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的拿手好菜「東坡肉」怎麼做才好吃?他留了一首詩告訴你

2020-12-14 摸魚廚子

去年的豬肉價格飛漲,老百姓大呼「吃不起」,但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卻說「這上好的豬肉啊,價格卻賤得像泥土。為什麼呢?因為富貴人家不肯吃,而貧窮人家不知道怎麼煮。」

這可是讓我們這些今人羨慕起他們這些古人能吃到便宜豬肉。蘇東坡說「貧窮人家不知道怎麼煮豬肉」,他自己是怎麼煮豬肉的呢?我們穿越千年回去看看吧。

東坡肉的由來

宋元豐三年 (1080年 )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湖北黃岡)副使。被貶之人自然是不受待見,蘇東坡在給朋友的信裡寫:「黃州這偏僻多雨,天氣不好。好在魚肉、稻穀、柴火物價較低,所以適合我這種窮蛋居住。我沒做過農活,當官時的俸發下來很快用光。怕過不了多久,會被餓著凍著。

因為生活條件不好,蘇東坡開始自己種地,第二年收成還不錯。蘇東坡就請了一些當地的朋友來家裡吃飯,同時因為當地豬肉便宜的特點,他讓鄰居來燒黃州紅燒肉宴請來赴宴的朋友。客人吃完之後和蘇東坡說出了自己的評價:這個肉燒得很不錯,但是就是太膩了。

蘇東坡在朋友走了之後,潛心研究烹調方案,經過多次研究他成功地找出了辦法,同時還寫下了這首《豬肉賦》:

靜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從詩裡我們知道了東坡肉的做法大致是:

預備工作是把鍋洗乾淨,然後往裡面加少量的。火不能大,柴上冒煙,但是看不見。等到他自己熟了就行了,功夫到了他自然就好吃了。

這麼燒出來的東坡肉有多好吃呢?蘇東坡自己在詩裡寫「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吃兩碗。」

東坡肉的流傳

蘇東坡的燒肉方法出了之後,深受當地百姓歡迎,親切地將這種做法燒出來的肉稱為「東坡肉」,而後宋元豐七年 (1085年 )蘇東坡從黃州復出 ,經常州、登州返回都城開封 ,在朝廷任職。宋元祐四年 (1089年 ) ,蘇東坡第二次調往杭州任太守之職 ,隨之將黃州燒肉的經驗傳到杭州 。

因為任職地方多,各地都有流傳有不同版本的東坡肉,但是東坡肉的精髓還是根據《豬肉賦》所提煉出的「十三字訣」:就是「少著水,慢著火,功夫足時他自美。」即便是將大塊豬肉放入水中白煮,以此十三字訣待之,也是一道人間美味。

不過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查到的是明代嘉興人沈德符所著《萬曆野獲錄》卷二十六《物帶人號》載:「肉之大垛敖不割者,名東坡肉。" 這大概算是有關東坡肉較早的文字記載,而宋元史中都沒有查到東坡肉的相關記載!

「東坡肉」的做法

《中國名菜譜》系列 16本菜譜中 , 與蘇東坡有關的 ,直接以「東坡」命名的肉類菜餚有 5款 , 5種「東坡肉」 的製作方法有所不同。我摘抄最著名的杭州東坡肉的做法給大家做個參考:

杭州東坡肉

原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冰糖35克,姜塊25克,紹興酒100克,醬油75 克、香蔥50克。選用皮薄肉厚的五花肉,刮掉肉皮上剩餘豬毛,用溫水洗乾淨,放入沸水鍋中汆5分鐘,煮出血水後撈出來。肉衝涼後,切成4公分左右的方塊。取大砂鍋一隻,用小蒸架墊底,先鋪上蔥並放上姜,將肉塊的皮朝下,均勻地碼在上面。往砂鍋裡加放糖、醬油、紹酒、蔥結,蓋上鍋蓋,用大火燒開後,改用微火燜2 小時,再將砂鍋端離火口,把燜酥的肉取出,分別放入小瓷罐中,再將小瓷罐放入蒸籠用旺火,蒸半小時即可。其特點是:色澤紅亮,昧醇汁濃,肉酥爛不碎,香糯而不膩。

摸魚廚子說:今日之豬肉不再貧賤如泥土,東坡肉作為一道名菜也流傳了千年之久,可蘇東坡在黃州之時,是他人生中最為落魄的日子。

他依舊以極為樂觀的心態在面對,同時還發明出了「東坡肉」,擴展了當地百姓的餐桌,解了些許民生之難。

回望千年,我似乎看到那個落魄的中年男人,在灶頭案板之間忙活,也在告訴我們這些後人,不要輕易的被逆境所壓倒。這大概是我們相比「東坡肉」的做法,更需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蘇東坡《與章子厚書》

王洪江."東坡肉之源流──宋代名菜考."四川烹飪 .01 (1997):13.Print.

