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趣談:下雨天古人如何避雨?聊聊歷代「雨傘」的進化史

2020-12-14 思帆歷史趣聞

四季輪迴、風霜雨雪、陰晴變化,都是自然界最尋常的氣候變化。古代老百姓雖然對自然氣候,有一種比較原始的自然崇拜,但是在生產生活中也總結出了,很多與氣象變化息息相關的農諺。這些看似樸實無華的諺語,卻蘊含了老百姓最樸素的自然情懷。

東風下雨東風晴,再刮東風就不靈;晚上下雨白天晴,曬得泥草青又青。這兩句與下雨天氣息息相關的農諺,雖然談不上任何文學價值,但是卻對老百姓生活有很大幫助。

宋代《景德傳燈錄》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可見雨水多寡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明代文人解縉曾戲作《春雨》詩云:「春雨貴如油,下得滿街流,滑倒解學士,笑壞一群牛」。

這首小詩雖然藝術性略遜一籌,但是「春雨貴如油」詩句,其實也說明了春雨的重要性。是否降雨可能對士、工、商影響不大,但對於靠天吃飯的農民來說,簡直要比酥油還要珍貴。

按照氣象分布來看南方是多雨地區,耕、春播、春插都需要春雨,所以古人才會有「春雨貴如油」的說法。事實上無論南方還是北方,在春耕之時都需要一場及時雨。

但是很多都會有一個疑問,雖然降雨對耕耘十分有利,但卻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下雨天古人如何避雨呢?這就要讚嘆老祖宗們的智慧了。

遮風擋雨三件套:雨鞋、雨衣、雨傘

現代社會處於科技大爆發時代,上至探月火箭下至日用百貨,幾乎都能看到科技創新的影子。就算是躲避淋雨這種小事,也發明了很多令人稱讚的方法。比如,雨天標配三件套雨傘、雨衣、雨鞋,不僅可以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而且也體現出了現代人的智慧。

古代人遇到降雨天氣的時候,也有雨天標配三件套嗎?

雖然當時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人們擁有的物質條件也比較有限。但為了能夠解決雨天避雨難題,這些生活在數千年前的老祖宗,居然想出了很多十分周全的方法。

一、「雨傘」誕生歷史,及其重要歷史意義

1.樹葉遮雨,雨傘雛形

原始社會時期,由於人們認知水平有限,所以為了應對狂風暴雨天氣,人們在肚子不餓的前提下,根本不會冒著風雨雷電隨意外出。即使是又不得不外出的理由,他們為了有效躲避大雨侵襲,會將面積較大的樹葉頂在頭上。

這種比喻方法不僅特別簡單,而且也體現出了環保特色。因為此類樹葉可謂隨處可見,只要隨手採摘就可以當做「雨傘」。

筆者認為,原始人用樹葉遮雨,其實也在不經意間發明了「雨傘」。只不過他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無意間的行為居然發明了雨傘。

筆者認為,古代社會中的很多事物,大多數都是在機緣巧合下應運而生。但這種機緣巧合的基礎,卻是人們對生活的探索與適應。雖然從原本意義上來講,樹葉並不能被稱為雨傘,但是這種可以遮雨的物品,卻促進了其他雨具的誕生。

如果將時間推移至遠古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有較大進步,再加上人們的意識行為開始規範化。尤其是規範或禮制開始萌芽之後,人們在應對天氣變化時,擁有了更多自主性的行為意識,這也是直接促成雨傘出現的重要契機。

2.受帝王華蓋啟發,雨傘雛形初具模樣

遠古時期的華夏共主黃帝,建立初級禮法制度之後,很多彰顯帝王威儀的物品誕生。除了「上衣下裳」寬袍大袖的服飾形制之外,帝王所用之物皆以尊貴為主。「華蓋」本是古代星宿之名,但後來泛指帝王或貴官車上的傘蓋。

