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的密度低於水?劉靜團隊再次實現液態金屬領域新突破!

2020-12-22 雷鋒網

在領先世界的液態金屬方面,我國科學家再次實現了新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團隊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的概念,研發出了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為打造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

據悉,該團隊名為 Lightweight Liquid Metal Entity(輕質液態金屬)的論文已於 2020 年 2 月 17 日登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

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

「液態金屬」,是一種不定型、可流動液體的金屬,可看作是由正離子流體和自由電子氣組成的混合物。作為可變形智能機器的基本要素,液體金屬為可變形體(尤其是液體機器)的設計、製造開闢了全新途徑。正如劉靜教授所說:

柔性機器、可變形機器在材料學和機器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而柔性正是液態金屬特有的行為。

但同時,液態金屬的一個缺點在於密度較高,這就意味著給機器增加了額外重量,其便利性因而被削弱。

為解決這一問題,劉靜團隊提出了「輕質液態金屬」——一種由空心玻璃微珠(Glass Bubbles)和鎵銦共晶(eGaIn)組成的非常規超輕材料 GB-eGaln。

下圖 a 為空心玻璃微珠結構示意圖,b 為玻璃氣泡的真實照片(左)和顯微鏡照片(右)。

另外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了解到,共晶是一種物理現象,指一定成分的合金液體在低於任一種組成物金屬熔點的共晶反應溫度下,冷卻、凝固、結晶為兩種或更多緻密晶體混合物。顧名思義,鎵銦共晶便是鎵(Ga)和銦(In)兩種金屬的混合物,密度為 6.25 g/cm(溫度 25 °C 時)。

【相同重量(10 g)的 eGaIn 和 GB-eGa

而 GB-eGaln 密度低於 2.010 g/cm,甚至可達 0.448 g/cm,比水(密度 1 g/cm)更輕——這是由於水和液態金屬對玻璃表面有不同的親和性,當接觸到水後,GB-eGaln 內部結構會變為玻璃微珠 - 水(GB-water),這便引起了密度的變化。

下圖為不同 eGaIn 體積百分比( = 0%,6%,12%,18%,24%,30%,36%)的 GB-eGaIn 密度變化(K1,Q25,Q46 為空心玻璃微珠的 3 個種類)。

2014 年 5 月,劉靜團隊發表的名為 DiverseTransformationsofLiquidMetalsBetweenDifferentMorphologies(不同構象之間的液態金屬多變形性)的論文,揭示了室溫液態金屬(Room-temperature liquid metal)具有可在不同形態和運動模式之間轉換的普適變形能力。

實際上,經溫度調節,GB-eGaln 也可保持優異的適形性、導電性,可在完全柔軟和堅硬的狀態之間自由切換。據悉,GB-eGaln 可成型為薄片,也可構築成三維立體結構,重複使用 8 次後功能無明顯損失(如下圖)。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將 GB-eGaln 結合磁鐵,設計了浮力部件,提供開關和負載元件的功能。研究團隊表示,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利用 GB-eGaln 製造出軟體機器人及智能水下裝置。

中國領先世界的液態金屬

實際上,我國在液態金屬方面領先世界,而與這一成就最密不可分的一個名字便是劉靜。

【雷鋒網註:圖源百度百科】

雷鋒網了解到,劉靜教授是清華大學較早的一批直博生,1992 年本科畢業後開始專攻生物傳熱學。

作為入選了中科院、清華大學 「百人計劃」的生物傳熱學專家,其研究方向包括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學、常溫及高溫生物醫學工程學、微/納米流體與熱學技術、先進熱管理技術、超常規能源技術等等。2014 年 9 月,劉靜教授更是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國際傳熱大會上獲得了每 4 年頒發一次,每次僅有 1 名獲獎者的傳熱學界「終身成就獎」威廉伯格獎(The William Begell Medal)。

2001 年,劉靜教授的一個顛覆性想法「液態金屬在室溫下可以流動,那麼,為何不能將其與晶片冷卻建立起關聯?」幫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隨後不斷引起世界轟動。

劉靜團隊近年來在液態金屬方面取得突破的大致時間線如下:

2013 年,首次發現電場控制下液態金屬與水的複合體可在各種形態及運動模式之間發生轉換的基本現象;首次發現液態金屬在吞食少量鋁後,能自主高速運動且能變形的奇異行為;通過把液態金屬做成列印「墨水」,首次研發出紙上直接生成電子電路的技術;2015 年,研發出世界首臺自驅動液態金屬機器,為研製實用化智能馬達、血管機器人、流體泵送系統、柔性執行器甚至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2016 年,報導了一種異常獨特的液態金屬固液組合機器的自激振蕩效應,驗證了其在藥物遞送方面的潛在價值;研發出一種以柔性可變形「車輪」驅動的微型車輛;2019 年,研發出一種液態金屬電子紋身,為個性化醫療及可穿戴設備提供新的解決途徑;首次系統地提出了旨在研製未來尖端柔性機器人的一般原則「液體集成」(I-LIFE),為研製接近動物和人體功能的全新一代尖端柔性機器人打下堅實基礎;報導了一種全新的功能複合型腫瘤栓塞劑液態金屬/海藻酸鈣(LM/CA)水凝膠,可製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腫瘤製劑。而對於已取得的成就,劉靜教授表示:

