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一榫一卯,木頭間的天荒地老

2020-12-21 一顆紅豆的胡言亂語

文/紅豆豆包

在《鬢邊不是海棠紅》裡,程鳳臺重金從國外請來了一個洋人設計師辛博士,想要為他加固留仙洞。沒想到辛博士卻親自來道歉,原來經過他勘測計算後,他發現自己做不來。

因為他無法解決留仙洞的承重問題,除非用當時德國製造飛機部件的一些特殊合金,而這些材料屬於軍方管控,市面是無法流通的。

買賣不成情誼在,雖然辛博士無法幫自己修留仙洞,可是程鳳臺還是樂意帶他參觀一下自己的房屋的,畢竟這房屋可是當年的王府。

走到一個涼亭處時,辛博士似乎發現了什麼,向程鳳臺借了把梯子就爬了上去。

看完後,辛博士像找到來寶藏一樣地和程鳳臺說:「只要結構足夠巧妙,留仙洞材料承重力不足的問題就可以引刃而解了。」

這屋頂究竟是什麼神奇的結構呢?沒錯,就是榫卯(sǔn mǎo)結構

榫卯結構是中國獨特的一種木工技術,榫,剡木入竅;卯,以虛入盈。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也叫榫眼、榫槽。

我們祖先的智慧就在這小小的木頭上體現,利用木材性質上凹凸,完成拼接。再利用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就這樣,無論是在建築還是家具上,都無需用到繩子、釘子、膠水等外物了。

更厲害的是,不同方式的拼接,在不計其數中國木作前輩的手中,可以演變出上百種變化。

從亭臺廟宇到家具門窗,從「百工聖祖」魯班到宮廷御用設計師「樣式雷」家族,古往今來,榫卯勾出「廣廈千萬間」;千變萬化,榫卯支撐起千百年來屹立不倒的歷史印記。

榫卯,只是一凸一凹的簡單扣合,卻可以複雜到世界萬物的應運而生。

今天,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榫卯裡的智慧。

一.榫卯的智慧

1.起源

現代考古學對於榫卯的起源,一致都認為是在距今7000千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裡。

當時在人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結合完好的榫卯結構的建築木構件,尤其是發明使用了燕尾榫、帶銷釘孔的榫和企口板,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榫卯結構,標誌著當時木作技術的突出成就。

據學家們都猜測,也許當時的河姆渡人是受了動物骨骼凸起凹陷、骨骼想接的啟發,製作了榫卯結構。

2.傳承

關於榫卯,我們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物了,沒錯,就是中國土木工匠的鼻祖——魯班

根據木工工具 《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由魯班創造的。

我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那個出現在課本中的故事。有一次魯班進深山砍樹木時不小心滑倒了,手被野草刮破了皮,好奇的他就摘下葉片輕輕一摸,發現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手又被刮破了。於是他得到了啟發,發明了鋸子。

相傳魯班就是從古代的一些建築中榫卯結構得到了啟發,潛心研究,掌握了榫卯技巧。不僅如此,他還也發明完善了規劃榫卯的墨斗、曲尺,還有更好地製作榫卯木鑽、鑿子等木工工具。

有一天,魯班想要測試兒子是否聰明,就利用榫卯結構把6根木條製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遞給孩子,心想,如果兒子能在一天內解開,就將工藝傳授給他。孩子沒有辜負魯班的希望,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

這就是魯班鎖,經典魯班鎖一共六根,只能按固定順序安裝,前五根依靠榫卯結構相繼鎖定,但第六根和第一根根本沒有鎖定,只要找出第六根,輕輕一抽,整個魯班鎖全部散開。

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後,魯班鎖的解開其實並不會太難。可是魯班鎖僅僅只是玩具嗎?當然不了,一旦你徹底掌握了魯班鎖,你也就了解了榫卯。一旦掌握了榫卯,你將不被它束縛,而是從心所欲。

在魯班的潛心研究下,魯班鎖更是完全靠自身結構連接支撐的土木結構固定器,而榫卯結構,在古建築上應用也就應運而生了。

在那個年代,鐵器和銅器都是相當重要的戰爭資源。類似釘子這樣的工具,需要鐵匠逐一製作,成本極高,而且因為工藝問題,製作出來的鐵釘強大十分差,也容易生鏽。釘子也不是釘入木材的,而是用另外的工具鑽一個孔,然後用燒紅的 鐵棒,將孔內壁碳化,然後再用鐵釘連接。

這樣繁雜的工序,導致當時的木匠人更傾向與使用榫卯結構,從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這項手藝不停地在實踐中被反覆地完善和精進,這項工藝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時至當今,雖有科學的操作工序,可是某些操作還需參考榫卯,可見榫卯的重要性!

