡釋。樂愛國說,朱子不僅在哲學、理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在農業、科技、天文學等領域,也都作出重要貢獻。朱子的科學精神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中。
  •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個金秋,對於婺源而言,不單是農業的豐收,更是文化的豐產,城鄉處處再次掀起了「朱子熱」:不用說家家曬朱子家訓、處處辦朱子講堂、人人吟朱子詩詞;也不用說朱子中學揭牌、朱子文化講座……單是走一趟「朱子研學之路」,就讓人夢回千年,不知今夕何夕。相對於觀看演出,享受「視覺盛宴」,我更願追隨朱子的腳步,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感受「心靈體驗」。
  • 家訓,一盞千年不滅的心燈
    明代楊繼盛說:「人須要立志……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可見古人並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強調要明理,要先做一個正直的君子。這種「立志」與「做人」聯繫起來的看法,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要如何如何,將來就可成為什麼「家」、什麼「長」或什麼「師」。
  • 傳承良好家訓 培育優良家風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大家族已然式微,但處在「小家庭時代」的中國,良好的家風家訓文化並未過時。家訓是經多年沉澱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徵的家庭文化,是家族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族成員的精神源泉。它是融化在人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人們骨髓裡的品格,是人們立世做人、工作生活的格調。
  • 《顏氏家訓》《了凡四訓》……積澱千年的江蘇傳統家訓怎樣「古為...
    諄諄家訓,江蘇文脈的重要一脈  何為家訓?陳延斌教授說,「家訓」主要是指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在睦親齊家、治家理財、修身處世等方面的教誨訓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告、兄弟姊妹間的誡勉、勸喻。
  • 《朱子家訓》中經典的十句話,讀到就是賺到
    他留給後人最為著名的作品就是《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於一頓粥或一頓飯,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於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 父母不要一直跟孩子「講道理」了,《顏氏家訓》給你育兒正解
    我們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往往在教育上也會用錯方式,父母常常把說教掛在嘴邊,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這樣……我們家長有沒有考慮過我們講了千萬遍的大道理,孩子記住了幾個?還有內心是不是真的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