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如何能判斷「滄海桑田」

2021-01-13 大眾日報

在省圖書館國學分館舉辦的山東省尼山書院朱子學公開課上,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樂愛國在解讀朱子思想時,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與涵養工夫進行了詳細闡釋。樂愛國說,朱子不僅在哲學、理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在農業、科技、天文學等領域,也都作出重要貢獻。

朱子的科學精神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中。比如,正因為對自然與農業的深刻了解,朱子寫出了《漳州勸農文》;他家裡還安裝了渾儀,即渾天儀,用來觀測天文。他還辨認出了化石,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也作出客觀的判斷。

樂愛國長期從事中國科技史的研究,所以對朱子關於「格物致知」跟科技的關係,也有很多心得體會。朱子在自然和科技方面的思想,在朱子本人的論述中都有清晰的體現。

朱子的思想以「格物致知」論為特色。朱子講的「格物致知」,不僅僅是指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方面的工夫,還包括「格外物」,即觀察研究外部事物,當然包含對自然的研究。朱子曾有一段話,「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可見,他是主張從「形而下」的一草一木、人物鳥獸的觀察研究和體悟中,獲得「形而上」的「道」的。朱子還說過一段話,「至若萬物之榮悴,與夫動植之大小,這底是可以如何使,那底是如何可以用,車之可以行陸,舟之可以行水,皆所當理會。」萬物之興衰,動植物之大小,萬物皆有其理。因此,朱子無論是關於儒學經典的詮釋,還是授徒講學、待人接物,都顯示他確實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朱子研究仁義道德之外,還研究自然知識,這麼做是不是儒家正統?其實,儒家一直是提倡和喜歡研究自然界的。《論語》中記載,孔子在教育弟子們時,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理由之一就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同樣是《論語》中,還記載孔子的另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這裡,孔子是打了個比方,用自然現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用北辰來打比方,說明孔子對這一天文現象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想像,孔子教學生的時候,為了便於理解,會不會帶著他們一起觀察天文呢?孔子有沒有這麼做過,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而朱子確實這麼做過。朱子在教弟子們時,弟子們在爭論,北辰到底指什麼?是指北極那個位置,還是指北極星、北鬥星?爭論不決,最後有人提議,朱子家裡有渾儀,何不去親眼觀察一番?為了研究天文學,朱子在家裡設立了渾儀,也可見他的嚴謹認真態度。

《朱子語類》中,記載了朱子觀測得出的結論。比如,卷二十三記載朱子的話,「所謂以其所建周於十二辰者,自是北鬥。《史記》載北極有五星,太一常居中,是極星也。辰非星,只是星中間界分。其極星亦微動,惟辰不動,乃天之中,猶磨之心也。沈存中謂始以管窺,其極星不入管,後旋大其管,方見極星在管弦上轉。」當被問「極星動不動」時,朱熹回答:「極星也動。只是它近那辰後,雖動而不覺。如那射糖盤子樣,那北辰便是中心樁子。極星便是近樁底點子,雖也隨那盤子轉,卻近那樁子,轉得不覺。今人以管去窺那極星,見其動來動去,只在管裡面,不動出去。向來人說北極便是北辰,皆只說北極不動。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極只是北辰頭邊,而極星依舊動。又一說,那空無星處皆謂之辰。」

朱子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首先是和他從小養成的興趣有關。第二,和儒學所倡導的「博學於文」有關。第三,則是注經的需要。眾所周知,儒家經典包羅萬象,廣博奧深,若無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注經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這些方面,朱子有很多創新,比如關於宇宙形成論。談到天地宇宙起源,朱子這樣論述,「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裡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對於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運行,闡述了自己的理解,這個觀念較之前人有了明顯進步。

朱子還說,「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時,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麼時凝了。初間極軟,後來方凝得硬。」群山因何呈波浪之狀?朱子猜想,很可能山原來在水底形成,之後逐漸升高而成如今的樣子。這個猜想,也是領先於西方的。

朱子在科技方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貢獻。一是他發現了化石。朱子說,「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蠣殼之類,是低處成高。又蠣鬚生於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則是柔化為剛。天地變遷, 何常之有」「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變而為剛,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驗者」。生於泥沙中的牡蠣,如今為什麼在石頭上?他認為是「柔化為剛」,而且他表示,經過反覆深刻的思考,這是能夠驗證的。而高山上為什麼出現了很多蠣殼?這是因為地質變化,低處成高,滄海桑田。在這些問題上,體現了朱子不同凡響的思辨精神、科學精神。