二.榫卯結構的分類

不同的樣式、不同高低,不同長短的木件之間,通過不同的拼接方式,榫卯結構會有不同的變化,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作用。

根據這些,榫卯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1.作面與面的接合,兩條邊的拼合,面與邊的交接構合: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帶榫、扎榫等。

2.作為「點」的結構方法,主要有用於作橫豎材丁字結合,成角結合,交叉結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格肩榫、雙榫、雙夾榫、勾掛榫、鍥釘榫、半榫、通榫等等。

方材丁字結合

3.還有更為複雜和特殊一種是將三個構件組合一起並相互連結的類型,如常見的有託角榫、長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高束腰抱肩榫
傳統粽角榫

榫卯也分明榫和暗榫,在古典家具中應用廣泛。

明榫也稱出榫、過榫、透榫,即榫頭從卯眼中穿出,但榫頭頂端與被連接部件的外表相平。

暗榫也稱半榫,榫頭較短,卯眼不打穿,從外表看不出打孔的痕跡。

兩者其實在耗材、形式上差別不大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在外觀和做工要求上。

榫卯工藝,在動圖上看似簡單,確實我們的祖先在萬千繁雜中凝練出來極其簡單的工藝技巧。

單個方向的榫卯組合,在長時間在大自然作用力,天災人禍的影響下,十多年間會自動的脫落。

可以 多個方向的榫卯組合,木和木之間的張緊和鬆脫的作用力就會相互扶持,相互中和。就會出現極其複雜微妙的平衡,歷經千年而不脫落。

有人說,榫卯結構如此完美,完美到「天衣無縫」。

可是,榫卯結構的玄機,其實就在這若有似無的縫隙間,連接處。榫卯的使命,不是消滅縫隙,而是在縫隙中尋找靈活,創造新的生命力。

榫卯,在木構的內部實現了圓融。

這與哲學中「陰陽互補、虛實相生」的道理不謀而合,既是中華智慧的結晶,亦是中華文脈的延續。

三.榫卯發展的最高峰

1.鬥拱

如果將不同形狀的木件比喻成積木中最簡單的基本單位,那麼通過靠榫卯結構將一組小木構件相互疊壓組合而成的構件,就是鬥拱。

由眾多榫卯構件組成的鬥拱,仿佛是自然生長出的一般,層層疊疊向上攀巖,就好像一棵蒼大樹一樣,開枝散葉,生機盎然。

所謂「遠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蓮」,形容的就是這頗具中國風的古建築構件鬥拱。它是中國古代傳統木結構建築的象徵, 用於柱頂、額枋、屋簷及構架間,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

鬥拱出現於戰國時期,在《魯班經》裡就有魯班發明榫卯鬥拱結構的記載。隨後,鬥拱在唐代發展成熟,後來成為皇家建築的專業構造。至到了清代的《四庫全書》裡面,更詳細地介紹了榫卯鬥拱結構的各種原理、製造方法。

在建築物上,鬥拱有三種不同的位置:根據清代《工程做法則例》,一是在柱之上,叫柱頭科;二是在柱間額枋之上,叫柱頭科;三是在屋角,叫角科。

鬥拱的樣式,有的比較簡單,有的卻比較複雜,可以無論其造型是簡單還是複雜,都離不開鬥、拱、昂、枋四部分共同構成。

俗話說「榫卯萬年牢」,鬥拱獨一無二的榫卯結構,繁複雜亂的拼接,左右對稱的樣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

鬥拱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從大到小、由簡而繁、從雄壯到纖巧、從受力構件而漸次甚至於變成裝飾構件的過程,成為了區別建築等級的標誌,越高等級的建築鬥拱越複雜、繁華

從梁思成先生繪製的《歷代鬥拱演變圖》中可以明顯看出鬥拱作用與藝術風格的逐代變化。

「拱在中國建築上的地位,猶柱飾之於希臘羅馬建築;鬥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築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柱飾之影響歐洲建築,至為重大 」 。

2.抗震性

在紀錄片《解密紫禁城》中,節目組為了解開為什麼紫禁城可以忍得了風雨,抗得住自然災害,經歷了200多次地震,依然能保持完整,屹立不倒的奧秘。他們請來了故宮專家和專業木匠,特意按照中國古建築榫卯和鬥栱的建築結構,按1:5的比例複製出了一棟縮小的紫禁城建築模型並對它進行了地震模擬測試。

當震級達到4.5級,模型開始受到拉扯,整個模型輕微地晃動但依然挺立。

當震級達到7.5級,模型的牆壁崩塌了,但是木構架依然聳立,這表明當時古代的建築,牆壁是不起結構作用的,是木框架在支撐著整個建築。

當震級達到10.1級,搖晃得越來越劇烈,但依舊屹立不倒,要知道這樣的震級相當於200萬噸TNT炸藥爆炸所釋放的能力啊!

