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學科跨學科整合教學, 是新時代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2021-01-15 歷史教研聯盟


歷史是一門包含古今中外的學問,歷史學科無所不包的廣泛性決定了它與多學科整合的可能性,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記誦歷史知識。

2019年為中考改革而發布的《教育部關於加強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不僅如此,取代考綱作為未來中考命題依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也寫道:「特別要注意……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繫和滲透等。」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課程的關聯」中也提及了:「歷史課程的設計,既要注意與思想政治、語文、藝術(或音樂、美術)、地理、信息技術等課程的關聯,又要有助於學生對其他課程的學習,力圖使其與相關課程發揮整體作用,共同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可見初中歷史學科跨學科整合教學,是新時代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選擇!

2020年廣東歷史中考考查的跨學科題目共有28分!且試題都是需要考生具備兩學科的基礎知識、能力才可以得出正確答案,如第3題需要地理分析地圖的能力,第8題需要語文詩詞鑑賞的能力,第33題的英語詞彙是英語課標中要求掌握的詞彙。跨學科整合體現了廣東中考的命題新動向。下面整理了阜新市第四中學富巖老師《初中歷史教學跨學科整合的思考》一文中的部分內容分享給各位讀者。「歷史和語文是兩個具有很強人文性綜合性的學科,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如果把語文學科中的相關知識與歷史學科進行整合,既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知識遷移,使抽象的歷史知識形象化、具體化,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增長知識、拓寬視野。」2020年廣東中考試題中文言文材料數量的劇增,也指導著我們在教學中要多關注歷史學科和語文學科的有機融合,實現兩個學科共同促進,共同升華。「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科教學時,可以利用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的時空思維邏輯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歷史與地理兩條線索交互融通形成網絡,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理解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等知識,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這就要求歷史學科在教學中必須整合地理學科知識技能,逐漸形成歷史時空觀念,建立歷史發展與地理變化之間的整體聯繫,「幫助學生養成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學習和看待世界的思維習慣」。「初中歷史學科與道德與法治學科都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在進行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具體教學目標,恰當地引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關知識,促進歷史教學的深化與升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教育」,這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家國情懷」,「政史不分家」由此可見。除此之外,對時政的追蹤也是「政史」兩科共同特點之一。「歷史學科與藝術學科都包含著人類豐富的文化成果和藝術成就,特別是中國古代歷史更有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因此,教師在歷史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直接引入美術、音樂等內容,用於補充歷史教學,幫助學生消除歷史與現實的陌生感和時空距離,促進學生對歷史內容的理解。」歷史學科與藝術學科的整合,不僅能「提升審美素養,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藝術素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針對性:從課程標準、重難點出發,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教學中問題的解決並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跨學科整合教學中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進入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本領,養成不斷求知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必備的素養,這也是時代發展對學生的期盼。1.(歷史與語文)唐朝詩人杜甫的《無家別》寫道:「寂寞天寶(唐玄宗後期的年號)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詩中的「世亂」指的是(  )2.(歷史與道法)2016年澳門教青局決定,與人民出版社共同編寫中學歷史教科書,並要求中小學生必須學習包括介紹「一國兩制」及澳門回歸的《中國外交知識讀本》。澳門教青局的這一決定(  )3.(歷史與地理)如圖是河姆渡居民房屋復原圖,以下哪一條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幹欄式房屋最主要的原因(  )

4.(歷史與物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如圖是其發展示意圖,F1是它發展的動力,F2是它發展的阻力。下列哪一史實客觀減少了F2(  )

5.拉斐爾是生活在15-16世紀歐洲的一位畫家,特別擅長畫聖母。他筆下的聖母(如圖)不再有宗教傳說中的神秘和冷漠,卻處處充滿了人間母親的溫暖和柔情。他生活的時代是(  )

A.文藝復興時期                 B.啟蒙運動C.法國大革命時期             D.美國獨立戰爭時期6.(歷史與英語)大國變遷與時代息息相關,並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英國資本主義的擴張完全建立在它對世界工業壟斷地位的基礎上。英國商品——「世界工廠」裡源源不斷的產品,成為轟擊其他民族國家閉關自守大門的重炮。「日不落帝國」在一定意義上是英國的工業家、企業主開創的,而不是殖民軍隊和海軍將領們通過徵服締造的。

