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中國傳統家具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巔峰以來,世代相傳,綿延至今,如今其儼然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又一部分。細論「紅木家具」的構造,繞不過堪稱人類輕工製造史上的奇蹟——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棟房子不使用一顆鐵釘,卻能經久耐用數百上千年,這種傳統的神乎其技的製作工藝,多年來倍受海內外人士的推崇與追捧。
「榫卯結構」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製造工藝,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開始使用榫卯了。中國傳統家具(特別是明清家具)之所以能達到今天的水準,與這種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係,也正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提升了中式家具的藝術價值。許多古典家具距今數百年,雖顯滄桑,但架構、木質依舊堅固如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榫卯結構」替代了鐵釘等物,避免了金屬鏽蝕從而損壞家具本身。故雖然飽受歲月侵蝕,卻反而增添了「紅木家具」古樸、厚重的獨特魅力。
「紅木家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託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鳳榫、與楔釘榫等。下文,就這些常見的「榫卯結構」一一簡單拆解。
格角榫: 「格角榫」大都使用在幾、案、桌、椅等地面框架部分,格角榫也有明榫與暗榫之別。在大邊和抹頭的兩端分別做出45°斜邊,邊挺處再作榫頭,抹頭處則作榫眼,這樣就把明榫處理在兩側,將沒有紋理的木材橫斷面隱藏起來。一塊木板,它的橫向應力(脹縮)要比縱向大得多。在製作家具時,一律採用大邊出榫,入抹榫母,這樣在多數情況下可以消除邊框由於面心作用而脫榫,脹裂的隱患。
託角榫:「託角榫」是一組榫卯的組合,用來連接角牙、腿足和牙條,在腿足上鑿出卯眼,和角牙的榫舌接合,在牙條與腿足接合之際,把角牙與牙條都插入卯眼。角牙與腿足和牙條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與角牙的榫舌相接合,當牙條或面子與腿足構成的同時,角牙與牙條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樁頭,故「託角榫」是一組卯榫的組合,不是單指單一的一種構造形式。
粽角榫:「粽角榫」因其外形仿佛象粽子角而得名。在江南民間木工中也稱作「三角齊尖」,多用於四面平家具中。 多見於桌子、柜子、書架等家具。在腿與板面邊框銜接處削出45度斜肩,斜肩內側挖空,板面邊框轉角處靠下一點的位置亦剔成45度斜角,組合時邊框斜角正好與腿上的斜肩吻合,使邊框外沿與腿子拼合成一個平面,外觀非常整齊。它的特點是每個角都以三根方材格角結合在一起,使每個轉角結合都形成六個45°格角斜線。粽角榫在製做時三根料的榫卯比較集中,為了牢固,一方面開長短榫頭,採用避榫製作,另一方面應考慮用料適當粗碩些,以免影響結構的強度。粽角榫結構家具外觀上嚴謹、簡潔,氣質古樸典雅。
燕尾榫:兩塊平板直角相接,為防止受拉力時脫開,榫頭做成梯臺形,故名「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種平板木材的直角連接節點,梯臺形的榫可以使工件的角部高強度接合,避免在受力時脫開。因為其良好的力學性能,燕尾榫在木製家具中十分常見。已知最早使用燕尾榫的家具,出土於古埃及第一王朝時期的陵墓中。 燕尾榫根部窄,端部寬,呈大頭狀,這種做法在古建築中稱為「乍」,燕尾榫上面大,下面小,稱為「溜」,放乍,是為了使榫卯有拉結力;收溜,是為了在下落式安裝時,愈落愈緊,以增加節點的穩定性。燕尾,這一相傳由魯班爺發明的「萬榫之母」,我們再闊展思維,它不僅僅可用在建築上、家具上,而且在兒童玩具上、家庭裝修上……難道不是處處都可以發揮它構造和諧的萬妙之用嗎?
夾頭榫:夾頭榫約在晚唐、五代之際,高桌上就開始使用,是匠師們受到大木樑架柱頭開口,中夾綽幕的啟發而運用到桌案上來的。這是案形結體家具常用的一種榫卯結構。這種結構能使四隻足腿將牙條夾住,並連結成方框,能使案面和足腿的角度不易改變,使四足均勻地隨案面重量。夾頭榫是從北宋發展起來的一種桌案的榫卯結構,實際上是連接桌案的腿子、牙邊和角牙的一組榫卯結構。案形結體家具的腿與面的結合不在四角,而在長邊兩端收進的一些位置。夾頭榫的案形結構,四隻足腿在頂端出榫,與案面底的卯眼相對攏。腿足的上端開口,嵌夾牙條及牙頭,使外觀腿足高出牙條及牙頭之上。因牙頭上無修飾,因此又常稱「素牙頭」。且因牙頭造型似刀片,民間也稱其為「刀牙」。
抱肩榫:「抱肩榫」指有束腰家具的腿足與束腰、牙條相結合時所用的榫卯結構。也可以說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連接的榫卯結構。從外形看,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多用在器物的肩部,也常出現在有腰家具的束腰處。從外形看,此榫的斷面是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從而使束腰及牙條結實穩定。抱肩榫採用45度做法,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條與腿足構成同一層面,設計十分巧妙 。
龍鳳榫:兩塊相拼接的平板,板邊分別起榫舌和通背地按合構造,一般叫「龍鳳榫」。 不夠寬的薄板加寬時,就用到了「龍鳳榫」。將薄板的一段刨出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長榫,再將其相鄰的薄板開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將兩板拼合,可不使其從橫的方向拉開。拼合粘牢之後,在其上開一個上小下大的槽口(帶口),裡面穿嵌的是一個一面是梯形長榫的木條(穿帶),穿帶的梯形長榫一面稍寬一面稍窄,為了使其穿緊,長榫都是從寬的一邊推向窄的一邊。穿帶兩邊出頭,留做榫子。
楔釘榫:「楔釘榫」又名銷釘榫,別名鑰匙榫。連接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結構,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兩片出榫嵌接,再在中部插入平行四邊形的楔釘,能使連接材上下、左右不錯移和緊密的接合連成。兩片榫頭交搭,同時榫頭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動。然後在搭口中部剔鑿方孔,將一枚斷面為方形,一邊稍粗,一邊稍細的楔釘插貫穿過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動即可。楔釘榫多用於圓形家具如香幾、坐墩、圓杌凳等面子的邊框組構,以及圈椅「月牙扶手」的拼接。
中國古典家具的榫卯設計不同於其他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牙雕、鼻煙內畫壺等,完全是技巧的純熟,為了裝飾而裝飾,取悅於人們的視覺快感。而家具中的設計必須在滿足人們的視覺美感後,還要求科學合理性,使其長久的耐用。
中國是古代的世界中心,許多的工藝技術都遙遙領先與世界水平,即使是到了現在也是依然讓人為之嘆服。榫卯結構就是這些工藝技巧中最為亮麗的一點。近代,受西方各種設計思潮的交流與傳播,傳統家具行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值此當下,我們不妨可以重新學習榫卯結構的精神,在結構方面進行創新,弘揚我漢民族偉大先民的智慧結晶,延續中國傳統文化,使之世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