金曉陽."不同地區「東坡肉」之比較."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01 (2010):35-40.Print.

相關焦點

  • 蘇軾的吃貨精神研發東坡肉,為此作下打油詩一首,對後世影響深遠
    等等等等提起豬肉的菜系,不得不提的是東坡肉。看名字就知道這道菜與宋朝大文學家,蘇軾有關。東坡肉,又名滾肉、東坡燜肉,是眉山和江南地區特色傳統名菜。東坡肉在蘇菜、浙菜、川菜、鄂菜等菜系中都有,且各地做法也有不同,有先煮後燒的,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
  • 嶺南地區送禮最有面子的一種水果,竟被一首詩帶火了
    嶺南地區送禮最有面子的一種水果,被一位吃貨的一首詩帶火了。我們都知道蘇東坡是南宋時期的大文豪、大詩人,他有個特點,就是好吃。他有多好吃呢?他把對美食的喜愛寫進了詩裡。什麼"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雖然人被貶到這鳥不生蛋的黃州,可豬肉是又好又便宜啊。據說東坡肉就是蘇東坡覺得無聊自己琢磨出來的美食。結果他又被貶到了更加偏遠的惠州,我們都知道在古時候兩廣地區瘴氣是非常重的,根本就不適合人居住。
  • 民間故事:東坡肉的傳說
    蘇東坡很感激百姓們對他的愛戴,這麼多的豬肉不能自己享受,正趕上過年,於是就按花名冊把切成一樣大小的方塊豬肉分給了治理西湖的民工,讓他們也過個舒心年。人們拿到豬肉既感激又高興,感激體恤百姓的好官,高興的是可以吃肉過年,人們紛紛把方塊肉叫「東坡肉」。
  • 簡筆畫女孩:一盤拿手好菜!
    文章講了關於他的一件小事,他在生日前去理髮,原本只需要20元,他為了照顧理髮店生意,卻非要給理髮師100元。熱愛生活,有自己的事業,做一個快樂的老頭,擁有自己的「拿手好菜」,袁隆平做到了!1丨八月溫暖的風,清爽與你相擁總說時間太匆匆,但當你面對五天前買的水果時,還是不敢相信,竟然已經過去了五天!
  • 蘇東坡與東坡肉,探尋文豪與美食背後的秘密!
    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蘇東坡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你知道嗎,在美食界蘇東坡也是響噹噹的專家! 在黃州時,為東坡肉,蘇東坡就寫下了一首打油詩《豬肉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 貶謫流放,熱愛生活,創造100道美食的蘇東坡,其實生活很節儉
    朋友解釋說,這家店在他小時候就在,至少已經四十多年了,小時候每次到了逢年過節,當校長的父親就會帶著全家來這裡美美地吃一頓,這家店的東坡肉就是他一生的舌尖上的美食。最近我在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軾傳》,寫得確實很美,從字裡行間也能體會到林語堂先生對蘇軾的敬仰和熱愛。他把樂天派的蘇軾的寫的很接地氣也很傳統,才華橫溢又與普通人無異。我所感興趣的是蘇東坡對美食的追求。
  • 蘇軾的24字絕筆詩,總結自己一生悲慘遭遇,讓人讀一次哭一次
    並且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後這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而難能有二的。蘇軾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嘲而又自豪的「戲言」對自己的一生作出了中肯的評價:「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 蘇東坡的每一首詩詞都堪稱經典,然世上又有幾人能夠讀懂?
    一提及蘇東坡,每個熟知他的人臉上都會浮現出親切敬佩的微笑。他的才華橫溢,他的樂觀曠達,他的胸襟開闊以及他的樂呵呵的處世之態——深深地刻在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蘇東坡這位文學雅士,無數人遐想著能與他又一次邂逅,可當我們誦讀他的詩詞,聆聽他的故事,卻何嘗不是在與這位曠世之才進行一次對話呢?可蘇東坡畢竟是蘇東坡,幾千年前被恨過、迫害過,幾千年後又被世人真正的愛著。從恃才自傲到大徹大悟,蘇東坡仿佛經歷了人生巨大的轉變,今天的我們怎樣去看待這種變化,或許讀懂蘇軾的詩詞是最好的辦法。
  • 蘇東坡有一首詩,裡面說了一道菜,愛吃肉食的人沒有不喜歡的
