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裡找答案:故宮是什麼

2020-12-12 中國青年報

視覺中國供圖

祝勇

故宮是什麼?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祝勇仍想嘗試答一下。

祝勇有很多身份,紀錄片導演、作家、學者、藝術家,但因為《故宮的隱秘角落》《故宮的古物之美》《在故宮尋找蘇東坡》……這些他寫的關於故宮的書,讓他不想在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的大日子裡沉默。

《故宮六百年》,書名這5個字在祝勇心裡盤桓多年,直到2016年開始集中寫作,花了3年多時間,才在2020年「準時」完成。寫完後,祝勇驚奇地發現,寫作時間幾乎與當年集中建造紫禁城的時間是一致的。

「我試圖用文字築起一座城。」祝勇說。但故宮太大,只能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他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從午門進、神武門出,讓時間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

故宮六百年,重大事件自然是不能漏過的。故宮就像一個巨大的布景,每一個角落都演繹了太多歷史大戲,驚心動魄。

「太和門廣場(當時叫奉天門廣場)在明朝時發生過『奪門之變』。朱祁鎮在早朝時,搶在朱祁鈺之前坐在太和門(當時叫奉天門)的御座上,誰坐在這個御座上誰就取得皇位。宮廷政變的輸贏,由一把椅子決定,這太有戲劇性了,太魔幻了。」祝勇說。

然而,故宮六百年不僅是政治史,還包含了建築史、思想史、女性史,甚至日常生活史,無比廣闊、複雜。祝勇覺得,重大事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因此日常生活反而更加重要——它才是歷史的常態,而常態構成我們的常識。

故宮的主角,並非只有帝王將相,還有許多普通人,包括太監、宮女、侍衛……他們可能無名無姓,但他們也曾在這宮殿裡生活過,在故宮的歷史上留下了痕跡,有的甚至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祝勇講到一位姓紀的宮女,史書沒留下她的名字,但她生了一個兒子——弘治皇帝朱祐樘:紀氏懷了成化皇帝的孩子,萬貴妃派一個宮女給紀氏下藥墮胎,結果那宮女只下了一半的藥,回來又謊稱紀氏只是肚子裡長了瘤子,並非懷孕。朱祐樘出生後,萬貴妃又派太監張敏前去溺死嬰兒,張敏卻冒死把朱祐樘藏匿在宮殿的隱秘角落,每天以米粉哺養他,居然把他養活……

「朱祐樘能活下來,後來當上皇帝,離不開這些宮女、太監的幫助。他們並不是想從小皇子身上得到什麼,甚至有可能因此惹來殺身之禍,但他們沒有退避,因為他們有惻隱之心、憐愛之心,為了一條新生命,願意豁出去自己的生命。」祝勇說,「這些太監、宮女不是什麼大人物,但他們身上充滿了人性之暖,值得把他們寫下來。」

寫了那麼多宮裡人,祝勇很難說清自己最喜歡哪個。「正德朝的官員李東陽、王陽明,救下朱祐樘的太監懷恩,編《古今圖書集成》的陳夢雷……」數了幾個之後,他發現,這些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挺「倔」的,他們做的事,都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李東陽,在太監劉瑾全面控制朝政,劉健、謝遷這些正直的官員都辭官而去時,他卻選擇留在內閣,做這個朝廷的最後一絲光亮,沒有他,王朝政治就陷入徹底的黑暗了;王陽明更可愛,大家都彈劾劉瑾時,他默不作聲,等大家都默不作聲了,他卻上了一道疏,結果被梃杖四十,還下了錦衣衛的黑獄,但沒有這次劫難,就沒有後來的「龍場悟道」,沒有陽明心學的橫空出世。

陳夢雷也是一個神奇的人。他在流放之地不停地編書著書,幾乎以一人之力編成了《古今圖書集成》(當時叫《文獻彙編》)這部曠世大典。這部書在雍正年間正式刊印時,上面根本沒有他的名字——他被第二次流放了,正在帝國北方的衰草枯楊間苟延殘喘。直到1934年,中華書局出版《古今圖書集成》,陳夢雷的名字才被鄭重印在封面上,此時,距陳夢雷去世已兩百年。

