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旅遊模式探索:旅遊推動的社會整體進步

2020-12-27 騰訊網

江西婺源,因優美的生態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完美結合,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該縣以鄉村旅遊為「引擎」,堅持開發與保護並舉,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最美鄉村」的特色之路。

多年前,婺源還鮮為人知,然而近幾年旅遊業的發展卻讓婺源名聲大振,有關專家學者稱之為「婺源旅遊模式」。如今,這種模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矚目,「中國最美的鄉村」聲名遠揚,並且這種模式的輻射作用還牽引出社會的整體進步。

「綠色 GDP」讓旅遊環境更「美」

生態是自然對婺源的饋贈,似乎也是昔日落後的見證,而今天卻成了旅遊發展的基礎。婺源率先在全國創建了 193 個自然保護小區,完成長江防護林、退耕還林工程造林 40 萬畝,封山育林180 萬畝,綠化公路 500 多公裡。同時,通過實施以電代柴、改燃節柴和改灶節柴工程,使得 85%以上的家庭實現了以電代柴、以氣代柴;關閉 200 餘家木竹加工企業,年均減少林木採伐 5 萬立方米。

2009 年以來,婺源還在全縣範圍內 10 年禁伐天然闊葉林,禁伐總面積 252 萬畝,佔全縣林地面積 43%。通過 10 年全面禁伐後,天然闊葉林生物年增長 60 萬噸,吸收二氧化碳 97 萬噸,釋放氧氣 71 萬噸,涵養水源 11 億噸,減少土壤流失 440 萬噸。如今,婺源森林覆蓋率高達 82.6%,成為亞洲越冬鴛鴦最多的地方,絕跡近一個世紀的珍稀瀕危鳥種黃喉噪鶥在這裡繁衍生息。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環境,婺源深入實施農村面源汙染「十大整治」工程,努力做到「十個全部」:

全縣 1487 個自然村全部聘請保潔員;

全縣 3000 多家農家樂全部建設「三格式」汙水處理設施;

所有山塘水庫全部禁止化肥養魚;

所有河流全部禁止毒魚、電魚、炸魚;

所有沿河沿溪建設項目全部做到「環保三同時」;

所有河道採沙全部規範有序;

所有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實現糞便、汙水無害化處理;

所有繪畫寫生景點全部要把油彩汙水集中處置;

所有礦山全部進行環境恢復治理;

所有被納入保護範圍的古村落、古建築全部不允許擅自改建拆除。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為了守護安寧旖旎的田園風光,婺源月亮灣景區謝絕了投資數十億元的旅遊休閒度假開發項目。婺源生態工業園對有汙染的企業也一律說不,近年來 ,關閉近 200 家高耗能汙染企業。了解內情的人無不誇道:雖然婺源在招商中看似放棄了數十億元的投資,實則掘到了科學發展、保護生態的「另一桶金」。婺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吸引遊客紛至沓來,5年來遊客年增長都達 20% 以上。

婺源還發展壯大生態農業。2014 年,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順利通過了國家認監委中國有機產品(茶葉)認證示範創建區建設年度考評,成為全國首家有機綠茶認證示範創建區。目前,全縣茶園面積 17.6 萬畝,採制茶葉 13500 噸,茶產業系列產值 22.3 億元,出口創匯 4000 萬美元,婺源所產有機綠茶佔據歐盟市場 50% 以上份額。

「記住鄉愁」讓旅遊品牌更「亮」

婺源之美,就是美在生態與文化的珠聯璧合,美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美在發展與保護的齊頭並進。為豐富旅遊內涵,增強其生命力,婺源十分注重文化的發掘和整理。成立婺源文化研究會,負責對全縣文化進行整理,下設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個分會,啟動了「婺源傳統古村落」的文化調查與素材整理工作。成立徽劇傳習所,編排節目,徽劇、儺舞、抬閣等一系列民間藝術紛紛亮相,為農民與遊客呈上一份份精神食糧。同時,創新古村落古建築保護方式,湧現了「九思堂、明訓堂、西衝院」等古建保護成功案例,對 4000 多幢古民居古建築進行有力保護。著名學者馮驥才對婺源文化保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有文化的婺源人深愛著自己的文化,婺源率先在全國扛起鄉村文化大旗」。目前,全縣有 12 個全國民俗文化村,13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虹 關、思溪等5個村還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

徽派建築是婺源的傳統與特色,更是婺源「中國最美鄉村」榮譽稱號的重要元素。該縣通過改色調、改符號、改風格,做到保徽、建徽、改徽相結合,切實將婺源打造為徽派建築的大觀園。