最後專家們在檢查模型後發現,最關鍵的原因就在鬥栱。鬥拱,就像是汽車中的減震器,組成鬥拱的每根木材之間都有空隙,在外力的作用下,鬥拱使用的越多,對外力分散的作用就越大。

鬥栱靈活而又堅固,在鬥拱的起承轉合下,建築體松而不散,能如太極般以柔克剛,巧妙化解地震衝擊。

中國自古就有一個說法叫做「牆倒屋不塌」,奧秘就在於這裡了。

地震來臨時,梁柱式木結構富有彈性的框架,它可以使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榫卯充當了建築的關節,在遭遇震波時通過變形吸收了一部分能量,大大提升了建築的抗震能力。使房屋的地震荷載大為降低,遠遠超過砌體結構。這對於多地震的中國來說,是極為有利的。

古人的智慧,不得不讓人心服口服。當木構擁有了堅實的生命,榫卯就成了對生命的表達。

除了紫禁城,還有一個建築不得不提,它就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築——佛宮寺釋迦塔,民間俗稱: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採用全木結構搭建,沒有用一顆鐵釘,採用鬥拱、柱梁鑲嵌,穿插吻合。木塔每層簷下,以及暗層平坐圍欄之下,都是一組挨一組的鬥拱。轉角處,更是三組鬥拱組合在一起。

據學者們統計,全塔共運用了59種鬥拱,240組不同結構的鬥拱,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應縣木塔,經歷過40餘次地震,200餘次槍擊炮轟,無數次電閃雷擊中依然屹立不倒,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使用鬥拱最多的塔,堪稱「鬥栱博物館」。

三.結束語

榫卯結構是木製工藝最原始的連接方式,尊重木質的純粹,不用膠、釘、金屬絲等外物加固或穿和,可是一旦產生了連接,這種緊密的契合狀態也隨之而來。

匠人們同時也遵照特定木材的性質,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木材的自然性特徵也被優化放大了。

匠人與木材之間,你一來我一往,每一次嘗試,都是一次和自然探討的過程。化生萬物,生生不息,呈現了中國文化與順乎自然的思想。

隨著朝代的更替、歷史的變遷,很多的建築或許已經多多少少失去了當時的意義,可是古代的這些精神和思想,卻早已藏在了建築的某一個角落裡,通過當初的一磚一瓦一屋簷,創造了永恆的價值。