材料二  漫畫《UNLIMITED INDEMNITY》(見右圖),是1921年由紐西蘭畫家大衛•洛所作。畫中拉車的馬代表德國,馬車上的貨物(貨物上的英文意思是「無盡的賠償」)太重,使馬蹄懸空不能著地,馬車陷入泥坑。馬車前,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手拿鐵鏟,法國總理手持馬鞭,試圖拉著韁繩前行。喬治說:「也許讓馬蹄著地它會跑得更快一些。」材料三  中國政府精心打造著將城市、港口和海洋連接在一起的資源網絡。他們幾乎沒有一個月不宣布新的大規模投資,用以升級或新建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能夠大幅度提升貿易的數量和速度。中國正同他的夥伴們一起共事,後者的地位也從「鐵哥們兒」上升到了「全天候」的戰略合作關係……「絲綢之路」正在復興。——[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原因,並分析其給世界帶來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分析英法對德國的態度,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無盡的賠償」帶來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歸納中國為「復興絲綢之路」付諸的實踐,並分析其意義。(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大國應當在世界歷史發展中承擔怎樣的使命?答案:1.B  2.A  3.C  4.B  5.A     影響:推動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速了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殖民擴張;改變了部分國家閉關自守的狀況。(2)態度:英國主張減輕德國賠款;法國堅持壓制德國。     影響:大量的賠款給德國造成了嚴重的經濟負擔,激起了德國人的復仇心理,為二戰埋下隱患。(3)實踐:打造跨區域資源網絡;建立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同鄰國的合作。     意義:推動世界貿易發展;有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於推進各國協調合作,共同發展。(言之有理皆可)(4)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協調處理國際矛盾和問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言之有理皆可)1.(2020廣東•3)題3圖是戰國時期主要農業地區分布圖,其中農業發達區主要分布在(   )A.農牧分界線以北                    B.漢水流域C.黃河中下遊地區                    D.長江以南

2.(2020廣東•8)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寫道:「西自黃河東至準,綠陰一千三百裡……上荒下困勢不久,宗社之危如綴旒(liú)。」與詩句描繪相關的是(   )A.貞觀之治                          B.大運河開通C.安史之亂                          D.隋朝的統一3.(2020廣東•14)有學者研究,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家」一詞直至20世紀初仍極少使用,但該詞在1919 年前後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現使用高峰,與對應的「勞動者」一詞使用頻率基本一致。這種現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觀念流行                  B.馬克思主義的傳播C.官僚資本不斷膨脹                  D.社會主要矛盾改變4.(2020廣東•16)題16圖是徐悲鴻1940年前後創作的鴻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採用西洋寫實主義技法表現勞動者形象,氣勢磅礴。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幅作品旨在彰顯(   )

A.遠古傳說的神秘氣息                B.鄉村社會的純樸民風C.民族團結的強大力量                D.農耕時代的家庭生活5.(2020廣東•25)克卜勒發現行星橢圓運動規律後,天文學家仍面臨一個問傾:行星為什麼總是圍繞太陽做規則運動而不脫離其固定軌道?這一疑問得到解決主要得益於(   )A.蒸汽機的發明                      B.進化論的問世C.太陽中心說誕生                    D.萬有引力的發現6.(2020廣東•32節選)(14分)教科書是課程的承載,不同時期的教科書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二  亞細亞洲,佔全球全陸三分之一,其面積之廣大,為五大洲……然多分屬歐洲諸國,主權喪盡,其號稱獨立自主者,只我中國及日本、暹羅、波斯諸國而已。(2)根據材料二,與傳統的「天朝」觀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書》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什麼變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說明。(4分)7.(2020廣東•33)(14分)語言的傳播和發展,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可以反映歷史的變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英語的發展過程看,每一個重大歷史階段都會產生大量反映鮮明時代特徵的新詞。1組15~17世紀potato;banana;maize2組19世紀telephone;telegraph;electron3組20世紀後期e-mail;website;blog4組20世紀初tank;machine gun;gas mask(註:maize——玉米;electron——電子;blog——博客;gas mask——防毒面具)材料二  17世紀初,英語作為英國的民族語言,第一次遠離歐洲本土,開始了徵服全世界的旅程。伴隨著英帝國的殖民擴張,英語的地理平臺擴展到世界每一個角落,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英語」,英語的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最終確立了起來。材料三 大多數中國人在翻譯中國特有文化名詞時,往往自動放棄了命名的權利和機會,這種做法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比如,向外賓介紹「白酒」時,他們總是將其譯為不倫不類的wine(葡萄酒)、alcohol(酒精)、Chinese vodka(中國伏特加)或Chinese whisky(中國威士忌)等等。然而韓國人堅持沿用soju(音譯漢語的「燒酒」),最終soju一詞在2008年被權威的《韋氏詞典》認可並收錄。同時,日本也還在堅持使用shochu(源於漢語的「燒酒」)。(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從1、2、3組英語新詞中任選一組,指出該組新詞的出現與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相關,並結合史實加以簡單說明。(6分)說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各國將最新研製的武器裝備投入戰場,坦克、機關槍、防毒面具等新詞進入英語。(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英國英語「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確立的(3)根據材料三所述英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談談你對語言文化交流的認識。(2分)答案:1.C  2.B  3.B  4.C  5.D6.(2)變化一:有了「全球」觀念(認識世界的視野擴大)。說明:有「(亞細亞洲)為五大洲冠」「全球全陸」等信息。變化二:有了「主權」意識(民族國家)。說明:有「分屬歐洲諸國」「主權喪盡」7.(1)第1組,事件: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張、哥倫布發現美洲)。說明:新航路開闢後,隨著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擴張,土豆、香蕉、玉米等物種新詞進入英語。說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被發現並廣泛應用,與此相關的電話、電報等新詞進入英語。說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普及,網際網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與此相關的電子郵件、網站、博客等新詞進入英語。(2)政治方面,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經濟方面,經過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國際關係方面,通過殖民擴張,建立「日不落」帝國,英語的「地理平臺語言霸權地位」隨之確立。(6分)(3)既要善於吸收借鑑,又要堅持文化自信。(2分)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2021廣東中考高分突破歷史電子樣書