從原始人使用樹葉遮雨,至遠古時期華蓋出現,距離雨傘誕生更近了一步。或許在很多現代人的印象中,雨傘只是一種較為尋常的物品,不僅隨處可見而且還觸手可及。但是在生產力極度落後的遠古時期,能夠想到使用樹葉或華蓋遮雨,也應該算得上與大自然鬥智鬥勇的結果。

可以負責任的說,雨傘是在華蓋基礎上,經過不斷改良而形成的一種雨具。

筆者認為雨傘出現絕非偶然,這既是古人智慧的重要體現,而且也是適應大自然的一種表現。但樹葉或華蓋並不是雨傘,所以生活在當時社會中的古人,依然不知道雨傘為何物。

3.西周初年雨傘流行於世

距今3000多年的西周王朝,可以稱得上古代歷史的轉折點。因為西周在殷商的基礎上,不僅創立了以「周禮」為核心的禮制,同時由於青銅器冶煉技術較為成熟,讓人們真正感受到了生產力進步的信號。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來看,西周時期出現雨傘並不為奇。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西周時期發明的雨傘,其靈感也來源於貴族馬車上的傘蓋。

單從「傘」字的結構上去分析,就可以看出與現代社會中的雨傘,無論是外形還是作用都基本一致。西周貴族使用的雨傘用絲帛製成,到了春秋時期能工巧匠魯班,將傘蓋進行了精心改進,於是就變成了可以手持的雨傘。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魯班的妻子云氏,才是雨傘的實際發明者。

《玉屑》中曾記載簡短的了這個史實,只不過尚未有其他佐證,所以這種說法也未必屬實。相傳雲氏之所以製造雨傘,目的就是為了送給將要遠行的魯班。

4.貴族階級的日常用品

西周時期的「傘」多為絲帛製成,作為一種比較名貴的布料,不僅價格特別昂貴,而且還有等級之分。只有貴族階級才能使用這種雨傘,當然也可以用來遮擋太陽。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之下,老百姓根本沒有機會使用雨傘。

筆者認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西周時期的雨傘雖然十分流行,但也只限於貴族階級。

無法使用雨傘遮雨的老百姓,難道就只能淋雨嗎?事實上比絲帛雨傘更為廉價的鬥笠、蓑衣,才是當時老百姓遮風擋雨的必備雨具。

5.唐代雨具鬥笠、蓑衣、唐傘

唐代詩人柳宗元撰寫的《江雪》中,就曾寫道: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蓑笠」就是蓑衣和鬥笠的合稱。即使這首詩詩由唐代詩人創作,那麼詩中所描寫的「蓑笠翁」,也應該是當時的老百姓。

唐朝中期著名詩人張志和,也曾在《漁歌子》一詩中,描繪了身著蓑衣頭戴鬥笠的漁夫形象: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青箬笠」指的是用竹篾、箬葉編織的鬥笠;「綠蓑衣」 用草編織成的「雨衣」。

實際上唐朝時期雨傘製造業,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期,從東瀛前往長安的遣唐使,在回國時將唐代雨傘帶回故鄉

這種從唐代傳入日本的雨傘,被日本人稱為來自長安的「唐傘」。

唐代雨傘之所以可以蜚聲海內外,其實也全仰仗於歷朝歷代的改進。漢朝時期雖然貴族依然使用絲帛雨傘,但是隨著雨傘的需求量逐漸增大。為了滿足更多人使用雨傘的要求,以竹子、桐油紙為原料的油紙傘開始出現。

在歷經大約400年之後的唐代,這種紙制油紙傘開始大面積普及。

如果追溯油紙傘的巔峰時刻,大約在公元17-18世紀末期,由生活在清朝時期江南的能工巧匠,製作的更迷精緻的彩繪花傘,不僅具有實用、廉價、方便等特色,最重要的是加入了文化藝術成分。

6.氤氳人文藝術的油紙傘

很多人對油紙傘的印象,應該都是停留於影視劇中。身材高挑、皮膚白皙、穿著旗袍的江南女子,在細雨濛濛的夏季撐著一柄油紙傘,這種感覺總會令人無限嚮往。油紙傘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古代文化藝術的重要體現。