資料顯示,僅 2013 年以來,該縣財政就拿出 4000 萬元,專門用於徽改工作,農戶每改一幢房屋獎補 6000 元,全縣完成「非改徽」3000 餘幢。

為豐富「最美鄉村」內涵,婺源提出利用 8 年左右的時間,把全縣所有村莊逐步打造成為「村村秀美、家家富美、處處和美、人人淳美」的「中國最美鄉村」。該縣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生活、一村一境界」的發展理念,將全縣村莊分為景觀村、特色村、田園村三個層次,重點打造 18 個景觀村、36 個特色村、54 個田園村。其中,江灣村、嚴田村榮獲首屆江西十大秀美新農村。據介紹,從 2013 年起,婺源以省級財政每年新增 1000 萬元「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為槓桿,拉動與整合本級與上級財政安排的各項涉農專項資金 2000 餘萬元,預計連續 3 年總額突破 1 個億,在全縣 30 個村,著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護鄉村文化遺產,挖掘特色民俗內涵,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工程。

近年來,婺源先後榮獲國家級文化與生態旅遊縣、國家級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文化」牌榮譽。2014 年,婺源獲評「中國文化工作先進縣」。

「轉型升級」讓旅遊產業更「強」

回望來程,婺源旅遊發展之路從零起步、經歷了以 2001 年江總書記對婺源工作視察和2007 年組建婺源旅遊集團公司為標誌的兩次跨越:

2001年後由市場自發經營向「放手民營、政府主導」轉變的第一次跨越,實現了遊客數量和旅遊經濟收入的跨步提升,遊客人次從 2001 年的 24.7 萬躍升到 2002 年的 100.4 萬,突破百萬大關,同時旅遊收入從 5000 萬元增長到 1.03億元,突破億元大關;

2007年組建婺源旅遊集團公司,實現了由社會分散經營向縣域旅遊資源整合,進行規模化、資本化經營的第二次跨越,正推進婺源旅遊逐漸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油菜花時節的單一旺季逐漸向全年淡旺季均衡轉變,二是從過境遊逐漸向目的地和集散地轉變,三是從一日遊、兩日遊等短期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深度體驗遊轉變。

婺源旅遊歷經 10 多年的發展,從零起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首個國家級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和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三年來,該縣不滿足於粗放的觀光旅遊與門票經濟,加快推進旅遊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由資源競爭向文化競爭、由觀光遊向休閒度假遊「三個轉變」。

婺源還審時度勢、自我加壓,力爭通過 8 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打造「產業融合、旅遊景區、旅遊服務、旅遊文化、旅遊品牌、旅遊富民」全國六個第一的「中國旅遊第一縣」。為大手筆做好旅遊轉型文章,投資幾十億元打造篁嶺民俗文化影視村、叢溪莊園、錦繡畫廊鄉村休閒自行車道等休閒、度假、康體旅遊項目;斥資 2 億多元提升景區軟硬體水平,將江灣景區打造成為徽文化大觀園;投入上億元對旅遊城市形象進行高品位設計等。同時聘請專家修編導遊詞,招聘中、英、日、韓等語種導遊,加強賓招、農家樂等從業人員管理培訓,健全遊客投訴反映處理機制,大大提升旅遊服務水平。

2014年,隨著篁嶺、五龍源漂流、嚴田古樟園成功創建國家 4A 級景區,婺源擁有精品景區的數量達到 20 多個,其中國家 5A 級景區1 個、4 A 級景區10 個,是全國擁有 A 級景區最多的縣,各項旅遊指標位於首批中國旅遊強縣前列。

「高頻吆喝」讓旅遊品牌更「響」

近年來,婺源先後被國務院新聞辦、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海外華媒聯合組織、新華網等評為:最美的中國符號、中國十大魅力鄉鎮、縣域網絡形象百強縣與文化旅遊節節慶傳播口碑獎等榮譽。

近年來,婺源圍繞「中國最美的鄉村」品牌與主題,打好對外宣傳主動仗,新聞外宣、節慶活動、旅遊營銷和項目招商圍繞「中國最美的鄉村」來開展和推介。

婺源精心打造「一張專題片、一本畫冊、一首歌、一臺戲、一部影片」等外宣製品,憑藉高品位、高質量的外宣製品,通過各種高端媒介、平臺的宣傳,大大提升了婺源的知名度與美譽度。人民畫報婺源特刊先後送到全國兩會會場與黨的十八大會場;近三年有 10 多部影片在婺源拍攝並在央視播出;連續11年舉辦中國鄉村文旅遊節,邀請媒體聚焦報導,展示婺源文化旅遊產業的全面發展。

