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傢伙的手作—非遺項目(風箏)傳承

2021-01-11 這傢伙的手作

每個城市區域都有自己的文脈,它不僅是區分彼此的重要標誌,更是居於此的人們精神上共同的根與魂。

一:風箏文化

風箏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傳統手工業的典範,文化積澱深厚。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既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明清兩代就以「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名揚天下,素有「南蘇州北濰縣」的美譽。2006年5月,濰坊風箏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際風箏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了濰坊。現在濰坊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被世界各國人民稱為風箏的故鄉。風箏,古名「紙鳶」,又名「鷂子」,是普及於山東各地的一種玩具,尤以濰坊為盛,

風箏的源頭可以追溯到魯國大思想像墨翟製作第一隻「木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真正開始興盛,走向民間卻是在明代。到清朝中葉,開始出現專門從事風箏製作的民間藝人。相傳有位姓陳的啞巴藝人扎得風箏新穎好看,放得又高又穩,遠近聞名。這時,清明節前後競放風箏也成了當地的踏春風俗。凌空紙鳶,高入雲端。紙鳶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大詩人兼書畫家鄭板橋曾寫過這樣的詩來描寫風箏:「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把風箏特點和放風箏的風俗描寫的淋漓盡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遊步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草新來春燕多」,這是詩人郭麟對他家鄉清明放風箏的真實描寫。到近代,有首《竹枝詞》是這樣描寫當時風箏盛況的:「風箏市在東城牆,購選遊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

風箏,作為一項古老的的民間體育活動,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融入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風正逐步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尤其是與中國的風俗,節日,文化融合使風箏的內容更加豐富,最終形成具有濃鬱東方文化色彩的中國風箏文化。

二:風箏製作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扎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風箏架子多種多樣,扎法各有千秋,一般說掌握了硬翅風箏、軟翅風箏和拍子風箏架子的基本扎法後,就可以自由變化,扎制各種風箏了。前輩藝人們在扎風箏中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的還編成了歌訣。例如扎硬翅胖沙燕的口訣是:胖燕四四法最新,一頭一腹一尾根。上條平直須堅硬,下條扁軟勢隨形。七段等分論條架,兩膀對扎半圓形,中腹應按雙分計,尾竹上端中線尋。下端長短如何定,橫設架子首尾千.託紙中間方四塊,兩膀各四必相亭。頭部迎風腹為主竹要軟好瀉風。襠肥紙闊單面軟,迎風不會左右慨。

糊風箏用紙,用礬絹,用薄綢等,可依風箏形式確定。倒如,糊蜻蜒風箏用絹,因為絹比紙的透明度好,更象活蜻蜒的翅膀,糊龍青魚尾部用綢,放飛時迎風抖動肖似魚尾,糊鷹不能用絹,因為絹受風后抖動就不象在空中打旋的鷹了,必定要用皮紙或託裱了的防風紙。糊風箏時,先比著架子剪紙,紙比架子大些,邊緣部分剪開一些口子,在邊緣塗漿糊後,依次把剪開的邊緣糊在紙條上。糊法有兩種;一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四個面上,此法叫「包邊兒」,二是把紙包貼在竹條的兩個面上,待漿糊幹了之後,用刀把多餘的紙裁下來,這種方法叫「裁邊兒」。這種方法是要露出一部分削修加工的竹條,以顯示藝人的製作技巧。風箏可以先糊後繪,也可以先繪後糊。因為風箏的彩繪圖案多是對稱的,為了使圖案對稱一致,藝人們一般是先繪後糊。先把各部分的紙剪好,彩繪、陰乾,熨乎,再糊到架子上。彩繪時,各部分銜接處圖案不畫全,留出一些空白,糊好後再把銜接處的圖案補畫整齊。各種風箏的具體糊法也各有不同,倒如:沙燕風箏先糊兩膀,再糊兩腿。最後糊頭、腹,米字風箏也是先糊兩膀,拍子風箏用平貼法糊紙等等。