朱熹遵循並實踐孔子「博學於文」的論述,大量讀書,獲得廣博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而且朱子做事認真,所以每做一件事都有成就,終成一位大家。朱子講求「格物致知」,必須強調一點,格物致知與中國的科學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科學」這個漢語詞沒出現之前,一直是把西方的「科學」一詞翻譯成「格物」的,把西方數理化之類的學科都稱為「格物窮理之學」。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裡,就提出西方科學傳入中國後都可以稱為「格物窮理之學」。一直到1897年,康有為在編輯《日本書目志》時,曾將兩本含有「科學」字樣的書籍列入《日本書目志》一冊卷二理學門中,這兩本書分別是《科學入門》和《科學之原理》,這也是我國最早真正使用「科學」一詞。這個「科學」,其實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於國鵬 報導)

相關焦點

  • 朱子與藍冠噪鶥的情緣(圖)
    翻開歷史的頁碼,透過婺源生態環境,我似乎觸摸到了一股溫潤的文化潛流,那就是朱子理學思想。沒錯,婺源是朱子故裡,婺源生態文明離不開朱子理學思想的浸潤和啟迪。如果說,「釋菜禮」「開筆禮」「朱子家訓」「朱子講堂」等崇文重禮之舉,是婺源百姓傳承千年的「文化基因」。那麼,朱子倡導的「萬物一體」「中和之道」等生態倫理思想,則是婺源人民延續千載的「生態基因」。
  • 婺源:朱子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婺源今年是朱子誕辰888周年,全世界研究朱子理學的專家學者、朱子後裔都格外關注。作為朱子故裡,婺源發揚「主人翁」精神,傾力弘揚朱子文化,這既是書鄉婺源的行動自覺,也是朱子故裡的文化自信。金秋時節,我再次來到婺源,參加婺源紀念朱子誕辰888周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聆聽朱子的聲音、探尋朱子的足跡,對一代大儒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 治家經典《朱子家訓》導讀
    這句名言便出自著名的治家經典《朱子家訓》。你不要以為這個影響巨大、內容豐富的治家格言的作者朱子就是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其實他是清代學者朱用純(字致一,自號伯廬)。《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伯廬治家格言》,通篇以對偶句形式寫成,言簡意賅,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極易傳誦記憶,即使是不通文墨的土人白丁也很容易誦讀理解。
  • 《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專題講座在漳舉行
    專題講座12月13日下午,《朱子理學與閩南文化》專題講座在漳舉行。「朱子理學教化閩南大地 閩南沃土滋養朱子理學」福建省政協科教衛體委副主任、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進行講座朱熹是宋明理學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朱子新儒學是對孔子儒學的繼承與發展,對中國社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 朱子的故鄉,福建三明在省內位居前六,在四川能排第幾?
    我想大家都聽說過著名的朱子理學,朱子理學中的格雷致知論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很多人受到啟發,變得有名了,關於朱子理學的創始人朱熹的出生地,很多人不知道,福建的小夥伴可能在這裡舉手了,是的,朱熹的故鄉在今天的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是一個非常乾淨美麗的城市,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和優秀旅遊城市
  • 朱子思想對婺源鄉村的影響有哪些?
    尤其是到了宋代,出了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理學家、教育家朱子後,婺源從此在歷史長河中脫穎而出,讓婺源贏得了「書鄉」「禮儀之鄉」的美譽。《毛澤東與張治中的談話》中曾說:朱夫子不僅是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學家和教育家(1958年第13期《新聞周刊》)。朱子思想影響了中國近800年,其思想特別是其理學思想,對婺源的影響更是巨大的!朱子思想對婺源主要有哪些影響?
  • 朱子文化專家「把脈問診」五夫文旅產業
    為全面推動五夫鎮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搶抓「後疫時代」機遇,9月18日,一批朱子文化專家在中國朱子學常務理事、武夷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原武夷學院黨委書記吳邦才的帶領下,深入到五夫鎮調研,為開啟五夫朱子故裡文化園區建設新徵程「把脈問診」。宋明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原武夷學院黨委副書記姚進生,武夷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林方,市政協副主席、朱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文蓮等一同參與調研。
  • 家訓丨私塾教學法052 每個讀書人都要讀一讀《朱子讀書法》
