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建偉
娘和俺都是屬牛的,也許就是骨子裡透出的那股股情意,她的言行帶給大家的是本分、勤勞、忠厚和善良。
提及娘親,總有那麼多讚美她的方式,有讓人心暖的歌曲,有叫人動容的詩詞,有歌頌母愛的文藝節目……,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那就是母愛。母愛的偉大可以與泰山比肩,可以與日月同輝。
我因為自幼身患疾病的緣故,在某種程度上我更能體會到母親和家人的不易。我從父母的口中,聽到了他們在我幼時起,為我四處奔波看病的經歷。每每想起這些,我從內心總有五味雜陳的感受,有酸楚,有感動,有淚水,也有欣慰。
我得的是先天性的腦積水,從父母那兒得知,他們在我出生後五六個月時注意到我的頭顱要比同齡的孩子大許多,這才引起了重視。
他們帶著我去離家有一百好幾十路的濰坊89醫院看病,農村人本身出門就少,那時的交通通訊各方麵條件又不好,去時他們坐的是公共汽車,等給我看完病往家趕時已是晌午了,也顧不上吃飯,急匆匆地往家趕,以至於坐反了回家的公共汽車,在車行出好大一段距離後才發現,那時也沒有電話手機一類的通訊工具,沒有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步行往家趕了。
一百多裡的路程啊,那時的道路遠不如當下,想起了都是心酸。聽娘說一路上我還只讓她抱,只要一倒手讓父親接過去,我就會哭個不停。沒有辦法,這回家的一百多裡路都是母親懷抱著我回家的。這一路上娘是受了多大的苦累啊。聽娘說,他們抱我回家時已是深夜十一點多了,娘的腳上磨起了好幾個血泡。走了十幾個小時的路啊,這是何等的付出啊。有時在腦子裡總會出現那樣的畫面,深一腳淺一腳的。我想像著在哪一天也為俺娘寫首詩歌表達我內心的感恩之心,詩歌應叫《丈量母愛》。
娘為我付出了那麼多,但是在她心底的念頭確實單一的,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真的無所謂。這就是母愛的偉大吧。
在這以後的日子裡,我又經歷了幾次大手術,從濰坊到濟南再到北京,娘有時也會調侃幾句呢,說是託了我的福,才有機會去了濟南和北京,坐了那麼多次的火車。凡是對治療疾病有好的治療效果的醫院,不管當時的家庭處境如何,哪怕去銀行貸款,娘都要帶我去治療。
因為家裡的土地還要耕種,在外手術住院的陪護都是母親的事,在醫院裡,她吃不好喝不好,晚上睡覺就是在地板上鋪個毯子當床了,又有多少個夜裡,因為手術過後的發燒,她護理我跑前跑後,往往一整夜都不能合眼休息一下。
娘是一個豁達心地善良的人,我小時候在濟南手術住院,有科室的護士建議俺娘信仰了基督教,她的內心有了皈依,對待信仰,她是虔誠的,我能感到她待人處事的和風細雨。
她心眼好,對待家庭,她任勞任怨,沒有絲毫的怨言。她一心撲在孩子的身上,她對待公婆如自己的親父母,記得奶奶在生病最後的日子裡,點名要俺娘侍奉她,為她洗臉洗腳,端屎端尿。她和鄰裡關係處得很融洽,她總說人心都是肉長的,「花澆根,人交心」,她的言和行都讓人點頭稱許。
娘的言行帶給我的優秀品質讓我受用一生。想到她為家庭付出的一切,我用多少語言描述都是蒼白的。
「你卑微如青苔,莊嚴如晨曦」,這是詩人洛夫歌頌母愛的詩句,用在娘的身上應是恰如其分的。
懷揣一份感動,品讀詩人桑恆昌的懷親詩,再認真地欣賞攝影家焦波為其父母拍攝的《俺爹俺娘》系列照片,我內心便升騰起對母親滿滿的愛與溫情。
(作者簡介:孫建偉,男,山東省濰坊市青州人。愛好文學,曾在《青州文學》《聯合日報》等紙刊及平臺發表詩歌散文。曾獲得2014及2019年青州市作協文學創作大賽詩歌類三等獎。現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圖文編輯:《燈花物語》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