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築文化論壇:在北外灘,展望更宜居的上海城市生活

2020-12-22 騰訊網

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到迫害屠殺。1933年至1941年,大批猶太難民遠涉重洋,上海給予了他們溫暖的庇護。坐落於虹口區長陽路與舟山路交會處的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正是當年許多猶太難民在上海的生活之處。

為紀念這段歷史,虹口區於2007年在摩西會堂舊址設立了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並於2007年3月至2014年9月根據摩西會堂的原始建築圖紙進行了全面修繕。2018年,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啟動擴建項目。歷時近三年後,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重新開館。

12月8日,猶太難民紀念館以全新面貌亮相之際,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價值、歷史和生活方式的延續性:城市建築文化論壇」在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辦。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綱主持論壇,他邀請國內外著名建築學家、文學家、外交家、外僑學者與復旦大學的文、史、哲學者一起,討論上海與紐倫巴東等對標城市在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文化遺產、市民生活品質和建築風格及其價值等議題上的經驗和做法,對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提供診斷和建議,展望一種更加宜居的城市生活。

12月8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之「價值、歷史和生活方式的延續性:城市建築文化論壇」在猶太難民紀念館白馬咖啡館舉行。全文由主辦方供圖

重新認識建築的價值

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榮休校長楊玉良引用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丹尼爾·卡內曼的一個理論——該理論認為,人有兩個自我,一個是「體驗性自我」,一個是「決策性自我」,前者重在感覺,後者重在思考。在楊玉良看來,歷史建築與場景的保護主要是為了增強「體驗性自我」,從而對「決策性自我」產生重大的積極的影響。也因此,保護歷史建築要「修舊如舊」,保護人們在「舊場景」中的體驗與感受。

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市規劃局原副局長伍江認為,建築是人類活動的精神場景。「過去我們更多把建築看作物質載體,只看到它的實用性,忽略了它背後的精神作用。所謂精神作用,指建築不僅僅能為人的物質需求提供空間,同時也提供精神場景。我們今天談保護,其實主要是保護後者,但很多人沒有想到這一點。」

「要理解一個城市,首先需要進入它的場景。」著名策展人、上海城市文化推動者沈奇嵐說,「我們提倡先感知後設計,必須感知這個城市的當下和過去,因為過去和現在的聯結也很重要。」

在她看來,上海是全球文化的交匯和摺疊之處,我們的生活也恰處於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中的摺疊狀態。「上海的文化資源除了弄堂文化,還有商業文化。陸家嘴作為一個大的經濟體量,卻沒有形成足夠量級的文化維度和文化吸引力,沒有成為一個有全球文化向心力的區域,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

她隨後說到,各房地產商、政府、文化創造者其實共同在寫一個城市劇本。「可能在最早的時候,大家認為這是自上而下的城市規劃,但如果市民的聲音和文化創造者的聲音能夠被更多人聽見,就是很多人一起協商來寫這個劇本。藝術家卡特蘭在餘德耀美術館複製了西斯廷天頂的藝術案例給了我一個啟發是,我們不用去羅馬,羅馬的東西也可以成為上海吸引別人來的方式,所以將來上海可以成為全球資源之一。」

伍江、楊玉良、沈奇嵐

有溫度的城市生活

城市文化需要宏觀的探討,也需要微觀的觀察。上海作家陳丹燕在《上海復古:以一隻黑包為線索挖掘的城市遺產》的報告中分享了自己大約七個月的走訪經歷。她發現,很多國產品牌消失了,僅有鳳凰、回力、恆源祥等品牌仍然活躍。

「在中國城市化轉型的長期過程中,上海的手工業品和輕工業品其實提供了一種社會主義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改革開放後,中國本身的手工業品和輕工業品帶來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實踐就慢慢消失在全世界超級市場和奢侈品市場提供的產品中。」

通過展示四十個上海本土品牌,她追溯了上海人過往的生活方式。「我覺得我們可以慢慢留下生活方式裡有共同記憶的那部分,它們是比建築更容易消失,但更容易引起共鳴的城市遺產。如果能夠這樣做,這個城市的生活方式既有經濟和實用,也有我們樸素而天真的美觀。我認為上海有自己的vintage,就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國潮。」