這種以竹條做為傘架,以天然防水桐油紙為傘面的油紙傘,不僅是古人下雨天時使用的遮雨工具,也是獨具古典韻味的文化之美。

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雨傘,時至今日依然在江南地區流行。這充分說明了一柄注入了文化內涵的雨傘的獨特魅力。

實際上,如果大家對油紙傘有所了解,就一定會知道這種樣式的雨傘,其實並不僅僅有遮風擋雨的作用。很多生活在南方地區的女性,在夏天到來時也會將油紙傘放過遮陽傘。如果從油紙傘的文化魅力角度去分析,其實這種雨傘還具有裝飾作用。

筆者認為,油紙傘作為古人的一種雨具,在歷史傳承過程中早已注入了新的靈魂。從這種雨傘的製作工藝來看,不僅體現出了古人心靈手巧,以及實用價值和美感的追求。同時,也賦予了油紙傘的歷史韻味。

7.雨傘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石榴樹》中,就曾對雨傘做出過詩意描寫,「傘蓋低垂金翡翠,燻籠亂搭繡衣裳」;北宋文人領袖晏殊也有「青涼傘上微微雨」之句。筆者認為這些詩句所表達的涵義,只不過是將沒有生命的雨傘,變成了一個有靈魂的物品。

當雨傘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它的作用就已經不再是遮風擋雨。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當婀娜多姿的美女撐傘款款走來時,她手中的雨傘就是一朵嬌媚的花朵;當落魄書生在雨中撐傘時,一種前所未有的失意籠罩在頭頂。

筆者認為當古人撐著傘,或者頭戴鬥笠、身披蓑衣,漫步在斜風細雨中時,一種前所未有的詩情畫意就會瀰漫在雨中。當古人撐起傘時雖然遮擋的是雨水,但躲避於傘下的撐傘人,才是雨傘不斷進化的引路人。

結 語

自古以來這樣很多事情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四季輪迴、風霜雨雪,卻在年復一年的反覆上演。有人喜歡春風夏雨的浪漫情懷,也有人對秋風冬雪更為著迷。下雨時能有一把傘撐在頭頂,或者一襲蓑笠籠罩全身,這種感覺其實也很溫暖。

雨傘、蓑、笠、草鞋,可以稱得上古人避雨的神器。筆者認為不同時代的雨具發展,其實也證實了人們思想意識的不斷更新。從原始人使用樹葉遮雨開始,其實就早已註定了雨傘的出現。只不過它沒有來得太早也沒有遲到,在恰當的時間出現才是最好的歷史證明。

