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圖書館國學分館舉辦的山東省尼山書院朱子學公開課上,廈門大學哲學系教授樂愛國在解讀朱子思想時,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與涵養工夫進行了詳細闡釋。樂愛國說,朱子不僅在哲學、理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在農業、科技、天文學等領域,也都作出重要貢獻。
朱子的科學精神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中。比如,正因為對自然與農業的深刻了解,朱子寫出了《漳州勸農文》;他家裡還安裝了渾儀,即渾天儀,用來觀測天文。他還辨認出了化石,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也作出客觀的判斷。
樂愛國長期從事中國科技史的研究,所以對朱子關於「格物致知」跟科技的關係,也有很多心得體會。朱子在自然和科技方面的思想,在朱子本人的論述中都有清晰的體現。
朱子的思想以「格物致知」論為特色。朱子講的「格物致知」,不僅僅是指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方面的工夫,還包括「格外物」,即觀察研究外部事物,當然包含對自然的研究。朱子曾有一段話,「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可見,他是主張從「形而下」的一草一木、人物鳥獸的觀察研究和體悟中,獲得「形而上」的「道」的。朱子還說過一段話,「至若萬物之榮悴,與夫動植之大小,這底是可以如何使,那底是如何可以用,車之可以行陸,舟之可以行水,皆所當理會。」萬物之興衰,動植物之大小,萬物皆有其理。因此,朱子無論是關於儒學經典的詮釋,還是授徒講學、待人接物,都顯示他確實擁有豐富的自然知識。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朱子研究仁義道德之外,還研究自然知識,這麼做是不是儒家正統?其實,儒家一直是提倡和喜歡研究自然界的。《論語》中記載,孔子在教育弟子們時,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理由之一就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同樣是《論語》中,還記載孔子的另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這裡,孔子是打了個比方,用自然現象來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用北辰來打比方,說明孔子對這一天文現象是非常熟悉的。甚至可以想像,孔子教學生的時候,為了便於理解,會不會帶著他們一起觀察天文呢?孔子有沒有這麼做過,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證實,而朱子確實這麼做過。朱子在教弟子們時,弟子們在爭論,北辰到底指什麼?是指北極那個位置,還是指北極星、北鬥星?爭論不決,最後有人提議,朱子家裡有渾儀,何不去親眼觀察一番?為了研究天文學,朱子在家裡設立了渾儀,也可見他的嚴謹認真態度。
《朱子語類》中,記載了朱子觀測得出的結論。比如,卷二十三記載朱子的話,「所謂以其所建周於十二辰者,自是北鬥。《史記》載北極有五星,太一常居中,是極星也。辰非星,只是星中間界分。其極星亦微動,惟辰不動,乃天之中,猶磨之心也。沈存中謂始以管窺,其極星不入管,後旋大其管,方見極星在管弦上轉。」當被問「極星動不動」時,朱熹回答:「極星也動。只是它近那辰後,雖動而不覺。如那射糖盤子樣,那北辰便是中心樁子。極星便是近樁底點子,雖也隨那盤子轉,卻近那樁子,轉得不覺。今人以管去窺那極星,見其動來動去,只在管裡面,不動出去。向來人說北極便是北辰,皆只說北極不動。至本朝人方去推得是北極只是北辰頭邊,而極星依舊動。又一說,那空無星處皆謂之辰。」
朱子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首先是和他從小養成的興趣有關。第二,和儒學所倡導的「博學於文」有關。第三,則是注經的需要。眾所周知,儒家經典包羅萬象,廣博奧深,若無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注經是難以完成的任務。
在這些方面,朱子有很多創新,比如關於宇宙形成論。談到天地宇宙起源,朱子這樣論述,「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裡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對於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運行,闡述了自己的理解,這個觀念較之前人有了明顯進步。
朱子還說,「天地始初混沌未分時,想只有水火二者。水之滓腳便成地。今登高而望,群山皆為波浪之狀,便是水泛如此。只不知因甚麼時凝了。初間極軟,後來方凝得硬。」群山因何呈波浪之狀?朱子猜想,很可能山原來在水底形成,之後逐漸升高而成如今的樣子。這個猜想,也是領先於西方的。
朱子在科技方面,還有兩個很重要的貢獻。一是他發現了化石。朱子說,「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蠣殼之類,是低處成高。又蠣鬚生於泥沙中,今乃在石上,則是柔化為剛。天地變遷, 何常之有」「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即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變而為剛,此事思之至深,有可驗者」。生於泥沙中的牡蠣,如今為什麼在石頭上?他認為是「柔化為剛」,而且他表示,經過反覆深刻的思考,這是能夠驗證的。而高山上為什麼出現了很多蠣殼?這是因為地質變化,低處成高,滄海桑田。在這些問題上,體現了朱子不同凡響的思辨精神、科學精神。
朱熹遵循並實踐孔子「博學於文」的論述,大量讀書,獲得廣博的知識,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而且朱子做事認真,所以每做一件事都有成就,終成一位大家。朱子講求「格物致知」,必須強調一點,格物致知與中國的科學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在「科學」這個漢語詞沒出現之前,一直是把西方的「科學」一詞翻譯成「格物」的,把西方數理化之類的學科都稱為「格物窮理之學」。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寫的《農政全書》裡,就提出西方科學傳入中國後都可以稱為「格物窮理之學」。一直到1897年,康有為在編輯《日本書目志》時,曾將兩本含有「科學」字樣的書籍列入《日本書目志》一冊卷二理學門中,這兩本書分別是《科學入門》和《科學之原理》,這也是我國最早真正使用「科學」一詞。這個「科學」,其實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於國鵬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