    讀書能白直曉會,才能不旁生枝節。能不向前趲,才能於無疑處仔細用工夫。當知此等境界,此等情況,都當先向自己心地上求。此即是「修心養性」,讀書做人,打成一片。如此讀書,才始不是讀死書,才始不是死讀書。當知朱子教人讀書,即已同時教了人如何修心做人,亦所謂「吾一道以貫之」也。
  • 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落地廈門
    2020年,時值朱子誕辰890周年。12月5日,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在位於篔簹湖畔的熹茗茶業廈門文化旗艦店開幕現場正式揭牌。中國朱子學會、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與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的領導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動。
  • 滄海桑田: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滄海桑田」這個成語就源自於此。 我們不禁想問,地球上真的發生過如此亦真亦幻的故事嗎? 答案是肯定的 青藏高原的形成就是「滄海桑田」的版本之一。 說到青藏高原的形成,就不能不提及板塊構造學說。
  • 《朱子家訓》解讀四:古人教你如何善待家人親人,古今有哪些變化
    大家好,我是@高山碼字,我們繼續研讀《朱子家訓》。前面幾天發布了三篇解讀(文尾有連結),得到了一些網友的分享、收藏、轉發和推薦,在此感謝各位的厚愛和頭條君的大力推薦。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如何善待家人親人的問題。
  • 認真讀完《朱子家訓》再發表觀點也不遲
    比如:「仁,義,禮,智,信」,又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朱子家訓》。之前有一位朋友問我他孩子的啟蒙教育學什麼,我建議讓孩子學學《弟子規》和《朱子家訓》。我私以為這是很好的道德啟蒙教育,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為人處世之時,有很好的參照。沒想到我那位朋友卻說,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些都是封建思想,把人學迂腐了怎麼辦。他的話,我竟無言以對。
  • 「朱子文化」學習強國|李侗與朱熹的師生情結
    把朱子與孔子相提並論,肯定了朱子在中華思想文化史上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又一大儒的歷史地位。提及朱子的傑出成就,我們不能不提到「南劍三先生」(楊時、羅從彥、李侗),本文著重談談李侗與朱熹深厚的師生情緣。李侗一生沒有留下什麼著作,他的最大功績莫過於培養和成就了朱熹,可以說李侗對朱子理學的創立和發展起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正是由於李侗慧眼識英才,耐心說服、引導、教誨朱熹,朱熹才得以逐步接受了「理一分殊」觀點,並將「太極」與「理一分殊」結合起來,從而發展了 「理一分殊」的哲學思想。
  • 僅《朱子家訓》634字,就把人情世故講透了
    《朱子家訓》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是一部道德啟蒙讀物,言簡意賅地闡述了修身之道,對中國傳統文化如尊師重道、勤儉持家、鄰裡和睦等寫了很多,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一粥一飯,當思處不易;半絲半縷,恆料難求。以上是《朱子家訓》全文節選,通俗易懂,如"一粥一飯,當思處不易;半絲半縷,常思物難",這樣的話很多,即使這種情況在今天仍有道理,也值得我們遵守。
  • 蒙學讀物訓誡類,《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全文賞析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4字[1],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裡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 「今日朱子」也瘋狂:穿越八百年來看你!
    「今日朱子」也瘋狂:穿越八百年來看你!
  • 未來9天,青山不老,為雪白頭,滄海桑田,此情依舊,餘生共相守
    白羊座無論環境如何,白羊總是能保持積極樂觀,他們似乎從來不感到特別的沮喪和沮喪。和人相處時,白羊總是充滿正能量的行為先驅,對身邊的人更是充滿一種責任感。白羊希望每個人都能有同樣的熱情,不管是在生活還是事業上,他們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給身邊的人以鼓勵。與白羊座的人在一起總能感覺到滿天星鬥,仿佛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是晴天,即使面對一些未來的不確定性,白羊座也不會太糾結,更不會止步,在他們看來,許多事情只有真正的行動才能得到最終的解決。
  • 今生,不能陪你,來世,陪你滄海桑田
    今生,不能陪你,來世,陪你滄海桑田 今生,不能陪你同甘共苦 來世,化蝶也要陪你滄海桑田 自從那日與你相遇
  • 如何判斷植眉是成功的 種植後能保持多久
    眉毛稀疏或者是缺失影響面部美感度,眉毛是五官之首,對顏值影響較大,有眉毛淡煩惱的愛美人士,可以選擇眉毛種植擁有好看眉毛,植眉的原理就是將愛美人士自體毛髮移植到眉毛部位,排斥小,成活率高,種植的效果真實自然,那麼如何判斷植眉是成功的?種植後效果能保持多久?
  • 穿越滄海桑田,尋找山水重慶的「前世今生」
    穿越滄海桑田,尋找山水重慶的「前世今生」 2020-04-22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