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老師也不看書了

2020-12-24 騰訊網

【免責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北大教授錢理群

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

教育是幹什麼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自由讀書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在我看來,要辦好教育,需要三個條件:

首先要有好校長。而好校長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喜歡讀書。

其次要有好教師。好校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養一批好教師。什麼是好教師?應該有三愛:愛教育,愛學生,愛讀書。

還要有一個好的圖書室。裡面不能只有與應試有關的書,應該有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適合孩子讀的好書。

現在是網絡的時代,圖書室裡還應該有電腦設備。即使現在難以做到,以後也要創造條件,完善網絡設備。

要知道,網絡將是年輕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在這方面落後了,將處處落後。

什麼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就這麼簡單。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

中小學教育是幹什麼的?也是三條:一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三是養成讀書的習慣。做到這三條,學生就會一輩子讀書,受益無窮。

除了引導學生讀紙質的書,還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更需引導學生讀「生活」這本活書、大書。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與父老鄉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種適合於在自己鄉土上生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形成了相應的地方文化與地方知識。

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應該編寫鄉土教材,開設鄉土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識,從而和養育自己的這方土地建立精神聯繫。以後學生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自己的根。

通過讀書,養成了讀書興趣、方法和習慣;又通過鄉土知識的學習,在自己的家園紮根,這樣就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終生學習的底子,一個終生精神發展的底子。

有了這兩個底子,以後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從容應對。培育這兩個底子,我們基礎教育就盡職盡責了。

我們先要有清醒的估計,對我們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估計和認識,不要幻想通過個人的努力,或者通過一群人努力就能改變我們的教育面貌,但是我可以局部地改變。