每年婺源在各級新聞媒體上稿 1 萬多條,位居省市前列。隨著「中國最美鄉村」的聲名遠播,吸引了世界華文媒體等境外媒體聚集婺源採訪,2014 年,婺源先後在中國日報、香港文匯報、歐洲新聞網等對外和境外媒體發表新聞報導 1000 餘條。婺源江嶺風光和石城風光先後亮相 QQ 登錄界面,吸引了 10 億 QQ 用戶的目光;享有「世界十字路口」美譽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屏播放了婺源兩幅石城風光圖片,美國、加拿大、巴西、西班牙等地 500 多家媒體也轉載發表。每年三四月份婺源旅遊呈現火爆局面,百度「婺源」搜索排名一度穩居前兩位,與香港持平。

婺源先後獲得了中國旅遊強縣、國家鄉村旅遊度假實驗區、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縣、全國低碳旅遊示範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生態旅遊大縣、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中國四大花海之一、人一生中五十個不可不去的地方、中國十大踏青好去處、中國十個趕緊要去的地方、中國七大最浪漫的城市之一、中國最佳山水文化旅遊名縣、中國最美的村鎮、中國深呼吸小城100佳、「2014最美中國榜生態旅遊、文化旅遊目的地城市」、「2014 中國最美麗縣」、中國最美 30 個縣、婺源和篁嶺景區分別入選中國最美符號、江灣景區榮獲「最受讀者喜愛的旅遊景區」稱號等榮譽。「婺源旅遊」品牌可謂響噹噹。

「中國最美的鄉村」美名遠揚,吸引了大批境內外遊客慕名前來旅遊。2014 年 5 月,韓 國170 人的包機團來到婺源。2014 年,婺源境外遊客達 4.2 萬人次。

「輻射作用」讓旅遊地位更「高」

婺源旅遊經濟發展之路不僅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還形成了以旅富民、以旅興縣的獨特社會化發展模式:在旅遊發展帶動下,在政府主導下,在企業、居民和外部資本等各種社會力量的主體參與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全面進行社會化運作,從而積澱豐厚社會資本的發展過程。

這一社會化發展模式的運行機制可以表述為:以多樣化的社會資源進行科學的社會化運作,以科學的社會化運作積澱豐厚的社會資本,以豐厚的社會資本打造一流的旅遊目的地,以一流的旅遊目的地構造綜合性社會產業,以綜合性社會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環境文化及人的全面發展。

就其本質而言,婺源旅遊帶動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社會化模式是一種「社會金融模式」:將「社會資源」作為「銀行」,通過「旅遊消費」不斷與「銀行」發生「業務關係」,從中「支取」和「儲備」各種「價值」,帶動形成社會化產業體系,產生社會服務和社會金融高端的服務價值,最終實現縣域經濟的發展。

婺源旅遊經濟發展的社會化模式在逐步推動婺源旅遊業從觀光流量型向休閒度假型、從過境地向目的地轉變的同時,也帶動實現了縣域經濟從傳統農業向現代服務業、從單一產業向綜合性產業體系的發展轉變,成為國內鄉村旅遊的翹楚和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典範。

總結起來,這一社會化發展模式有如下兩方面特徵:

一是十分注重發展的參與性與收益的分享性,從而驅動目的地內部持續運營。在婺源旅遊發展的各個階段,「政府主導、放手民營」一直是主線和準則,在政策規範引導下,政府、企業、居民各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發展建設、共同分擔發展風險、共同分享發展收益,推動目的地產品質量提高和品牌形象提升。

二是十分注重品牌的質量打造、特色塑造和形象推廣,逐漸得到社會關注和認可,並進一步反饋強化了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

婺源旅遊發展始終堅持以目的地整體營造為目標,依託優良生態,深挖地方文化,緊抓鄉村旅遊,逐步形成了獨特的「中國最美的鄉村」品牌特色,在此基礎之上,大力開發國內外市場,強化品牌營銷和形象推廣,逐漸引起媒體關注和跟蹤,被社會廣泛接受和認可,並得到國外遊客發現和認知,是一個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值得全國廣泛推廣的發展模式。

一業帶來百業興。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縣大小賓館達 200 多家,全縣旅遊從業人員近 8 萬人。2014 年,該縣接待遊客 1283 萬人次、門票收入 3.1 億元、綜合收入 65 億元。

目前,婺源有 8 萬多人從事農家樂、導遊、交通運輸等旅遊相關產業,以旅遊產業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達 49.3%,對縣域 GDP 的貢獻居全省首位。李坑村民邱五權瞄準「農家遊」發展勢頭,開辦了一家飯莊,現年上交稅收達十多萬元。