陳丹燕

另一位上海作家唐穎也希望上海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富有人性關懷。她舉例新加坡,那裡的組屋居民多是中下層百姓,而組屋建築本身有一個特點:一樓不造房子,留下寬闊的空間給樓上組屋居民做各種民間活動,比如辦喪事做道場。同時,組屋樓下有大排檔(當地人叫「咖啡店」),一杯黑咖啡幾毛錢,一頓早餐一兩塊。老人們一早來這喝早茶,一直坐到中午,再吃一碗餛飩麵,然後上樓休息,傍晚又下來坐。

「這些老人,不就是在上海宜家『蹭座位』的老人嗎?」唐穎感嘆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並不能僅看有多少豪華建築,也要看各個建築空間能與市民生活產生多大的關聯。「我們令人嚮往的城市公共空間能否從最低基礎做起,比如修好可以步行的街道,維持好屬於國家保護建築的老百姓住房,給居民的需要的便利店留出空間?我想,城市人的幸福指數也和他們可以停留的空間有關。」

唐穎

為老地方注入新的生命

虹口北外灘是上海開埠最早的地方之一。黃浦路的使領館區以及禮查飯店,曾是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外交區域;耶松船廠和揚子江碼頭是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遺產和中國的海上門戶;崑山路景林堂中西書院區域和雷士德工學院是重要的近代高等教育遺蹟;海寧路上的國際、勝利等眾多電影院是中國本土電影業的搖籃;實業家和慈善家葉澄衷創辦的澄衷中學則是上海民間辦學第一校……

「虹口是上海城市發展最重要的兩個區域之一,另一個區域是外灘。晚清至民國初年,虹口和外灘共同構成了所謂的十裡洋場。」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虹口區檔案館副館長王啟元以圖片回顧了虹口歷史上各重要建築的老照片,強調這些歷史建築在目前鮮有重視,卻體現著虹口深厚的積澱,值得研究者深挖。他還呼籲要為這些老建築、老地方注入新的生命,比如,要有劇院,要有博物館,要有更多的年輕人。

王啟元

此前,虹口區政府就與上海市作家協會籤訂合作協議,計劃在虹口區海寧路、四川北路口的18街坊(民國名園「扆虹園」舊址)建設上海文學博物館,地上建築面積約12500平方米。建成後的博物館毗鄰中共四大紀念館、精武體育總會和海派文化中心,距魯迅紀念館、左聯會址紀念館所在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及山陰路歷史風貌區不到一公裡,周邊文化資源豐富,集聚效應顯著。

「上海文學博物館的建設,是幾代上海作家、讀者、文學愛好者、文學工作者等多年來的一個願望。」上海作家孫甘露希望能匯聚所有各方面提供的資源,依託虹口區四川北路的地理意義,建設好上海文學博物館。

孫甘露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榮躍明表達了將北外灘建設成為外灘和陸家嘴以外的另一個市中心的期望。這一期望不僅需要各種各樣最先進的生產要素,而且需要更多的文化活動和適合人民居住的要素。本次分論壇將對北外灘的建設發揮很大的促進作用,亦希望北外灘能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下發揮特殊作用。