【參考文獻】

羅愈中《傘的古今中外》

陶學鋒《中國古代的傘文化》

《它們是怎麼發明的(之八)——雨傘》

《古代皇帝出行時車上的大傘是為了遮陽和擋雨嗎?》

相關焦點

  • 雨傘發展簡史:從樹葉到智能雨傘,雨傘可能是進化最慢的產品了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這句話是古龍小說《大人物》的對話,後來被《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傳播,因其朗朗上口,詼諧幽默,而成了我們兒時的經典兒歌。而實際上,下雨的時候不管頭大還是頭小都是需要雨傘的,因為頭是「頭等大事」,頭部淋雨之後極易生病。今天就為大家講一講雨傘的發展簡史吧!
  • Air雨傘:沒有傘面,藉助空氣「力場」驅趕雨點
    關於雨傘,一直有人在嘗試革新,目前世面上已經有了太陽能雨傘,能預測天氣的智能雨傘等多種款式,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11款讓你意想不到的雨傘》一文中就有諸多介紹,但它們在避雨方式上都是直接遮擋。現在,一個來自國內的團隊開發了一款Air雨傘,它能用空氣「力場」來避雨。Air雨傘外形看起來就都會像一個噴頭,內置有發動機和風扇,由鋰電池驅動,能在傘的頂端產生氣流形成保護層,就像製造絕對領域,防止使用者被淋溼。那它能形成多大範圍的保護?設計者表示,目前開發階段,Air能讓兩個人避雨,如果雨不太大,還能擠下更多人。
  • 雨天在商店避雨,發現前面有隻二哈,仔細一看,趕緊拍照發朋友圈
    都說老天有不測的事,但老天的心情我不太明白,什麼時候在颳風,什麼時候在下雨,什麼時候在陰天,什麼時候在陽光下,都是變幻莫測的,即使是現在的高科技,天氣預報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準確,這樣的事情,在天氣反覆變化的地區給很多人帶來了麻煩,有些沒有車的公司職員,不得不每天隨身攜帶雨傘和雨衣,
  • 古代沒有鐘錶,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其實很簡單
    可見在古代,古人們對時間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也深知時間的寶貴,用黃金來做比喻,確實是恰當其分,也體現了古人對時間的珍惜。在古代,不像現在如此方便,有手錶、手機等可以看時間。那麼,古人是如何計算時間的呢?
  • 古代窗戶大多是紙糊的,颳風下雨怎麼辦?古人的智慧令現代人折服
    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相當令人敬服的。因為要透風,透光,所以,在很早的時候,窗戶這玩意兒就存在了。但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古人是用野獸的皮毛來遮擋窗戶,雖說確實是可以在寒冷的時候很好地擋住風,但是不透光,依舊不是最佳的選擇。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又逐漸出現了紗布窗戶、錦布窗戶,絲布窗戶等等。
  • 世界最「膨脹」的植物,葉片最寬長達4米,可輕鬆容納8人避雨
    世界最「膨脹」的植物,葉片最寬長達4米,可輕鬆容納8人避雨植物經常在我們周圍,我們可以說我們對植物並不陌生,但我們只能知道冰山一角。因為雖然我們周圍有植物,但我們看到的可能是普通的花木。除此之外,我們對許多植物一無所知。
  • 古代用紙糊窗戶,為什麼風颳不破,雨打不溼?古人智慧不可小瞧
    但是在古代,卻沒有現在這麼便利的條件,是比較落後的,但是古代人的智慧是不可以小瞧的。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古人的智慧。我們經常能在電視劇中,看見古代人家裡的窗戶是用紙糊的,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有疑問,為什麼用紙糊窗戶嗎,是因為窮嗎?
  • 在第八個世界廁所日,來聊聊廁所進化史,馬桶中蘊含著人類大智慧
    不過廁所和人類生活可是息息相關的,每個人平均一年會使用廁所2500次。根據計算,我們的一生中,有3年時間是在廁所裡度過的,女性花費的時間則要更長。我們現在上廁所是件挺愉悅的事情,可以坐在乾淨的馬桶上聽歌讀書玩手機,事後小手指輕輕一按,便可以起身瀟灑離開。可是在科技落後的古代,沒有抽水馬桶的古人是怎樣解決如廁問題的?
  • 古代生活趣談:打井技術最早起源於何時?古代人如何開鑿水井?
    「井」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汲水文化源泉。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原始社會早期人們想要飲水,會直飲江河、湖泊、溪流中的水。當「井」出現之後,人們在飲水問題上,開始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可以說「井」既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各種史籍中關於「井」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 下雨天,古人的朋友圈是怎樣的?