繪風箏的繪畫構圖與設色最能體現地方特色。濰坊的風箏吸取了濰縣木版年畫的技法,又博採京津畫風箏之長,線條粗獷,色彩以紅、黃、蘭三顏色為基礎色,重筆濃抹,色調明快,渾樸,在對稱中達到強烈的美的視角效果。如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胡敬珠派造型以群青色為主,便以濃豔著色,直觀效果對比強烈;康萬香派則以普蘭為主,代表海水,同時以紅或桔紅的暖色,使整個畫面形象鮮明,風箏騰空之後,與蔚蘭的天空產生和諧又鮮明的視角效果。西方藝術大師說過:「要懂得用最少的顏色,如果該用七個顏色,你卻用二個表現時,那你的本事就更大了。」濰坊的風箏藝人對風箏的構圖和彩繪,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儘量少用色,以塊色為主,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民間藝術色彩單純而濃鬱的特點。

放風箏的工具有線、繞線工具和供遊戲用的各種附加物。放風箏的線有「縫衣線」(適合放小風箏)、「小線」(三股棉線,民間最常用的風箏線)、「衣線」(真絲線,細的叫「絲線」,粗的叫「絲繩」)、「麻線」(從前民間用此線放大風箏)等等,繞線工具最普遍的是「線桄子」,這是一種穿在軸柄上的六角線線軸,可以自由地旋轉著放線。收線時,一手拉線,一手打輪,十分方便,樣子也玲瓏可愛,本身就是一件惹人喜愛的玩具;還有一種「簡易桄子」,軸柄上穿著一種扁框,用起來也很方便。如果放大風箏,則要用「線拐子」;放更大的要用「絞車」。風箏的附加物,是放風箏時作遊戲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風琴」、「鑼鼓」、「送飯兒的」等。

風箏的種類很多,按形象分有鳥形風箏(如鷹、燕、仙鶴)、蟲形風箏(如蜻蜒、知了、蝴蝶)、水族風箏(如金魚、蛙、蟹)、人物風箏(如孫悟空、胖娃娃、老壽星)、字形風箏(如「雙喜」、「福」字、「壽」字風箏)、器物風箏(如扇子、鍾、宮燈)、變形和幾何圖形風箏(如瓦片、八卦、五星),按風箏的構造分有硬翅風箏、軟翅風箏、拍子風箏、平桃風箏、軟風箏、桶形風箏等;按風箏的功能分有玩具風箏、觀賞風箏、特技風箏等等。按大小又可分為巨型風箏與微型風箏。如 「鯉魚跳龍門」風箏,兩層樓高,面積為174平方米,扎風箏的藝人是站在樓上紮成的。巨型立體蜈蚣風箏,龍頭狀的頭和數十節的身,共100多米長。小型的蜈蚣風箏一樣首尾齊全,卻小到可以整個藏在火柴盒中。

風箏同中國許多民間藝術形式一樣,產生於人們的娛樂活動,是寄託著人們的理想和願望,與人們的生活有密節聯繫的娛樂品。風箏的造型模仿的自然事物、社會生活以及神話傳說中的形象,都寄託著「吉祥」和「吉慶」,興趣和理想。那絢麗多彩的顏色,與其說是所模仿事物的標誌,毋寧說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放風箏,則是易做、經濟、老少鹹宜的娛樂,健身活動。

