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肥西縣花崗鎮,有近300畝的蘑菇種植基地,這是丁倫保帶領當地種植戶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的勞動成果。今年61歲的丁倫保從事蘑菇種植事業已經38年。因長期堅持幫扶殘疾人、貧困戶等困難群體,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蘑菇大王」。今年10月,丁倫保以「身殘志堅科技致富,帶動鄉鄰助脫貧」的事跡,被評為助人為樂「中國好人」。為解決疫情期間困難種植戶的蘑菇銷售難題,他自費收購大批量蘑菇,眼下卻為此發愁。
丁倫保(前排右二)在肥西縣花崗鎮七十埠村為殘疾人困難戶指導幸福菇栽培技術。(受訪者供圖)
學習蘑菇種植技術,開啟艱難創業之路
1981 年,家住肥西縣豐樂鎮的丁倫保偶然在報紙上看到福建省古田縣的農民種植蘑菇獲得高收益的新聞,於是他開始四處學習蘑菇種植技術。「1982 年,恰好安徽農學院(現為安徽農業大學)舉辦一次蘑菇栽培培訓班,肥西縣農業局推薦我去學習半年。」丁倫保回憶,後來他又自費去了上海農業科學院學習。
經過培訓學習,丁倫保在肥西縣科技局創建的蘑菇廠工作。「後來覺得這樣不能發揮自身更大的能量,我就辭職在老家租了三四畝地,決定自己種植蘑菇。每天採摘蘑菇,需要挑著走20 公裡路到鎮上農貿市場銷售,但當時大家對蘑菇不是很了解,有人覺得有毒,也有人覺得貴。我只能送一部分給大家品嘗,依靠口碑開拓市場。」丁倫保說。
1993 年,丁倫保創辦公司,主打蘑菇製品。「從蘑菇滯銷到菌袋汙染,從自然災害到安全事故,接連遭遇打擊,我差點堅持不下來。後來在領導和朋友關心鼓勵下,我才重振信心。」創業路上的坎坷,讓丁倫保明白得知難而上,「通過調整種植方式、改善蘑菇品質、完善人才管理等,公司的蘑菇製品終於順利走入市場。」
經常接到求助電話,提供培訓幫助他人
「有不少人想學習食用菌栽培技術,我也很樂意分享,認為不僅自己要富起來,還要帶動鄉親們富起來。」丁倫保說,後來企業辦得紅紅火火,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我每天都能接到求助電話,最多的時候有七八個。既然人家求助你,肯定是遇到困難,我肯定是要去幫助人家。」丁倫保說。
2010 年,丁倫保應邀到宣城為當地蘑菇種植戶做培訓指導,途中遭遇車禍,導致他左臂殘疾。「這場車禍讓我對殘疾人的不易更加感同身受,所以我想通過種植蘑菇幫助殘疾人就業創業。」
「蘑菇種植技術門檻低,投資可大可小,且周期短、效益高、見效快、無汙染,而且蘑菇的營養價值豐富,是綠色健康產品。」丁倫保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多年來,他已在合肥、阜陽、安慶等地為殘疾人培訓2856 人次,先後為殘疾人送菌種、菌袋總計15 萬元,使297戶殘疾貧困戶創業成功。
「這些年來,我一直堅持為殘疾人創業就業提供技能培訓,並免費提供食宿、報銷往返車費,我想盡力為他們減免負擔。」從2017 年至今,丁倫保的公司安置了20 多名重度殘疾人就業,「我安排他們來公司做一些輕微勞動,比如分揀和包裝蘑菇。」
「2019 年,省總工會提出『跟著勞模去扶貧』倡議活動,我被安排在金寨縣鐵衝鄉,依託食用菌栽培技術,在金寨縣進行蘑菇生產,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丁倫保說,鐵衝鄉原本有蘑菇種植產業,但遇到了技術難題,他要幫助大家攻克技術難關。
疫情影響蘑菇銷售,大量收購研發產品
疫情期間,肥西縣種植戶的蘑菇銷售遇到困難,丁倫保主動幫助他們銷售蘑菇。「我看到大家的蘑菇賣不出去,也是心急如焚,好好的蘑菇總不能爛掉吧?」於是,丁倫保從困難戶手裡購買5000 斤蘑菇,送給合肥蓮花、義倉、紅旗、填海巷等8 個社區的困難黨員、一線工作者、老人及特殊群體。
同樣的,金寨縣的種植戶也遇到蘑菇銷售難題。「我組織專家研究如何將食用菌進行深加工,解決產品銷售難的問題,並且提高附加值,增加困難戶增收。」通過技術攻關,專家們對蘑菇等食用菌進行保鮮、幹制、鹽漬等深加工,成功研發出醬蘑菇。「我們已經收購了金寨縣的12000 斤香菇用作醬蘑菇原料,預計接下來還會收購6000斤左右。」
然而,由於醬蘑菇屬於新產品,市場銷售情況不太樂觀,目前產品積壓兩萬瓶左右。「醬蘑菇已經被列為扶貧產品,現在雖然出現積壓,但我不會放棄的。為了困難戶們的生計,無論如何我也要收購這一大批蘑菇,不能讓他們眼睜睜看著自己種植的蘑菇爛掉。」丁倫保說。
如果您也想幫幫這些困難戶,想購買丁倫保的醬蘑菇,可撥打本報新聞熱線0551-62396200與記者聯繫。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汪豔 記者 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