    今天我的天空下雨了,你呢?雨天無聊,不能出門,我想起了下雨的朋友圈,會有怎樣的光景?我的一位蛋糕店的老闆朋友在感嘆:"狂風暴雨中,送兩個蛋糕和這幾盒月餅還是被淋的半身溼,只要上天不是下刀子,月餅一定會如期送到各位小主手中的。"
  • 青鸞耀輝:歷代銅鏡彰顯古人審美情趣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生活用品,亦是古人對美的追求。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出現銅鏡,此後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裡,先後經過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至漢唐臻於繁榮輝煌,而宋元逐漸衰退,在清代,西方玻璃鏡傳入之後,銅鏡的歷史使命才宣告結束。
  • 90分自動開合雨傘:是雨傘也是手電
    雨 傘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甚至家裡,車裡等都會備上個一兩把雨傘,以防不時之需,萬一哪天突然下雨沒把雨傘還真就出不了門。市面上有些劣質雨傘價格賣的還挺貴可質量一點也不行,經不起大風大雨的拍打,有的遮不住雨會被淋得一身雨,有的被風颳的稀啪爛,如突遇暴雨大風天氣沒有把好點的傘可能還真扛不下來。最近我們這邊也是正值梅雨季節,一下雨就 一連幾天一個星期的下,沒把好點的雨傘還就不行。最近拿到的這款「90」分的全自動反向摺疊照明雨傘就還挺不錯的,現已上架小米有品眾籌僅售49元,現在入手忒划算。
  • 「自動傘套機」滴水的雨傘,拿它怎麼辦?
    黃梅時節,一把雨傘成了生活中的必要裝備。但問題隨之而來,被打溼的雨傘就成了人們「嫌棄」的對象。滴水的雨傘不僅弄溼地面,蹭溼其他遊客,還可能變成讓人滑倒摔傷的「元兇」。該如何處置滴水的雨傘?
  • PS系列主機歷代手柄進化史:1998年迎來第一代手柄!
    油管UP主Andrew Louis帶來了一段視頻,就展示了PS系主機手柄從1994年到2020年的進化史。而最後亮相的自然是DualSense手柄。  PS系主機手柄進化史:【遊俠網】PS系列主機歷代手柄對比  在DualSense之前,PS手柄的正統型號都冠以「DualShock」的名號。
  • 「生活趣談」趣談各國休假制度
    1.國外的休假制度韓國:韓國全年法定節假日共有16天,當中包括各為3天的春節和中秋假期。此外,韓國人的帶薪年假為15至25天。加上雙休日,韓國人全年假期可達到132至142天。美國:總的說來,美國的休假時間比較充沛。
  • 為什麼日本女孩都愛用透明雨傘?
    一把透明雨傘就像掛在身上的LV,是身份的象徵,也是時尚教主地位的保全。在我為數不多的島國片經驗裡,靚麗的女明星在下雨天都少不了一把透明雨傘。手拿透明傘的麗人顧盼風姿,可以說是日本街頭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即使你手上拎的是Birkin,下雨的時候只有透明傘才能確保你的萬無一失。」偏愛透明傘的日本icon都將它稱為500日元的高奢潮品,你可以在每個便利店入手,沒有配貨也沒有黃牛。唯一值得擔心的只有如何在一堆透明傘裡面找到自己的那一把。
  • 天有變化,在古代表示有何徵兆?古代「司天監」如何提出某種預測
    這是千百年來古人通過不斷的觀測天文星象,而歸納總結出來的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既然是自然常態,必然也有「非常態」的情況出現,古代所謂的「徵應」,更多的正是基於「非常態」的現象,去預測和判定。而這種預測和判定,必然也是之前曾發生相同情況下,發生了何事的歸納總結。這點必須在此說明。
  • 聊聊古代的結婚儀式:原來古人結婚也這麼難,過程實在太繁瑣了
    那麼在古代,結婚是一件難事嗎?畢竟彩禮可是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古人是否也會因為彩禮而頭疼呢? 大家有沒有發現古人送聘禮有什麼特點?實用。古人送聘禮都是送實用的居家用品,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了古代的生活物資較為匱乏。因為啊,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大家送彩禮也是水盆、暖瓶、被罩之類的生活用品。
  • 顛覆傳統雨傘的國產反向傘,能夠抵禦8級強風,撐它走夜路也不怕
    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事情都是日新月異,全世界每一天都在發生巨大的改變。比如很多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傳統物品也在發生著變化。正如中華小當家中的說過的一句話:「傳統就是用來顛覆的」雨傘可以說是生活中最常用到避雨的工具。據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木匠鼻祖」魯班苦於下雨的煩惱,在「亭子」和「孩子們撐的荷葉」受到啟發,用布作為傘面,又根據亭子結構製作了傘骨,雨傘的雛形也就出現了,而且一直沿用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