從我國新一輪農村改革伊始、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在生態經濟、服務經濟與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潮流中,在旅遊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新階段,婺源旅遊經濟的社會化發展之路緊扣時代脈搏、具有獨特時代價值,是一個值得在全國範圍內對同類區域進行示範推廣的模式:

一是從零起步進行社會化運作,旅遊經濟短期取得豐碩成果,為鄉村旅遊縣實現旅遊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典型樣本;

二是聯動發展遵循市場化規律,旅遊興盛帶動實現富民強縣目標,為欠發達農業縣進行新農村建設和縣域經濟轉型提供了借鑑經驗;

三是政府主導推動和諧化進程,實現政府企業居民多主體共贏和經濟社會環境文化多目標協調,為縣域空間的統籌、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相關焦點

  • 婺源一人入選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
    婺源訊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2020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支持項目入選人員名單,我市一人上榜。據悉,入選的婺源縣賦春鎮長溪村村支部書記戴向陽和其他「能人」一起,受到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的表彰。婺源縣長溪村依託本村生態旅遊資源優勢,近年來大力推廣宣傳鄉村旅遊,成立長溪村生態旅遊專業合作社,以「農家樂+農戶+農特產」的發展模式,帶動村民大力開辦鄉村民宿及農特產品銷售的發展,為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婺軒)【來源:上饒日報】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100」發布,安徽省4地上榜,全...
    世界旅遊聯盟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世界旅遊聯盟將繼續整合自身資源,優化相關平臺,匯集全球會員力量以及世界範圍內的合作者,加強與國際社會各方在旅遊減貧事業中的合作,探索聯合建立旅遊減貧案例庫、開展旅遊減貧研究、非遺保護等公益類活動。
  • ...和旅遊乘風破浪 | ​告別「門票經濟」,大力推動數位化轉型升級
    原創 文旅中國 文旅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包括,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十部門:深化「網際網路+旅遊」 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完善旅遊信息...
    文化和旅遊部11月30日消息,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 文化和旅遊部11月30日消息,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文旅業轉型升級提出了未來兩年和五年發展目標,並明確了加快建設智慧旅遊景區、完善旅遊信息基礎設施、扶持旅遊創新創業等八項重點任務。
  • 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傳統旅遊模式消減,主題旅遊時代來臨!
    從供需的變化看,疫情後我國旅遊市場出現復興的趨勢,一系列新型優質的中高端度假產品、主題玩法迅速擴大市場份額,引領旅遊市場恢復增長,也讓國內旅遊者重新體驗中國之美。旅遊業界能否深耕國內,生產適應旅遊者需求變化的新產品、新內容,持續推動高質量復興,是接下來面臨的一個緊迫問題。一、。
  • 中山市南朗鎮舉辦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推動全域旅遊活動
    南朗鎮重點推動孫中山故裡旅遊區文旅發展平臺建設,全力打造孫中山文化交流中心,創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國情調研中山基地,深度挖掘和弘揚孫中山文化資源。投入2億元,整體提升景區基礎設施及配套,修建1200平方米的景區主遊客中心,配置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增設犁頭尖山環山道路和登山步道,修復活化翠亨古村落,成功將景區納入鄉村旅遊和歷史文化遊徑兩條省級旅遊線路,形成以孫中山故裡旅遊區為龍頭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座談會上,鎮人大、政協代表探討全域旅遊發展、並積極建言獻策。
  • 一到春季,婺源就開啟了美輪美奐模式
    春天裡,在婺源,有一種美好,叫綠意盈盈。春天裡,在婺源,有一種朦朧,叫霧裡看花花更美。春天裡,在婺源,有一種浪漫,叫只等你來,笑在花叢中在婺源,有一種世外桃源,夢裡鄉村,叫嚴田古樟在婺源,有棵被鄉民尊為「樹神
  • 戴斌:旅遊集團是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推動成長的旅遊集團、上市公司、創業創新企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旅遊生活需要,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力軍。無論是長子、嫡系部隊,還是主力軍,在新發展階段都必須與國家戰略相向而行,並在新的語境下言說自己的戰略使命和價值取向,進而樹立起中央放心、人民滿意、行業標杆的旅遊集團新形象。
  • 江西上饒的婺源和三清山,名揚天下,而旅遊大縣鉛山卻深藏閨中
    江西上饒的婺源和三清山名揚天下,但是上饒還有深藏閨中的旅遊大縣鉛山(yán shān)縣,鉛山的明清古街河口古鎮是完全原汁原味的,是活生生,裡面生活的是真實的居民,完全沒有婺源濃重的商業氣息,鉛山的鵝湖書院是江西四大書院,朱熹講學的地方,辛棄疾的墓就在鉛山,在鉛山縣瓜山虎頭門陽原山腰。
