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到迫害屠殺。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坐落於虹口區長陽路與舟山路交會處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是當年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之處。
為紀念這段歷史,虹口區於2007年在摩西會堂舊址設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並於2007年3月至2014年9月根據摩西會堂的原始建築圖紙進行了全面修繕。2018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啟動擴建項目。歷時近三年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重新開館。
12月8日,猶太難民紀念館以全新面貌亮相之際,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價值、歷史和生活方式的延續性:城市建築文化論壇」在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辦。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綱主持論壇,他邀請國內外著名建築學家、文學家、外交家、外僑學者與復旦大學的文、史、哲學者一起,討論上海與紐倫巴東等對標城市在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文化遺產、市民生活品質和建築風格及其價值等議題上的經驗和做法,對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提供診斷和建議,展望一種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
12月8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價值、歷史和生活方式的延續性:城市建築文化論壇」在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舉行。全文由主辦方供圖
重新認識建築的價值
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榮休校長楊玉良引用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丹尼爾·卡內曼的一個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體驗性自我」,一個是「決策性自我」,前者重在感覺,後者重在思考。在楊玉良看來,歷史建築與場景的保護主要是為了增強「體驗性自我」,從而對「決策性自我」產生重大的積極的影響。也因此,保護歷史建築要「修舊如舊」,保護人們在「舊場景」中的體驗與感受。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市規劃局原副局長伍江認為,建築是人類活動的精神場景。「過去我們更多把建築看作物質載體,只看到它的實用性,忽略了它背後的精神作用。所謂精神作用,指建築不僅僅能為人的物質需求提供空間,同時也提供精神場景。我們今天談保護,其實主要是保護後者,但很多人沒有想到這一點。」
「要理解一個城市,首先需要進入它的場景。」著名策展人、上海城市文化推動者沈奇嵐說,「我們提倡先感知後設計,必須感知這個城市的當下和過去,因為過去和現在的聯結也很重要。」
在她看來,上海是全球文化的交匯和摺疊之處,我們的生活也恰處於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中的摺疊狀態。「上海的文化資源除了弄堂文化,還有商業文化。陸家嘴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量,卻沒有形成足夠量級的文化維度和文化吸引力,沒有成為一個有全球文化向心力的區域,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她隨後說到,各房地產商、政府、文化創造者其實共同在寫一個城市劇本。「可能在最早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但如果市民的聲音和文化創造者的聲音能夠被更多人聽見,就是很多人一起協商來寫這個劇本。藝術家卡特蘭在餘德耀美術館複製了西斯廷天頂的藝術案例給了我一個啟發是,我們不用去羅馬,羅馬的東西也可以成為上海吸引別人來的方式,所以將來上海可以成為全球資源之一。」
伍江、楊玉良、沈奇嵐
有溫度的城市生活
城市文化需要宏觀的探討,也需要微觀的觀察。上海作家陳丹燕在《上海復古:以一隻黑包為線索挖掘的城市遺產》的報告中分享了自己大約七個月的走訪經歷。她發現,很多國產品牌消失了,僅有鳳凰、回力、恆源祥等品牌仍然活躍。
「在中國城市化轉型的長期過程中,上海的手工業品和輕工業品其實提供了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改革開放後,中國本身的手工業品和輕工業品帶來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實踐就慢慢消失在全世界超級市場和奢侈品市場提供的產品中。」
通過展示四十個上海本土品牌,她追溯了上海人過往的生活方式。「我覺得我們可以慢慢留下生活方式裡有共同記憶的那部分,它們是比建築更容易消失,但更容易引起共鳴的城市遺產。如果能夠這樣做,這個城市的生活方式既有經濟和實用,也有我們樸素而天真的美觀。我認為上海有自己的vintage,就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國潮。」
陳丹燕
另一位上海作家唐穎也希望上海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富有人性關懷。她舉例新加坡,那裡的組屋居民多是中下層百姓,而組屋建築本身有一個特點:一樓不造房子,留下寬闊的空間給樓上組屋居民做各種民間活動,比如辦喪事做道場。同時,組屋樓下有大排檔(當地人叫「咖啡店」),一杯黑咖啡幾毛錢,一頓早餐一兩塊。老人們一早來這喝早茶,一直坐到中午,再吃一碗餛飩麵,然後上樓休息,傍晚又下來坐。
「這些老人,不就是在上海宜家『蹭座位』的老人嗎?」唐穎感嘆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並不能僅看有多少豪華建築,也要看各個建築空間能與市民生活產生多大的關聯。「我們令人嚮往的城市公共空間能否從最低基礎做起,比如修好可以步行的街道,維持好屬於國家保護建築的老百姓住房,給居民的需要的便利店留出空間?我想,城市人的幸福指數也和他們可以停留的空間有關。」
唐穎
為老地方注入新的生命
虹口北外灘是上海開埠最早的地方之一。黃浦路的使領館區以及禮查飯店,曾是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外交區域;耶松船廠和揚子江碼頭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遺產和中國的海上門戶;崑山路景林堂中西書院區域和雷士德工學院是重要的近代高等教育遺蹟;海寧路上的國際、勝利等眾多電影院是中國本土電影業的搖籃;實業家和慈善家葉澄衷創辦的澄衷中學則是上海民間辦學第一校……
「虹口是上海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區域之一,另一個區域是外灘。晚清至民國初年,虹口和外灘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十裡洋場。」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虹口區檔案館副館長王啟元以圖片回顧了虹口歷史上各重要建築的老照片,強調這些歷史建築在目前鮮有重視,卻體現著虹口深厚的積澱,值得研究者深挖。他還呼籲要為這些老建築、老地方注入新的生命,比如,要有劇院,要有博物館,要有更多的年輕人。
王啟元
此前,虹口區政府就與上海市作家協會籤訂合作協議,計劃在虹口區海寧路、四川北路口的18街坊(民國名園「扆虹園」舊址)建設上海文學博物館,地上建築面積約12500平方米。建成後的博物館毗鄰中共四大紀念館、精武體育總會和海派文化中心,距魯迅紀念館、左聯會址紀念館所在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及山陰路歷史風貌區不到一公裡,周邊文化資源豐富,集聚效應顯著。
「上海文學博物館的建設,是幾代上海作家、讀者、文學愛好者、文學工作者等多年來的一個願望。」上海作家孫甘露希望能匯聚所有各方面提供的資源,依託虹口區四川北路的地理意義,建設好上海文學博物館。
孫甘露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榮躍明表達了將北外灘建設成為外灘和陸家嘴以外的另一個市中心的期望。這一期望不僅需要各種各樣最先進的生產要素,而且需要更多的文化活動和適合人民居住的要素。本次分論壇將對北外灘的建設發揮很大的促進作用,亦希望北外灘能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下發揮特殊作用。
論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