相關焦點

  • 製作風箏,為灰塑上色!羊城市民重陽節「嘆」非遺
    10月25日(農曆九月初九),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節慶「嘆」非遺——「九九重陽飛鳶辭青」重陽節系列活動,通過兩場「解碼非遺」線下體驗課,讓市民親身體驗非遺項目風箏的製作以及為灰塑「壽桃」上色,進一步感受到重陽節習俗的傳統魅力。
  • 體驗龍鳳字、剪紙…還有香囊、團扇DIY,七寶古鎮非遺手作集市來了
    下午兩點,直播鏡頭來到七寶古鎮鐘樓廣場的非遺手作集市。有著千年歷史的七寶見證了文化發展,也見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 龍鳳字、糖畫、麵塑、剪紙、各式DIY……本次集市設有14個攤位,既可體驗非遺文化的魅力,還可以現場進行DIY製作,把文化帶回家。
  • 新聞述評:讓陽江風箏飛得更高更遠
    今天的南國風箏場熱鬧非凡,陽江風箏在空中扶搖直上。這屆風箏文化盛會,關心關愛陽江風箏文化的人們思考同一個問題:讓陽江風箏傳承與發展,讓陽江風箏飛得更高更遠?風箏文化在祖祖輩輩相傳的背後,離不開的是風箏文化的普及與傳承。我市對於傳承新力量的一些做法和經驗也得到了業內專業人士的肯定。全國風箏協會會長 劉北劍:風箏進校園我覺得就是推廣當地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體現,只有讓小朋友們從小培養他們對風箏文化的濃厚興趣後,才能把陽江風箏傳承下去。這也是陽江對自己的文化價值和文化信心的充分體現。
  • 傳承非遺文化 百人共飲油茶宴
    傳承非遺文化 百人共飲油茶宴 信息來源:宣傳部 發布日期:2020-12-11 09:30 【字體:大中小】 12月9日,柳州市柳源卓藝工藝品有限公司黨支部在柳州民族手作博物館開展「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三江侗族油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主題黨日活動,近百愛好者參加。
  • 成都非遺傳承進校園成效顯著
    近日,由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等單位指導,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經過近2個月的開展,目前已接近尾聲。  活動期間,成都市各非遺傳承基地學校採取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推動非遺傳承教育。
  • 木葉盞裝滿「非遺傳承扶貧夢」
    木葉盞·楊樹葉  木葉盞,這項源於宋代的「黑科技」,是中國陶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是我國亟待保護傳承的非遺技藝,也是屠金歌「非遺傳承扶貧夢在母校南開大學和她所在的旅遊與服務學院的支持下,屠金歌和同學們一起在學院樓裡辦起了集讀書會、觀影會、真人圖書館、創意手作等功能於一體的「靜象文化空間」。
  • 你的王者「雲風箏」已被非遺大師做出來啦~
    近日峽谷中雨水綿延,滋潤萬物小妲己也感受到了春光無限好在這春回大地之際召喚師們想不想效仿古人寫生畫畫吟幾首詩「雲」扎一隻紙風箏呢~榮耀中國節,輕風戲紙鳶在「榮耀中國節」活動期間,王者榮耀攜手世界風箏之都濰坊,圍繞傳統節日習俗及首批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展開了一次文創合作。
  • 十大非遺傳人集體點讚《巧手神探》,手作綜藝憑何出圈?
    上周六,湖南衛視聲音魅力競演秀《聲臨其境》收官後順勢推出了全新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巧手神探》,巧妙的是,這兩檔原創節目都出自徐晴工作室,從垂類的聲音到看似小眾的手作,這支團隊頗為擅長另闢蹊徑,從小切口入手對節目模式進行顛覆式創新和大格局展示。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十二年一貫制的豐田華僑學校作為該項目的傳承點,結合平時的校園活動,將竹竿舞融入日常教學,每周安排初一年級、小學三至六年級進行竹竿舞訓練,幼兒園大年段早操活動也把竹竿舞作為其中一項內容。該校是福建省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校,2019 年被福建省教育廳推薦為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是龍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海剪紙的主要傳承基地,也是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學校,學校白水剪紙工作坊被評為 2019年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據了解,白水中心小學還開發了校本課程--白水剪紙,該課程被評為 2019年福建省中小學精品校本課程。
  • ​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暨系列手作體驗活動在北京啟幕
    12月19日,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在位於南鑼鼓巷福祥胡同的敬人紙語展廳開幕,基於展覽設計的12個主題156場系列手作體驗活動計劃也同時發布。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項目,此次展覽由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北京市文物局指導,北京敬人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首都博物館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協辦。