相關焦點

  • ...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要求,為統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經省政府同意,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 在博實樂看見"新素質教育":教育部課程中心研討會召開
    12月10-11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第二屆實驗區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在博實樂廣東碧桂園學校和博實樂碧桂園實驗學校召開。  博實樂實驗基地地處國家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深刻學習領悟和切實落實國家課程改革的政策要求下,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致力於給每個學生提供量身定製的教育,在課程建設、教學方式、考試評價、教師教育創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而生動的實踐經驗。
  • 「新時代 新文科:全國藝術類學科建設研討會」成功舉辦
    本次學術研討會以「新時代 新文科」為主題,教育部相關領導、藝術類高等學校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專家,以及國內藝術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圍繞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學教育發展道路,如何搭建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如何打造具有世界引領性的中國藝術學科新格局等問題,展開了高水平的深入研討與交流。
  • 回歸歷史學科本質 凸顯歷史育人價值
    教材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精選基本的、重要的史實,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闡釋,引導學生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認清歷史發展規律,全面正確地看待歷史與現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民族氣節,崇尚英雄氣概,自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
  • 關於實施「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的通知
    進入新世紀,高等教育在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擔負著神聖而艱巨的歷史重任。近年來,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技術創新的重大作用,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頒布實施,使高等教育步入依法治教的軌道。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成績顯著。
  • 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精神,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教育部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自2020年秋季開始,我省普通高中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 首屆內地臺灣初中數學課程改革實踐論壇舉辦
    馬紅娟 攝  長城網石家莊11月29日訊(馮素琴 馬紅娟)11月29日由教育部北京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中國新課程研究院、石家莊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大課題「新大眾數學意義下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研究與設計」課題組主辦,石家莊市新華區教育局、石家莊市第18中學承辦的首屆內地、臺灣兩岸初中數學名師同課異構數學課程改革實踐論壇在石家莊市18中舉辦。
  • 上海中考首設跨學科案例分析,滿分15,得分率低!到底考的啥?
    而這一屆考生,與以往的中考生也有所不同,因為他們正面臨著新中考的挑戰,新中考的變化我們也談了很多次,但最近哈小童發現,新中考的計分科目中,有一項我們都忽略了的內容——跨學科案例分析。
  • 解讀| 新時代中小學校評價深化改革的關鍵突破點與實現路徑
    新時代中小學校評價深化改革的關鍵突破點與實現路徑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其中,中小學校評價是《總體方案》所涉及黨委和政府二、普通高中評價改革普通高中教育正處於普及攻堅、課程改革、高考綜合改革三項重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總體方案》是對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的進一步推進和評價改革。圍繞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培養體系的完善,這次改革主要提出了6項具體任務。1.
  • 為何說課程融合與創新的關鍵在於校長?
    STEM課程是偏理科方面的,還有人文的、文學藝術的以及全方位的跨學科,它們都屬於課程融合的一部分。 我們原來在香港進行教學的20多年間,所有的小學都做過常識科的跨學科融合。國內課程和國際課程是完全不矛盾的,好多課程都相通。中國的教材比如《道德與法制》,是可以找到很多PYP教學模式的影子的,所以說融合完全可以做到。
  • 名師引領|張悅:萬物互聯時代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新解
    萬物互聯提供的跨學科、跨媒介學習場域打破認知單向度的阻遏,為學生整體把握知識、認識學科本質提供多向度的認知途徑,使得解決問題不僅指向問題本身,而且提升學生綜合運用多種知識的學習力。這是拘囿於單一學科無法達成的學習增量。 有人預言網際網路帶來的將是「天地一時,無比開闊」的未來世界。萬物互聯時代,已經突破網際網路的虛擬生態,讓世界變得更加友好真實、深不可測。
  • 《我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歷史建制》一書出版發行
