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洛本為上京,前往都城之意。洛是謂中國洛陽,周代以後常定都此地,故漸被用作京城、或都之意。日語中的上洛,主要是謂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別稱就是洛陽(rakuyo),故謂「上洛」。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戰國大名帶兵攻入京都的行動被稱為「上洛」,上洛是諸如武田信玄等戰國大名追求的目標,如同中國春秋時期的「問鼎中原」。
隋唐長安城和日本平城京平安京
而京都,古稱平安京,突出特點是同中國唐朝的洛陽城和長安城十分相似,京都的歷史始自平安時代的平安京,一直到明治維新遷都,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日本的首都。京城形制南北長,東西窄,這一點是異於隋唐長安城的,其長寬比例卻與隋唐洛陽城十分接近;其次,裡坊均呈方形,同於隋唐洛陽城的裡坊形制;再次,朱雀大街南端兩側各置宗教建築一所,也是模仿洛陽城而建。最後,在裡坊名稱方面,平安京的「銅駝」、「教業」、「宣風」、「淳風」、「安眾」、「陶化」、「豐財」、「毓財」等8個坊名均採自隋唐洛陽城,平安京朝堂院南門的名稱也採自洛陽城,稱為應天門。另外,平安京始分左右兩京,左京稱為「洛陽」,,右京稱為「長安」,本想盡顯長安洛陽的風華,可是在徵夷和戰亂中沒能完全開發,尤其右京長安地處沼澤,開發工作還沒有成功就荒廢了。平安京就只剩下了左京「洛陽」。於是,一千多年來京都就一直被稱為洛陽。
當然平安京不是日本第一個仿建中國的都城。平安京之前還有藤原京、平城京和長岡京等,都或多或少借鑑了中國都城的形制,其中奈良的平城京仿製較為成功,城市布局、宮城形制仿長安,裡坊卻仿洛陽,確實很有中國味道。
由此可見,隋唐的文化輸出是左右兩京形成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