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豬肉價格飛漲,老百姓大呼「吃不起」,但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卻說「這上好的豬肉啊,價格卻賤得像泥土。為什麼呢?因為富貴人家不肯吃,而貧窮人家不知道怎麼煮。」
這可是讓我們這些今人羨慕起他們這些古人能吃到便宜豬肉。蘇東坡說「貧窮人家不知道怎麼煮豬肉」,他自己是怎麼煮豬肉的呢?我們穿越千年回去看看吧。
東坡肉的由來
宋元豐三年 (1080年 )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湖北黃岡)副使。被貶之人自然是不受待見,蘇東坡在給朋友的信裡寫:「黃州這偏僻多雨,天氣不好。好在魚肉、稻穀、柴火物價較低,所以適合我這種窮蛋居住。我沒做過農活,當官時的俸發下來很快用光。怕過不了多久,會被餓著凍著。
因為生活條件不好,蘇東坡開始自己種地,第二年收成還不錯。蘇東坡就請了一些當地的朋友來家裡吃飯,同時因為當地豬肉便宜的特點,他讓鄰居來燒黃州紅燒肉宴請來赴宴的朋友。客人吃完之後和蘇東坡說出了自己的評價:這個肉燒得很不錯,但是就是太膩了。
蘇東坡在朋友走了之後,潛心研究烹調方案,經過多次研究他成功地找出了辦法,同時還寫下了這首《豬肉賦》:
靜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從詩裡我們知道了東坡肉的做法大致是:
預備工作是把鍋洗乾淨,然後往裡面加少量的。火不能大,柴上冒煙,但是看不見。等到他自己熟了就行了,功夫到了他自然就好吃了。
這麼燒出來的東坡肉有多好吃呢?蘇東坡自己在詩裡寫「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吃兩碗。」
東坡肉的流傳
蘇東坡的燒肉方法出了之後,深受當地百姓歡迎,親切地將這種做法燒出來的肉稱為「東坡肉」,而後宋元豐七年 (1085年 )蘇東坡從黃州復出 ,經常州、登州返回都城開封 ,在朝廷任職。宋元祐四年 (1089年 ) ,蘇東坡第二次調往杭州任太守之職 ,隨之將黃州燒肉的經驗傳到杭州 。
因為任職地方多,各地都有流傳有不同版本的東坡肉,但是東坡肉的精髓還是根據《豬肉賦》所提煉出的「十三字訣」:就是「少著水,慢著火,功夫足時他自美。」即便是將大塊豬肉放入水中白煮,以此十三字訣待之,也是一道人間美味。
不過值得說明的是:目前查到的是明代嘉興人沈德符所著《萬曆野獲錄》卷二十六《物帶人號》載:「肉之大垛敖不割者,名東坡肉。" 這大概算是有關東坡肉較早的文字記載,而宋元史中都沒有查到東坡肉的相關記載!
「東坡肉」的做法
《中國名菜譜》系列 16本菜譜中 , 與蘇東坡有關的 ,直接以「東坡」命名的肉類菜餚有 5款 , 5種「東坡肉」 的製作方法有所不同。我摘抄最著名的杭州東坡肉的做法給大家做個參考:
杭州東坡肉
原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冰糖35克,姜塊25克,紹興酒100克,醬油75 克、香蔥50克。選用皮薄肉厚的五花肉,刮掉肉皮上剩餘豬毛,用溫水洗乾淨,放入沸水鍋中汆5分鐘,煮出血水後撈出來。肉衝涼後,切成4公分左右的方塊。取大砂鍋一隻,用小蒸架墊底,先鋪上蔥並放上姜,將肉塊的皮朝下,均勻地碼在上面。往砂鍋裡加放糖、醬油、紹酒、蔥結,蓋上鍋蓋,用大火燒開後,改用微火燜2 小時,再將砂鍋端離火口,把燜酥的肉取出,分別放入小瓷罐中,再將小瓷罐放入蒸籠用旺火,蒸半小時即可。其特點是:色澤紅亮,昧醇汁濃,肉酥爛不碎,香糯而不膩。
摸魚廚子說:今日之豬肉不再貧賤如泥土,東坡肉作為一道名菜也流傳了千年之久,可蘇東坡在黃州之時,是他人生中最為落魄的日子。
他依舊以極為樂觀的心態在面對,同時還發明出了「東坡肉」,擴展了當地百姓的餐桌,解了些許民生之難。
回望千年,我似乎看到那個落魄的中年男人,在灶頭案板之間忙活,也在告訴我們這些後人,不要輕易的被逆境所壓倒。這大概是我們相比「東坡肉」的做法,更需要學習的。
參考文獻:蘇東坡《與章子厚書》
王洪江."東坡肉之源流──宋代名菜考."四川烹飪 .01 (1997):13.Print.
金曉陽."不同地區「東坡肉」之比較."揚州大學烹飪學報 .01 (2010):35-40.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