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上的斑點》:淺談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及文學價值

2021-01-20 帆布小子

在傳統寫法裡,伍爾夫的作品大多充滿了慣常的誇張,戲謔,諷刺和喜劇,如《奧蘭多》,《到燈塔去》等。

而以小說革新和意識流手法聞名的伍爾夫,在西方現代文學流派中,更是首創了意識流派。

意識流文學是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說領域,在戲劇、詩歌中也有表現。

而意識是一條不間斷流淌著的意識河流,具有不可逆性。意識流文學則是作家儘可能捕捉意識河流的某一點來進行描述而創造的一種文學形式。

作為意識流派的先鋒作家,在西方文學中,伍爾夫的《牆上的斑點》是意識流的第一部作品,雖然不太成熟,卻在意識流派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之後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以及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則更是將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推到了一定的文學高度。

在傳統小說的寫作手法裡,人物,情節和環境是作家熟知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小說作為文學裡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學形式,如果僅僅拘泥於這些所謂的已知,那麼文學的出路到底在哪,形式主義下的文學才是文學的內核麼?

意識流小說摒棄傳統小說所謂的形式,而僅僅以意識的流動作為小說的驅動力,無所謂情節和人物,任憑意識的流淌,自由的創作。

《牆上的斑點》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我們必須承認作品的不成熟,但不可否認它在文學中的價值和地位。

(一)意識流小說特點之一:毫無邏輯

一篇短的意識流文學作品尚可讀完,倘若去讀《追憶似水年華》這樣的長篇意識流小說,真正去看完它的人並不多。

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它不好,而是因為意識流作品本身的毫無邏輯性。

這種邏輯性帶來的是一種枯燥,它不似傳統小說,以時間為線索,情節為驅動,有邏輯的去展開一系列的人物內心和行為。

就如它本身所屬的文學流派一樣,我們看到的是作家意識的流動。

就如伍爾夫在《牆上的斑點》裡說那樣:我們的意識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狂熱地集中一段時間後又發現了更新鮮的事物,就好像一群螞蟻湧向一根稻草,抬著它走了一段就丟棄了……

意識流小說也是一樣,它最大的邏輯就是毫無邏輯。

《牆上的斑點》,作者從牆上的斑點,回想到小時候的自己,小屋的主人,斑點的來源,屋裡的某個藍色罐子,生活的感悟,對男人和女人的思考,窗外的風景,自己幻想的行為等等。

所有涉及之處均無任何聯繫,意識流到哪,作者就寫到哪,就好像聽著一首音樂,音樂到哪,意識流到哪,就寫道哪。

在這毫無邏輯的作品裡,我們反過來想一想,這種無邏輯的作品,意識的流動中所創造的作品就沒有價值,沒有美感了麼?

毫無疑問,當然不是。在文學世界中,我們不得不承認,作家的意識流動是未來文學創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思想工具,就如伍爾夫在《牆上的斑點》裡所闡釋的那樣。

我希望能偶然碰到一些令人愉快的思路,這也能間接地為我增添信心,這種想法很令人愉快,即使是最不願意聽到恭維的謙卑人士也會時常產生這種想法,因為它不是直接的自我恭維,這也是其魅力之所在。

在意識流寫作中的作者並不是真正的作者,不是現實中的作者,而是隱含作者。

而在這種完全忘我的創作狀態中,則在一定程度上更大概率地會創造出一些非常具有價值的文學作品,它是一種前意識下的狀態思考,是作家前意識的結晶。

(二)意識流小說特點之二:無意識的幻想

《牆上的斑點》裡開篇第一句: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的時候,我注意到牆上有個斑點。

最後一段為:正當意識領域大動蕩間,我感到有人站在我旁邊說:我要出去買份報紙。」「買報紙?」「其實報紙也沒什麼意思……沒什麼新聞。這場該死的戰爭,讓它見鬼去吧!……不過,我覺得我們也不應該讓一隻蝸牛繼續留在牆上。」啊,牆上的那個斑點!原來是只蝸牛!