    正是由於他的努力,紅燒肉才得以從底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實,那個源遠流長、名震大江南北的東坡肉說穿了也就是紅燒肉,考究紅燒肉的歷史,確實難以說清楚它產生於何時、何地,不過,由於東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他那時起,紅燒肉就正式的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 「東坡肉」和「紅燒肉」區別在哪?口感、味道區別大,弄明白再吃
    導語:「東坡肉」和「紅燒肉」區別在哪?口感、味道區別大,弄明白再吃。 提起「東坡肉」,不由地就會想起,宋人東坡先生的那首《豬肉頌》:「黃州有好肉,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 教你紅燒肉怎麼做才好吃!
    教你紅燒肉怎麼做才好吃!今年的豬肉價格可謂十分囂張,在漲漲漲的康莊大道上直奔不回。而最近這段日子,豬肉價格終於回暖一些,因此就趁機給大家安利口感滑嫩而不油膩的紅燒肉做法!紅燒肉,也叫東坡肉。 「黃州有好的豬肉,價錢很便宜,有錢的人家不會去吃他,沒錢的人不會烹飪。這個豬肉啊,要用小火慢慢煮,少加水,火候到了自然就好吃了。」
  • 豬尾巴怎麼做才好吃,配方和做法告訴你,又香又軟爛,太好吃了
    豬尾怎麼做才好吃,告訴你配方和做法,又香又軟,好好吃!談到做豬尾,大家都很熟悉,因為豬肉本身就很普通,再加上豬尾是豬肉上面的一種肉食,只要是賣豬肉的地方,一般都會有豬尾!所以每個人買回家的豬尾巴,都是怎麼吃的呢?老爸特喜歡丟在砂鍋裡煮,裡面放些蔬菜,這樣素食搭配,簡單一煮,實在是太美味了,每年冬天,這道菜都是我家最常見的菜,下面我就砂鍋中豬尾的做法談一談!
  • 蘇東坡發明製作了東坡肉,為何卻不殺生?
    東坡肉,就是他發明製作的一道名菜。但是蘇軾卻主張不殺生?下面幾個故事就是證明。 專門跑到很遠的地方將它們放生,以資冥福,你卻在這麼近的地方取下蝨子而將他殺死。這是為什麼呢?」 朝雲說:「無奈,為何它要咬人呢?」於是蘇軾做了首詩說: 蟣蝨近人身,氣體所感召。 彼飢而齧人,如人食麥稻。
  • 蘇東坡與佛印燒豬的不解之緣
    夜半時分,蘇東坡甦醒過來。窗外,江月低垂,濤聲陣陣。床是寶覺的禪塌。他知道自己又喝多了。酒醒之後的蘇東坡,再也睡不著了。他便索興在房間雪白的牆壁上,筆舞龍蛇:《金山寺與柳子玉飲,大醉,臥寶覺禪榻,夜分方醒,書其壁》。這樣的場景究竟發生多少回了,蘇東坡自己也記不清楚了。
  • 孤島上的蘇東坡
    蘇轍為他作《追和陶淵明詩引》一書,其中,就提到了「淵明不肯為五鬥米一束腰見鄉裡小兒」,而他哥哥「出仕三十餘年,為獄吏所折困」,終其一生,都未能悔悟,並且因此身陷大難,到晚年才要「欲以桑榆之末景」,將自我寄託於陶淵明,但「誰肯信之」?知兄莫若弟,子由說他好陶公,有如葉公好龍,好的是形影,並非陶公之真身。
  • 《夜燒松明火》:蘇東坡平生最幽默的詩
    蘇東坡當然是一個詼諧幽默的作家,他的言談、詩文,往往詼諧百出,妙趣橫生。但是,遍讀蘇東坡詩文,我覺得,寫於海南儋州期間的《夜燒松明火》,是他平生所作詩歌中最幽默的一首。詩如下:歲暮風雨交,客舍悽薄寒。夜燒松明火,照室紅龍鸞。快焰初煌煌,碧煙稍團團。幽人忽富貴,繐帳芬椒蘭。珠煤綴屋梢,香[氵詣]流銅盤。
  • 蘇東坡一首冷門的題畫詩,最後7個字驚豔了千年
    此刻的他已是朝廷的翰林學士,身居高位,「人在玉堂深處」。但他卻感覺自己離所追求的「詩和遠方」越來越遠了。他將這種現實落差與心中真意寫進一首詩裡,題在了一幅畫上。《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宋·蘇軾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 蘇軾大婚當晚詩興大發,為妻寫下一首詩,讀完覺得太浪漫
    遭遇貶謫,便游離四方,用詩句記錄人間美味,翻開他的詩篇全然不見失落之苦,唯有舌尖上的美味,勾得你口水連連,趕緊下單一盤東坡肉,大快朵頤。在蘇軾生活的朝代,他的詩因其膾炙人口,老少鹹宜,深受朝中士大夫和市井百姓的喜愛,廣為流傳。
  •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蘇東坡的荔枝情結
    ……蘇東坡晚年寫了不少詠荔枝的詩,這首詩是他在惠州初次食用荔枝後寫的。這首詩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荔枝描寫的可謂生動形象,栩栩如生。詩雖然寫的很好,但背後的故事卻不見得美好。蘇東坡去惠州是「烏臺詩案」後以罪官身份被朝廷貶謫去的,並且這次貶謫還是霹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