論壇合影

相關焦點

  • 十屆北外灘論壇見證北外灘十年發展
    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探討金融與文化跨界融合,第十屆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於 11 月29 日在上海虹口北外灘正式舉辦。今年是舉辦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第十個年頭,已成為業界品牌, 構築起國內金融界和文化界高層次的重要信息交流平臺。論壇開幕式上舉行了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十周年紀念儀式和北外灘財富與文化論壇專家委員成立儀式。
  • 北外灘:上海打造「未來之城」的新起點
    塑造「城市經典」協調舊區改造和城市有機更新之間的關係北外灘濃縮了上海乃至中國近代的豐富歷史,無論是禮查飯店傳出的圓舞曲,搪瓷杯裡飄出的咖啡香,還是「過河看影戲」的摩登時尚,北外灘是「海派文化」真正的發源地。
  • 上海北外灘480米地標性建築力爭明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近處,在北外灘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處處是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明年上半年,480米的浦西制高點力爭開工建設,10餘棟超高層建築也將陸續拔地而起,交相輝映的建築群,產業功能疊加集聚,這裡將真正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世界會客廳」。
  • 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後疫情時代的城市文化建構
    論壇開幕式現場 主辦方供圖12月8日,2020世界城市文化論壇(上海)在上海市虹口區正式舉行。會議以「後疫情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城市文化建構新趨勢」為主題,採用現場研討和遠程視頻連線相結合的形式,設主論壇加多個分論壇,圍繞城市文化遺產傳承、紅色文化與人民城市、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與轉化、新經濟與長三角文化產業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後疫情時代「雲文化場館」等多個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 論壇|未來城市什麼樣:數字媒介與城市生活
    「數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20)現場在剛剛落幕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一舉摘得了世界智慧城市大獎,這是中國城市首次獲得這一全球智慧城市行業領域的「奧斯卡獎」。世界智慧城市離不開數字媒介的支撐。
  • 「WeSpace未來城市」報告發布,展望「新基建」下城市空間
    本報告以新城市科學為理論指導,以「WeCity·未來城市」等行業實踐為依託,重點關注新興技術對城市空間的影響,總結城市空間的發展趨勢,分析近未來城市空間可能的場景及相應的創造展望,旨在引起學界和業界的關注和重視,引發針對未來城市更多的思考及更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 未來城市發展論壇,獻策杭州未來建設,「城市與未來」未來城市發展...
    共商共研  共創未來  社區既是城市的最小細胞,也是城市文化融合、市民凝聚力與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場所。通過未來社區,賦能城市的有機更新,點亮人民美好生活,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浙江、在杭州,以未來社區建設帶動周邊產業升級和業態調整,培育高品質消費場景和新經濟產業場景,打造兼具厚重文化、高檔產業、精緻空間、人性交通、品質生活的「宜文、宜居、宜商、宜業、宜遊」的樣板社區,讓未來社區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有效載體和活力載體,是所有與會領導專家們的一致觀點。
  • 北外灘迎來了一群大師,他們的作品是... | 愛上北外灘
    北外灘歷史建築眾多,承載了一段段非凡難忘的歷史,為充分展示北外灘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形象,12月6日,《愛上北外灘》名家寫生、創作、展覽活動項目啟動儀式在白玉蘭廣場舉行,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吳強出席。北外灘將建設成為與外灘、陸家嘴錯位聯動、居職相融、孵化創新思維的新時代頂級中央活動區、匯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核心發展要素的世界級會客廳、全球超大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典型示範區。
  • 蘇州成中國大陸「最宜居」城市,位列第75位,超越北京上海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各個城市的生活節奏也在逐漸加快,人們在這樣的城市中工作難免壓力巨大,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都想在退休後找一個宜居的城市頤養天年,到底哪個才是中國大陸最宜居的城市呢?根據本月初英國經濟學家集團2019年度的《世界宜居指數報告》,今年的排名「十強」基本上被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三國「瓜分」。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蘇州最宜居中國大陸城市,居第75位, 中國的首都北京排在第76位,「經濟引擎」上海排在第80位。
