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典》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30日訊(記者 陳淋)近日,中宣部等八部門聯合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在古文字研究上,四川又有新進展。四川新聞網記者從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獲悉,由該中心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甲骨文的排譜系聯工作將於明年上半年結項。中心首席專家彭裕商教授表示,此項課題不僅為《甲骨文字典》「字形」部分的修訂打下了基礎,也為之後《甲骨文字典》的修訂工作準備了專業人才。
甲骨文的排譜系聯
利於商代史、先秦史研究 相關研究學者可直接使用這一成果
甲骨文的排譜系聯,也就是「殷墟甲骨文分類與系聯整理」,這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這項工作主要是在甲骨文字體分類的基礎上對同類卜辭的相近事類進行系聯。彭裕商教授介紹,我們開展甲骨文的排譜系聯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對殷墟甲骨文進行分類,然後對各類卜辭所反映的人物、事件等進行系聯。甲骨文分類主要依據的是字體,一個個特殊的字形通過同版甚至同一條卜辭的組合關係輾轉聯繫起來就構成一個特徵字組合,依據該組合我們就能將其視為一個「類型」。
彭裕商教授透露,目前,我們大致能分出十組,但每組之下又可以進一步細分,比如歷組卜辭分為一類、二類,一類中又可分出A、B兩種類型,二類中也可以分出A、B、C三種類型。我們的工作是先看能不能再進一步細分,在精確分類的基礎上,對卜辭事類、人物進行系聯,將殷墟甲骨文儘可能多地聯繫成群組。「將來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可以直接使用我們這個成果,對商代史、先秦史的研究都是很有意義的。」他說道。
《甲骨文字典》內頁
研究成果、專業人才兼備 甲骨文研究未來可期
甲骨文的排譜系聯對《甲骨文字典》修訂工作,同樣意義重大。彭裕商教授介紹,為《甲骨文字典》「字形」部分的修訂打下了基礎。之前《甲骨文字典》字形舉例部分按照五期劃分,今後我們修訂將採用字體分類的研究成果,列舉出每一字在不同組類的差異和特徵,讓讀者對於甲骨字形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另外,排譜系聯工作目前已經開展4年,培養和鍛鍊了幾位優秀的博士生,為之後《甲骨文字典》的修訂工作準備了專業人才。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古文字等冷門絕學給予了高度關注,相關學科也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都成立了專門機構開展研究。2019年是殷墟甲骨文發現研究1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在四川省委宣傳部的大力倡導下,川大成立了「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彭裕商教授表示,目前中心有七位成員,老中青結構合理,我們也對中心未來的發展進行了統籌規劃,「新修甲骨文字典」就是將來工作重點之一,相信未來是可期的。
著重從四個方面修訂《甲骨文字典》
給大眾呈現一部專業、好用的字典
在進行甲骨文排譜系聯工作同時,彭裕商教授帶領學生正在申報國家重大招標課題——新修《甲骨文字典》。《甲骨文字典》是徐中舒先生晚年主持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甲骨學劃時代的巨著。彭裕商教授介紹,該書兼採各書之長,獨創最先進的編纂體例,對甲骨文字的解釋分字形、解字、釋義三部分,使讀者能通過該書對甲骨文有一個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書中所收甲骨字形按時代先後分五期排列,解字釋義既廣泛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又融入了徐中舒先生數十年研究甲骨文的重要收穫,強調字與字之間的相互聯繫和文字的歷史背景,釋出許多新字新義,也糾正了許多以往考釋工作中的謬誤,代表了20世紀甲骨學研究的新水平。
彭裕商教授表示,今後我們修訂《甲骨文字典》,將著重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最大限度的保留《甲骨文字典》的體例,整體依《說文》字頭編排,對於未識字及無法對應傳世文字的甲骨字形則採用「自然部首」編排,便於檢索查閱。其次,字形部分將採用字形分類的研究成果,以呈現每一甲骨文字在不同組類的差異和特徵;第三,解字部分,繼承徐先生的文字考釋路徑,充分吸收最新的考釋成果,分析文字構型,探索造字本義。第四,釋義方面,儘可能利用已有及新出甲骨著錄材料,窮舉式地搜索文字辭例,並充分吸收甲骨綴合成果,擇其精當完整者歸納總結之,以呈現其詞義之全貌。
「《甲骨文字典》出版距今已有32年,時過境遷,甲骨學飛速發展,在分類斷代、文字考釋、語法詞性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甲骨著錄、綴合、形態研究等領域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彭裕商教授還談到,這些成果我們在修訂過程中都會充分吸收,審慎擇取。總之,新修訂的《甲骨文字典》是在原書的基礎上,增補自1988年以來學術界取得的新成果,使這些新成果通過字典的形式充分表現出來,以利於今後對甲骨文的研究與應用。
《甲骨文字典》是古文字學專業工具書,按照《說文解字》的540部首編排的,檢字則按照通行隸定字筆畫檢索,未識字則依據字形附於相應部首之下。所以,要想熟練查閱《甲骨文字典》,是需要一定的古文字學和甲骨學基礎的。彭裕商教授表示,我們今後在著手修訂時也會充分考慮到此問題,參考多種檢索方式,給大眾呈現一部專業、好用的字典。
【新聞多一點】
殷墟甲骨文中的「蜀」,是「古蜀國」嗎?
四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甲骨文中有跟巴蜀文化相關的內容嗎?
對此,彭裕商教授介紹,殷墟甲骨主要是商王朝晚期的王室佔卜遺物。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商王都自盤庚遷殷後再沒有遷都,甲骨集中出土於小屯村也可以映證這一點。當時的巴蜀地區的文明程度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且與中原應該有著密切的往來。殷墟甲骨文中所謂的「蜀」字,最初是由孫詒讓釋出的,準確來說應該隸定成「𦉶」字,周原甲骨中才見到「蜀」字。它們在卜辭中作為方國名,但是此「𦉶」、「蜀」是否是傳世文獻中的古蜀國呢?這個問題還有爭議,甲骨文所反映的信息太少,有待於更多的材料。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