小說開頭就陷入了幻想當中,作者直接來到了一月中旬的時間點,然後注意到牆上有個斑點。而這個斑點到底是真是假,我們並不知道,因為作者也不知道。

他並不知道知道這是真的斑點還是其它的什麼,他只是覺得它是斑點,而在結尾處則點明,原來牆上的斑點是只蝸牛。作者意識流動了許久,幻想了許久,好像最後才意識到:哦,原來它不是斑點,它是只蝸牛啊。

無意識的幻想這一特點,如果我們在讀意識流小說的時候,跟隨作者的意識流動,好像很難發現,當真正意識到的時候,才明白之前所有的意識流動原來都是無意識的幻想罷了。

(三)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之三:包容兼收

意識流小說可以有情節,可以有人物,可以涉及到歷史,可以像寫日記,甚至可以寫自己在幻想什麼,總之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可以寫。

就比如《牆上的斑點》裡,作者幻想著,就想到了自己,她甚至這樣寫道:我想就這樣靜靜地思考,從容不迫,天馬行空,不會被打擾,也不用從椅子上站起來,思緒流轉之間沒有對立也沒有障礙。

我想就這樣沉靜下去,深深地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那些生硬的個別事物上。如某一段散文,又像作者的哪個隨筆,總之伍爾夫想到了這些,她就寫了下來,和牆上的斑點無任何關係。

又或者你可以想像有那麼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世界,沒有教授,沒有作家,沒有工作,沒有一切煩惱,沒有尊卑。在安靜美好的環境,人們的思想可以自由翱遊其中。

換句現實一點的話來說,這就好比形容一個人在做白日夢。

但所有的這些,無論是白日夢還是任何黑暗,諷刺,壞的,好的想法均可以在意識流小說當中得到體現。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一切真實的事物,都可以讓人幻想,抑能打斷想像。

就如伍爾夫所言:我本來很樂意挨個兒去想像它們——但是有個念頭突然半路殺入……我想到哪裡了?我怎麼就想到這裡來了?樹木?河流?丘陵?惠特克年鑑?水仙花田?也許突然就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念頭流轉,剎那生滅……意識流小說毫無邏輯,又極具幻想,包容萬象,似乎這不是一個小說應該所擁有的東西。

但若回歸到文學創作之初,又有誰規定了這種行為方式下的作品不是小說,不是好的文學作品呢。

所謂文學的革新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抵制,特別是當這種作品逐漸產生一定影響的時候,可文學的世界百花齊放,如果不能有創新,那它勢必是一潭死水,是不真實的文學世界。

就好像對經典文學與通俗文學分類一樣,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創造動機,創作背景去給它下定義,經典文學和通俗文學的關係本就曖昧不清。

同樣意識流小說在文學中也是一種新的文學形式,它理應得到應有的尊重。

意識流小說帶給我們的不止是毫無邏輯和幻想。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前意識的覺醒,因為這種意識流文學所帶來的沉思是作家頭腦背後的無數個念頭。

