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 董存瑞(王寶強飾)炸碉堡劇照
61年前,19歲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以自己的英雄壯舉「喊」出了「為了新中國,前進」的時代最強音。
1957年,朱德親筆為他題詞「捨身為國,永垂不朽」。「英雄董存瑞是我永遠學習的好榜樣。」在1961年2月3日的日記中,雷鋒這樣寫道。「董存瑞和董存瑞式的戰士已成為一種標誌。」曾任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的呂小山認為,他的事跡激勵了幾代中國軍人和青少年的成長。
他是一個什麼樣的青年?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在新中國即將迎來60華誕之時,筆者通過尋訪英雄的足跡,試圖撥開歷史煙雲,走近61年前那個年輕的戰士。
墓中僅有一塊寫著「以此木代替烈士遺骨」的木牌
7月9日,隆化。
筆者從一塊刻有「董存瑞烈士犧牲處」的巨大石碑旁,沿著臺階走入旱河的河道中。已是傍晚時分,臨近的民居已升騰起炊煙。從居民生活區裡散發的祥和氣氛使人難以想到,1948年5月25日,這裡是我軍攻打隆化的主戰場——當時的隆化中學所在地。
幾年前,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在此復原了被董存瑞炸毀的橋型暗堡,並將其作為烈士的紀念地之一。「從初建時的『設守墓人一人』到如今,陵園經過了數次擴建。」董存瑞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沈文告訴筆者,每年參觀者達20多萬,今年「七一」前後,一周的參觀者多達四萬多人。
曾任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的呂小山老人告訴筆者有20多位戰友親眼目睹英雄慷慨赴死的震撼一瞬。
1948年5月25日下午4時,時任晉察冀遼軍區司令員秘書的齊速和司令員程子華走至隆化中學附近時,看到董存瑞戰友正在痛哭——戰友們在戰場上已無法辨認烈士遺骨,只有一隻鞋子好像是英雄遺物。深受震撼的齊速寫出了董存瑞事跡首篇新聞報導——《共產黨員奮不顧身董存瑞自我犧牲使隆化戰鬥勝利完成》。
作為董存瑞所在團團長的梁歧曾回憶,他隨著二營進入隆化中學路過被炸毀的敵堡時,看到「只剩下脖子以下大胯骨以上這段被燒焦了的軀幹」,被炸藥衝擊波推出20多米遠。
如今在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內的董存瑞墓中,一個長約四尺的沙木棺材內,只有一塊寫有「以此木代替烈士遺骨」的木牌。「從炸藥包拉響到爆炸要7至8秒鐘時間。」7月8日,懷來縣林業局副局長董繼先這樣評價伯父董存瑞,「作為一名爆破能手,他比誰都了解炸藥的威力。面對粉身碎骨的那一刻他巋然不動,這是怎樣執著的信念啊!」
臥倒!臥倒!快趴下!對戰友的叮囑是董存瑞犧牲前最後一句話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拍攝的電影《董存瑞》中,英雄拉響炸藥包後高呼「為了新中國,前進!」的情景,激勵了幾代人。但在歷史中,董存瑞在最後時刻是否真的留下了震撼人心的語句?
為此,呂小山曾走訪了董存瑞多位戰友。
「他很鎮定地用左手託起炸藥包,右手拉開導火索,我看到這情景,不顧一切跳下旱河溝,向他那裡衝去。」親眼目睹董存瑞犧牲的郅順義曾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他看見了,大聲對我喊『臥倒!臥倒!快趴下!』接著天崩地裂一聲巨響……」
那,電影中「為了新中國,前進!」的口號又是怎樣來的呢?
電影《董存瑞》編劇之一的趙寰曾對呂小山介紹說,1947年6月,經過一年的戰略防禦,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並取得了節節勝利。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向全國頒布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在《宣言》中明確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為了新中國,前進!」正是根據「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鬥號召,在「同志們,衝啊!」的基礎上創作出來的。
「英雄犧牲前並無豪言壯語。」但在趙寰看來,董存瑞和戰友們是用自己的行動喊出了當時時代最強音——為了新中國,前進!
1954年,隨著董存瑞烈士陵園建成,位於犧牲處的烈士墓也遷入陵園。
遷墓時,當時隆化縣民政科的冀興坡被眼前的情景深深震撼了——英雄墓中,屍骨眾多!