現在不是大有作為的時代,但是我們是可以「小有作為」,如果我們努力可以「中有作為」,就很不錯,就很了不起了。

我們要靜悄悄地一點點地做。在幫助孩子的這個過程當中,你自己也改變了,你也感到你的生命力有價值。

文源:十點公社

相關焦點

  • 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去高中當老師?
    甚至在高三時期,說是「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也一點都不為過。當然,在高中不僅僅是學生累,作為高中老師也並不比學生輕鬆什麼,而且需要承受的壓力,有的時候更要超過於學生。那麼如果是讓你選擇985高校的教授和一名普通的高中老師,你會選擇哪個呢?985高校教授辭職當中學老師。
  • 北大教授陳平原:教育改革後,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原來,距離收卷只有10分鐘了,他還沒開始寫作文……這個孩子一下子讓我想到了北大中文系的陳平原教授提過的一個觀點: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是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 追星,最厲害的還是這位北大教授
    受教育的人能夠更好地自我調節,不然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宗秋剛笑談:「那個時候的好處吧,就是你可以(在南極)看到各種自然奇觀;壞處就是通訊的頻段老是不知道飄到哪去了,所以你可能說兩句話,那個信號就沒有了,跑了。」在這段近乎「與世隔絕」的時光中,宗秋剛並不寂寞,反而自得其樂。
  • 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突然辭職,去高中做了普通老師
    有點想不通,既然讀了博士,在大學本來可以有更高的成就,為何反而辭職去了高中做老師,要知道,高中很忙,甚至費力不討好,這又是為何呢? 北京大學,可是名校中的名校,已經是博士學歷,如果繼續走下去,前途無量。
  • 一個北大博士決定辭職去當高中老師,是浪費人才,還是明智之選?
    北大博士辭職去當高中老師,是浪費人才,還是明智之選?從小學到大學我們一共要讀16年的書,古時候的十年寒窗苦,到了現如今似乎年限拉得更長了。有人說,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考上好大學的都是千裡挑一的人,更別說考上清華北大了。
  • 北大教授:最成功的教育,就是教會孩子好好說話
    談吐不得體不僅會損傷人際關係,還會損失很多機會,甚至「毀」 了自己的一生。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說:「有孩子的家長,即使對著野獸,也不可以說粗鄙的言語。」很多孩子言談粗野,說話刻薄尖酸,就是從家長身上學來的。父母不好好說話,孩子也永遠學不會好好說話,永遠都在傷害著其他人。「孩子的每一個瞬間,就是家長的每一個瞬間。」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煙臺北大青鳥怎麼樣?看看老師如何培養學生「教育是喚醒和助力」
    這裡劃重點,有目的,比如有時候有人會無意識的模仿,這不屬於教育。那我們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怎麼樣去培養人?這其中我們如何去喚醒,如何去給予助力,這就是我想向各位家長分享的,希望家長們在選擇學校和專業以及對孩子未來的教育方面找到一個方向。現在我們來思考個問題,你認為選一個什麼樣的學校和專業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更合適?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考慮呢?
  • 劉寧:北大中文系給我的古典學術教育
    在中外多樣化的古典學術傳統中,在近代學術轉型的背景下理解北大古典教育的獨特,也一直吸引著我的思考。當然,對於如此複雜的問題,我沒有「識其大體」的能力,這裡,僅借系慶的因緣,擷取一些求學的體會,重溫一下在五院初識古典門徑的感動。古典文獻專業的基礎訓練當年報考北大,我選擇的是古典文獻專業。
  • 浙大講座教授:清華北大有點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紮實實的三流
    這幾年,芝加哥大學的經濟與商學,一流沒有問題,頂級可能就不是公論了。現在頂級的位子,應該是哈佛與沃頓。1983年的沃頓應該只能算一流,哈佛商學院連一流都談不上,甚至是被認為是一群二流學者拿著哈佛的老牌子在招搖撞騙。我的母校羅徹斯特大學在我念書的時候(1974年),應該是一流大學在做頂級大學的夢,現在是一流大學在往下降。
  • 在北大清華當老師,一個月能掙多少錢?知情人:說出來怕你不信!
    在北大清華當老師,一個月能掙多少錢?知情人:說出來怕你不信!每年大學畢業季,許多學生坦言最大的夢想就是能「留校任教」,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習慣了大學校園,不想改變環境,二來大學不管是老師還是輔導員,收入都有保障,三來工作內容也比較輕鬆,還有最喜歡的寒暑假。通常看一份工作,人們最關心的就是「收入問題」了。
  • 北大教授說,美國擔心未來在文化上被中國「卡脖子」
    人大也不遑多讓,有金教授在,很多人很為其折服,覺得要看清世界,人大教授不失為一扇觀察美國的窗口。北大則是另一種狀態。有孔慶東,分析樣板戲《杜鵑山》倒是很精闢,但是,人不能總活在過去,不管是當下還是襠下,畢竟還是要關心眼前的事兒。
  • 孫赫廷老師受邀主持陳章良教授《中美貿易糾紛與科技產業創新》
    孫赫廷老師受邀主持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陳章良教授主講【中美貿易糾紛與科技產業創新】論壇。2019年12月1日,孫赫廷老師受邀由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高層管理教育主辦【中美貿易糾紛與科技產業創新】論壇主持見證。
  •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我的鄰居是北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沒事我們就一起喝茶,有一次談論到我家孩子的事情上,我就問孩子這麼貪玩,長大才能有出息嗎?教授一臉正經地跟我說:孩子6歲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將來會更優秀。
  • 孔慶東,他是北大教授?不,他只是一個小丑而已
    讓一個垃圾到極點的小丑,去做中文系的教授,真的合適嗎?再舉一例,也是同日發生的,孔慶東打廣告,必有北大教授,及孔子第73代直系傳人,這兩個牛逼哄哄的招牌廣告語。瘋狗一樣的孔慶東,說事歸說事,一言不合,侮辱他人的父親和母親,,你真以為北大教授有這特權?你不防試一試,在路上與人一言不合,就說這句話,看看人家會不會揍你,躲在北大做鍵盤俠,肆無忌憚的罵人,對你,真是徹底無語了……
  • 清華北大畢業紛紛去當老師,引起巨大的爭議,刺痛了誰的心?
    上半年深圳南山外國語學校面對全國招聘老師,錄取的除了國外名校之外清一色的清華和北大的畢業生,無獨有偶,近幾天杭州學軍中學的老師錄取名單也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基本上也都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 北大教授錢理群批評在理!
    相比以上這些名校的輝煌經歷,我國的第一名校,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就有些黯然失色了,特別是清華大學,第一學府,百年清華,卻連一個諾貝爾得主都沒有。就是北京大學,近些年也出了一個屠呦呦教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為什麼我國的高校的諾貝爾獎項的就這麼少呢?清華北大至少也是全世界排名前百的大學呀。
  • 北大老師: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都有什麼共同點?
    畢業於北大物理系的老師曾說,自己發現身邊的學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知識非常淵博,讀書非常多。他說自己在中學時經常被老師誇獎,自己知識量挺豐富,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談今論古,班裡沒人比得上。上了北大以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夠看,在班裡顯得特別孤陋寡聞。同學中有研究西方哲學的,研究經濟學的,研究古代西域歷史,真正算得上博古通今。這些學霸讀過大量書,對那些沒讀什麼書的學生,就會形成降維打擊。
  • 中國群星閃耀時:跟北大教授品鑑20位近現代名人風採
    蔡元培,改造北大,力行教育救國之良方。  ……  新舊交替的時代,有一群彷徨的中國人,在文化和社會的裹挾下,找尋著自我和他者的平衡:  成舍我,從青年學生到意見領袖的過程中,他曾經的信念也不斷地經歷著動搖和顛覆。  林語堂,融匯東西方智慧,以英文撰寫中國文章,對西方人講中國文化。
  • 北大教授:農民沒有什麼貢獻可言!應該儘早消滅?
    但就是有一些看似高素質的人,卻說出一些十分低級的話。比如說,一位名叫王福重的北大教授,他認為農民根本沒有啥貢獻,此言一出自然引發了激烈的討論。現代社會依然有5億農民新中國建立後,曾經進行過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國內人口總數超過6億,其中有農村人口超過5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