  • 加快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河北是文化和旅遊大省,文化和旅遊資源豐富多彩。
  • 聯聯周邊遊等一眾OTA(在線旅遊)應對時事做出對軟體模式的調整
    基本分為:以下十個方面——默認搭售、霸王條款、大數據「殺熟」、訂單退改難、虛假宣傳、低價陷阱、高額手續費、發票難開具、旅遊意外賠償難、旅遊途中強制消費。OTA(在線旅遊)處於產業鏈的中遊,上遊有景區、交通、住宿等,下遊有目標用戶,這也決定了在線旅遊平臺傳統的盈利重頭只能是旅遊資源及產品的組合和分銷。
  • 全域旅遊推動旅遊經濟較快增長
    全域旅遊推動旅遊經濟較快增長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記者齊中熙)國家旅遊局日前發布的《2016年中國旅遊業統計公報》顯示,全域旅遊推動旅遊經濟實現較快增長。
  • OTA模式正當時 傳統旅遊商業模式在動搖
    旅遊市場的廝殺大戰愈演愈烈,傳統旅行社會否被旅遊電商逼上絕路?旅行社和電商能否共處?誰能在消費者旅遊自主性增強的現實中生存得更好?看看傳統旅行社的電子商務之路。  去年開始,他們開始著手考慮和進行品牌建設,並向南京本地一些知名且具有相當實力的本土旅行社輸出網絡經營能力,提高網站的整體銷售能力。「直客端我們投入了90%的精力到在線旅遊上,想要打造一個成熟的體系,讓我們的在線旅遊對顧客具有自身的號召力。」而客源量的不斷增大則會降低整體成本,讓客戶群可以得到更加實惠的價格,2014年預計網絡業務銷售額將超7000萬元。
  • 「四條途徑」「五種模式」 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四條途徑」「五種模式」 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2020-12-01 | 來源: 國新網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新聞發言人、宣傳中心主任黃採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十三五」期間,森林旅遊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林草部門把生態旅遊扶貧作為重要工作持續推進,成效十分明顯。
  • 江西省旅遊民宿聯盟成立大會召開
    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廳長池紅講話並宣布聯盟成立,上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曉勝出席,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章國寶主持,上饒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勇講話,婺源縣主要負責同志介紹婺源民宿發展經驗。池紅出席並講話池紅在講話中指出,江西省旅遊民宿聯盟的成立,標誌著全省旅遊民宿邁向集結髮展、抱團發展,要充分發揮聯盟的引領促進作用,推動全省旅遊民宿練好內功、提升品質,創新營銷、擴大影響
  • 華僑城集團:東部華僑城旅遊度假區推動全域旅遊發展
    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華僑城集團發展全域旅遊,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遊目的地,以旅遊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不斷提升旅遊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遊消費需求。華僑城集團打造東部華僑城旅遊度假區,更好的推動全域旅遊的發展。
  • 山東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 打造全域旅遊新版圖
    李信君 攝   榮成市是山東發展全域旅遊的受益地之一,近年來該市以全域旅遊為引擎,突出旅遊賦能、生態加碼、產業升級的作用,叫響了「冬賞天鵝·夏遊牧場」的北方全季型休閒度假城市品牌。   據悉,創建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是「十三五」期間山東省文旅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該省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省」為目標,推進全域旅遊高質量發展融入社會經濟發展。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黨的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黃河是河南的根脈,發展文化旅遊,河南省最有競爭力、號召力和吸引力的就是黃河文化。
  • 2020年武漢電競旅遊嘉年華開幕 探索「電競+旅遊」新模式
    本次旅遊嘉年華,不僅有巡迴全國多地備受大眾喜愛的DNF阿拉德市集,還同期舉辦武漢電競旅遊主題燈彩展、藝術秀、DNF F1天王賽等活動。活動現場,編鐘演奏《地下城與勇士》阿拉德市集活動主題曲,將荊楚文化與遊戲文化相結合,將《地下城與勇士》音樂表演融入編鐘,演繹具有年輕受眾影響力和記憶點的經典音樂,讓觀眾大呼過癮。
  • 麗江美泉村:民族團結進步 鄉村旅遊紅火
    近年來,這個由納西族、白族、漢族組成的小村莊,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為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進步,振興民族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發展民族經濟,促進民族和諧大力發展民族經濟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的基石,也是維護少數民族穩定和社會和諧的前提條件。麗江市拉市鎮美泉村始終注重發展民族經濟,培植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