每個炸藥包上,幾乎都有董存瑞所畫的小「漫畫」
7月初,筆者採訪時,由我省投資並拍攝的一部以董存瑞事跡為藍本的電視劇剛剛殺青。
電視劇中扮演董存瑞的是曾成功飾演《士兵突擊》中許三多的河北籍青年演員王寶強。
如何真實地把握董存瑞這個角色,讓如今的青年理解那個時代青年的壯舉?這一度曾令王寶強頗為困擾。
「我發現,就是沒有炸碉堡,董存瑞依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戰士。」王寶強告訴筆者,這是他翻閱了大量回憶文章,走訪了董存瑞的親朋後得到的結論。
從1945年8月參軍到1948年5月25日犧牲,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這位不到二十歲的青年就先後榮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榮獲毛澤東獎章一枚,勇敢獎章三枚。
「我告訴寶強,我伯父的性格不同於許三多。」7月8日,董繼先說,在他看來,作為英雄的董存瑞,性格不僅倔強勇敢而且聰明智慧。
至今在董存瑞的家鄉——懷來縣南山堡村的董存瑞紀念館還珍藏著一把「鋸齒鐮」。正是這種在刀刃上打出豁口,呈鋸齒狀的舊鐮刀,大大提高了民兵們破壞日軍通信線的效率。據當時的「龍延懷」聯合縣三區區委書記王福堂回憶說,「鋸齒鐮」的發明者正是少年董存瑞。
1948年2月,董存瑞所在部隊在朝陽大練兵時,他還曾用沙子、石塊、木棍等模擬地形、地物,給戰友們講解各種戰術。他創造性地用「院中堡壘」研習戰術的辦法,受到了所在團首長的表揚。
而在呂小山看來,「董存瑞和現在的青年一樣,熱愛生活。」
董存瑞沒念幾年書,到部隊後也識字不多,可他卻喜歡畫漫畫。「他的挎包裡總是裝著紙和鉛筆。」在戰友們的回憶中,董存瑞一有空就會掏出紙筆畫小漫畫,或表揚、或批評、或幫助記憶。
在攻打隆化用於爆破敵碉堡的那些炸藥包上,差不多每個上面都有他的「作品」。由於炸藥包分量不等,要炸的對象也不同,所以董存瑞或在炸藥包上畫有要炸的碉堡的樣子,或是爆破手匍匐前進的形象,或是敵人待斃的醜態。
在有的漫畫旁,他還寫上這樣的順口溜——仇恨滿胸懷,隆化要打開,新中國要靠我們的雙手建起來!
董存瑞照片發現記
至今在承德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珍藏著兩張董存瑞生前的照片。
一張照片是少年時的董存瑞。這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從家人包袱裡找到的「良民證」上撕下來的。另外的一張則是青年董存瑞——緊閉的厚嘴唇、濃濃的眉毛、舊軍衣軍帽。在這張一寸黑白照片背後,還寫著十個字——送贈韓上士留念董存瑞。
這「韓上士」是誰?背後的字又是誰寫的?「1978年開始尋找,1981年才最終確認!」7月10日,曾任董存瑞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的呂小山告訴記者,這張照片的發現與驗證頗費了一番周折。
戰友稱,英雄犧牲前一個月,他獲贈董存瑞留言照片
「直到1978年,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只存有一張少年時董存瑞的一寸免冠照片。」呂小山介紹。
1978年,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園得到消息,在豐寧發現了烈士生前的照片。呂小山等人尋訪而至,找到了董存瑞生前的戰友、豐寧農民韓定發。
據韓定發介紹,1948年他和董存瑞是一個連隊的戰友,當時人們習慣稱韓定發為「上士」。雖然歲數相差十幾歲,韓定發和董存瑞很投脾氣。1948年4月,部隊離開遼寧朝陽時,韓定發被抽調到別的部隊,董存瑞親手把一張照片送給了他。照片1寸大小,背面寫著10個字的留言——「送贈韓上士留念董存瑞」,筆畫挺粗。
就在韓定發和董存瑞分別後的一個多月,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壯烈犧牲了。
比對五官後,科研人員得出結論——兩張照片確係一人
「當時找到韓定發時,照片卻不在他手中!」呂小山回憶說,經過一番尋找,才在當地一名叫乜樹軍的人手中,找到了照片原件。
可照片到底是不是董存瑞本人呢?「從臉上看,眼睛、眼眉、鼻子、厚嘴唇都像。」董存瑞的二姐董存英看後告訴呂小山。董存瑞少年時的夥伴董存禮、錢寶、劉福元則說:「這是董存瑞的相片,就是比在家時胖了些。」董存瑞生前所在連連長徐振廷拿著照片,也陷入回憶之中:「這是董存瑞,眼睛、顴骨都像……」
得到英雄親朋戰友認可後,呂小山還帶著照片來到了北京大北照相館和公安部某研究所。在研究所,科研人員比對了董存瑞少年時照片和這張照片上的五官,得出了鑑定結論——兩張照片確係一人。
專家認為,照片背後題字者確係董存瑞戰友閻世太
董存瑞生前識字不多,那麼照片背面那幾個字是誰寫的呢?
在懷來縣民政局為確認照片真偽而召開的董存瑞生前戰友座談會上,有人提供線索說:「照片背後的字可能是董存瑞當時同連隊的文書閻世太寫的。」
可調查人員找到閻世太后,由於時間久遠,他已記不清這字是不是他寫的了。
呂小山了解到,上世紀60年代,閻世太曾擔任過生產隊的會計,為此他找出閻世太當年所記帳目,又請閻世太寫了幾個字。
帶著這些資料,呂小山找到了字跡鑑定專家。專家通過比對這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字筆畫,得出結論——字雖然有變化,但確是一個人所寫。
1981年9月,有關部門做出決定,將這幅照片作為董存瑞烈士遺像宣傳使用。
從此,在烈士故鄉懷來、犧牲地隆化以及生前部隊,這張照片被高高地懸掛起來。原文載於《河北日報》2009年7月27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