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液態金屬,估計大家都不陌生,懂技術或對相關科技行業感興趣的朋友都能說出了子醜寅卯來。即便不關注科技發展的人,很多人也看過或知道科幻電影終結者2中那個讓人不寒而慄的液態金屬機器人。
當然了,現實中的液態金屬技術,遠遠沒有科幻電影裡那麼酷炫。現在到了2020年,科學家對液態金屬的研究,基本還處於實驗室階段。而一人客通過相關資料得知相關的柔體機器人,也並沒有走出實驗室。不過,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團隊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的概念,研發出了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為打造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
據悉,該團隊名為 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輕質液態金屬)的論文已於 2020 年 2 月 17 日登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
液態金屬這種不定型、可流動液體的金屬,可看作是由正離子流體和自由電子氣組成的混合物。由於它能滿足其強度,精密度,耐疲勞等多種優點而廣受科學家的青睞,在柔性機器和可變行機器等領域有非常廣闊的施展空間。當然,液態金屬也有亟待突破的難題:密度較高,這就意味著給機器增加了額外重量,其便利性因而被削弱。
所以,針對這一難題,輕質液態金屬應運而生,劉靜團隊提出,可由空心玻璃微珠(GlassBubbles)和鎵銦共晶(eGaIn)組成的非常規超輕材料GB-eGaln。這種超輕材料的密度低於2.010 g/cm,甚至可達 0.448 g/cm,比水(密度 1 g/cm)更輕——這是由於水和液態金屬對玻璃表面有不同的親和性,當接觸到水後,GB-eGaln 內部結構會變為玻璃微珠 - 水(GB-water),這便引起了密度的變化。
在2014年5月份,劉靜團隊已經發布了關於室溫液態金屬(Room-temperature liquid metal)具有可在不同形態和運動模式之間轉換的普適變形能力的論文。GB-eGaln在現實條件下,經過溫度調節,其優異的適形性、導電性,可在完全柔軟和堅硬的狀態之間自由切換。目前,重複使用 8 次後功能無明顯損失。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將 GB-eGaln 結合磁鐵,設計了浮力部件,提供開關和負載元件的功能。研究團隊表示,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利用 GB-eGaln 製造出軟體機器人及智能水下裝置。
到了2015年,劉靜團隊已經研發出世界首臺自驅動液態金屬機器,為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甚至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2016年,研發出一種以柔性可變形「車輪」驅動的微型車輛;2019 年,研發出一種液態金屬電子紋身,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旨在研製未來尖端柔性機器人的一般原則「液體集成」。
液態金屬技術,正在一步步地成熟,而隨著人工智慧、5G為基礎的智慧時代到來,以往充滿科幻色彩的液態金屬機器人也會誕生。雖然我們對科技和AI造成的隱憂而警惕,不過一人客和我們很多朋友都不否認,對於我們很多人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時代。也許,理想的情況是,最優秀的創意在實驗室,為尖端科技大同福祉的發展而鋪路,最優秀的想像在影視作品裡,給我們啟發、啟迪和警示,讓我們思考,而最科幻的成果在現實中,為我們所有人類和共同的星球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