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儉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安全問題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有效防範和應對可能影響現代化進程的系統性風險」作為注意把握的五大原則之一,並就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做出戰略部署。如何貫徹好五中全會精神,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中走在前列,是青島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領導幹部需要認真思考研究的問題。
一、深刻認識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背景與意義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
正確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新冠肺炎疫情給人類和世界帶來廣泛深遠的影響。隨著國內疫情的穩定及後疫情時代的到來,我國經濟出現復甦發展,但總體國民消費需求仍達不到預期要求;此外,受國外第二波疫情暴發的影響,進出口貿易仍以極為緩慢的速度推進。保持就業穩定和經濟發展以及常態化防控疫情,必須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兩件大事。
防範化解發展中重大風險。總體上,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安全是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沒有安全感就沒有幸福感。要保證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首先要保證人民群眾安全的生產條件、安心的生活環境、安寧的生態環境等。
二、新時期統籌發展與安全的根本理論遵循
新時期統籌發展與安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總體國家安全觀和關於發展與安全的重要論述為指導,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國家安全、社會治理、更高水平中國建設等戰略部署為著力點。
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全會號召,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這段話提示我們:一要站在正確的一邊;二要走和平發展、公平發展道路。
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聚焦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加強基層組織、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全面提昇平安中國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平安建設的組織領導,研究解決體制性、機制性、政策性問題,切實肩負起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責任。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提出,以共建共治共享為導向,以防範化解影響安全穩定的突出風險為重點,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平安創建活動為抓手。這些都為平安中國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指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明確了總體國家安全涵蓋的「11種安全」,其中社會安全又包含了生產安全、治安安全、食藥安全等,資源安全則包涵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等。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國家安全觀作為關於國家安全的核心觀念、支撐理論、根本方針,規定國家安全的戰略地位,確立國家安全的價值準則,決定國家安全的方向,引導國家安全的實踐。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也是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國家安全觀把我們黨對國家安全的認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導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在個人、國家、國際、全人類四個層面對我們在新時代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時代價值。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利於國家安全各領域、各要素、各層面統籌治理,進而推進國家安全總體治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創建當代中國國家安全治理系統格局,從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營造更加穩固的國家安全環境、形成更加堅強的國家安全保障。
深刻認識和把握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豐富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貫徹執行、內容完善等進行不斷創新,使其得以豐富和發展。一是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納入黨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大把保證國家安全作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重要內容,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任務,將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納入黨的基本方略,表明了我們黨對保障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的高度自覺。二是把完善國家安全體系作為提高治理能力的戰略舉措。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完善國家安全體系作了戰略部署,明確了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總體安全為目標,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等貫徹國家總體安全觀的基本原則,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國家安全能力明確了基本遵循、行動指南。特別是明確提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聚焦為人民創造良好生存發展空間與和諧安定生活環境,彰顯了國家安全的本質與核心價值。三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安全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在這次指揮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儘快推動出臺生物安全法。把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使國家安全體系的內容和領域得以豐富和發展,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及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則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核心價值和要義,最終還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
樹立並強化底線思維。底線思維,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樹立並強化底線思維,要求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種風險我們都要防控,但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這是我們一直強調底線思維的根本含義。要注重堵安全漏洞、強安全弱項、提安全底線、補安全短板。堅決避免犯顛覆性、方向性錯誤;堅決維護好國家核心利益;重點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
增強機遇和風險意識。既要看到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也要看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要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切實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在城市發展與安全管理上,要重點防控重點風險源、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作者單位:青島市情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