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湖南作為精準扶貧首倡之地,當有首倡之為,當發首倡之聲。7年來,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同全省人民一道奮力譜寫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湖南篇章,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脫貧攻堅」主題文藝作品。現在紅網專題展出,以饗受眾。更期望以此在全省凝聚起更堅毅更強大的力量,打勝脫貧攻堅最後的總攻戰,奪取全省脫貧攻堅戰全面的勝利。
木子格/攝
速寫與讚歌
——《鄉間流淌是真情》簡評
文/胡睿臻
《鄉間流淌是真情》是徐喜德先生2019年年初出版的報告文學集。集中的40篇作品篇幅短小,描繪了嶽陽市40位黨員幹部駐村扶貧時的工作與生活狀況。作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長達20多萬字的書稿,用最快的速度宣傳發生在嶽陽市扶貧一線的感人事跡,宣傳戰鬥在扶貧一線的黨員幹部的光輝精神。從每篇作品的規模、體式以及創作的時間來看,這部集子是嶽陽市精準扶貧工作的速寫。
作品用簡潔的筆觸勾勒出扶貧隊員們的感人事跡。他們離開了舒適的生活條件,駐進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的偏遠山村,在沒有空調,只有一床一桌一椅的破舊房子中加班加點;他們離開了熟悉的工作環境,往來於山村小路、奔波於多個部門,為貧困戶建立準確的檔案、辦理享受政策的各種手續、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資助、推銷農副產品。他們身上帶著病痛,卻沒有時間去檢查治療;他們在扶貧、救災中累倒病倒受傷,被迫到衛生院輸液、到醫院做手術,常常是稍有好轉就返回村中、拖著虛弱的身體繼續工作。他們有的新婚不久,有的妻子懷孕待產,有的孩子剛剛滿月,有的孩子即將高考,有的父母年高病危,有的馬上要退休、要幫兒女教養孫輩、發揮餘熱。可是,父母手術、妻子剖腹產,他們沒有在身旁陪護照顧;孩子發高燒、孩子成績大幅下滑,他們不能去陪伴輔導……他們為貧困戶孩子的入學和學費四處奔走,冒著生命危險在村中搶險救災,貧困戶所有的難題他們都在場,家中所有的麻煩都讓妻子、老伴、兄弟姐妹甚至鄰居、護工替補。
不難看出,這些感人事跡反映出扶貧隊員們為扶貧事業奉獻、犧牲的精神。隊員中有城市長大的「80後」,他們最初被鄉村中留存的貧困景象震驚,出於深切的同情投入工作。然而,工作實踐讓他們認識到駐村扶貧的正確與必要,他們對貧困戶的感情轉化為高度自覺的責任感和無私的付出。隊員中也有在扶貧崗位上工作了8年甚至10餘年、年近花甲的老同志,他們讓一個村莊脫貧、又轉到另一個村莊,還在認真地總結多年積累的經驗,把它們編寫成扶貧工作的原則與制度。無論是老還是新,扶貧隊員們放棄了與父母妻兒的團聚,放棄了自己在家庭中應該承擔的責任,把時間和精力、把青春和餘熱奉獻給了貧困戶、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扶貧事業。他們犧牲著自己的美好生活,卻在盡全力幫助貧困戶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所以,《鄉間流淌是真情》也是扶貧工作者光輝精神的速寫。
儘管作品的筆墨主要集中於扶貧隊員的群體形象,可我們也發現他們的事跡當中呈現著眾多後盾單位,呈現著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方面的統一安排和相互協調,也呈現著隊員家屬、社會各界對他們工作的主動配合與積極響應。作品聚集於每一個扶貧工作者平常而不平凡點點滴滴,卻通過40座各不相同的島嶼展示了把他們連在一起的大陸板塊。他們的無私奉獻和艱苦卓絕的工作讓一戶戶貧困家庭走出困境。精準扶貧政策是黨中央的整體部署,每一位扶貧隊員像一根根神經末梢,忠誠地執行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鄉間流淌是真情》是特定地域、特定視角中扶貧攻堅系統「戰鬥」的速寫。
村中的馬路更寬了更長了、橋梁更穩了更安全了,雞鴨牛羊豬銷售出去了,光伏電站建起來了,經濟作物在荒山上開花結果……貧困戶的房子翻新了、年收入增加了、醫療有了保障、孩子有錢上大學了……作品中的一組組數據,弱智人親熱地喊叫「姨崽」,返回學校的孩子在路面上寫下「感謝餘干部」……這些都是對扶貧隊員們無私付出的最大回報、對他們的心血與汗水的最大肯定。《鄉間流淌是真情》以熱切的心情、最快的速度,把扶貧隊員的事跡、精神、成果固定在文字當中。作品匯聚個體形象,表現集體群像的事跡與精神;又由群像事跡以及它們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浮現出嶽陽市攻堅扶貧的整體面貌。作品儘管使用了客觀寫實的筆調,但它唱響了對扶貧工作者艱苦工作、奉獻精神的深情讚歌,唱響了對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深情讚歌,唱響了對落實精準扶貧的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的深情讚歌!它也將在讀者的心中激起對精準扶貧政策、對扶貧工作者由衷的崇敬與讚頌!
(作者工作單位:湖南理工學院中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