    該書是作者在統籌課程與教學論學科文脈基礎上廣泛收集、系統整理、精心撰寫而成,並得到了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省級一流學科經費資助。該書聚焦學科的歷史建制,釐清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反思了當下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展望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應然路徑。鑑往訓今,這對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專業發展、人才培養、體系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年特刊」獨家專訪|劉堅:歷盡艱難,20年新課程改革到底帶來了什麼?
    專家組就基礎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與設置、課程標準、考試、評價、實驗區工作以及各門學科課程標準研製、綜合課程設計、農村課程改革、課程政策重建等專題,先後召開上百次的研討會,逐步形成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徵求意見稿)》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方案(徵求意見稿)》。同時,優先啟動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三門學科課程標準的研製工作。
  • 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意見》 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深化課程改革,實施新課程新教材■ 嚴禁超課標教學、搶教學進度和提前結束課程■ 推進選課走班,統籌高考綜合改革和新課程改革■ 建立省級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1月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
  • 《中國教育報》報導 堰橋初中「課程改革」
    3月18日,《中國教育報》刊發無錫市堰橋初級中學「課程改革提升內涵促發展作為「無錫市新優質學校」建設單位,堰橋初中將「目標、問題、活動、評價」作為「課堂教學四要素」提出來,作為創建「新優質學校」的課改推進項目,積極推行課堂教學「四要素建設」,著力構建有深度的學科課堂,以「四要素」促學校內涵提升與發展,通過近三年實踐,基於「課堂四要素」的學校教學變革已被確立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13期立項課題。
  • 陝西出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意見》
    民主與法制網陝西訊(記者 單永昌)為統籌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陝西省政府辦公廳6日出臺《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   《意見》明確,科學安排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全省將深化課程改革,強化教學管理。
  • 曲衛國:「新文科」到底是怎樣的一場教學改革?
    2017年前後Hiram文理學院又以不同的理念和視角出臺了「新人文」教改。教育部據此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新文科」建設議題。由於liberal arts被譯成「文科」,許多學者簡單地誤以為「新文科」就是教學上的文理融合。也有學者認為新文科只是人文學科的改革。
  • 教育部發布會介紹《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
    所以經歷了從小到大的發展之後,目前正處於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這樣的歷史節點上,7月29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會前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孫春蘭副總理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會後,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門研究制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也就是《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今天我們就來發布和解讀。
  • 美術課融入音樂、語文、歷史、設計、心理、體育教學……美術融合...
    2020年10月,國家出臺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新時代美育教育不僅僅需要學生能夠掌握一到兩門藝術特長,更需要培養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12月4日,《中學藝術教學與多學科融合及STEAM課程的實踐研究》市級教育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會在成都市實驗外國學校舉行,會上交流了美育教育的實外經驗,「實外從2004年就開始嘗試美術STEAM融合課程,以美術知識為載體,把美術與音樂、語文、地理、歷史、心理、體育等多學科教學融合在一起,開展美術學科的綜合性學習,「通過藝術與多學科融合課程的學習,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
  • 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打造新平臺,賦能新商科
    新技術、新經濟背景下,傳統商科既有的培養體系難以支撐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的人才需求,新時代,面對新要求,新商科智慧學習工場在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方面做出了哪些探索?數位化時代,新場景層出不窮,新業態加速發展,虛實共生共建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技術主線,也是變革的根本方向。將新業態反映到教學場景的通道是數位化,呈現形式是虛擬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