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自然資源往往依附於一定區域的自然環境而存在,區域間不具有流動性,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也就是有的地方自然資源豐富,而有的地方自然資源匱乏。同時,各區域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又各不相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區,對於資源的需求就多,反之對於自然資源的需求就少。由於自然資源的分布和需求的不匹配,就需要建設資源跨區域的調配工程,比如我國的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和北煤南運等都是這類工程。
我國的降水主要由東南季風帶來,每年夏季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把水汽帶到我國,使得我國的年降水量總體上從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溼潤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間,屬於半溼潤區,特別是華北地區由於人口城市眾多、經濟發達,用水量大,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
南水北調示意圖
華北地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極為突出,很多地區為了獲取水資源,大量開採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形成地下水漏鬥區,造成地面沉降和塌陷等問題,對區域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極大。在華北地區很難通過自身解決水資源短缺的背景下,我國規劃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該工程主要從水資源豐富的長江流域調水,往北輸送到華北地區,從而緩解北方地區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工程可以分為東線工程、中線工程和西線工程三個部分。
東線工程在長江下遊的揚州江都引水,基本上沿著京杭大運河往北送水,可以利用現有運河河道,工程量較小,不過由於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河段北高南低,需要建立抽水站往北輸水。中線工程在長江的支流丹江口水庫取水,往北沿伏牛山和太行山東麓調水到北京和天津,線路可全程自流,不過需要新建輸水管線,工程量較大。目前我國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和中線工程都已經建成輸水,而西線工程計劃在長江上遊通天河及其支流雅礱江、大渡河等河流調水,往北引水到黃河上遊,由於西線工程位於我國青藏高原地區,施工難度極大,目前並未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