從功能的主語來看,故宮的歷史可以分為兩部分:皇帝居住的紫禁城、百姓參觀的博物館。所以,故宮六百年當然應該包括它的現代史與當代史。故宮的主人變了,但仍有一些東西沒有變。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20世紀上半葉,時逢亂世。在日本侵華期間,一些故宮前輩負責文物南遷,為民族延續文明的香火,每一個人都堪稱一個傳奇。

莊嚴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進清室善後委員會做清點文物的工作,後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曾戲稱「宣統出宮我入宮」。然而沒想到,他也要出宮了——帶著故宮文物。當時,負責古物裝箱的莊嚴覺得,最難裝的就是那10件先秦石鼓。每一件石鼓都是重約1噸的花崗石,表面文字經過數千年風雨侵蝕,又十分脆弱。但莊嚴承諾,「人在,文物在。」

1933年從北京出發,過黃河、過長江,從華北平原到成都平原,石鼓一路到了貴陽,莊嚴的第四子莊靈就是在那兒出生的。「我看過他們在異鄉拍下的照片,生逢亂世,人若飄蓬,但看不出絲毫的倉皇疲憊、悵惘傷感。他們衣履簡陋,表情裡卻蘊藏著無限的驕傲。他們知道,這樣一個創造出燦爛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被打敗的。」祝勇說。

10多年輾轉了半個中國的石鼓,如今藏於故宮寧壽宮皇極殿的石鼓館。2018年秋天,莊靈去了石鼓館,十具粗樸的石鼓,仿佛一直等在那裡。他在石鼓前站了很久,陪在一旁的祝勇想:「他可能會想他的父親,他自己的童年,或者,更久遠的歲月洪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故宮一直在「建」。這些年,故宮越來越「熱」,也越來越「潮」,文創、綜藝、手遊、互動展、遊戲書,連《故宮六百年》的新書首發都是在快手直播舉行的。偶爾來參觀的人,可能更多關注故宮的「熱」與「鬧」,少有人關注故宮的「冷」與「靜」。

每次有朋友來故宮,祝勇都會帶去文淵閣,這裡是開放區,但遊客並不多,「很清靜,很符合它的氣質」,因為這裡是乾隆皇帝的藏書之所,而且藏的不是一般的書,而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

由於部頭巨大,不可能刊印,《四庫全書》在乾隆時代總共繕寫了7部,歷經兩百多年風雨,現存世上三部半。文淵閣的這部去了臺灣,但藏書之閣仍在,閣中的書架,還是乾隆時代的,那些金絲楠木書櫃依舊照原樣擺放著。

「中國文、史、哲、理、工、農、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幾乎所有關於中國的新興學科都能從這裡找到它生存發展的泥土和營養。有多少讀書人的生命,消融在了這部書的編纂中。」祝勇說,「我很喜歡文淵閣的氣息,在這裡,我會感覺到所謂文脈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是具體的,可以看見,可以聞到。」

在祝勇的印象中,「博物館熱」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兒,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博物館都是冷門。許多人從《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上看到了故宮人的職業精神,但祝勇說,其實故宮人一直是這樣的。

「他們沒有譁眾取寵的動作,沒有虛張聲勢的表情,紅牆隔開了外部的喧囂,他們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一沉就是一輩子。這種職業精神,從故宮的前輩,一直貫注到今天。沒有這樣的毅力和決心,他們就不會各有所成,故宮也不會是今天的故宮。」

最後,回到那個問題,故宮是什麼?

「故宮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故宮也是一面鏡子,卑鄙的人從中看見了卑鄙,他們永遠對官場技能、後宮爭鬥情有獨鍾;高尚的人則從中找到了高尚,這高尚滋養了我們的過去,同樣也將滋養我們的未來。」祝勇在《故宮六百年》的後記中寫道。