我相信,百年後,亦或又一個千年,只要這些建築還在,那麼屬於那個時代的獨屬的印記,就永遠不會淡去。

古建築的美,在我看來,不在於驚豔世界,而在於讓人有機會和歷史對話,給人內心的那一份久久都無法散去的觸動。

相關焦點

  • 一榫一卯,藏天機。
    於是,在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選擇了木頭。木,生於野,安於室。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轉一折,自有一套奧妙的自然體系。木,是一種文化性格。木的構造,則是它的生長邏輯。 開放榫卯 黃明健在古典的中國,人們鍾愛木頭。住在木頭造的房子,使用木頭做的家具。
  • 一榫一卯,藏天機
    於是,在安身立命的地方,我們選擇了木頭。 木,生於野,安於室。一榫一卯,一凸一凹,一轉一折,自有一套奧妙的自然體系。 木,是一種文化性格。木的構造,則是它的生長邏輯。
  • 技術星期五丨 [工藝] 榫卯裡的三缺一,叫作三缺榫
    製作特色:精準製作榫卯結構製作內容:T形三缺榫▼  畫卯線:在木料端面畫出三等份的線段*注意:斜線畫在端面兩側,與榫眼對應(一般在畫榫卯線的時候,會將卯件靠在榫件上,並略多伸出一點點畫▼  將卯固定在木工桌上,用鋸子從木料端頭切到榫肩位置,去除中間部分* 注意:鋸榫孔時,鋸子要偏向除料的地方(中間料),如下圖
  • 「浙裡」光影,「雲看」文博第二季丨溫州博物館:一榫一卯,千年的...
    直播的第四站,我們來到了溫州博物館,涉光陰長河而來,流連於榫卯之間,感悟永不過時的美。一榫一卯,粲然可覓溫州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市府路世紀廣場,是一所綜合性地方博物館。總館以展示「溫州人」5000年歷史足跡的歷史館為核心展廳,另設書畫館、陶瓷館、自然館、工藝館等六個專題陳列。
  • 田林的木藝工坊帶你在方、圓、榫、卯間體悟工匠之心
    田林的木藝工坊帶你在方、圓、榫、卯間體悟工匠之心 2020-12-23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榫與卯的契合,跳動的中國元素
    許多古典家具距今數百年,雖顯滄桑,但架構、木質依舊堅固如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榫卯結構」替代了鐵釘等物,避免了金屬鏽蝕從而損壞家具本身。故雖然飽受歲月侵蝕,卻反而增添了「紅木家具」古樸、厚重的獨特魅力。「紅木家具」有榫卯結合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託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鳳榫、與楔釘榫等。下文,就這些常見的「榫卯結構」一一簡單拆解。
  • 小米推出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榫卯結構拼搭799元
    【CNMO新聞】7月30日,小米商城上架一款新產品——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天壇的主題建築),售價999元,將於7月31日10點開售,新品開售直降200元,到手價799元。
  • 榫卯結構——藏在木頭裡的中國智慧!
    而這裡面,讓這極具歷史意義的古建築得以保持完整、屹立不倒的,得益於建築本身的搭建方式——榫卯結構。榫卯結構是中國古建築中,連接立柱、橫梁、順檁等各個木構件的連接方式,是一種科學的、精巧的、豐富的構件連接方式,不但結實耐用,承受較大的載荷,還具有一定的柔性,當發生地震時抵消部分地震能量,以緩衝、降低地震對建築的影響。
  • 什麼是榫卯結構及如何製作榫卯結構?
    什麼是卯榫?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叫榫卯結構。榫卯結構如何製作呢?通常是家具的橫材(凹槽、榫窩)與豎材(突出的木頭,即榫頭)的丁字形結合,這種結構又稱「格肩榫」。
  • 半個木匠:穿越榫卯迷宮 守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榫卯工藝
    榫卯,古老的結構智慧,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家具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 「潭頭榫卯工藝」傳承人尋找傳承人 劉宜炎:一榫一卯五十年
    18日,記者見到劉宜炎時,69歲的他正在製作一個縮小版牌坊,純榫卯工藝,配件約3000個,最小的只有指甲蓋那麼大。  日前,劉宜炎被評為長樂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潭頭榫卯工藝」傳承人。  50年功力濃縮方寸間  劉宜炎的工作間就設在家裡。工作間裡,一個縮小版的牌坊已基本完成,長約1.2米、高約50釐米。
  • 到中國科技館感受「榫卯的魅力」 現場見證牆倒屋不塌的秘密
    今天(11月1日)上午,「榫卯的魅力」主題展覽在中國科技館開展。展覽以38件精彩展品,展示了榫卯工藝在古代建築、家具、造船、造橋等不同領域以及現代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榫卯,是利用木構件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構件連接的工藝。凸出的部分叫榫,凹進的部分叫卯,榫頭插入卯眼中,兩塊木頭便緊密連接,不再分離,使普通的木頭有了生命。
  • 小米上架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1:200還原 榫卯結構
    7月30日,小米商城上架了一款積木——千年榫營造積木祈年殿,售價999元,將於7月31日10點開售,新品開售直降200元,到手價799元。歷史上,祈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用於合祀天、地。
  • 「半個木匠」和一群「阿木爺爺」的榫卯情緣
    榫卯,古老的結構智慧,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在石家莊,網名「半個木匠」的張均成,和一群「阿木爺爺」合作,把書籍文獻中收錄的明式家具榫卯做成了模型,在凹凸的迷宮裡探索著木器世界的秘密。
  • 他用榫卯結構,把古典美詮釋得美輪美奐
    作者:唐伊榫卯的起源可追溯到河姆渡時期,先祖們為了造木房,靈機一動而產生可拆卸的創意,因此,榫卯結構比起漢字發源更早,歷經幾千年,至宋代而愈趨成熟。明清家具的製作幾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種類,展現了榫卯結構進化的最終樣式。
  • 匠木第四章大進小出榫流程攻略
    匠木是一款國風益智手遊,那麼匠木第四章大進小出榫這一關要怎麼過?通關技巧是什麼?
  • 33種常見中國榫卯結構動態圖及結構介紹|榫卯結構|榫卯
    榫卯 sǔn mǎo,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裡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
  • 榫卯的構造,到底有多少種?有什麼優點
    榫卯是在兩個木構件上所採用的一種凹凸結合的連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起到連接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家具及其它木製器械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向各個方向的扭動。
  • SACUCCI花格榫卯 | 在30個日夜3000多個榫卯裡,讀懂花格的秘密
    只要涉及使用木頭的場合,榫卯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無論是一棟房屋、一扇門窗或是一件家具。在木作的世界裡,建築就像是一件放大的家具,而家具則被看作是一個小巧的建築,彼此間貫穿著同樣的主題:木頭的相遇及搭建。榫卯就像隱藏在兩塊木頭中的靈魂,它已經成為木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席公館花格系列正是採用了榫卯這一充滿智慧的組織方式,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空間產品。
  • 匠木第四章大進小出榫怎麼完美通關 第四章大進小出榫攻略
    匠木第四章大進小出榫怎麼完美通關?匠木是一款非常有趣的遊戲,獨特的榫卯題材,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了解中國古時的技藝,也讓人更加佩服起來古時人們的智慧,接下來40407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第四章大進小出榫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