如果做出來的東西能夠有幸真正為世人所用,哪怕只有一小點,我想那就是最大的滿足和成就了。

相關焦點

  • 輕質液態金屬問世,清華大學突破性研發讓液態金屬機器人更近一步
    現在到了2020年,科學家對液態金屬的研究,基本還處於實驗室階段。而一人客通過相關資料得知相關的柔體機器人,也並沒有走出實驗室。不過,近日,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教授劉靜團隊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的概念,研發出了密度低於水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為打造液態金屬機器人奠定基礎。
  • 清華聯手中科院突破密度「結界」:全球首創輕質液態金屬|專訪
    那麼,液態金屬的研發如今走到了哪一步?最近一項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理化所團隊帶來的研究頗讓人為之興奮。石墨烯由於不易變成液體,這使其在許多場合上的應用不及液態金屬,比如作為電子墨水、3D 列印材料、注射骨骼、外骨骼、機器人」。突破密度「結界」說起液態金屬你應該不會陌生,例如水銀,就是許多人最熟悉的常溫下呈現液態的金屬了。水銀也因為它的流動性和熱學特性才廣泛使用於溫度計和血壓計中。
  • 液態金屬能「進化」成計算機?
    研究項目負責人、中科院理化所與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劉靜說,目前,幾乎所有實現量子隧穿效應的器件均由一個三明治剛體結構組成,中間層為絕緣的納米尺度薄層,兩側為導電介質電極。而具體實現的材料,中間層通常為絕緣材料,兩側區域為金屬導體或超導體。
  • 全球首創輕質液態金屬欲撼動石墨烯霸主地位
    1全球首創輕質液態金屬與以往液態金屬的相關技術突破和應用不同,這個團隊全球首次提出「輕質液態金屬」 概念,並發明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輕質量液態金屬材料。液態金屬,又稱「非晶合金」或者「金屬玻璃」,是一種具有類似液體狀態下原子結構的固體,具有特殊的結構和性能,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材料。
  • 液態金屬:可否製造金屬基生命
    近年來,研究發現液態的鎵基金屬(以下稱液態金屬)具有區別於其他金屬的性質以及類似於生命體的屬性 [3-12]。呼吸獲能效應 液態金屬可以通過「呼吸」獲取能量,實現自我搏動。2016 年,由劉靜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下文簡稱聯合小組)的衣麗婷等發現 [3],當把液態金屬液滴部分浸於鹼性溶液、部分暴露於空氣中時,處於液態金屬與空氣交界面的溶液會出現自發周期振蕩現象,這種規律性的振蕩從四周向中心再到四周,如此往復循環不已,其表現如同液態金屬通過深呼吸動作來實現心臟搏動一樣,令人驚訝的是整個過程的發生和持續無需額外的能源供給與外界激勵。
  • 《終結者》中的液態金屬機器人要成為現實了嗎?
    2017年液態金屬材料被收錄進工信部、財政部和保監會共同組織編制的《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範指導目錄(2017年版)》,被列為重點新材料。而對於液態金屬,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會想到水銀,其實,液態金屬可不是只有水銀。
  • 「未來機器戰士」——液態金屬機器人真的來了!!
    自主運動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據中科院理化所網站,3月3日,由劉靜研究員帶領的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醫學院聯合研究小組,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此項研究於世界上首次發現了一種異常獨特的現象和機制,即液態金屬可在吞食少量物質後以可變形機器形態長時間高速運動,實現了無需外部電力的自主運動。這是該小組繼首次發現電控可變形液態金屬基本現象之後的又一突破性發現。
  • 美國LLNL研究液態金屬噴射(LMJ)推進液態金屬3D列印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研究團隊模擬了一種新興的金屬三維列印技術「液態金屬噴射」(LMJ)中的液滴噴射過程,這是液態金屬列印技術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方面。金屬的增材製造(AM)是一項強大的技術,可實現無與倫比的設計自由度的零件的快速生產。
  • 認識金屬(2)-金屬密度和熔點的小秘密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每種物質都有其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是不同的。金屬的密度一般都較大。密度最大的金屬是鋨,為22.59 g/cm。密度最小的金屬是鋰,僅為0.534 g/cm。物質的熔點是在一定壓力下固態和液態轉化呈現平衡時的溫度。熔點最高的金屬是鎢,熔點高達3410℃。熔點最低的金屬是汞,俗稱水銀,熔點只有–38.87℃。
  • 3D列印金屬基複合材料-含碳纖維的液態金屬
    一項發表在《機械工程學報》的研究記錄了一個研究小組為結合金屬和增強纖維的不同性能而採用的3D列印MMC的方法。來自陝西省快速製造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將錫鉛與碳纖維結合起來,一方面探索利用鉛的輻射屏蔽性能,另一方面利用碳纖維強度的可能性。同時,這項研究試圖展示鉛的3D列印能力,以前由於鉛的潤溼性(液態時無法粘在固體表面)而很難實現。