相關焦點

  • 《故宮六百年》那紅牆綠瓦裡的世界,是我們不曾見過的另一種塵世
    《故宮六百年》這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給故宮璀璨的文化銀河添顆星
    2016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突然在二次元網站Bilibili(簡稱「B站」)爆紅,並將故宮文物修復師這一職業帶火。2020年的最後一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和B站首播。 在9臺元旦晚會的「夾擊」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首播顯得有些落寞。
  • 祝勇《故宮六百年》向時間和智慧致敬:用詩意和哲思,再現一座凝聚...
    在故宮,依然可以找得見日常生活,找得見最樸 素的親情與關愛,更找得見神聖的奉獻與犧牲。我們依然可以 看到,人不僅是利己的,更是利他、利群的。故宮到底是什麼?尋思了良久的祝勇這樣總結,「它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它不是帝王的私產,更不是什麼「逆產」,而是 體現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成果。
  • 【六百年,再講故宮】符望閣的漆紗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10月8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之聲系列策劃《六百年,再講故宮》,今天繼續邀請歷史學家閻崇年,帶您剖析故宮藏品的奧秘。故宮內的符望閣是寧壽宮花園內最高大的建築,閣內裝飾精緻,結構複雜,也有迷樓之稱。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中國人價值觀的偉大,成就了故宮的偉大《故宮六百年》後記書寫完了,書裡的時間和現實中的時間,都來到了2019 年。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紫禁城六百年展埋了多少知識點?故宮官方解讀大展細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正在故宮午門展出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示了數百個紫禁城歷史細節。故宮近日出版《丹宸永固》展覽圖錄,並發布解讀視頻,讓策展人和文物專家解讀展覽中的那些知識點。策展團隊成員趙鵬說,此次大展以明線和暗線兩條線索展開,明線是故宮歷史時間軸,暗線則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智慧。比如展覽中展出的「樣式雷」長春宮燙樣,反映了古代人是如何建造宮殿的。燙樣就是古代建築的設計模型,文物專家在視頻中展示,長春宮燙樣可以拆成很多組件,每個部件都標明了尺寸。揭開燙樣屋頂,能看到長春宮戲臺裡的畫是蘇氏彩畫,燙樣已經達到如此精緻的程度。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寸土寸金裡的「空間再造」穿著標誌性的布鞋,已經從院長任上卸任一年多的單霽翔,再次擔任故宮「王牌講解員」,講述故宮的過去與現在。即使是傳說中的9000多間房子,也難以滿足如此規模文物的保存、修繕、展示,以及觀眾對故宮越來越多的功能需求。因此,故宮要成為一個合格的博物館,不得不在現有空間裡進行「空間再造」。單霽翔回憶,以前故宮有200多間房子堆著各種木箱子,層層疊疊,積滿灰塵。
  • 北京日報評論:以匠心守護故宮的下一個六百年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故宮迎來600歲生日之際,「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特展正式開幕。450餘件珍寶、256米展線、18個重要歷史節點,將歷史記憶與厚重文化徐徐展開,為線上線下的遊客送上一場文化盛宴。對當代人而言,博物館是一部立體的教科書,也是一條可與歷史對話的時空隧道。
  • ...開啟、《我在故宮六百年》上線、傅聰及路易吉·斯諾奇因新冠逝世
    本周, 西泠印社 2020 年秋季拍賣會即將舉槌,拍賣時間為 2021 年 1 月 14 日至 1 月 17 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聯手西班牙何塞·路易斯·路佩雷斯收藏機構呈現跨年大展「波普圖像——安迪·沃霍爾的 1962-1987」、故宮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上線、2022 冬奧會圖標正式發布、著名鋼琴家傅聰、瑞士建築師路易吉·斯諾奇因新冠逝世。
  • 2020故宮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時間地點及門票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圖片來源圖蟲網(編號:902830661439586322)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11月15日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展覽門票:本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⑩|古畫古瓷裡的「桃之夭夭」