  • 玩轉非遺項目 感受造物之美
    全方位沉浸式感受非遺盛宴 百米畫卷繪非遺、百人陶藝彩繪、百人非遺扎染「鵬城之藍」巨幅長卷……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文化周推出了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免費參與體驗活動和特惠課程,讓非遺不僅僅能聽能看,更能上手做,用心學。
  • 非遺進校園|南京非遺周周學系列創新課:傳承有高招 創新無極限
    非遺傳承創新之博物館兼「校園」:多間非遺教室全年開展非遺課你能想像在博物館裡上課是一種什麼體驗嗎?在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裡,有多間非遺教室,一次可容納500名青少年學習非遺,博物館全年開展各類非遺課程。在這裡,可看到南京現有的100多項非遺項目,20多項非遺項目所涉及的50多位非遺傳承人師徒,以及他們的現場展演工作室。
  • 濰坊風箏與王者榮耀的美麗邂逅
    今年清明節期間,濰坊國際風箏會綜合服務中心與騰訊《王者榮耀》合作,以遊戲為媒介,推出「王者踏青日」活動。製作王者主題風箏、線上直播風箏扎制技藝,推出「雲放風箏」H5活動——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活動項目吸引眾多網友參與,在線人數最多達到650萬。濰坊風箏,兩千多年前從墨翟手中飛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王者榮耀」的東風從線下飛到線上,大放異彩。
  • 漢中藤編、竹編培訓助力非遺傳承
    本次藤編非遺技能培訓從12月1日開始為期3天,參訓學員來自陝南三縣區共計5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人、殘疾人3人。跟訓期間,該館注重老藝人的傳承積極性發揮,同時關注發現人才,掌握整體素質水平,總結成果找出差距。經過緊張的3天實操培訓,在規定的時間內每名學員都提交了一件自己的作品,或完整精美,或半成品即將完工。
  • 成都市公布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成都微雕本輪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市文廣旅局於5月22日印發了《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關於開展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成文廣旅發〔2020〕72號),截至9月7日,共收到市本級和22個區(市)縣申報的88個非遺項目資料。
  • 隴劇《假婿乘龍》將「新演」 非遺項目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有序展開
    隴劇《假婿乘龍》將「新演」非遺項目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程有序展開每日甘肅網4月30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嫋嫋隴音傳入耳,聲聲弦樂動人心29日記者獲悉,為進一步做好傳統戲曲傳承復興,弘揚優秀隴劇藝術,甘肅省隴劇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緊鑼密鼓地開展了隴劇經典劇目復排和隴劇經典唱段傳承推廣工作,力求多管齊下為文藝院團「復工復產」做好充分的準備。近日,由甘肅省隴劇院復排的非遺項目大型移植隴劇《假婿乘龍》正在如火如荼排練中。
  • 浙江諸暨「西施文化節」傳承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原標題:浙江諸暨:傳承弘揚非遺文化   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西施傳說」的教學性傳承基地。近年來,浣紗小學開設《走近西施》《青青薴麻》等非遺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西施傳說」教育實踐基地,並每年舉辦「西施文化節」,通過系列傳承與創新教學活動弘揚非遺文化。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 【非遺擷英】一份珍貴的非遺影像志
    &nbsp&nbsp&nbsp&nbsp田野裡的歌詩和舞蹈&nbsp&nbsp&nbsp&nbsp綜觀這4部非遺影像製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鏡頭對準土地和田野,記錄各地非遺活態傳承的過程,洋溢著濃鬱的原生態韻味和鮮活的生活氣息,因而獲得國家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資助。
  • 砥礪前行 海澱文藝薪火傳承 非遺傳承點亮海澱
    這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演出項目,通過富有創意和教育意義的精心組織以及對海澱群眾文化需求和文藝發展的深度挖掘,旨在展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的輝煌成就,將文藝送進基層,同時展示非遺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 漾濞縣:「非遺+旅遊」文化傳承更出彩!
    近年來,漾濞縣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指導,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申報工作,並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方式,不斷加大宣傳力度,讓非遺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保護。