  • 「液態金屬機器人前沿技術高峰論壇暨第一屆中國液態金屬機器人...
    圍繞著世界前沿科技「液態金屬機器人」的當前技術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趨勢,來自中國液態金屬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學者作主題報告,進行深度解析,探討新型液態金屬機器人的未來  會議同時開展液態金屬機器人技術大賽,對國內外高校及企業就液態金屬機器人的設計、感知、運動及相關新技術、新理念進行展示,期待為液態金屬這一新材料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拓展更廣泛的空間,並遴選項目擇優支持。
  • 中國研製出世界首臺自主運動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
    眾多報導此項工作的科學雜誌或專業網站還有,物理學家組織網站:「可在液體中自行驅動的可變形液態金屬(Shape shifting liquid metal able to propel itself through liquids)」;化學和工程新聞C&EN:「旋轉的液態金屬馬達(Rolling Out Liquid-Metal Motors
  • 可自修復可拉伸3D列印印刷的液態金屬複合材料摩擦納米發電機
    在最近發表的兩篇論文中,CMU研究人員團隊在可穿戴電子設備和其他軟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卡梅爾·馬吉迪(Carmel Majidi)的軟機實驗室(SML)長期從事這一領域的工作,這兩篇論文反映了(Advanced Materials,"液態金屬夾雜物的受控組裝作為多功能複合材料的通用方法"和高級材料技術,"可超伸,耐磨")。
  • 科幻電影中的技術被突破,你知道液態金屬嗎?
    電影終結者中的T-1000液態金屬機器人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他能夠任意變換形態甚至能夠變成任何一個和他有過接觸的人。普通的攻擊傷害對它來說,基本無礙,在受到強烈攻擊時它還能像液體一樣重新聚集,恢復原貌。
  • 液態金屬告訴你答案
    在本項研究中,與外來物跨越細胞膜類似的是,顆粒進入液態金屬內部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克服同時存在於固/液兩種金屬相界面上的氧化膜的阻礙。對此,研究人員提出了三類激勵機制以實現液態金屬的胞吞作用,即:化學物質(動圖1&2)、電陰極極化(動圖3&4)、輔助金屬物極化(動圖5&6)觸發(圖1)。文章分別揭示在酸性、鹼性和中性溶液環境中實現液態金屬胞吞作用的規律(動圖7,8,9)。
  • 維基解密 看液態金屬散熱器的神奇之處
    今天就讓我們來對這項技術進行一個揭密,讓我們看看這個散熱能力最高可達一般材質50倍的液態金屬技術,是怎樣改變來的。第一章:液態金屬散熱技術是由哪些技術構成的    液態金屬散熱技術是一項複合性技術,它整合室溫金屬流體散熱材料和電磁驅動技術,實現了耗電量極小,同時性能非常優越的液體金屬散熱器。
  • 科學家團隊打造橡膠「外骨骼」 讓液態金屬結構保持其形狀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New Atlas報導,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種金屬裝置,可以被壓縮成一個緊湊的球狀,並在加熱時自動 「綻放 」出有用的形態。而現在一種新開發的液態金屬晶格有望使其很快成為可能。
  • 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
    密度能量變得更高、重量變得更輕、壽命變得更長、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鋰電池研發和應用的世界紀錄正在安徽省合肥市被不斷刷新。6月15日,合肥啟蒙科技城宣布,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一代50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鍾玉到宣威調研液態金屬產業發展情況
    12月15日,曲靖市副市長鍾玉到宣威調研液態金屬產業發展情況。曲靖市委常委、宣威市委書記朱黨柱一同調研。朱黨柱、鍾玉實地查看了工業園區虹橋工業園標準廠房建設情況,詳細了解雲南中宣液態金屬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情況,聽取企業負責人相關情況匯報。朱黨柱指出,近年來,曲靖市委、市政府,宣威市委、市政府對液態金屬產業高度重視和支持,傾注了大量心血,推動了液態金屬產業高質量發展。
  • 新能源車、液態金屬、醫用鎂合金前景廣闊 宜安科技全力打造業績...
    根據宜安科技隨後發布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新能源車領域,宜安科技大型精密壓鑄產品已進入特斯拉、寧德時代、比亞迪、吉利等眾多國際國內知名客戶供應鏈;高純鎂骨釘目前已在8家臨床醫院進行中,進程和植入效果都符合預期;同時,液態金屬產品已在摺疊手機鉸鏈、手機光學支架、車門鎖扣、聲學等產品上得到批量應用,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將液態金屬應用在汽車行業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