而在未來的小說創作中,這種無數的念頭正是小說家們要探索的深度,要追逐的幻影,摒棄故事裡那些對現實喋喋不休的描述,意隨心動。

相關焦點

  • 「一周一大師」晉侯薦讀: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
    它完全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寫法,而任由思緒流轉,成為一部標誌性的意識流小說。小說的高度實驗性對讀者是一種挑戰,對作者未嘗不是一個考驗,而維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正是一位有著高度文化修養的作家,對生活、藝術、歷史……的種種聯想,使文本具有了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同時,這篇小說也以大量鮮活的感性片斷,不斷衝擊著讀者的感官,刷新著讀者的閱讀經驗。
  • 一字未刪,伍爾夫小說,牆上的斑點
    大概是今年一月中旬的時候,我抬起頭來,第一次看見了牆上的那個斑點。想要確定具體是哪一天,就得回想當時我都看見了些什麼。現在我想到了爐火,黃色的火光穩穩地投影在我的書頁上;三朵菊花,在壁爐架上的圓形的玻璃碗裡。對了,那一定是冬天的某個時候,我們剛喝完下午茶,因為我記得,當我抬頭並第一次看見牆上的那個斑點時,我正在抽菸。
  • 這6本堪稱「天書」的意識流小說,你能讀懂嗎?
    而這其中,那些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以人物意識流動過程來構建篇章布局的「意識流小說」佔了絕大多數。很多「意識流小說」成了傳說中的景觀似的經典——遠遠望著,但也止於遠遠懸望,卻少有人願意去攀登,因為辛苦,晦澀,不經濟——這就是今天的現實:人人都在談論經典,卻未必都去讀它。今天,小編特意挑選了其中6本經典的「硬骨頭」,看看你到底啃下了多少。
  • 「意識流」是無病呻吟,更是文學中的「泥石流」?如此評價對嗎?
    往往沒有連貫的情節,也沒有明晰完整的場景,連人物形象都朦朦朧朧,行文著墨都以意識流動為轉移。這個特點在最早的「意識流」小說中已有所表現。比如法國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說《月桂樹被砍掉了》,可以說是意識流小說的先聲。
  • 文學概論期末複習資料(名詞解釋匯總)
    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20至40年代初在英國形成並流行歐美各國的。意識流作家把表現人的心裡真實和意識的流動作為文學創作的主要任務,主張作家退出小說,讓小說人物直接面對讀者,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不受客觀時間、空間的限制, 以「心理時間」表現人物的思想意識活動和主觀感受。
  • 《2019網絡文學發展報告》:IP價值凸顯
    得益於網絡文學內容巨大的存量、顯著的增量、不斷升級的品質和持續性的價值創新,網絡文學以明顯優勢穩居文化產業源頭的牢固地位。同時,隨著IP粉絲時代來臨,網文內容消費的「粉絲化」趨勢正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推手。網文IP成為文化產業的新增長極,IP的全產業鏈價值凸顯。
  • 國外文學常識匯總
    3,《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以揚抑格六音部寫成,集古希臘口述文學之大成。它是古希臘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品。 4,文藝復興文學三傑 義大利是人文主義文學的發源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文藝復興前三傑)。
  • 淺談殘雪創作對西方文學的借鑑和改造
    西方各種文學理論的譯介和接受,使中國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局面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很多過去被毫無條件地一口否定的現代主義作家,他們的藝術價值獲得了重新評價,而其他被我們冠之以現實主義之名的西方經典作家,也從一個又一個用似乎無可更改的定論做成的大帽子底下掙脫出來,在新的文學理念的觀照下獲得了新的生機。如果沒有這樣的文學和文學批評作為前奏,殘雪文學便無由產生。
  • 意識流先驅:於恍惚和現實之間,展示內心深處的衝突與隱秘
    《月桂樹已砍盡》被文學史視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山之作,開頭這段意識流的寫作,被專事意識流文學寫作的弗裡德曼看作是內心獨白的一種宣言,而他對愛德華·迪雅丹也是讚譽有加:「在迪雅爾丹之後,現代小說中使用的幾乎所有的技巧,其萌芽都可見於《月桂樹已砍盡》。」