  • 北外灘打造世界會客廳 虹口這個對話告訴你細節
    在這樣激動人心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把更多北外灘過去、今天和未來的故事講述給大家,體現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風採和中國展望,展現世界級會客廳更多的精神內涵和氣質。  當天的首場對話會邀請到三位專家和立足虹口的六部門負責人對話,分別就北外灘的戰略規劃、功能定位、文化塑造進行深入交流。
  • 老上海彈格路回歸、河畔花園連起歷史建築……900米虹口北外灘亮點...
    12月12日,全長約900米的虹口區北外灘北蘇州路濱河空間貫通提升工程完成改造「最美城市會客廳」即將對公眾開放蘇州河兩岸濱河空間項目實施充分考慮與沿岸優秀歷史建築相輝映風格銜接相統一依託沿線上海大廈郵政博物館等優秀歷史建築雲集的豐富資源打造「最美城市會客廳
  • 2020紀念中國上海世博會舉辦十周年暨石庫門城市更新論壇在上海舉行
    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中國民主建國會上海市委、上海市黃浦區政協、上海市徐匯區政協、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務協調中心、上海澱山湖論壇發展促進中心共同主辦,黃浦區檔案館承辦,並獲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建設行業分會、上海市檔案館的支持。
  • 北外灘未來不可...
    上海御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史印:北外灘,最大的財富是虹口的歷史文化上海摩登嘉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運營總監 陸保金:北外灘那些歷史建築在我們看來特別酷,北外灘應該有自己的音樂節未來的北外灘,將擁有480米高的浦西新地標、兩百餘棟高端商務樓宇、集聚近百家高能級企業總部,與此同時,未來北外灘的發展對青年就業和生活同樣具有吸引力,其中「住房改善」「醫療保障」和「子女教育」是青年選擇在北外灘就業和生活最看重的三個因素。
  • 對話虹口區委書記吳信寶:北外灘如何打造世界級「中央活動區核心區...
    總量達840萬平方米的建築體如何實現「生態宜居」?超高層建築群落旁,老城廂的風貌和肌理留得住嗎?北外灘崛起,怎樣聯動虹口中部、北部發展?舊區改造、老小區治理,可以惠及多少家庭?虹口未來五年,您有什麼期待?
  • 世界城市高峰論壇:海綿城市——基於自然的生態基礎設施
    土人設計的俞孔堅教授介紹了生態基礎設施如何在幫助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的同時,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Thomas Schroepfer博士將參加討論。Facing extreme rain and floods, cities build drains, control walls and locks.
  • 全民健身日在上海北外灘「以武會友」
    這一天,作為全民健身日的群眾文化活動,同時為慶祝上海順利舉辦第十五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一周年,《武動北外灘》文化視覺宣傳片開機儀式在北外灘親水平臺舉行。本次活動被納入國際武術聯合會30周年系列活動。據了解,《武動北外灘》形象宣傳片取景範圍涵蓋浦江飯店(現中國證券博物館)、上海郵政大樓等文化地標,彰顯高樓林立的核心商務區與「窄馬路、小街坊」的宜居歷史街區相得益彰的區域風貌。在傳統與現代共生的公共空間,融入武術這一傳統文化元素的精神,讓習武健身的都市生活新方式,融合北外灘「世界會客廳」的定位,更為武術文化傳播打造都市景觀樣本。
  • 聚力北外灘|早晚兩頓熱飯,北外灘320位「城市美容師」吃出家的味道!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虹口會長管維鏞向上海虹口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頒發了愛心餐受贈牌愛心企業上海雷根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根集團」)計劃為虹口區北外灘街道3個環衛工站點的約320位一線的環衛工人提供早、晚兩餐的愛心餐。
  • 清華聯合騰訊發布「WeSpace·未來城市」報告,展望「新基建」下...
    本報告以新城市科學為理論指導,以「WeCity·未來城市」等行業實踐為依託,重點關注新興技術對城市空間的影響,總結城市空間的發展趨勢,分析近未來城市空間可能的場景及相應的創造展望,旨在引起學界和業界的關注和重視,引發針對未來城市更多的思考及更深入的討論和研究。
  • 這裡要建一個「數字孿生城市」!更令人激動的還有……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超前布局,也為在線新經濟的這樣一些流量型、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北外灘地區位於虹口區南部,總面積約4平方公裡,其中陸域面積3.3平方公裡,與外灘、陸家嘴共同構築了上海黃浦江沿岸的「黃金三角」。今年,北外灘新一輪開發建設正式啟動,虹口已提前布局城市數位化轉型。
  • 常駐SNH48女團的上海音樂谷,將打造成北外灘文化腹地
    緊鄰上海北外灘地區,有一處交匯了俞涇浦、虹口港、沙涇港三條河流的地方,保留有1200多米的河道和8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橋梁,是目前上海唯一保存了完整水系格局的歷史文化風貌地區。這裡,就是全國最大的女團SNH48選擇常駐的上海音樂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