    正值桃花盛開時節,「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推出的「600年故宮鑑賞」系列本期關注的即是兩岸故宮所藏以「桃花」為主題的古畫古瓷。宋代無款「桃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在宋人工筆花卉裡,題材接近之雙枝幹畫法頗多,然用筆則略有差異,相近卻不盡同。以技法來看,馬遠「倚雲仙杏」圖之畫法筆稍帶側,行筆時並頻使轉,表現出圓轉側勢的筆法;而無款「桃花」圖之枝幹則以中鋒直勁之筆,呈一節節提頓轉駐。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在故宮博物院工作十年裡,他先後寫了《故宮的風花雪月》、《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一二三冊)、《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以及兩卷本《故宮六百年》。比如《故宮六百年》裡我寫到慈禧,中國被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最黑暗的深淵,慈禧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近距離觀察,會有更多視角,會更加細緻。  很多人都關注慈禧吃什麼、穿什麼,覺得她性喜奢華,正趕上「甲午戰爭」,她非要過六十大壽。而我可以有另一個視角——慈禧一進宮廷,就開始宮鬥。她身不由己,青年喪夫、老年喪子,從個人生活看,她什麼都沒有,沒有家庭溫暖。一個孤老太太,一直到死。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如約而來,鄧倫又來故宮上班了!
    對於故宮來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迎來了建成600周歲的生日,也因此,故宮在今年舉辦了很多文化展覽活動,比如600周年大展等。六百年歲月悠悠,紫禁城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與新生,都源於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而在這個特殊年歲如約推出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也自然而然地圍繞600周歲做起了文章。在10月24日推出的首期節目中,鄧倫、聶遠、張魯一三位明星作為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尋找解鎖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到第三季,《上新了·故宮》依然有著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出。
  • 「不可錯過的家庭音樂劇」《故宮裡的大怪獸》,把故宮講給孩子聽
    被無數家庭譽為「近年來最不可錯過的家庭音樂劇」百萬「小獸絲」翹首以盼一則關於故宮裡大怪獸的奇幻故事......故宮的怪獸們因為人類的遺忘準備離開守護了幾百年的故宮。忽然有一天,小女孩李小雨在故宮撿到了一隻神奇的寶石耳環,誤打誤撞闖入了故宮怪獸們的世界,和龍的兒子吻獸成為了朋友。離別之際臨近,故宮深處卻開始陰雨連綿,與此同時,李小雨和吻獸也產生了隔閡。這對朋友能否解開誤會?烏雲背後隱藏著什麼可怕的事情?故宮將面臨怎樣前所未有的危機?怪獸又是否從此絕跡於故宮?
  • 薦書:故宮裡有怪獸出沒
    而在寶寶眼裡,故宮的畫風卻是這樣的:一堵牆後面還是一堵牆,一重門後面還是一重門,石板路好長,走的好累,後宮小燕子和阿哥們的住處呢?怎麼空無一物,空無一人?只有宮殿上的怪獸還算神秘,但它們卻寂寞地翹首天際,遙不可及。此時寶媽們興致勃勃,大有不虛此行之感,而寶寶們卻興味索然,嚷著什麼時候才能出去。
  • 故宮六百年:在中國與世界之間|頂尖博物館探訪①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1420年建成,迄今已有六百年歷史,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你一個人來,對大明的皇威沒有什麼影響。」利瑪竇始終沒能見到皇帝,這一突破要交由他的後繼者來實現。據統計,明清之際的來華傳教士有近千人,其中不少供職於宮廷,從事天文、醫藥、翻譯、繪畫等工作,甚至身居高位,與皇帝私交甚好。地球彼端,他們的家鄉歐洲興起了一場持續上百年的「中國熱」。
  • 《國家寶藏3》: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六百年故宮如約走來!
    滿懷期待的我如約而至,第三期第一期開篇便是「王炸」——故宮。張國立老師的旁白說道:「國家寶藏第一季我們走過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我們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機。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民族貢獻過什麼?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九座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遺產攜手做出回答。」
  • 六百年故宮鑑賞①|紫禁城楹聯:有稱仁頌德,也有閒情逸緻
    今年是故宮建成六百周年,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畫棟雕梁,無處不有楹聯堂匾。其中有不少是由皇帝親撰,餘皆飽學的大臣所為,或且由皇帝欽點,內容有稱仁頌德,也有描繪自然風景,抒寫閒情逸緻。
  • 故宮前副院長晉宏逵: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 紫禁城六百歲生日
    我們把這一天看作是明代北京城與明代北京皇宮建築的誕辰,按公曆是1420年12月8日,到今天已經整整六百年。作為古代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營建故宮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需要做出怎樣的部署?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又與北京這座城市的布局及功能有著怎樣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