  • 濰坊玻璃鋼雕塑圖文淺談玻璃鋼雕塑藝術特點
    玻璃鋼雕塑今天,濰坊玻璃鋼雕塑為大家圖文淺談玻璃鋼雕塑藝術特點。玻璃鋼雕塑的用了儘管有許多種,可是玻璃鋼雕塑都有著不一樣的藝術特點和含義。
  • 不鏽鋼斑點狗雕塑-長治白鋼狗雕塑訂製
    廣場不鏽鋼雕塑的製作一般是根據客戶的要求和場地等特點設計雕塑的類型,然後就可以小稿的製作,雕塑設計師根據按所需比例進行放大。雕塑藝術才能更好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件恰到好處的不鏽鋼雕塑來營造出它的宏偉,它的炫麗,它的精神,而在設計方面應當下足功夫才可以塑造出適合城市環境的不鏽鋼雕塑。以下為大家總結不鏽鋼雕塑的三大設計元素。
  • 意識流小說閱讀文學巨著威廉.福克納《喧譁與騷動》故事梗概與寫作
    之前卡夫卡的普魯斯特的詹姆斯.喬伊斯的塞萬提斯的列夫託爾斯泰的等作家的著作,我會閱讀會重複閱讀,但是我自己有意識的來重複閱讀的。這種無意識或潛意識自覺重複慢閱讀的僅僅非福克納莫屬,或許是我個人的閱讀偏見但福克納絕對是一位有才華有創新能力的偉大作家。他的《喧譁與騷動》不僅有全能式視角,也有第一人稱自我介紹自我剖析自我闡述自我揭露。
  • 淺談德意美日四國包裝機械特點
    CA168首頁 > 自動化新聞 > 綜合新聞 > 新聞詳情 淺談德意美日四國包裝機械特點 發布日期:2013-07-31 瀏覽次數:69892
  • 身上有白色小斑點是啥原因?
    身上有白色小斑點是啥原因?身上出現白色斑點或白點,很多人都會想到白癜風。但實際上身上的白色斑點,不都是白癜風。若不全面檢查、科學診斷,很容易誤診誤治。研究發現,身上如果出現白色斑點或白點,很可能是以下幾種病:一、身上有白色斑點可能是白癜風:一種常見的皮膚色素脫失病,表現為皮損部位出現白色斑點症狀,表面光滑,不痛不癢,可發生於任何部位。
  • 沒有價值判斷,就不是合格的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的關鍵應該是「批評」,也就是一種判斷力。如果沒有一定的藝術直覺和建築其上的審美判斷力,那批評工作就無從開始。因為文學批評也是一種價值判斷。現在,文學批評界存在的問題,我認為最大的就是缺乏判斷力,或者不願或不敢進行有價值的判斷。
  • 四本優中選優的無限流小說大推薦,文筆優秀,讓人過目不忘!
    各位書友大家好,今天帶來四本優中選優的無限流小說大推薦,文筆優秀,讓人過目不忘!未知的封印,鬼神的賭局……數據的抗爭,人類的救贖……在那個連接著現實的虛擬世界——意識決定我們,意識選擇我們,意識決定了我們的意識。現在,丟掉你的恐懼。丟掉你的私心雜念、疑問和拒信……解放你的思想。歡迎來到,驚悚樂園。
  • 漢語言文學本科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知識要點
    二十八、伍爾芙《牆上的斑點》(427-434)1、英國著名意識流小說家,英國作家,生於倫敦,布隆姆斯伯裡團體成員(傳記作家利斯特雷奇、詩人託艾略特、小說家愛摩福斯特、伍爾芙、羅弗賴依)代表作:《牆上的斑點》《雅各布房間》《達羅衛夫人》《海浪》《到燈塔去》
  • 五本經典無比的寵物流小說,本本都值得躲在被窩熬夜看!
    網絡文學,百花齊放。隨著網絡文學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小說流派從中誕生。讀者根據自己的口味,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與愛好,再好的書也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口味。 今天,北寒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寵物流小說。顧名思義,寵物流小說裡會出現很多的」寵物「。
  • 《尤利西斯》發表後,世界文學迎來輝煌時刻,那是屬於他們的時代
    《尤利西斯》是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一部意識流小說,該作品發表後屢遭封禁,但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文學時代。它的晦澀難懂卻是出了名的,很少有人能看懂,不是因為它有都枯燥難懂的語言,或者是深奧的道理,而是其放蕩不羈的「大尺度」。
  • 這120個「文學經典故事」,給孩子貼牆上,不出3月,出口成章!
    但要是想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則需要多去接觸一些課外的知識,每天讀一點,久而久之,自己的語文水平自然也會跟著提升上來。對此,這裡也給打擊帶來了120個「文學經典故事」,給孩子貼牆上,不出3月,出口成章!需列印版請私信回復「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